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的区别,具体些。
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 文献 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 规律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 自然 ,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 科学 的阐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 )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本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 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 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 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 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 )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 艺术 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 ,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 交通 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 发展 ,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 政治 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 哲学 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 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如果简略概括一下的话,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
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出现立体发展的倾向,在战国到秦汉时曾经出现过高台建筑,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秦咸阳一号宫殿、西汉未央宫前殿,这些建筑内部是多层的夯土台基,木结构依附着台基层层上升,但台基最后被建筑包裹起来看不到,外观上形成木结构高层建筑的形象,这种土木混合结构的顶峰是北魏时候的永宁寺塔,这可能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高的一座木构建筑,高度大概有147米(据杨鸿勋的复原图),同样是用一个大约有六层高的夯土的台基作为内芯,木结构将其层层包裹起来。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座木塔仅仅存在了18年就毁于雷击造成的火灾,而现存的高层建筑中(大约也只有佛塔了),应县木塔是现存的唯一一座纯木构佛塔,其他很多塔或者是纯砖构,或者塔身用砖造,外围才是木构,木结构因为各种原因毁掉之后就会露出里面的砖石结构(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塔的砌筑方式一方面说明,因为砌筑的技术难度,单纯用木结构做高层建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采用砖石会方便许多,但烧砖一开始成本很高,只是到明代晚期才随着技术的成熟开始普及,也很难大批量得用在民居上(也就是做成无梁殿之类的),除非是像佛塔、佛殿这样因为信仰可以不计成本,否则要获得更多的空间只能平面发展。客家土楼可以做到四层,是因为防御的强烈需要而采用了非常坚固的夯土墙砌筑技术,同样不是单纯的木结构。
另一方面也说明,木结构在防火方面是很脆弱的,如果用木结构做成片的高层民居,建筑密度很大,一旦发生火灾毁得通常会很彻底,而平面发展的话建筑密度小了很多,还可以依靠山墙进行比较有效的防火(比如徽州的马头墙之类的)。
本人自行整理,转载请注明。
建筑是一个国家、民族所留下来不会跳动的 历史 音符。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等,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古罗马的古 体育 场等等,都是世界 历史 上少有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古建筑多是土木结构,砖石结构的相对而言不是很多,这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根据当时就地取材的建筑指导思想有关。最著名的就是秦朝的阿房宫,根据杜牧的《阿房宫赋》所描述,为了修筑阿房宫,“蜀山兀,阿房出”,也就是将临近咸阳的陕西、四川大山上的树就砍光了,可见为了修建大秦宫殿,用了多少木料。
只可惜,楚汉相争,秦王朝的覆亡。西楚霸王项羽首先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阳,一把大火将阿房宫焚为灰烬。这就是木结构建筑的缺陷,可经风雨,但经不住人为的破坏。当然还有近代历经大清王朝百年修筑、完善的号称万园之园的北京圆明园,八国联军除了将里面的奇珍异宝掳掠一空外,也是一把大火将其焚毁。
木结构建筑搭建速度可能比用石料建筑快,还有就是建筑文化的差异。所以形成了西方的古迹多是石材建立的,而东方所留下来古迹多是土木结构。
欧洲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家、画家和建筑工程师等对人类 社会 影响深远的 历史 人物,这批人利用先进的文化指导 社会 实践,建设了令东方人感到“高大宏伟”的宫殿和教堂,并且历经风雨、雷电考验仍然是屹立不倒,确实令人称奇。
中国福建省的永定土楼,是由中原移民,也就是客家人所创造。全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用生土夹着芦苇夯实砸压出来的,历经几百年仍然屹立不倒,至今土楼里还住着人。要不是上世纪美国人利用卫星拍照,怀疑是中国又建设的先进武器试验场,就是中国人也不清楚还有这种奇葩建筑。当然还有陕北的窑洞、地处中原河南陕县的地坑院,都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所留下的杰作。
所以说,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人们为了生活生存,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建设了适合当地人生活习惯的房屋,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当地百姓感觉到生活方便、感觉到舒适,都是优秀的建。(2020/09/24)
有人喜欢盖房子,有人喜欢建城池,东西方建筑理念的差异吧!
