艾灸美容技法图解的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艾灸美容技法图解的目录,第1张

上篇 艾灸美容法基础知识

第一章 艾灸疗法和艾灸美容法简述

一、艾灸疗法

二、艾灸美容法

第二章 艾灸美容法的特点

一、简单易学

二、工具简单

三、治疗范围广泛

四、疗效快捷

五、安全可靠

六、轻松舒畅

第三章 艾灸美容法的功效

一、温散寒邪活血行气

二、补虚强壮回阳固脱

三、清热泻火消瘀散结

四、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五、调整阴阳平衡五脏

六、疏风解表温肌祛邪

七、温通经络除邪止痛

八、强壮脏腑防病保健

九、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第四章 艾灸美容法的作用机制

一、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增强机体的血流速度

三、调整内分泌系统

四、延缓机体衰老

五、延缓骨质疏松

六、缓解类风湿关节炎

七、具有镇痛作用

八、降低血压

九、治疗血脂异常

十、阻抑肺纤维化

第五章 艾灸美容法的治疗范围

一、祛黄气美面上容颜

二、消皲裂令肌肤滋养

三、升中气补阳健体魄

四、止瘙痒凉血祛风邪

五、淡色斑滋阴降火邪

六、减痹痛温经通脉络

七、散疖肿通络消瘀滞

八、除肢痛温经消寒湿

九、消炎症散结清血热

十、清疹疥清热解病毒

十一、拔疮疹除湿泄火热

十二、防未病培元健体魄

第六章 艾叶的选用

一、艾叶的性状

二、艾叶的化学成分和作用

三、艾叶的性味和功效

四、艾叶的选择

第七章 艾灸美容的原料

一、艾绒

二、艾炷

三、艾条

第八章 艾灸美容体位和程序及时间和疗程

一、艾灸美容法的体位

二、艾灸美容法的程序

三、艾灸美容的时间

四、艾灸美容法的疗程

第九章 艾灸美容法的补泻和艾炷的选择

一、艾灸的补泻

二、艾炷的选择

三、艾炷的标准

四、艾灸的壮

第十章 艾灸美容法的种类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温灸器灸

四、其他艾灸方法

第十一章 艾灸美容常用经穴

一、艾灸美容常用经络

二、艾灸美容常用穴位

第十二章 艾灸美容法的程序和灸后处理

一、施灸程序

二、灸后处理

第十三章 艾灸美容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一、禁忌

二、注意事项

下篇 艾灸美容临床证治

第一章 直接损美性疾病

一、面色苍白

二、面肌痉挛

三、面神经麻痹

四、甲癣

五、手癣

六、足癣

七、鸡眼

八、毛囊炎

九、面部疖肿

十、乳腺炎

十一、流泪症

十二、上睑下垂

十三、斜视

十四、丹毒

十五、落枕

十六、扁平苔藓

十七、银屑病

第二章 间接损美性疾病

一、手足厥冷

二、乳腺增生

三、腮腺炎

四、扁桃体炎

五、耳聋

六、中耳炎

七、过敏性鼻炎

八、慢性喉炎

九、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十、颈椎病

十一、肩关节周围炎

十二、网球肘

十三、郁证

十四、外阴白斑

十五、外阴瘙痒

十六、子宫脱垂

十七、带下病

十八、便秘

附录

一、《针灸集成》53禁灸穴

二、《针灸大成》禁灸穴歌

灸术补泻 系指用不同的操作技术进行补泻之法。(1) 艾炷灸 补泻: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俞》)。《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也说:“若补火,艾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千金要方》灸例亦云:“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补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由此可见,古代艾灸的补泻操作方法很早就有区别。操作方法: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艾炷灸泻法即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一般而言,虚证可以用灸的补法,而实证即可用灸的泻法,艾炷灸的“疾徐”内寓补泻二法,即疾能行泻,徐可达补。艾炷灸的补泻关键在于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2) 艾条灸 的补泻: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上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而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约60~100下;并可根椐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上面仅是粗略的分类,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肩解 5 经穴别名·肩解 51 肩井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肩井穴的定位 57 肩井穴的取法 58 肩井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肩井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肩井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肩井穴研究进展 5141 治疗颈椎病 5142 治疗中风后遗症 5143 治疗急性乳腺炎 5144 治疗乳腺增生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肩解 1 拼音

jiān jiě

2 英文参考

shoulder j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肩解: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肩解

