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论语 作文 800字 初一第十课《论语十则》里面选三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倾听论语 作文 800字 初一第十课《论语十则》里面选三个,第1张

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将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后所编篡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是否还有实际意义?是否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诸如此类疑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以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书中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读后使我获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是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论语》对我而言,是那么的高深莫测,虽然从语文课本里背会了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一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可扪心自问,自己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也不会想到《论语》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更不会理解我们的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完了于丹对《论语》一书的诠释后,我才真正感到了孔圣人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很深奥的孔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给我们以启迪。

二是感到《论语》中的很多语句富有哲理,对我们的人生道路仍然具有指导、启迪和警示作用:

如在学习方面:《论语》中告诫我们的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会散失信心。提倡“温故而知新”。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因为在党校学习的三个月,虽然通过各课老师的精心讲解,我们系统的学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但要把这些知识全部消化,融会贯通和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则需要我们不断的温习巩固、思考和汲取,做到学而时习之。

又比如在为人师表方面;所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说明了我们党要求领导干部为什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

又比如在交友问题上,《论语》中指出朋友有三益和三损之分。三益为“友直、友谅、友多闻”。这里的直指的是正直,谅指的是诚信、诚实,闻指的是见闻广博,孔子告诫人们,交友要交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和有知识的朋友;而千万不能交三损朋友,三损叫做“友便(变)辟、友善柔和友便佞(令)”。便(变)辟指的是喜欢阿谀奉迎、溜须拍马的人,善柔指的是善于变化,二面派的人;而便佞则指的是那种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孔子说是有损无益,故称三损。当今社会,领导干部因交友不慎而引火烧身、身败名裂的案例时有所闻,因此,《论语》中所提的如何交友对我们大家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能起到一定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三是认为《论语》的思想精髓与我们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于丹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论语》的思想精髓就是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心灵,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与我们今天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相一致的。我个人认为《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它的很多内容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最后,我认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才能过上每个人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初中作文:记叙文阅读指导<论语》给我的启示第三中学 可爱雨孩儿  《论语》启示我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重视实践才是好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才是正确的思想品德。《论语》我的良师益友!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这部书,给予我们中国人多大的帮助啊!《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不仅影响着中国,还影响着整个西方国家。罗马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要比孔子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我从《论语》中得到了很多启示,有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我明白了“学”是基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多加思考,这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讲学习态度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孔子强调了学习不要不懂装懂。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也就是说,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个人的处世之道。“忠”和“恕”正是孔子“仁”学说的两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便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前的我就是这样,不想要的东西就硬塞给别人,不管别人想不想要,自己是挺高兴的,可从来也没有顾忌过别人的感受。学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我改正了这个缺点,还学会了体谅别人。《论语》真是一位好老师!     《论语》启示我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重视实践才是好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才是正确的思想品德。《论语》我的良师益友!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当今时代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管理理念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而今天重点学习古圣先贤,研究传统文化,是否有悖时轮。尽管我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明白“温故而知新”的道理,但在我看《论语心得》序言时还是蹦出来这样的疑问。通过老板的精彩诠释,我认同了“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的观点,哲学不一定就是讳莫如深的,《论语》也不一定是高不可及的。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一代代人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更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有时这剂良药是大泻之药,泻掉身上一些不良的东西。有时候则是大补之药,补上身体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 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想让自己人格健全、想让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须喝上这些大泻药和大补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才能担当创新创优的重任。

这些药剂式的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基层管理人员是极好的借鉴,能警示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告诫我们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诚意、正心、修身”,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人心易浮躁,尤其是我们青年人,在工作中往往容易急功近利,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迷失自己,而只有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包括各式各样的论语心得应主要关注其思想价值,汲取其思想的精髓,为我们所用。

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我在基层工作摸爬滚打中,深深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真谛,除了要学习专业技能本身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当学习、补充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良弓之子,必先为萁;良冶之子,必先为裘”。其隐含的道理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和技术对其相邻领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做到既来自专业又走出专业,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更关联,对方法的借鉴更有启发,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学习《论语》,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董事长您说“做事先做人,这是最朴实而又最深邃的职业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近年来,公司在您的带领下,坚持利用周六上午时间学习公司企业文化和四书五经等,氛围是非常浓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加强学习是现在的首要的任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领会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很重要,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必须认真读书并进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个“悟”字,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过程求的就是一个“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于新问题就会有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要使自己学习后的蓝天更加辽阔,还要及时总结,总结是提高的基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等。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观察而不大注重实践,特别是他非常轻视生产实践。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等。但是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则是非常错误的,有一次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种菜,他不仅说他不如老农民和老菜民,而且骂樊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做一个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论语·子路》)孔子说这样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家,而剥削阶级从来都是自己不劳动而且轻视劳动。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没有呢。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二年级(0)班 青春足迹 阅读:23 作者:查字典

