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第1张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复沓: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对偶: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11、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 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揭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诸葛亮)

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16、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7、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18、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岳飞)

20、手不释卷:《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2、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26、口蜜腹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苻坚遭谢玄痛击后,“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8、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南宋奸臣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秦桧死后不久,儿子秦熺也死了,妻子王氏请来一位道士为儿子超度亡灵,道士来到阴间,在道士的带领下见到了正在收审的秦桧。秦桧神情黯淡地对道士说:“可烦传与夫人,东窗事发矣!”

31、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2、司空见惯: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33、梦笔生花:《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小时候,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34、力透纸背:力:笔力;透:穿过。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形容写字、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35、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36、赤膊上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37、马革裹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38、黄袍加身:五代后周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指登上帝位。

39、洛阳纸贵:《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yóu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48、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 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51、秋毫无犯:《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与邱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规曹随,成语,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58、八斗之才:《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59、铁杵成针(李白)

60、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礼貌,很平等。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63、江郎才尽: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陆海潘江:陆:陆机;潘:潘岳。陆机文才如大海,潘岳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语出《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狄仁杰尝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它比喻一位长者或老师所培养的众多的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天下各地,因而称为"桃李满天下"。

69、曲高和寡: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70、开卷有益:《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74、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诺:承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75、杀妻求将: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76、前倨后恭: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77、不学无术: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音无。学,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假,术即述,说的是霍光没有经学根底,故而不明大道理。出处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今人多将不学无术之术,理解为办法,是不识古文而望文生义。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78、三令五申: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79、呕心沥血:《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1 寻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寻

2、(动)寻找 例~向所志《桃花源记》

3、(动)探求,追溯 例一一皆可~其源《苏轼诗》

4、(动)访问 例虽远亦相~《皇甫冉诗》

5、(动)重新加温 例若可~也,亦可寒也《左传》

6、(动)连续不断而来 例殿下降情白屋,存问相~《宋书》

7、(动)攀援、依附 例女萝亦有托,蔓葛亦有~《陆机词》

8、(动)使用 例青青不伐,将~斧柯《说苑》

9、(副)不久、随即 例媒人去数日,~遣丞请还《孔雀东南飞》

2 寻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基本字义 寻 xún 寻,姓氏, 寻氏 (会意。

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a measure of length] 寻,绎理也。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

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

——《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

——《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

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

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

——《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寻 xún 寻找 [look of;search;seek]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

——《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探究;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 用 寻,用也。

——《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

——《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

——《左传·僖公五年》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继续 [continue]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

——谭嗣同《思篇》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

——汉·张衡《西京赋》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 通“燖”。用热水脱毛 [hot-water depilate] 必寻盟若可寻也。

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

——《公羊传·成公三年》 寻 xún 经常,时常 [often]。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顷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未果,寻病终。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推公(袁可立)南户部尚书,因勒俾致仕。——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寻移刑部。

——清·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虎亦寻卒去。——宋·苏轼《小儿不畏虎》 寻 xún 沿着,顺着 [along] 绍遂寻山北行。

——《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唐·李白《东鲁门泛舟》 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寻 xín 寻开心 寻死 寻思常用词组 寻常 xúncháng [ordinary;usual;mon] 普通,一般 不寻常的来客 岐王宅里寻常见。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寻常巷陌。——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寻短见 xín duǎnjiàn [mit suicide] 自杀的俗称 寻根究底 xúngēn-jiūdǐ [get to the bottom of things;inquire deeply into] 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 寻花问柳 xúnhuā-wènliǔ [run around;be on the racket] 游赏风景;狎妓 [珏斋]与唐卿至亲,意气也很相投,都不会寻花问柳。

——《孽海花》 寻欢作乐 xúnhuān-zuòlè [go to town;gather life's roses;paint the lover red] 追求享乐放纵的生活 不务正业,整天追生梦死,寻欢作乐 寻机 xúnjī [look for an opportunity] 寻找机会 寻开心 xún kāixīn [make fun of ] 把某件事拿来取笑;取笑[某人] 寻觅 xúnmì [seek] 寻求,探索 不难寻觅到服饰与战争之间的联系 绕墙寻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寻摸 xúnmo [seek] 寻找 寻求 xúnqiú [pursue;explore;seek] 寻找探求;追求 寻思 xúnsi [think sth over] 想;思考 寻死 xúnsǐ [try to mit suicide]∶打算自杀 [mit suicide]∶自杀 寻死觅活 xúnsǐ-mìhuó [so agonizing as to threaten to die] 闹着要死要活的。

指用寻死来进行要挟或吓唬人 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元·关汉卿《金钱池》 寻索 xúnsuǒ [search for] 循踪探索 寻味 xúnwèi [ruminate;think over]仔细体会;玩味 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世说新语·文学》 耐人寻味 询问 xúnwèn [inquire] 询问;探索 今天不断有人来打听消息,寻问情况 寻隙 xúnxì [pick a quarrel] 找茬儿,寻衅 [金桂]正要摆布香菱,无处寻隙。——《红楼梦》 寻衅 xúnxìn [bite the thumb at;provoke a quarrel] 寻隙挑衅 寻绎 xúnyì [probe repeatedly] 反复探索,推求 寻绎哲理 寻幽访胜 xúnyōu-fǎngshèng [visit places of scenic beauty] 搜寻幽僻美好的地方 寻章摘句 x。

3 寻有寓意的文言文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生动形象地比喻借别人的威势吓唬别人。

4 寻在古文中的解释有哪些

寻,中国汉字之一,笔顺编号:511124,笔画数:6,部首:寸。

古文

1用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2继续 [continue]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3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张衡《西京赋》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

通“燖”。用热水脱毛 [hot-water depilate]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寻xún<;副>

