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琴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第1张

琴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古代琴师的后代,属于以职业、乐器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以所执之业为氏。琴师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在典籍《说文》中记载,远古的神农氏创造了琴,有五根弦,到了周朝时期又加上两根弦,成了七弦琴。在古籍《礼乐记》中也记载:舜帝创造了弦琴,琴长三尺多。典籍《广雅》也说,琴长三尺六寸三分,广六增寸。操演琴的乐人,就被称作琴师,十分受人尊重。

在琴师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乐器名称、或先祖职业官称为姓氏者,称琴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琴牢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春秋晚期,孔子的门生弟子中有一人叫琴牢,姬姓,字子开,一字子张,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琴张。据说,琴牢为人很讲义气和友情,他与当时的名人子桑户、孟之反是交情很深的朋友。在琴牢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琴氏、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琴氏正宗。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琴人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琴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特有官职称谓,并不是操琴的乐师,而是一种守护琴城之小吏。琴,在楚国就是冢的公称,琴城,也就是名人贵族的陵墓。郦道元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楚人谓冢为琴。六安县都陂中有大冢,民曰公琴,世传即皋陶之冢。

由于琴人多为家族沿袭、世代守陵,因此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琴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琴氏,世代相传至今。

4、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胡雷氏,亦称胡尔氏、胡仁氏,蒙古语为,汉义为琴,包括了胡琴、四胡琴、马头琴等,是蒙古民族中说唱艺人的专有姓氏,历史非常悠久。胡雷氏在元末明初即多有冠汉姓为琴氏、胡氏、雷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胡雷,实际上是蒙古语胡尔、胡仁的音译,创始于北方民族,是蒙古民族史料中记载最早名的弦乐器名称。在元朝时期的宫廷音乐中,也是主要的乐器种类之一。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朝鲜族琴氏,亦称奉化琴氏、通津琴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在第一千六百八十七位,望族出天水郡、南郡。春秋时期卫国有人名琴牢,字子开,是孔子门生,其子孙便用祖先之名琴为氏。《姓氏考略》说是琴牢之后子孙用祖先之名琴为氏。依照《姓氏考略》的考证,琴氏的始祖是古代的琴师,子孙以父祖的职业为姓氏。中国的琴,历史极为悠久,据《说文》记载,是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礼乐记》指出,舜作五弦之琴,《广雅》也说,琴长三尺六寸三分,广六增寸。从这些文献来看,中国琴的由来已久册时又能说明中华民族音乐素养的深厚,既然有琴,就必定有琴师,操此职业的后代子孙又多有以琴为姓。可见,琴氏这一姓氏历史之久远。

琴姓在秦、汉统一天下之后,以今甘肃天水为繁衍中心,并逐渐向外播迁。明时,在祖国最南端的交趾,已有琴氏族人出现琴彭这位名人以证明。琴姓望居南郡(今湖北省中部偏南荆州市)。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 :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郡: 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癸未,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废黜。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郢邑堂。

各国学者均认为苎麻起源于中国。瓦维洛夫(1951)及RHKirby(1975)更明确指出,苎麻起源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这一研究结果得到学者们的认同。我国苎麻品种繁多,类型丰富,种植地区广阔,栽培和加工利用历史悠久,为研究起源与演化提供了依据。在出土文物方面:1975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发掘一处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苎麻绳索。1958年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距今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三块经纬分明细致的苎麻织物。1980年在江西省贵溪县崖墓中出土的两块苎麻印花布是我国出土文物中发现最早的双面印花苎麻织物,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细苎麻布,其精细程度可与今日府绸相媲美,经、纬密度为32~38×36~54根/cm2。发掘出的文物足以证明我国古代利用苎麻历史的悠久,麻纺工艺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古籍有关苎麻的记述有: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陈风》的“东门之池可以沤纻”,《礼记》篇的“纻麻之有縻”(牵牛的缰绳)。周代已设立“典枲”的官员,专司苎麻等生产及征收苎、茧等纺织品,故《周礼·天官冢宰下》记有“典枲掌布、缌、缕、是苎麻织物的精品。我国苎麻从采集野生纤维到栽培种植,面积从北方向南方不断扩展,又从国内栽培逐渐被国外引种,这一历程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历史演变。据1604年《正字通》记载,野生苎麻又叫山麻、野苎。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这种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野苎麻渐感不足,于是开始了苎麻的栽培。人为栽培约始于商周时代,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种植苎麻已很普遍,如在《汉书·地理志》记载苎麻在河南、陕西种植较多,而长江流域种植远较北方少。公元3世纪,陆玑在《毛诗·草森鸟兽虫鱼疏》中有苎麻扩展至“荆扬之间一岁三收”的记述。公元488年南北朝《宋书》记载有:“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各尽其方”。使苎麻种植面积在江南各省不断扩大。隋唐时期,苎麻生产进一步发展,《新唐书》中所记贡赋苎麻的五道二十九州绝大部分是长江以南地区,栽培地域已东至福建、浙江等省,南至岭南广州府,西至四川省。元朝以来,中原地区因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致使黄河流域苎麻面积逐年减少,而植棉之风甚盛。有关苎麻栽培技术的古籍记述更是丰富,有生长与气候、选地与整地、轮作与连作、选种与繁殖、施肥与管理、病害与虫害的防治、收获与加工等。随着苎麻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工艺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从汉代苎麻纺织的压光整理,到宋、元之后,各地逐渐形成的织物品种,其中著名的有浙江诸暨的“皱布”,桂林的“苎布”,邕州的“布”和苎麻与棉纱交织的“假罗”,以及湖南、江西两省的“夏布”,均享誉国内外。于是苎麻的栽培种植、生产、加工更为世人所瞩目。1733年作为观赏植物首先被荷兰引入,1737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从中国得到苎麻植株标本并描述其植物学特征。1844年法国胜利号军舰从中国带回麻蔸而引入法国,1851年英国康宁享到中国游历带去种子而传入英国,后于1857年传入美国,再由美国传入巴西和哥伦比亚。韩国和日本种植苎麻较早,日本有600多年历史,也是由我国引入。由上可见,世界各地的苎麻均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引入栽培,故外人称之为“中国草”或“南京麻”。