中国的建筑奇迹是故宫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
而西方多是教堂等
话说,中国不信基督为什么会建教堂
中国信的是儒释道,儒家就不说了,道观和寺庙也是很多了。
这个问题该怎么说呢?
我说古代欧洲的石制教堂是由水泥建成,你信吗?
但中世纪欧洲的石制教堂确实是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才把教堂建上了百米高空。
其实水泥就是将火山灰磨细混和一定比例的沙子既成,所以古罗马利用水泥建成了超大型斗兽场,建成了庞大的引水渡遭。
而我们中国却一真到清未都不知道火山灰能制成水泥,以至把引进外国的水泥称为“洋灰”。
没有水泥单靠木头,你怎么都不可能盖出厐大雄伟,高出地面百多米的建筑来。
欧洲石头建筑总体是两种风格,一个希腊式的风格,喜欢弄出各种柱子支撑屋顶;一种哥特式的风格,用石头垒成石墙支撑屋顶。 当然,从这两大风格出发,还产生其他的混搭式风格。
我们常说“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像原始 社会 就必然有奴隶主阶层,封建 社会 就必然有王侯将相。其实可以省略两字,“生产力决定建筑”,生产力影响着建筑用料,水准高可供选择就多,如今普遍的钢筋混凝土楼,古代可做不到。
回到最初的建筑模式,无论中国还是欧洲都是木制结构,只是随着生产力提高,才产生石制建筑。区别在于,欧洲的古代建筑兴起石制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兴起砖石建筑,而出品石制建筑不多。
其实,石制建筑、砖石建筑都能建造的高大宏伟,但是石制建筑花费工期长、不容易损坏,更不怕火灾;砖石建筑花费工期要短,更容易受到破坏,尤其是火灾。
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中国人去欧洲,经常就能看到宏伟建筑,稍微大点的教堂就是如此。因为欧洲人信教的多,肯下血本造大教堂,那些石制品又不容易坏。古代中国也有很多宏伟建筑,不过很多砖木建筑都毁于 历史 ,剩下的自然数量上比不过欧洲。
所以, 我觉得中国高大宏伟建筑比欧洲少,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古代欧洲人愿意为石制教堂付出时间、金钱、精力。 从损坏度来说,虽然砖木建筑不像石制建筑,容易在火灾、兵灾里遭遇浩劫,但绝非主因。
因宗教而产生的石制建筑,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建造的虔诚和力量,因为中国就有不少这样的建筑,像敦煌莫高窟、像龙门石窟。几代人能够忍受艰辛,在石壁上开凿创造,给后人留下鬼斧神工般的奇迹。
那么,欧洲的石制建筑也一样,多数是教堂,而宫殿、城堡的数量只占少数,每一栋都堪称大工程。夸张的可以建造几百年,比如2010年被教皇本笃十六世封为“宗座圣殿”的神圣家族大教堂,从19世纪施工到现在还没竣工。
石头用于宗教,中国人建石窟;用于坚固,祈求万世,建墓葬地宫。地宫是很奢华的,迄今没打开的秦始皇陵、武则天乾陵,不知什么样。但乾隆皇帝的陵墓可以做例子,尽用石材,极尽恢宏与奢侈。地宫、石碑、石刻,都是求不朽的,用石。但人居,石头只用基础,上为砖木,讲求便利与舒适度。宗教建筑,多是人神公用,常为砖木,像塔之类,有体现永恒之意,有精品石刻,也有砖塔。实际施工,砖的便利性高于石头,就多用砖。中国文化是多元存在,并不存在一定用什么,不用什么,至于用西方的教堂来衡量,我们古代不那么生活,也就不干那个事情,不干,也就没有。
这是因为:中国和欧州的风俗习惯不一样,中华民族崇尚木质结构的建筑,因为它轻便,坚固,美丽漂亮。比如故宫,天坛祈年殿,颐和园,应县木塔等都是木建筑。而石材虽坚固但笨重且冰凉。我们的祖先只用石材铺地,做栏杆,筑坟墓,但不用于高大建筑,比如吴王夫差在姑苏建造的豪华宫殿,武则天在洛阳建造高达近百米的明堂都是用金丝楠木等名贵木材建成。
欧州人跟我们理念不一样,他们是村村有教堂,(我中华民族是县县有木塔),而且多为石质材料,这是因为欧州本就是石材产地,意大利大理石全球闻名,就地取材,方便又快捷,和陕西清涧县一样,山上石头一层一层的,当地人就用石板当瓦用。这也是欧州多石材建筑的原因之一。
这和欧洲信仰神论有关, 大多统治者用神论统治民众的思想 精神。
中国古人讲阴阳,重五行,追求天地人相融合,这一文化现象也体现在建筑上。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石头在中国也是很受欢迎的。
从建材的角度来讲,在古代中国的地面上,确实很少有以石头为主材料的高大建筑。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
