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几个中国著名的海军将领,无论近代古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举几个中国著名的海军将领,无论近代古代,第1张

  施琅,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1]施琅画像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时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召集抵抗将领一概重赏,唯独对“假回闲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只赏纹银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锋兵权也未恢复其职,个中诸多缘由引起施对郑不满情绪,恰在此时,施琅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 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平定台湾,顺利招抚郑氏集团。并上疏清廷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终于得到康熙皇帝支持。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

刘宗成海军参谋长助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他出生在湖南省,具体出生地并不为人所知。刘宗成于198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并在其职业生涯中担任过多个高级职位,其中包括海军舰队参谋长、南海舰队副参谋长等。

刘宗成在其任职期间积极推动海军现代化建设,提升了中国海军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他曾参与指挥多次海上军演和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他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

除了军事上的工作之外,刘宗成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关心士兵们的生活和训练,为士气高昂、军纪严明的军队做出了贡献。他还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向社会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形象和实力。

总之,刘宗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勇敢、果断和智慧为中国海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佩的优秀将领和爱国人士。

  中国近代十大名将: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

  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陈化成(1776—1842年),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水师把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1830年任福建水师提督。1840年6月,英军侵犯福建,陈化成和闽浙总督邓廷桢一起进行抵抗,击退英军。不久,调任江南提督。他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积极备战。他对部下诸将说:“武臣死于疆场,幸也。汝曹勉之!”1842年6月,英舰驶近吴淞口,两江总督牛鉴欲向英军求和,陈化成坚决反对。16日拂晓,英舰逼近,攻打吴淞口,陈化成坚守西炮台,指挥守军发炮还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击毁击伤敌舰数艘,击毙击伤侵略军多人,使英军不敢正面登陆。这时,守在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听说陈化成击毁了英舰,以为取胜的机会来了,竟然大摆其总督仪仗,大摇大摆地出来督战。敌人发现后,发炮轰击。牛鉴一听到炮声,吓得面无人色,赶快从轿子里钻出来,丢帽弃靴,混在士兵中乱窜逃命,致使全军溃败。东炮台守将余步云丢弃炮台逃走。敌人乘机集中兵力围攻西炮台,从正面登陆。陈化成腹背受敌,参将周世荣劝陈化成退却。陈化成怒斥周世荣说:“曩谓尔诚,荐拔至是,今尔负我,以致负国”,后周世荣贪生逃跑。时英军蜂拥登岸,弹如雨下,陈化成负伤多处,仍英勇抵抗,最后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壮烈牺牲。

  石达开 (1831~1863)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同谋划准备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后,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不久又被封为翼王。在太平军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担任开路先锋,一路打了不少仗,屡建战功。1853年春天,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石达开留在天京处理军政要务。1854年,太平天国派出的西征军在湖南湘潭被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打败,西征军节节后撤,不久武汉失守,九江告急。在危机关头,石达开奉命率军驰援湖口,并指挥九江等地守军顽强抗击湘军,设计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1856年春,石达开奉命率军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同年秋天,太平天国爆发内讧,杨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北王韦昌辉杀杨秀清,洪秀全又率军民诛杀韦昌辉,太平天国实力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将石达开诏回天京辅政,但洪秀全经天京之变后,对任何人都起了疑心。1857年夏天,石达开因到受洪秀全的猜疑,一怒之下率领10余万太平军,离开安徽、江西,经浙江、福建,进入湖南,打算在四川立足,但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之后,他又重振队伍,在四川南部、贵州北部转战,但屡战受挫。1863夏天,石达开被阻于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并遭到清军包围,陷于绝境。石达开希望能以自己的牺牲保全部属,就投入清营,但不久他的部属就在大渡河畔惨遭屠杀,不久,石达开也在成都遇害。

  陈玉成(1837~1862)中国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与守将约定内外夹攻,遂大败清军,解镇江围,并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和李秀成等同主军政。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时湘军四路东下,安庆被围,陈玉成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庆。秋,太平军计分两路,合取湖北,迫敌回救。他率大军趋北路,于次年二月进抵湖北黄州,因受英国侵略者的阻挠和南路李秀成误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受严责革职。同治元年(1862)春,派部将陈得才等率师去陕西等地招兵,庐州守军兵单并围急。四月,率部突围,走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解送清营。五月,在河南延津就义。

  左宗棠(1812-1885),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初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1860年(咸丰十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初任浙江巡抚,组建“常捷军”,先后攻陷严州、金华、绍兴等地,1863年授闽浙总督。1864年(同治三年)又陷杭州,旋进军漳州和嘉应州镇压太平军余部。1866年依靠法人开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同年调陕甘总督,进攻捻军,后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军,职间办兰州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等企业。1875年(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督办福建军务,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法。1885年因病退职而死。有《左文襄公全集》。其督办西北期间,题联甚多,楹联著述有《联语》。

  张宗禹(?——1868)后期捻军著名首领。安徽亳州雉河集附近张大庄人,别号“小阎王”。太平天国封为梁王。初为黄旗青年将领,所部纪律严整,作战勇猛。1860年,与任化邦各率一军离开淮北,到达河南西部,与西北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部结成犄角。1864年太平天国败灭后,与赖文光、任化邦等部合并,推赖文光为首领,改变作战方法,以骑兵为主力,流动作战。1865年,山东菏泽高楼寨战役中,一举歼灭僧格林沁马队,取得大胜。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他率领西捻军,以六万之众,于1867年在西安灞桥十里坡,歼灭陕西巡抚刘蓉部湘军,杀其将萧德扬、杨得胜等。后率西捻军到陕北,攻占绥德、安塞、延川等县城。年底,接东捻军被围急讯,立即从陕西宜川踏黄河冰桥入山西,企图深入“京几”之地,吸引清军全部力量,以解东捻军之围。1868年初,军锋直达京郊芦沟桥。各路清军北上“勤王”,他率军南下,于4月间从山东东昌李海务渡口,抢渡运河,进入直隶、山东边区,继被李鸿章和左宗棠部清军围困于北有减河,西有运河,东临大海,南有黄河的地区里,突围不得出。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南镇,所部被清军消灭,他投水不知所终。