  有。

  一、洛姓来源:

  1、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古雒水,即洛河,发源于古广汉郡洛县漳山(今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

  “洛”在古代本写作“雒”,在古籍中所称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嫔,传说在雒水之滨(雒浦),是雒神经常出没之地。另外还有一条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

  古代居于雒水两岸的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雒氏,后省笔简化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赤狄族皋落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古代夏、商、周族的周围四方,开始出现了很多民族群体。南方和西南方有三苗、庸、蜀、鬃、微、卢、彭、濮、荆蛮、吴、越、巴、夜郎、滇、邛都、隽、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马;东方有东夷、号称“九夷”,包含吐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东北方有东胡、、貊、肃慎;西北和北方有氏、羌、发羌、唐旄,叿方、土方、鬼方、戎、狄等等。

  戎、狄的族种群类很多,有赤狄、东山皋落氏、潞氏、留吁、驿辰、白狄、骊戎、甲氏、肥、鼓、鲜虞、杨拒、泉皋、伊洛之戎、绵诸、绲戎、狄之戎、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林胡、楼烦、匈奴等等。

  春秋时期,赤狄族中有东山皋落氏族,属于潞氏部落,为赤狄的强部之一,是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妘姓后裔,在史籍《志氏姓》中记述了这一支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

  潞氏部落最后一个执政者名叫“鄷舒”,在史籍《世本·姓氏篇》中记载:“潞,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后,氏于国,潞有鄷舒,出于姬姓。”

  妘姓,为祝融八姓之一;姬姓,为周王族姓,赤狄中显然有祝融集团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赤狄的东山皋落氏在被晋国吞并后,其族人省笔简改为洛氏,逐渐融合到晋国民众之中。

  3、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破洛那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破洛那氏部落族人后来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全民汉化政策推动下,汉化改为洛氏。

  4、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拔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公元四世纪末至公元六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蒙古高原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中的乌洛侯氏、乌洛兰氏,在北魏政权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之后,亦改汉字单姓有乌氏、洛氏、侯氏、兰氏者。

  二、洛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瓜 州:原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西部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安西,是取“国家统一,西方安定”之意,古称瓜州。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为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两晋沿袭汉制,隋置长乐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称瓜州,宋、元两朝相沿,明朝时期设赤金蒙古卫。清朝时期康熙大帝在安西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三千余人,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乱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设置安西直隶厅,后改为安西府、安西直隶州,至中华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隶属酒泉地区管辖。2007年丁亥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让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安西县重新恢复汉唐时期的地域名称。

  2堂号:

  资料有待补充。

  三、洛姓历史名人

  洛 宣:明代人,官至贵州都指挥使。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

  洛 忠:明代人,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洛下闳:字长公,西汉阆中(四川省)人。民间天文学家,他制做了一个圆球形状的浑天仪(又称圆仪),用来演示天象。洛下闳的浑天仪尽管还很简单,但它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浑天仪。据说,浑天仪刚做好那会儿,许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么用处,然而,当洛下闳把浑天仪放在地下室里演示的时候,人们都惊奇地发现,这浑天仪上标示的星宿,跟实际天象相吻合。于是,洛下闳名声大振,浑天仪也广为人知。洛下闳的浑天仪,还比西方天文学家太谷氏的同样发明要早三百年。太初元年(公元前l04年),洛下闳与唐都、司马迁、鲜于妄人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洛下闳的成绩是阐明“浑天说”,将“四分法”的《颛顼历》改造为《太初历》的“八十一分法”。一年分四季,二十四节气,正月初一为始,腊月三十为终。这种纪年方法最早始于西汉《太初历》,从此,中国人才得享“只看日历不看天”不误农时五谷丰登的便宜。修订这部历法的就是洛下闳。洛下闳出生在阆中,他弃绝荣华,耗尽一生研究天象。在洛下闳之后,阆中又相继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天文学家,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另有传说中的“洛姓三绝”:美绝洛沙罗、武绝洛修明、医绝洛孝泉。