肩解为人体部位名。指肩关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1]

5 经穴别名·肩解

肩解为经穴别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即肩井[1]。《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肩解二穴。”王冰注:“谓肩井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又《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肩解各一。”王冰注:“谓秉风二穴。在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

穴位 肩井 汉语拼音 Jianjing 罗马拼音 Chienching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Well 各

号 中国 GB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1 富耶氏 VB21 德国 G21 英国 G21 美国 GB21

肩井为经穴名(Jiānjǐng GB2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原称肩解,《针灸甲乙经》始名肩井[2]。别名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属足少阳胆经。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2]。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51 肩井穴的别名

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

53 穴名解

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2]。

肩,颈项之下。凹陷深处曰井。此穴在肩部,当缺盆直上之凹陷处,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经气深聚之所,故名肩井。[4]

54 特异性

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5]。

55 所属部位

肩[6]

56 肩井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7]。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2]。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3]。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3]。

肩井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57 肩井穴的取法

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2]。

正坐位、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8]。

肩井穴的取法[2]

58 肩井穴穴位解剖

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有颈横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副神经。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2]。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9]。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颈横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9]。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并有颈横动、静脉通过[3]。

5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井穴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功效。

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2]。

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故肩井穴可用于治疗乳痈、乳癖、乳汁少[5]。

肩井穴为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通一身之阳,调理气机,疏利肝胆而主难产、胞衣不下、瘰疬诸证;局部用于颈项肩背痛等[5]。

肩井穴具有行气活血催胎之功,故可主治难产[5]。

系胆经、三焦经、胃经和阳维脉的会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作用[4]。

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臂痛、劳伤、气逆、产后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4]

510 肩井穴主治病证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2]。

肩井穴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9]。

肩井穴主治  头痛,眩晕;乳汁少,乳癖,乳痈;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胞衣不下;瘰疬[8]。

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等[2]。

肩井穴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以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3]。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本穴针感较强,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发生晕针和气胸[4]。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3][2],下为肺尖禁深刺[2]。

直刺05~08寸[8][9],局部酸胀感明显[8],向四周扩散[8]。

注意: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9][8]。

5112 灸法

可灸[2][8][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图93)[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肩井穴的配伍

肩井配肩髃、天宗,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肩井配乳根、少泽,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有活血利气催胎的作用,主治难产。

肩井配肩髃、肩贞、天宗、大杼,治肩背痹痛[8]。

肩井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治乳汁不足、乳痈[8]。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治难产[8]。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

《千金翼方》: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仆伤腰髋痛,脚气上攻……若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若灸更胜针,可针七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医宗金鉴》:主治扑伤,肘臂疼痛不举。

《百症赋》:肩井乳痈而极效。

《玉龙歌》: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脚气酸痛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514 肩井穴研究进展 5141 治疗颈椎病

针刺取穴风池、新设(第3、4颈椎间旁开15寸)、颈7夹脊、肩井、阿是穴;头晕者,加百会、大杼、悬钟;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关、合谷及阿是穴;心悸者,加内关、神门、巨阙。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采用当归注射液腧穴注射风池、曲池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垂直刺入05~1寸,得气且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每穴05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5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20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8]

5142 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患侧肩井、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用电针加强 ,每日针1次,每次30~40 min。足外翻,针刺内翻穴;足内翻,针刺外翻穴。中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1剂。共治35例,治愈9例,显效14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8]

5143 治疗急性乳腺炎

取乳根(患侧)、肩井、曲池、内庭、行间、至阳。仰卧位,腧穴常规消毒后,乳根穴沿皮横刺15~2寸,用泻法,使针感扩散至整个 ;肩井针尖对准同侧 ,沿皮向前刺1~5寸,施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整个上臂;内庭、行间针尖向踝关节方向斜刺1寸,施捻转加提插泻法,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每10 min行针一次;起针后,改俯卧位,至阳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出血5 mL。每日1次。共治58例,经过3次治疗后,临床治愈5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8]