  冯子材(1818—1903),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人,清朝名将。 冯子材行伍出身。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刘八领导的天地会起义军,旋投降清军,赏补千总。 随向荣、张国梁尾追太平军至南京,1853年协助向荣建立江南大营,围困天京,擢副将、总兵。1860年5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时,张国梁败死丹阳,冯子材集其残部退守镇江。1862 年(同治元年)升广西提督,配合湘军、淮军与太平军对抗。 1875年(光绪元年)调任贵州提督。1881年回任广西,次年“称疾”回家。1883年12月,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清廷和战不定,导致清军在越南北部的失败和福建水师的覆灭。时滇桂边境紧张,冯子材应两广总督张树声之邀督办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参加抗法战争。1885年初,督办广东军务大臣彭玉麟、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推荐他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出任前敌统帅。冯子材目睹战局危殆,积极备战,亲率士兵于镇南关(今友谊关)内十里的战略要地及关前修筑长墙,在东,西两岭设置炮台,严加防守。派王孝祺、王德榜、苏元春所部驻周围各要地,成纵深梯队阵势,采“先发制敌”之策略,出兵袭扰法军。3月23、24日,他身先士卒,指挥将士击溃猛攻长墙的法军主力,歼敌两千余。接着乘胜克服谅山,伤法军司令尼格里,取得“谅山大捷”,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正当冯子材筹划攻取河内、规复全越之时,清廷却采用李鸿章“乘胜即收”之方针,下诏停战。冯子材被迫撤军回国,会办广西边防。1886年,授云南提督,以疾未到任。1894年,赏加尚书衔。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奉调驻守镇江,战后仍回广西。1899年,任云南提督。两年后又调为贵州提督。1903年,为会办广西军务大臣,不久病逝。

  刘永福 (1837—1917),晚清名将。本名义,字渊亭。生于广东钦州。家贫,曾为佣工。1857年(咸丰七年)后,先后参加郑三、吴亚忠领导的反清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1865年(同治四年),进入越南。1870年,率军进驻保胜。1873年,法军侵犯河内等地时,应越南政府之邀,率黑旗军与越军联合作战,在河内西部大败法军,毙其头目安邺,收复河内,军威大振。次年,被越南政府授予三宣副提督。1883年5月19日(光绪九年四月十三日),率军又在河内城西纸桥大败法军,毙其司令李维业,晋升三宣提督。1884年8月,清廷对法宣战,授刘永福记名提督,令与吏部主事唐景崧共同抗法。刘永福派兵围困西路法军在越南的战略要地宣光城,并于1885年3月取得临洮大捷,收复大片失地。正当乘胜进攻宣光之际,清廷却下令停战,遂忍痛罢兵回国, 所部被裁至一千人。次年, 任广东南澳镇总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调台湾帮办军务,率黑旗军渡台。战后,清廷割让台湾。1895年6月,日军进攻台北,署理巡抚唐景松逃回大陆,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奋起反抗,刘永福留台领导抗战,亲驻台南,统筹全局。与台湾抗日义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相持近五个月,拒绝侵台日军司令桦山资纪的劝降。后因清廷断绝援台,乃于台南即将陷落时返回大陆,所部在台湾大部分血战牺牲。1902年署广东碣石镇总兵,后回籍养病。1911年11月(宣统三年九月),广东宣布独立后,应胡汉民之请为广东民团总长,旋辞职回籍。1915年,对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极为愤慨,请缨杀敌,未果。1917年,病逝于家。

  聂士成(?~1900) 清末淮军将领。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出身行伍,初投袁甲三军营,同治初改隶淮军,随刘铭传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直隶(今河北)、陕西等省镇压太平军、捻军,自把总累升至提督。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兵侵占基隆,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求援,聂士成奉命率军赴台,参与抗法。1891年,调统芦台淮、练诸军。次年,授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提督叶志超援737 朝,驻军牙山。叶志超遇敌不战而逃,聂士成在成欢驿遭日军袭击,寡不敌众,退回国内,继续于辽东大高岭一带遏阻日军进犯,在分水岭击毙日军将领富刚三造,以功授直隶提督。时清政府创立武卫军,改其所统三十营为武卫前军,驻扎芦台。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迅速发展。聂士成力主镇压。5月30日,奉命保护芦保、京津铁路,屠杀团民。6月13日,率所部守卫天津,抵抗八国联军侵略。他身先士卒,与侵略军浴血奋战,身中数弹,仍裹伤指挥杀敌。7月9日,中炮阵亡。著有《东征日记》等。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禹(今广州珠江区)人。 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 毕业生。同治十年(1871年),被派往“建威”号船实习,巡航南洋各 岛,练习航海。十三年任运输船“琛航”号管带,光绪元年(1875年) 后,历任“海东云”等炮舰管带。五年,李鸿章将他调至北洋水师, 次年随提督丁汝昌赴英国接收军舰,任“扬威”号巡洋舰管带,驾驶 该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八年,朝鲜发生动乱,率舰随丁汝昌至 朝鲜,停泊仁川港,作为中国陆军的后援。随后即往来于天津、朝鲜 之间。冬天北方海域结冰,则到台湾、厦门之间巡逻。十三年,以营 务处副将衔参将兼“致远”号管带名义,再次到英国接舰。冬天率 “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抵达厦门进行冬训, 次年春安全抵达天津塘沽港。北洋海军成立,授邓世昌中军中营副将, 仍兼“致远”号管带。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六月,在丰岛海面突 然袭击中国海军,击沉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 日,中国北洋舰队 10艘军舰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海面同 装备先进的 12艘日本军舰决战。在炮战中,中国旗舰“定远”号中 炮,帅旗被击落。邓世昌命令升起“致远”号大旗,向日舰猛烈开炮, 以掩护“定远”号。不久,“致远”号被四艘日舰包围,多处中弹, 船身倾斜。邓世昌大呼:“今日无非一死,但虽死而海军的声威永在! 今天是我们报国的时候了!”随即命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 去,准备与其同归于尽。不幸中途触水雷,军舰沉没。邓世昌落水后 拒绝使用救生圈,其爱犬游到他身边叼佐他的发辫,不使他下沉。他 毅然摁住犬首,与其同沉海底。后人在山东半岛最东面的成山头修建 了邓公祠,以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将领。