  四、洛姓宗祠通用联

  忠诚战死,孝友留旌:

  上联说明朝时期的洛宣,明朝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下联说明朝时期的洛忠,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太初著历;孝友留旌: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洛下闳,改颛顼历,作《太初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洛忠,因孝友闻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五、洛姓典故趣闻

  洛神的传说

  在洛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为黄河一大支流)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人口的洛河女神宓妃(又称洛妃、洛嫔)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1秦安有多少人,有多少年的历史

秦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 驻兴国镇。

目前下辖:兴国镇;郑川乡、刘坪乡、陇城乡、五营乡、中山乡、莲花乡、好地乡、叶堡乡、安伏乡、郭家乡、吊湾乡、魏店乡、王甫乡、西川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古城乡和郭集乡。

其中陇城乡是中国三国时代街亭之战发生地,由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时派马谡和曹魏主帅张合在街亭作战

传说伏羲和女娲也是秦安人,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呵呵

汉代的将军李广和他兄弟李蔡也是秦安人

2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辉煌历史

秦安县在历史朝代中是位处要塞。

截至2015年,秦安县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秦安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

县内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 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

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

扩展资料:

秦安的历史名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渊 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内链变更战略家; 李世民 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二位皇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李广 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

秦安县 网-走进秦安 -秦安。

3请问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

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县地属陇西郡。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

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

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

秦安夜景

秦安夜景

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

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4请问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县地属陇西郡。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

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

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

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

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

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

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

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

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秦安夜景秦安夜景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

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

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

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

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

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

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

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5秦安有多少人

秦安县辖5个镇、12个乡:兴国镇、莲花镇、西川镇、陇城镇、郭嘉镇、刘坪乡、五营乡、中山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甫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

共有6个社区、428个行政村。 兴国镇 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78843人(2005年)。

辖6个社区、28个行政村。 秦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兴国镇解放前称街泉镇,1954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1985年全镇11个村,7个居委会,共有6116户,25242人,其中农业3461户,16231人。

2004年1月撤乡并镇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末总户数23198户,总人口78843人。

其中农业人口52191人,非农户26652人,全镇总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09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6个村:⑴撤销杨坪村、十里铺村,并入蔡店村;⑵撤销宋洼村、张磨村,将宋洼村和张磨村的张家磨自然村并入王新村,将张磨村的周家庄自然村并入凤山村;⑶撤销小湾村,并入贾川村;⑷撤销蔡山村,将蔡山村的蔡家山自然村并入邢泉村,将蔡山村的彭家坪自然村并入何川村。

撤并后共辖28个村:丰乐、南关、凤山、北大、茂林、依仁、贤门、映南、蔡店、郑川、庙嘴、王坪、邢湾、李山、康湾、枣滩、赵湾、高坪、何川、邢泉、王新、康坡、孙蔡、腰崖、蔚林、蔡小、贾川、李家河。 莲花镇 面积9452平方千米,人口42074人(2005年)。

辖26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北部,地处静宁、庄浪、秦安三县的交汇地带。

2000年撤乡建镇。全镇面积9452平方千米,2005年底,全镇共28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9556户,42074人。

2006年撤销2个村:⑴撤销安台村,并入董家新庄村;⑵撤销七图村,并入高楼村。撤并后共辖26个村:莲花、上河、姜寨、仁义、桑川、郭河、袁山、冯沟、曾梁、大庄梁、槐龙、新庄湾、湫果、高楼、小户、范墩、阳湾、湾儿、董湾、曹家川、好地、双庙、董家新庄、马曲、姚屲、吴湾。

西川镇 面积7282平方千米,人口38939人(2005年)。辖3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西郊,东接兴国镇,西邻王窑乡,南靠千户乡,北与叶堡乡相毗连,最南端和北道区西坪乡相濒临。镇 所在地距县城1千米。

镇域海拔在1120—1865米之间。全镇南北走向20千米,东西宽10千米,总面积728185平方千米。

2001年西川正式撤乡建镇,同时又被县委、县 列为新城区。2005年,全镇共4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8105户,38939人,其中农业户7492户,38159人,全镇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千米。