5144 治疗乳腺增生

肩膀疼痛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不同的原因引起来的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区别。因为外力损伤导致严重的肌肉韧带损伤,甚至出现骨折的情况,在早期不适合进行艾灸的治疗,这些治疗能够起到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早期由外力损伤引起的,特别在二十四小时内,通过这些治疗会导致症状和肿胀加重。没有明显外力损伤导致的肩膀的疼痛,是肩周炎、肩关节周围肌肉劳损等基础病变,通过艾灸的治疗有不错的效果。只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皮肤的烫伤,注意保护好,在治疗之后避免受风、受凉,不然容易导致症状加重。

颈肩部所循行经脉有手太阳经、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疏通这些经脉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经络的不通,可以有虚实两个方面,气血不足可以导致经络不畅; 气血瘀滞也可以导致经络不通。扶正祛邪、调和气血亦即通经之用也。灸法可借艾灸之火使气血运行通畅,正气得复,邪气得去。《神灸经论》曰: “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肩颈养护,艾灸四穴!

艾灸通经活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消淤散结,可疏通肩颈血液循环,对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失眠有明显改善,可舒缓改善肩颈椎问题,提高人体免疫力,疏通肩颈经络,驱除疲劳提升精气神

艾灸相关穴位,其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可以调节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调整全身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平衡,促进肠胃蠕动,减少脂肪吸收,从而达到瘦手臂的功效。艾灸瘦手臂可以选择以下穴位。

肩髃

肩髃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即在屈肘抬臂时,在肩关节上端有两个凹陷,其中强的小凹陷就是肩髃所在的地方。

艾灸方法: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肩髃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能耐受为度,每次灸5-20分钟,亦可采用隔姜灸,隔姜灸的效果比温和灸更加明显。

艾灸功效:肩髃是手阳明大肠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艾灸肩髃,不仅能增强手臂的血液循环,去除赘肉,还能补充大肠经气血,从而增强大肠消化传导功能,防止宿便堆积。

曲池

曲池位于肘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屈肘成直角时,在肘弯横纹尽头筋骨凹陷处。

艾灸方法: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曲池所在位置,距离2-3厘米,或以能耐受为度,灸治5-10分钟。

艾灸功效:曲池为手大肠经脉的合穴,艾灸曲池能清胃肠热,通络活血,还能使整个手臂纤长漂亮。

1 艾灸曲池的作用

艾灸曲池穴有清热和营,除疹止痒,降逆活络,祛风解表的作用。

2 艾灸曲池主治疾病

艾灸曲池穴主治肩关节疼痛,肘关节疼痛,高血压,上肢瘫痪,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肠胃炎,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手臂肿痛,腹痛呕吐,癫狂等症,此外,此穴对皮肤病,疮疡疖肿治疗有奇效。

3 艾灸曲池的好处

曲池为大肠经合穴,艾灸此穴能温经散寒,舒筋活络,使上肢更加灵活。

刺激曲池还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肝脏解毒,此外还可以开通肺气,治疗鼻子,咽喉部位的疾病。

曲池穴是皮肤瘙痒性疾病的主穴,在散风清热的同时尚有止痒作用,对皮疹集中在上肢,头面,项背者有极佳的治疗效果。

人在血压过高时,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神志不清,抽搐,通过艾灸刺激曲池穴,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起到平稳血压的好处。

4 艾灸曲池穴的正确方法

将艾条点燃,左臂弯曲,右手拿艾条,悬起艾灸,温和灸左臂曲池穴10-15分钟,感觉热力渗入皮肤后,换另一侧继续灸。

随着养生的热潮,艾灸越来越被人重视,感冒咳嗽都选择不吃药直接通过刮痧拔罐艾灸来调理好。那么,艾灸治疗肩周炎有没有效果呢?在艾灸过程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项需引起重视?一起随5H网我来看看吧。

艾灸治疗肩周炎有效吗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本病的好发年龄是50岁左右,做了稍微重的体力活或受外力碰触可发生本病;或毫无原因地肩周出现疼痛,上臂不能抬到脖子或背部。

肩周炎症状:肩部酸痛沉重,向颈部、胳膊放散,日轻夜重,局部有局限性或者广泛性压痛、遇寒痛,遇温缓,外展、外旋、后伸等活动受限。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止痛消炎的功效,治疗肩周炎有比较好的效果。

艾灸治疗肩周炎有没有效

肩周炎通过对症取穴进行艾灸效果显着。

1、阿是穴:即局部疼痛部位2、肩髎(liao):