  黄海海战,战况空前激烈,至今仍引人唏嘘。在这次战斗中,众多将士为国捐躯,令人扼腕。接下来我们看看此战中阵亡的主要将领。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黄海海战中牺牲的主要将领介绍,希望你喜欢。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主要将领

 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番禺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任“琛航”号运船大副、“海东云”号炮舰管带、“镇南”号炮舰管带。1880年调入北洋,1888年起任“致远”舰管带。他性格孤傲而内向,终日吃住在舰上。他为人刚正不阿、严于治军、赏罚分明、治事精勤、兢兢业业。他虽然未留洋,但他“西学甚深”,且刻苦学习,通晓海军业务技术。黄海海战中,他管驾“致远”舰,忠勇无畏,视死如归,在弹药用尽后不惜用舰体撞击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

 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学习,次年上“马那多”号装甲战列舰 实习 ,成绩优秀。1881年调入北洋,曾任“镇中”号炮舰管带。1888年起任“经远”舰管带。他为人淳厚善良而又随和,是北洋水师众管带中有名的老实人和好心人。他对士兵关怀备至,俨然为父兄。黄海海战中,他指挥“经远”舰奋力抗敌,英勇顽强,不幸中弹牺牲。

 黄建勋(1852-1894),字菊人,福建永胜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 留学 法国、英国。在留英期间曾赴美国上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伯里洛”号巡洋舰实习,后上“伯乐罗芬”号装甲战列舰任见习二副,受到高度评价,获“学习优美”证书。1881年调入北洋,“镇西”舰管带,1887年起任“超勇”舰管带。他为人慷慨侠义,性格沉着冷静,在海军中勤勤恳恳,尽职尽责。黄海海战中他管驾“超勇”舰遭遇强敌毫不退缩,拼力血战,不幸为国捐躯。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学堂三期生。曾留学英国。1881年调入北洋,曾任“威远”舰教练大副和“定远”舰副管驾。1887年起任“扬威”舰管带。他做事一丝不苟,平时深沉少语,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生活上“勤慎俭真诚”,与水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黄海海战中他率“扬威”舰英勇奋战,壮烈殉国。

黄海海战的经过过程

 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师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9月16日,北洋水师抵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部分舰艇担任警戒,其余10艘主力舰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岛东南下锚。9月17日8时,运兵船卸载完毕。10时23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因使用劣质煤而冒出大量黑煤烟的北洋水师。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11时30分,北洋水师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12时05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以吉野号为首,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

 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但北洋舰队初衷是排成紧凑的夹缝雁行阵,而实际则排成松散横阵,类似“人”字形。原因有三种猜测,一种是北洋海军各舰传令兵传递 命令 发生错误;一种是部分北洋海军将领怯战而缩于阵后;而最接近事实的猜测是,计划位于阵型两翼的战舰(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基本为航速缓慢的老舰,却需要航行最远距离达到两侧。在没来记得完成阵型部署的情况下,战斗已经打响。鸭绿江口外海,大鹿岛海域,集中了两国几乎全部主力舰艇。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一说因战船老朽发炮时震塌飞桥),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从此时起,北洋水师各舰除能随定远进退之外,已经失去了指挥。

 13时20分,北洋水师超勇、扬威起火。联合舰队本队航速较慢的比睿、扶桑、赤城成为北洋水师的打击目标。比睿、赤城受重伤。第一游击队左转,回救两舰。本队右转,形成夹击阵势。14时20分,日舰西京丸中弹起火退出战场。北洋水师超勇沉没,扬威重伤驶离战场搁浅。14时30分,北洋水师平远号命中日舰松岛,也被其所伤并引起火灾,暂时退避。15时04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中弹起火。15时20分,第一游击队集中打击北洋水师突前的致远号。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沉没。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径直驶回旅顺(广甲在途中触礁搁浅,两天后被日舰击毁)。北洋水师已无法保持战斗队形。

 15时30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击中,并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爆炸。16时10分,北洋水师靖远、来远受伤,退向大鹿岛。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发出了“各舰随意运动”信号。17时左右,北洋水师靖远、来远经抢修恢复战斗力。靖远代替旗舰升起队旗,收拢各舰。17时30分,北洋水师经远(管带林永升)沉没。日本舰队惧怕定远、镇远诸舰会合鱼雷艇进行袭击,不敢再战。开足马力“向西南一带飞驶遁去”,瞬息已远。北洋舰队也收队驶回旅顺。至此,历时五小时的激烈海战,宣告结束。

黄海海战的影响

 黄海海战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发生的第一次直接的大规模正面作战,在此战之前,中国由于海军实力在日本联合舰队之上,所以日本对海战还是心有余悸的,并制定上中下三种对策。上策:如战胜,趁势扩大战争;中策:如战平,保住朝鲜既得利益,陆军待命准备退守本土;下策:如战败,放弃一切既得利益,陆军全力防御本土。黄海海战日本方战胜,直接重创了北洋水师,并导致一系列连锁效应:北洋水师转为守势并最终全军覆灭;北洋军全军覆灭导致洋务派在中央再无发言权,朝廷大权再落满族贵族手中;中国的发展方向由先前的“洋务兴国”这样的君主政体下的官僚 资本主义 政体转为保守的半殖民半封建政体。直接导致中兴日本,衰弱华族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黄海海战的背景