从阴阳的角度讲,石头属阴,石头房子虽然结实,但阴气太重,可能不利于身体 健康 。而木有阳有阴,选阳木建房为顶,择石为基,以土坯砖块为墙,集牢固性舒适性为一体,阴阳结合,古人可能觉得住的比较惬意。
古代中国纯石头的大型建筑工程也是有的,主要是帝王的陵寝,人去世后到了阴间,用石材建造人生的归宿还是合适的。
中国的故宫是一座伟大的古建筑群,故宫又名紫禁城。
紫禁城有楼宇8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材为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皇家建筑群。
中国的建筑似乎是有生命的,如果一座房子长期没有人住,时间一久,没人打理,是很容易坍塌的。
中国和欧洲不一样
你少见多怪吧!
中国宏伟宗教建筑哪里少了?
佛教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更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当然还有天下无双的乐山大佛。嗯,这些是佛教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也有,泉州老君岩石像,四川蓬溪县高峰山老子石像。
哪个不比你口中的啥子大教堂宏伟?
比尺寸比体积中国人从来没怕过谁!
中国人不仅是天生厨师,更是天生建筑师,狂热宗教徒中从来不缺少这些人。要做大的话,中国人可不屑于搭积木,要做就做最大,直接开山凿石造像,于是就有了各种佛窟。你别以为那些石像造成后就放着任由日晒雨淋,先民们哪会这样亵渎信仰?石窟上下都建有巨型佛龛保护,这不过多系木结构难以长久保存。
至于说为啥城区寺院道观建筑中少有石结构?那是因为中国古人更壕,大家喜欢建铜像,几万斤一尊的并不罕见,须知铜在古代中国是硬通货,真不能再大了——听说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吗?其实都是给钱逼的。按照宗教美学,塑像接近房顶最能给人神圣感,所以就没必要建太高了。
真要高也不是没有,很多佛塔就是石结构。比如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东塔),全石榫卯结构,高48米,不用一根钉子,这工艺天下第一,甩同期欧洲八条街!
我国的建筑是种类比较多的,本身我国作为流传几千年的历史古国,自然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建筑,其实还有一些建筑是受到了西方文化或者是建筑的影响,那么对于中国古代受到西方影响的建筑有哪些,是不是人们都比较好奇呢。另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也要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古代受到西方影响的建筑有哪些
云冈石窟中部分柱式纹样有明显的西来特征,流行于东汉至南朝时期的瓦棱柱与西方或许不无关系,亦有学者认为源出本土,因无确切证据表明西方传入之说,故双方各执一词,尚无定论。最具代表的就是时间最早的东汉秦君神道柱和最精美的南朝萧景墓神道柱。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
1、木构架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较为普遍。
2、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3、方正严整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
4、装修与装饰
我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有关中国古代受到西方影响的建筑有哪些,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都应该已经了解了吧,其实有很多的建筑都是受到了西方的一些影响。有关建筑的问题,经济条件能够满足时间也比较充分的话,可以去旅游一下,有关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看过之后应该已经清楚了吧。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的区别,具体些。
本文2023-10-31 10:30: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