标准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取法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出现两个凹陷窝,后面一个凹陷窝即是本穴。

主治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3、肩髃(jianyu):

标准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主治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配穴:肩胛痛加天宗、肩贞、上臂痛麻加臂臑、曲池。

4、天宗:

标准定位在肩胛部,大致在肩胛骨的正中,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颈项颊颔肿痛

5、肩贞:

标准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主治1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2其它:肩关节周围炎。

6、臂臑:

标准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曲池上7寸。取法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主治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7、曲池:

标准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

灸法:用单孔灸盒配合艾条做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7天一个疗程,中间间隔2-3天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先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什么问题,而不能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企图靠做艾灸来解决。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可以随便乱来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施灸顺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说的是施灸的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后灸右边。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1、艾灸的历史

灸的起源非常神奇。研究表明,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这就是最早的灸。艾草在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从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中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方法。

 

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灸,这种利用艾绒熏灼体表穴位,来固护阳气、调节气血的保健方法,起源于上古时期,古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为什么艾灸在针药不到时能发挥效果呢?于振中介绍道:“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古人崇尚用针灸。而灸跟针相比,更具有优势。这里的‘针之不到’有两种解释,一是有些病用针效果不好,二是有些部位不能用针深扎。中医方法各自都有适用范围和局限,要互相弥补、互相帮衬,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2、举例解析艾灸原理

于振中说,中医讲“风、寒、暑、温、燥、火”六大邪气,集中表现在秋季的有燥、风、寒。最典型的秋燥,人容易头晕上火,咽干口燥。比如鼻干症状,就是由于夏天湿润舒适,转为秋冬环境干燥,人体虚热引起。“鼻为肺之窍”,秋天容易肺阴不足,应注重养阴清肺。饮食上,可用百合、麦冬、藕等清热润燥的食物。而艾灸,灸涌泉穴则是关键,中医讲金水相生,肺属金肾属水,互相依存。涌泉在脚心,是人体最低的位置,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可滋阴降火安眠,也就能缓解鼻干症状。

 

灸法温热,常治虚性寒性的病,因此灸完也讲求饮食上的配合。患者忌讳吃凉的食物、吹风、洗凉水浴、衣着单薄。根据具体病症下人体肌理的状态,患者还应忌吃辛辣、腥臊等引热的食物,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热邪。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艾灸也能够用来治疗“未病”。于振中说道:“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比如入睡困难、多梦、心烦易怒、睡醒依旧全身疲劳、腰酸腿没劲、口干舌燥。这些都是苗头。这时候就得交由医生判断,开穴位的处方来防未病。艾灸容易操作,往往是隔日每个穴位灸10到15分钟,就能逐渐消除不适。”于振中就常给自己灸三个穴位:脚底的涌泉穴、掌心的劳宫穴和脐下三寸的关元穴。涌泉灸宁神安眠,劳宫灸开窍醒神,关元灸补气回阳,如此即便正值秋燥,也能宁心安神,清风自来。

3、深度解析艾灸的神奇疗效的本质

不打针不吃药,却能治疗百病,艾灸的神奇疗效,到底源自于哪里?

最为简单、实用且经济的艾灸疗法,经常体现出它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

经常接受艾灸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初次尝试艾灸时觉得它不会有什么太大作用,只不过是温热舒服一些而已,但随着灸治时间不断延长,你会惊奇发现,看似不起眼的艾灸,不但把相关主治病症治愈,且身体的其他不适也会伴随艾灸而消失了……

 

中医所说“三分治,七分养”,是指病人在康复过程中,药物的治疗作用只占百分之三十,而疾病的康复更多依赖于自身调节,也即自我修复过程。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

 

无论你现在受困于何种疑难杂症,只要机体的自愈力存在就可重获健康。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自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寻医问药追着疾病跑,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增强和复原人体原本的自愈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艾灸这种方法具有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能力。

艾草是纯阳之物,艾灸时通过皮肤、经络的能量传递与渗透,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气血痹阻不通的各种疾病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但其本质在于艾灸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和防御的自愈力。大量的临床实践也佐证了这一点。

 

简而言之,艾灸的实质功用在于其激活人体原本就固有的自愈能力,是其它任何药物和疗法所不具有的作用。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