 1894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朝鲜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两艘巡洋舰,随后击沉了英籍高升号运输船,俘获操江号炮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随即全面爆发。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著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黄海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1894年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1894年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1955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当日下午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自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状,分别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同日,国务院隆重举行了授予解放军将官军衔的典礼仪式。周恩来总理分别把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次日,国防部举行授予校官的典礼,彭德怀部长授予在京部分校官军衔。之后,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元帅及其他高级将领分别代表国务院和国防部,在解放军各军兵种和各军区相继举行的授衔典礼上,授予这些单位的将官、校官和尉官军衔。同时,各部队还举行了授予士兵军衔的典礼。

林彪、刘伯承缺席

周恩来代表国务院授大将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55年10月1日起,开始佩带军衔肩章、军兵种和勤务符号,并按新的服装制式着装。

1955年授衔时,人民解放军全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为安排十几万副排职干部而暂设的一级军衔)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名),中将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名),少将802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授4名,1961年至1964年由大校晋升少将533名)。

1955年授衔时,元帅的平均年龄为571岁,大将平均年龄为517岁,上将平均年龄为477岁,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

在当时我军的将官中,还有女将军1人,少数民族将军34人(包括壮、蒙、维、满、回和土家族),解放战争中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14人。

据统计,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时,全军共授予将官以上军衔1614名。

在1955年实行的军衔制中,我军的肩章、领章和各种符号等识别标志的设计方案,主要参考了苏军。其中肩章71种(校级以上军官又分为常服肩章和礼服、大衣肩章两个系列),领章29种。除陆、空军士兵的领章表示佩带者军衔级别外,其余各级军官、海军士兵(军衔标志为肩章)及专业军士的领章只能同肩章配套使用,本身没有军阶表示。1958年1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防部再次发布命令,对肩章、领章、帽徽等作部分改变:肩章改为节日和集会及外交场合佩带,平时只佩带加缀有军衔级别符号的领章。