5经常,时常 [often]。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6顷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未果,寻病终。——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梁书· 韦放传》

寻获颉利可汗于别部落,余众悉降。——唐·吴兢《贞观政要》

虎亦寻卒去。——宋·苏轼《小儿不畏虎》

寻,推公(袁可立)南户部尚书,因勒俾致仕。——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寻移刑部。——清·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寻xún<;介>

7沿着,顺着 [along]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唐·李白《东鲁门泛舟》

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寻xín

8寻开心 寻死 寻思

5 竟文言文意思能当最终吗

可以,有志者事竟成,就是一例。

竟 jìng

〈动〉

(1) (会意。从音,从人。本义:奏乐完毕)

(2) 同本义 [(perform on a musical instrument) end;finish]

竟,乐曲尽为竟。——《说文》

凡乐成则告备。——《周礼》。汉· 郑玄注:“成,谓所奏一竟。”

(3) 泛指结束,完毕[finish;plete]

竟,终也。——《玉篇》

竟,穷也。——《广雅》

谮始竟背。——《诗·大雅·瞻卬》。笺:“犹终也。”

振于无竟。——《庄子·齐物论》

秦王竟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竟。——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竟学(学完,学到底);未竟之业;事竟

(5) 追究 [investigate]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汉书》

词性变化

◎ 竟 jìng

〈名〉

“竟”假借为“境”,边境,国境 [border]。如:竟界(边缘;边界);竟尉(古代边境武官)

◎ 竟 jìng

〈副〉

(1) 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平原君 竟与 毛遂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竟怒不救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竟无语凝噎。——宋· 柳永《雨霖铃》

婿竟不调。——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 [actually;unexpectedly]

竟杀蛟而出。——《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竟尔(竟自。竟然);竟是(还是,毕竟是);竟不然(何不,倒不如)

(4) 径,一直,直接 [throughout;whole]。如:竟直(简直;竟然);竟已(终止);竟此(就到这里,到此为止)

◎ 竟 jìng

〈形〉

(1) 全部;完全;整个 [whole]

恩施下竟同学。——《汉书·王莽传》。注:“周徧也。”

君竟日不出门。——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竟三夜罢。——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竟以宗庙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传》

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竟行之。

(2) 又如:竟天(满天);竟天价(满天地);竟体(全身);竟夕(整夜,整个晚上);竟世(终生;一辈子)

6 寻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译文: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2、动:寻找。《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译文: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3、动:探求。

《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译文:推究您背梁投魏的时候,没有其他原因。

4、动:顺着。《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之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不能再找到原来的路。 5、副:随即;不久。

《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扩展资料 常用词组 寻常,释义①寻、常,皆古代长度单位。

②比喻长或多。 ③平常;普通。

④经常;平时。 寻根究底,究:仔细推求,追查。

底:底细,根源或内情。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寻觅,释义:寻求;寻找,探索。 寻思,释义:琢磨,心里琢磨。

参考资料:

-寻。

7 寻 字初中文言文中有哪几种意思啊,要有例句

名词义:

1、会意字。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寻,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义:

1、寻找。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

2、探究;研究;推求。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3、用。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4、继续。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5、讨伐;派兵去镇压。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6、追逐。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 张衡《西京赋》

7、通“燖”。用热水脱毛。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副词义:

1、经常;时常。

2、顷刻;不久。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介词义:

1、沿着;顺着。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

8 及,寻和全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 及 jí〈动〉(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本义:追赶上,抓住)(2) 同本义 [overtake;catch up with]及,逮也。——《说文》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4) 至,达到 [attain;reach]及,至也。

——《广雅》及期。——《仪礼聘礼》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6) 待,等到 [wait]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汤问》及日中如探汤。及鲁肃过 寻阳。

——《资治通鉴汉纪》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既上。

(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

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7) 如:及夫(等到)(8) 遭受 [suffer from]铁铦短者及乎敌。

(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pare with]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韩愈《师说》(11) 又如:我不及他(12) 连累;关联 [implicate]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事如此,此必及我。

——《汉书李广苏建传》(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4) 通“给”。供应 [provide]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

——《管子囯蓄》◎ 及 jí〈介〉(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

蚤:通“早”)◎ 及 jí(1) 和,与 [and]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音乐及诗歌。

——蔡元培《图画》(2) 又如:孔子及门徒◎ 及 jí〈副〉(1) [how]——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2) [also]——表示频率,相当于“又”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3) [very]——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

——《水浒全传》◎ 寻xún〈动〉(1) 寻找 [look of;search;seek]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寻向所志。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其方面。

——《后汉书·张衡传》(2)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3) 探究;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4)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5) 用 [use]寻,用也。

——《小尔雅》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将寻斧柯。

——《孔子家语·观周》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三年将寻师焉。

——《左传·僖公五年》(6)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7) 继续 [continue]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国演义》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

——谭嗣同《思篇》(8)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9) 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10) 追逐 [pursue]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

——汉· 张衡《西京赋》(11)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12) 通“燖”。用热水脱毛 [hot-water depilate]必寻盟若可寻也。

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

——《公羊传·成公三年》◎ 全 quán〈形〉(1) 完全[whole;entire]不明其义,君人不全。——《礼记·祭统》。

注:“犹具也。”天地无全功。

——《列子·天瑞》唯全人能之。——《庄子·庚桑楚》以全争于天下。

——《孙子·谋攻》墓中全乎为五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2) 又如:全装贯带(全副武装);全副(全套);全家;全甲(全部披甲的士兵);全仗(全部的仪仗兵卫;完全依靠);全兵(军队全部以弓矛等兵器武装);全舍(全部舍弃);全批(统统);全全(全部;统统);全周(周全;全面。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