2006年撤销13个村:⑴撤销曹家洼村,并入郑桥村;⑵撤销鸭儿沟村,并入张新村;⑶撤销吴洼村,并入雒川村;⑷撤销周家峡口村,并入王峡村;⑸撤销刘家沟村,并入小寨村;⑹撤销孙嘴村、郭家山村,并入姜湾村;⑺撤销梁山村、安家湾村,并入王家小庄村;⑻撤销进马山村,并入焦山村;⑼撤销黑龙洼村,并入李洼村;⑽撤销上高堡村,并入姜堡村;⑾撤销冯家山村,将冯家山村的冯家山自然村并入雒堡村,将冯家山村的歹家窑自然村并入宋峡村。撤并后共辖30个村:王家小庄、下王峡、侯辛、姜堡、王堡、何湾、鸦湾、李洼、宋峡、王湾、李堡、雒堡、宋场、张坡、王峡、折桥、雒川、焦山、水沟、王家牌楼、小寨、川口、姜湾、张新、神明川、安坪、张坪、高堡、郑桥、吴川。

陇城镇 面积7894平方千米,人口31272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45千米。东连张家川 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镇域面积7894平方千米。

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陇城镇历史悠久,三国古战场街亭就在境内,是古秦安四大集镇之一。

史料计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洲刺史部冶在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置有道、县、镇的建制。

解放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立乡,2003年撤乡建镇。2005年,全镇辖3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6534户,总人口31272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2人,非农业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千米。

2006年撤销8个村:⑴撤销李家庄村,并入略阳村;⑵撤销石堡村、张傅村,并入南七村;⑶撤销梨园村、常家坪村,并入常营村;⑷撤销中庄村,并入阴坡村;⑸撤销赵山村,并入崇仁村;⑹撤销王李村,并入头图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张家沟、张湾、娲皇、山王、张赵、陈村、凤尾、王家湾、常营、西关、龙泉、略阳、上袁、南七、头图、阴坡、朱魏、范吕、上魏、许墩、金泉、崇仁。

郭嘉镇 人口45784人(2005年)。辖35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北部,距县城20千米,地处通渭、甘谷, 秦安县三县的交汇地带。2005年,全镇有42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9113户,总人口457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人。

2006年撤销7个村:⑴撤销黄湾村,并入刘家上沟村;⑵撤销赵河村,并入槐庙村;⑶撤销朱沟村,并入段坡村;⑷撤销河滩村,并入胡河村;⑸撤销下庄村,并入月阳村;⑹撤销柏集村,并入高崖村;⑺撤销何湾。

6秦安县的介绍

秦安县隶属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总面积1601平方千米。县人民 驻兴国镇,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秦安县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秦安县县辖17个乡镇,428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616万人(2011年),其中农业人口574万人。总面积160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4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17万亩,人均173亩。(2011年)2012年输转城乡劳务人员111万人,创劳务收入118亿元。秦安,古称成纪,史载“羲里娲乡”地,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7秦安县有多小人口

秦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属的一个县。

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 驻兴国镇。

秦安,古称成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78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开天明道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曾在这里繁衍华夏子孙,首创人类文明,被誉为“羲里娲乡”。

全县辖1镇21乡,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人,气候属陇中温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 秦安林果业独具特色,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48亩,年产量6万吨。

被林业部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总数达2700多户,年产值8亿元,被评为甘肃省乡镇十强县,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 商贸流通活跃。

有综合市场26处,个体工商户152万户,从业人员302万户,年成交额8亿多元。国家级文明市场——兴国小商品市场被誉为是西北的“义乌商城”。

秦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和三国街亭古战场。是飞将军李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名相权德舆、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的故里。

8天水市秦安县有哪些遗迹

兴国寺座落在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的建筑群。《秦安县志》记载:“兴国寺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大池湾遗址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五营乡,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5000年。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窑址和壕沟,而且还有精制的地画,彩陶和面积很大,构造复杂的房屋遗迹。

可泉寺坐落于距县城15公里的南山脚下,整个建筑分为胡缵宗纪念馆、可泉寺及娲乡神母宫等3处。其建筑群年代可上溯到秦汉乃至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上古时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规模,明清两代虽经战争破毁,然屡毁屡建,规模不减。

陇城故城是晋代设置的略阳郡、略阳城、北魏至唐的陇城县,宋时的陇城寨,明代设置陇城巡检司的治所。陇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筑一城,即现在的陇城,又称八卦城。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东,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总面积28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乐器库、祭器库等。

泰山庙坐落在秦安县城东的凤山上,是保存完整的泰山庙古建筑群。

女娲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天水牧马滩出土秦墓木板地图,其中绘制葫芦河的2号图标有一亭形物。据学者考证,此亭形物当为女娲祠。

琴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琴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古代琴师的后代,属于以职业、乐器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