1965年5月1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实行了10年之久的军衔制度即告取消。

我国1955年授衔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朱 德 彭德怀 林 彪 刘伯承 贺 龙 陈 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粟 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 赓 谭 政 肖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王 平 王 震 王宏坤 王建安 王新亭 韦国清 乌兰夫 邓 华 叶 飞 甘泅琪 吕正操 朱良才 刘 震 刘亚楼 许世友 苏振华 李 达 李 涛 李天佑 李志民 李克农 李聚奎 杨 勇 杨至诚 杨成武 杨得志 肖 华 肖 克 宋任穷 宋时轮 张宗逊 张爱萍 陈士榘 陈再道 陈伯钧 陈明仁 陈奇涵 陈锡联 周 桓 周士第 周纯全 赵尔陆 洪学智 钟期光 贺炳炎 郭天民 唐 亮 陶峙岳 阎红彦 黄永胜 董其武 彭绍辉 韩先楚 傅 钟 傅秋涛 谢富治 赖传珠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徐立清 肖向荣 张经武 张 震 刘志坚 阎揆要 钟赤兵 唐天际 谭希林 莫文骅 刘道生 陶 勇 吴法宪 成钧 程世才 李天焕 廖汉生 郭化若 唐延杰 张南生 杜义德 王必成 王近山 万 毅 王 诤 孙 毅 朱 明 王宗槐 蔡顺礼 邱会作 张令彬 饶正锡 倪志亮 梁必业 李作鹏 赵启民 方 强 罗舜初 王秉璋 罗元发 聂凤智 曹里怀 周赤萍 邱创成 匡裕民 向仲华 谭家述 李寿轩 崔田民 欧阳毅 冼恒汉 王恩茂 张国华 肖望东 丁秋生 赖 毅 旷任农 林维先 周贯五 刘先胜 刘培善 彭嘉庆 黄火星 刘兴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兴初 吴克华 毕占云 陈正湘 彭明治 姚 哲 杜 平 甘渭汉 曾思玉 郑维山 聂鹤亭 王尚荣 苏 静 刘少文 刘西元 孔石泉 袁子钦 傅连璋 韩振纪 李 耀 邓逸凡 汤 平 余秋里 陈庆先 刘 忠 孙继先 张 藩 徐斌洲韦 杰 滕海清 庄 田 刘浩天 杨秀山 周希汉 顿星云 周仁杰 康志强 方正平 饶守坤 王辉球 常乾坤 曾国华 朱辉照 余立金 吴富善 黄志勇 胡奇才 周 彪彭 林 刘昌毅 韩练成 张贤约 郭 鹏 刘金轩 张达志 赛福鼎 钟汉华 秦基伟 孔从周 范朝利 谭冠三 李成芳 陈 康 张才千 张翼翔 覃 健 鲍先志 皮定钧周志坚 张祖谅 廖容标 刘 飞 梁从学 钱 钧 张仁初 饶子健 陈仁麒 杨国夫 晏福生 吴瑞林 杨梅生 田维扬 欧阳文 张池明 刘转连 孔庆德 谭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韩 伟 袁升平 王道邦 王紫峰 赵 榕 肖新槐 吴信泉 周玉成 曾泽生 温玉成 曾绍山 陈先瑞 旷伏兆 李雪三 谢有法 张天云 卢 胜 黄新庭 吴先恩 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饶错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解 方 陈 沂 童陆生 詹化雨 刘其人 张 瑞 彭富九 李 信 曹广化 魏传统 孙仪之 傅家选 喻缦云 姜齐贤 钱信忠 贾若喻 王光华 王永浚 曹丹辉 李钟奇 叶楚屏 王文轩 叶运高 李兆炳 黄 远 吴 涛 马文波 陈外欧 刘显宜 张松平 范子瑜 严 俊 戴正华 官乃泉 黄曹龙 阎捷三 殷希彭 曾育生 陈远波 黄新友 张平凯 吉 合 胡备文 钱 江 陈福初 陈铁君 王兰麟 洪 水 刘少卿 周 维 刘绍文 安 东 黄有凤 李 基况玉纯 游胜华 王兆相 贺盛桂 王兴纲 车敏瞧 张逊之 何济林 潘世徵 罗亦经 徐光华 黎东汉 幸元林 汪东兴 周子祯 张文舟 何克希 徐文烈 戴润生 陶汉章谢振华 谢立全 林 浩 刘居英 刘有龙 谢 良 雷绍康 罗若遐 方升普 刘永源 王绍南 袁 渊 谭知耕 余克勤 仲曦东 谭佑铭 张驾伍 周志刚 刘子云 沈启贤吴嘉民 李汛山 吴华夺 李开湘 李 治 张书祥 高存信 周世忠 陈海涵 刘清明 方 正 刘 昂 李光辉 钟明彪 唐 凯 唐 铎 胡正平 陈金钰 郑大林 张崇文 胡定千 曹光琳 李 真 李 毅 郭 奇 张日清 李良汉 钟发宗 徐其孝 林 遵 胡华居 金忠藩 贺振新 段苏权 谷文善 薛少卿 漆远渥 王集成 李中权 张廷发 何廷一 石忠汉 朱虚之 沙 克 黄炜华 杨焕民 吴林焕 何振亚 傅传作 王德贵 杨尚儒 刘锦平 李世安 粟在山 韦祖珍 裴志耕 刘 放 王平水 李 平 梁达三 陈 钦 谢斌 高厚良 关盛志 李 丰 邓东哲 蔡 永 肖 前 方子翼 李长韦 朱云谦 吴宗先 刘懋功 王云霖 周 彬 李庆柳 余 非 赵正洪 黄连秋 黄玉昆 张百春 李 勃 陈 浩 罗维道 刘福胜 余 明 李振声 罗野岗 陈 熙 安志敏 朱火华 刘鹤孔 王学清 曾 征 黄仁庭 黄玉庭 袁学凯 兴 中 方 槐 张雍耿 乔信明 谢锡玉 曾克林 易耀彩 郑国仲 张学思 王政柱 袁也烈 彭德清 赵一萍 张汉丞 马 龙 曾 生 段德彰 卢仁灿 桂绍彬 雷永通 张 雄 高志荣 马忠全 蔡长风 肖学林 黄忠诚 刘华清 苏启胜 朱 军 刘中华 梅嘉生 何 辉 谢甫生 吴 西 魏天录 刘 义 黄忠学 丁世芳 王效明 傅继泽 张元培 齐 勇 邓龙翔 邱子明 宋景华 江勇为 胥治中 阙中一 邓兆祥 罗 斌 苏 进 陈锐霆 贾 陶 封永顺 张贻祥 涂锡道 管松涛 廖成美 王文介 朱 光 廖运周 颜东山 王振祥 罗 通 程世清 林 彬 邓家泰 宋庆生 王 胜 孙 三 李迎希 徐德操 赵东寰 唐哲明 唐健伯 廖述云 陈华堂 王智涛 谷景生 张西三 孙超群 林接彪 李赤然 潘寿才 刘秉彦 樊哲祥 蔡爱卿 黄径琛 张希才 曹传赞 李 贞 龙福才 刘 鹏 黎化南 孔令甫 何辉燕 闵学胜 张吉厚 朱绍田 袁 光 郭维城 徐 斌 陈 力 邓少东 查国桢 罗华生 吴 烈 李逸民 熊伯涛 方国华 邹国厚 盛治华 罗文坊 王明贵 杜国平 陈 波 梁玉振 刘辉山 张廷桢 蔡炳臣 陈伯禄 白寿康 郭炳坤 张希钦 曾 涤 苏 鳌 杨嘉瑞 程悦长 夏耀堂 王再兴 左 齐 李 铨 郭宝珊 史可全 闵鸿友 孙 光 马尔果甫·伊斯卡果夫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吴习智 徐国珍 朱声达 高朗亭 甘祖昌 罗 章 侯世奎 颜金生 张开基 祖农·太也甫夫 曹达诺夫·扎依尔 高维嵩 李建良 牛书申 钟生溢 孙润华 李书茂 熊 晃 李书全 曾光明 黄正清 慕生忠 李夫克 黄立清 鲁瑞林 金如柏 李文清 王启明 陈明义 查玉升 何维忠 郭林祥 杨尚高 胡荣贵 王贵德 石新安 范 明 王其梅 陈鹤桥 黎锡福 汪乃贵 熊 奎 何光宇 胥光义 张 和 吴荣正 肖新春 余述生 刘振国 卢南樵 孔骏彪 周长庚 周学义 涂则生 金绍山 张 忠 何德庆 崔建功 吴 忠 汪家道 李 觉 张培荣 金世柏 丁荣昌 鲁加汉 马琮璜 何以祥 段焕竞 邱 蔚 朱绍清 廖海光 刘 涌 曾如清 廖政国 黎有章 刘永生 李继开 陈美藻 张震东 常玉清 胡大荣 赵 俊 肖永银 张秀龙 熊应堂 张至秀 詹大南 陈 宏 姚运良 李水清 周纯麟 谢胜坤 龙 潜 欧阳平 李世炎 刘文学 李耀文 汤光恢 谢云晖 王六生 何志远 张闯初 符确坚 何柱成 刘毓标 李景瑞 万振西 刘健挺 程业棠 谢 锐 宋 文 曾旭清 李 元 郭金林 王文模 李辉高 宋献章严 光 童炎生 唐健如 贺光华 熊兆仁 周文在 李德生 黄朝天 王健青 陈士法 孙端夫 徐体山 邓仕俊 王诚汉 马 辉 陈 奇 傅绍甫 李 发 阮贤榜 匡 斌 尤太忠 王 直 秦化龙 杨汉林 资 凤 罗湘涛 喻新华 张文碧 李曼村 陈德先 汪少川 彭胜标 罗应怀 熊 飞 彭显伦 张潮夫 王若杰 王义勋 郭卓辛 邱相田 龙飞虎 朱耀华 陈忠梅 李国厚 余光茂 谭友夫 张新华 张宗胜 熊 挺 张春森 曹思明 周明国 何敬之 姚醒吾 刘贤权 龙书金 韩东山 袁克服 潘振武 贺东生 张广才 钟 伟 吴自立 肖元礼 邓克明 卢绍武 叶长庚 刘子奇 李福泽 雷 震 马白山 黄一平 余成斌 覃士冕 张国传 周发田 江燮元 李化民 欧致富 魏 镇 刘新权 方国安 王全国 叶 明 谢镗忠 廖冠贤 李丙令 陈 德 陈发洪 王振乾 李俭珠 孙克骥 胡继成 杨树根 郭成柱 吴诚忠 王远芬 田厚仪 罗仁全 祝世凤叶健民 李道之 姜茂生 向守志 覃国翰 赵兰田 王东保 陈文彪 彭龙飞 刘玉堂 张汝光 陈挽澜 黄荣海 李士才 胡登高 谭文帮 林忠照 钟文法 陈志彬 张太生宋维轼 彭清云 方国南 兰 桥 魏洪亮 董洪国 傅春早 肖远久 何能彬 任昌辉 颜德明 杨大易 余品轩 陈宗坤 邱国光 汤 池 高体乾 齐丁根 曾敬烦 丁武选 程儒珍 郑效峰 邹善芳 汪洪清 刘兴隆 倪南山 卜万科 罗 云 黄胜明 江腾蛟 黄德魁 甘思河 潘 峰 傅崇碧 肖思明 叶青山 王奇才 龙道权 帅 荣 裴周玉黄振棠 李人林 曾 美 石志东 孟庆山 杜文达 索立波 张世珍 成少甫 康健民 张正光 黄作珍 王之平 徐绍华 王耀南 于权伸 钟元辉 白志文 刘华香 赵文进 彭寿生 刘德海 林 伟 曾 威 刘 彬 方之中 马卫华 曾保堂 黄光霞 杨植亭 廷 懋 陈宜贵 钟炳昌 廖鼎琳 刘 昌 翁祥初 肖永正 王英高 范忠祥 蔡长元 钟辉琨 张英辉 郑三生 杨根生 曹玉清 曾宪池 卢 克 马泽迎 杨永松 苏 鲁 陶国清 韩卫民 杨世明 王才贵 孔 飞 李佐玉 王 谦 贺晋年 罗成德 唐子安 江拥辉 张开荆 贺 健 贺庆积 谭友林 吴 岱 邱先通 钟人仿 刘 何 邹 衍 张竭诚 邓 岳 谢正荣 徐国夫 江 文 刘亨云 宋承志 赵 杰 王良太 王力生赵承金 伍瑞卿 龙开富 李资平 张济民 曾祥煌 袁佩爵 李伯秋 曹文彬 李少元 陈美福 张海棠 陈信忠 罗坤山 孙文采 苏焕清 黄思沛 叶荫庭 邱会魁 唐青山罗桂华 王 屏 姚国民 黄惠良 李荆璞 王蕴瑞 黄文明 张明远 胡炳云 肖应棠 肖文玖 潘 焱 丁 盛 钟国楚 陈仿仁 陈 云开 谢 明 李呈瑞 梁仁芥 赵冠英 赵章成 谭善和 徐国贤 杨俊生 吴泳湘 周长胜 肖全福 曾雍雅 宋玉琳 贺大增 李 震 吴保山 何运洪 李致远 谢福林 丁莱夫 丁先国 董永清 况开田 刘禄长 汪克明 王明坤 张树芝 张云龙 陈仁洪 李家益 赵国泰 吴瑞山 欧阳家祥 张万春 熊作坊 赖春风 蒋克诚 舒 行 廖鼎祥 范阳春 谢家祥 杨中行 张梓桢 彭 盛 严庆堤 吴融峰 李彬山 刘 春 余积德 官宗礼 严 政 陈茂辉 张秀川 任 荣 唐金龙 吴子杰