在寂静的小路上奔跑着,在寻找人生的起点,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当时的风景,最有标志的梧桐也不见了,对我微笑的牵牛花也无影无踪了,心里不由的产生失落感,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是它们在故意躲我的是吗时间老人对我说:“不是的,傻丫头,是你在成长,它们也随着时间代谢。”它们是不是离我们远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永远的离开我了,我含着泪说。是的,它们离你远去了,时间老人说。我哭着说:“它们为什么要远离我,是不喜欢我吗还是我做错了是什么,要惩罚我,以后我该怎么办,没什么为我做标记了,也没什么对我微笑了,它们是想要我孤独吗”。傻孩子,怎么是孤独呢那是独立,你要做一个独立的人,你一直很乖,正是因为你很乖,它们才离你远去,它们是想要你成长起来,你的标记在你心里,你的微笑在你嘴边,它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现在你要明白,那是目标,从现在起,它只属于你,你要对它负责,把它送到金字塔的顶峰,就算是你的任务完成了,时间老人说到这,我沉默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豪放心情了,也不再寻找以前的足迹了,只是默默的思考着目标。

直到一天,我忽然看到了一道亮光从我的眼前划过,我奔跑着,追着它,突然间感觉自己找到了什么,哦,不错,那正是我这几年里一直寻找的风景,那种感觉依然没变,但是,看到过,并不是以前那样坦荡的笑了,而是变得严肃了,思想好像被禁锢了一样,顿时,我明白了,那就是时间老人说的责任,它原来是无形的有重量的压力,接下来该是实现它的时候了,需要自己做决定,并且每一个思想都是现场直播,它重要的是自己三思而后行,所以我小心翼翼的包裹着它,争取把它完整的载到金字塔的顶峰。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写的《论语》全文共 20篇,分为若干章。全书内容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教育、政治、文化、文艺 等各方面,全文渗透了孔子的思想体系。文字简朴,含义丰富深刻,开创了我国古代论说文和记录体散文的先河,而孔子理所当然成为二文之鼻祖。《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两千多年来文人、学者的必读之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以我们中学生所了解的《论语》中,从各方面来谈,它所告诉学子们的只是要勤奋自励、谦虚上进、机敏学习、加强修养,给那些求学之士指明前进的方向,使他们为之而奋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求实是为学之本读后感 你也可以投稿,也是做人之本。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而应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对高尚人格之追求,卑劣品德之鄙夷,我们还能明知故犯吗?做人不能违背诚实的原则,如若真的没了诚实,那灵魂还能留余什么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对于有抱负、有志向的人,既得实现“仁”的理想,又得对“忠”“信”“宽容”之容纳而坚守,以诚信之风,抵御不良习气。以宽容之心包容他人,取信于他人之信,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一个脚跟踩碎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心胸狭隘者能成就大事,而宽容则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守则。

如果天空不宽容,容忍不了风雨雷电的一时肆虐,何来它的辽阔之美;如果森林不宽容,容忍不了弱肉强食的一时规律,何来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不宽容,容忍不了星座裂变的一时更替,何来它的神秘之美;如果大海不宽容,容忍不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何来它的`深邃之美;……是宽容成就了它们。而《论语》所教导我们的也正是这种“泰山不辞杯土,方能长期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的宽容。

“由诲汝知之乎”当中,就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说,使人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要把自己和别人平等对待,将心比心,做到“己所欲施诸人”……那些在《论语》中所阐述的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重视实践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而这些无疑并不都是格言,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却是非常大,对后世的教与学的理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指导教师:王斐蓉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 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毛主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更重要的是,究竟这种出自于公心,而非私心的推动力有多强大呢,真的可以代替私心成为推动历史的发展的动力吗?从历史看,至少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人们的私利显然要比公心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确切的说,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还是具有其合理性的,生命力的。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是战胜人类自己自私,自利的道路,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我相信,由于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对抉择的失衡,也就是对中庸之道得丢失——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是否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而是如何去做到这件事,这是大家不知道的,为了真正做到平衡,不极端,除了要摆正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根本关系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另外,本人工作学习很忙,实在没时间去把我的文章总结发展了,还望见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后才是改变社会,所以,不论是人性的善和恶,我都要潇洒走一回了,不论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许有一天,我会出淤泥而不染,那时,我也许会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倾听论语 作文 800字 初一第十课《论语十则》里面选三个

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将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后所编篡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