原广丙管带程壁光,其后成为民国海军总长

原靖远管带叶祖圭,战后成为北洋提督重建海军

原平远管带李和,1928年任全国军港司令。

萨镇冰,吴敬荣,刘冠雄,黎元洪,段琪瑞

林颖启后住海天管带又调住大沽驻防。

蓝建枢 海军部二等参谋官

黄鸣球(镇边管带)海军部航海科科长

吴应科(提督督标 都司)先后任北洋电迅局总办,江南船坞署理总办,程璧光访英时署理巡洋舰队总统

李鼎新(定远副管驾 游击)海圻管带,海军部军法司司长

陈兆锵(定远大管轮 都司)监造海天,先后住”海天”总管轮,海军部船政局局长

朱声冈(定远驾驶大副 守备)楚有管带

徐振鹏(定远鱼雷大副 守备)海军部驻沪一等参谋

何品璋(镇远副管驾 游击)海筹管带,海军部参赞厅一等参谋

王齐辰(镇远总管轮 游击)先后任海天,海筹,海琛,通济大管轮

祁凤仪(靖远鱼雷大副 守备)环泰管带(最后一任,与舰同沉)

宋文翙(济远枪炮二副 守备)镜清管带

黄钟瑛(济远舢板三副 守备)海筹管带

林葆怿(镇东大副 千总)海容管带

吕文经(镇北管带 游击)伏波管带

曾兆麟(镇中大副 千总)海琛管带

李和(平远管带)驻英维克斯船厂监造员(正参领)

非北洋

林国祥(广乙管带,济远代理管带)广东水师左翼分统

吴敬荣(广甲管带)江利炮舰管带

谢葆璋 靖远枪炮二副,烟台海军学校校长

  1方 耀: 广东普宁人晚清名将, 曾以所部八千人大破太平军兴王的十万大军, 被誉为“谋勇将军”,并被赐号“展勇巴图鲁”。在中法战争中,方耀以广东水师提督守虎门,防备森严,赢得"粤有方耀, 可高抌也" 的赞誉 方耀在治潮间修桥铺路,大办乡学 时人称赞"世上难寻此等好官" 方耀死后被民间奉为神灵, 建有方大人庙祀之。

  2许仁道空军少将 (1941—,广东普宁人)东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1990年7月晋升海军少将军衔,1992年6月改空军少将军衔。

  3李统厚少将 1945年3月出生,广东普宁人。甘肃省军区政治委员,甘肃省委常委。

  4巫志远:(公元1922~今),原名巫捷响,曾用名江平;广东普宁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三军武官。

  巫志远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十六岁参加入中国***领导的潮汕青年抗敌同志会,并积极参加救亡宣传、救护训练班等活动。当时,巫志远还只是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校里,他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在同学们中很有威信。1938年秋,因组织学生参加请愿、示威游行、罢课,反抗所在小学国民党校长阻止学生参加救亡运动,巫志远和其他几位同学被学校开除。但是,第一天被开除,第二天就参加***了。就这样,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1939初,由亲戚推荐,经党组织同意,他到揭阳县石牛埔南侨中学继续上学。在那里,他既学习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也经常秘密上党课,学习游击战术、开展群众运动、军事技能训练、刻蜡纸,写标语、大字报,晚上到处张贴,还散发传单,样样都干!

  1942年,中共“南委事件”发生后,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巫志远以教师的身份隐蔽下来,坚持开展斗争。1944年12月底,巫志远前往揭阳县石牛埔地区集中,参加组建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工作。1945年1月26日,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了。游击队编成两个突破队。巫志远被编入第二突破队统战组,负责做地方实力派、伪维持会及国民党乡、保长的统战和筹粮筹款工作。

  突击队成立不久之后,巫志远和手枪队的十几位同志来到普宁马公栅乡公所筹款。刚进门就发现敌情,一个小队十多个日寇在屋里面!还有一些伪军!巫志远和手枪队的同志处变不惊,马上占据有利地形,拔出手枪投入战斗。正在附近扎营的突击队闻讯赶来增援。一看这阵势,日寇和伪军吓破了胆,夹着尾巴从后门落荒而逃。

  1945年3月,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进行整编,巫志远被派到潮(安)揭(阳)丰(顺)县委工作,任副特派员,主要负责恢复地下党组织,搜集情报,动员地方武装参加韩江纵队。虽然不见刀光剑影,但其实整天也处在危险之中。巫志远置生死于度外,千方百计开展工作。

  日寇无条件投降后,1946年6月,包括巫志远在内的韩江纵队的四十八名干部和东江纵队主力一起撤至山东解放区。巫志远从此告别家乡,并在外工作至1985年以副军职离休。

  虽然离家多年,但巫志远一直牵挂家乡的建设。1985年10月,他被聘为汕头经济特区顾问。1993年7月,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成立,他被选为副理事长,1994年11月被选为理事长。他几乎每年都回汕头,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出力,为家乡的建设成就鼓与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元帅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将

粟裕 、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将

徐立清 肖向荣 张经武 张 震 刘志坚 阎揆要 钟赤兵 唐天际 谭希林 莫文骅 刘道生 陶 勇 吴法宪 成 钧 程世才 李天焕 廖汉生 郭化若 唐延杰 张南生 杜义德 王必成 王近山 万 毅 王 诤 孙 毅 朱 明 王宗槐 蔡顺礼 邱会作 张令彬 饶正锡 倪志亮 梁必业 李作鹏 赵启民 方 强 罗舜初 王秉璋 罗元发 聂风智 曹里怀 周赤萍 邱创成 匡裕民 向仲华 谭家述 李寿轩 崔田民 欧阳毅 冼恒汉 王恩茂 张国华 肖望东 丁秋生 赖 毅 旷任农 林维先 周贯五 刘先胜 刘培善 彭嘉庆 黄火星 刘兴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兴初 吴克华 毕占云 陈正湘 彭明治 姚 哲 杜 平 甘渭汉 曾思玉 郑维山 聂鹤亭 王尚荣 苏 静 刘少文 刘西元 孔石泉 袁子钦 傅连璋 韩振纪 李 耀 邓逸凡 汤 平 余秋里 陈庆先 刘 忠 孙继先 张 藩 徐斌洲 韦 杰 滕海清 庄 田 刘浩天 杨秀山 周希汉 顿星云 周仁杰 康志强 方正平 饶守坤 王辉球 常乾坤 曾国华 朱辉照 余立金 吴富善 黄志勇 胡奇才 周 彪 彭 林 刘昌毅 韩练成 张贤约 郭 鹏 刘金轩 张达志 赛福鼎 钟汉华 秦基伟 孔从周 范朝利 谭冠三 李成芳 陈 康 张才千 张翼翔 覃 健 鲍先志 皮定钧 周志坚 张祖谅 廖容标 刘 飞 梁从学 钱 钧 张仁初 饶子健 陈仁麒 杨国夫 晏福生 吴瑞林 杨梅生 田维扬 欧阳文 张池明 刘转连 孔庆德 谭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韩 伟 袁升平 王道邦 王紫峰 赵 榕 肖新槐 吴信泉 周玉成 曾泽生 温玉成 曾绍山 陈先瑞 旷伏兆 李雪三 谢有法 张天云 卢 胜 黄新庭 吴先恩 阿沛阿旺晋美 朵噶彭饶错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 少将

解 方 陈 沂 童陆生 詹化雨 刘其人 张 瑞 彭富九 李 信 曹广化 魏传统 孙仪之 傅家选 喻缦云 姜齐贤 钱信忠 贾若喻 王光华 王永浚 曹丹辉 李钟奇 叶楚屏 王文轩 叶运高 李兆炳 黄 远 吴 涛 马文波 陈外欧 刘显宜 张松平 范子瑜 严 俊 戴正华 官乃泉 黄曹龙 阎捷三 殷希彭 曾育生 陈远波 黄新友 张平凯 吉 合 胡备文 钱 江 陈福初 陈铁君 王兰麟 洪 水 刘少卿 周 维 刘绍文 安 东 黄有凤 李 基 况玉纯 游胜华 王兆相 贺盛桂 王兴纲 车敏瞧 张逊之 何济林 潘世徵 罗亦经 徐光华 黎东汉 幸元林 汪东兴 周子祯 张文舟 何克希 徐文烈 戴润生 陶汉章 谢振华 谢立全 林 浩 刘居英 刘有龙 谢 良 雷绍康 罗若遐 方升普 刘永源 王绍南 袁 渊 谭知耕 余克勤 仲曦东 谭佑铭 张驾伍 周志刚 刘子云 沈启贤 吴嘉民 李汛山 吴华夺 李开湘 李 治 张书祥 高存信 周世忠 陈海涵 刘清明 方 正 刘 昂 李光辉 钟明彪 唐 凯 唐 铎 胡正平 陈金钰 郑大林 张崇文 胡定千 曹光琳 李 真 李 毅 郭 奇 张日清 李良汉 钟发宗 徐其孝 林 遵 胡华居 金忠藩 贺振新 段苏权 谷文善 薛少卿 漆远渥 王集成 李中权 张廷发 何廷一 石忠汉 朱虚之 沙 克 黄炜华 杨焕民 吴林焕 何振亚 傅传作 王德贵 杨尚儒 刘锦平 李世安 粟在山 韦祖珍 裴志耕 刘 放 王平水 李 平 梁达三 陈 钦 谢 斌 高厚良 关盛志 李 丰 邓东哲 蔡 永 肖 前 方子翼 李长韦 朱云谦 吴宗先 刘懋功 王云霖 周 彬 李庆柳 余 非 赵正洪 黄连秋 黄玉昆 张百春 李 勃 陈 浩 罗维道 刘福胜 余 明 李振声 罗野岗 陈 熙 安志敏 朱火华 刘鹤孔 王学清 曾 征 黄仁庭 黄玉庭 袁学凯 兴 中 方 槐 张雍耿 乔信明 谢锡玉 曾克林 易耀彩 郑国仲 张学思 王政柱 袁也烈 彭德清 赵一萍 张汉丞 马 龙 曾 生 段德彰 卢仁灿 桂绍彬 雷永通 张 雄 高志荣 马忠全 蔡长风 肖学林 黄忠诚 刘华清 苏启胜 朱 军 刘中华 梅嘉生 何 辉 谢甫生 吴 西 魏天录 刘 义 黄忠学 丁世芳 王效明 傅继泽 张元培 齐 勇 邓龙翔 邱子明 宋景华 江勇为 胥治中 阙中一 邓兆祥 罗 斌 苏 进 陈锐霆 贾 陶 封永顺 张贻祥 涂锡道 管松涛 廖成美 王文介 朱 光 廖运周 颜东山 王振祥 罗 通 程世清 林 彬 邓家泰 宋庆生 王 胜 孙 三 李迎希 徐德操 赵东寰 唐哲明 唐健伯 廖述云 陈华堂 王智涛 谷景生 张西三 孙超群 林接彪 李赤然 潘寿才 刘秉彦 樊哲祥 蔡爱卿 黄径琛 张希才 曹传赞 李 贞 龙福才 刘 鹏 黎化南 孔令甫 何辉燕 闵学胜 张吉厚 朱绍田 袁 光 郭维城 徐 斌 陈 力 邓少东 查国桢 罗华生 吴 烈 李逸民 熊伯涛 方国华 邹国厚 盛治华 罗文坊 王明贵 杜国平 陈 波 梁玉振 刘辉山 张廷桢 蔡炳臣 陈伯禄 白寿康 郭炳坤 张希钦 曾 涤 苏 鳌 杨嘉瑞 程悦长 夏耀堂 王再兴 左 齐 李 铨 郭宝珊 史可全 闵鸿友 孙 光 马尔果甫·伊斯卡果夫 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吴习智 徐国珍 朱声达 高朗亭 甘祖昌 罗 章 侯世奎 颜金生 张开基 祖农·太也甫夫 曹达诺夫·扎依尔  高维嵩 李建良 牛书申 钟生溢 孙润华 李书茂 熊 晃 李书全 曾光明 黄正清 慕生忠 李夫克 黄立清 鲁瑞林 金如柏 李文清 王启明 陈明义 查玉升 何维忠 郭林祥 杨尚高 胡荣贵 王贵德 石新安 范 明 王其梅 陈鹤桥 黎锡福 汪乃贵 熊奎 何光宇 胥光义 张 和 吴荣正 肖新春 余述生 刘振国 卢南樵 孔骏彪 周长庚 周学义 涂则生 金绍山 张 忠 何德庆 崔建功 吴 忠 汪家道 李 觉 张培荣 金世柏 丁荣昌 鲁加汉 马琮璜 何以祥 段焕竞 邱 蔚 朱绍清 廖海光 刘 涌 曾如清 廖政国 黎有章 刘永生 李继开 陈美藻 张震东 常玉清 胡大荣 赵 俊 肖永银 张秀龙 熊应堂 张至秀 詹大南 陈 宏 姚运良 李水清 周纯麟 谢胜坤 龙 潜 欧阳平 李世炎 刘文学 李耀文 汤光恢 谢云晖 王六生 何志远 张闯初 符确坚 何柱成 刘毓标 李景瑞 万振西 刘健挺 程业棠 谢 锐 宋 文 曾旭清 李 元 郭金林 王文模 李辉高 宋献章 严 光 童炎生 唐健如 贺光华 熊兆仁 周文在 李德生 黄朝天 王健青 陈士法 孙端夫 徐体山 邓仕俊 王诚汉 马 辉 陈 奇 傅绍甫 李 发 阮贤榜 匡 斌 尤太忠 王 直 秦化龙 杨汉林 资 凤 罗湘涛 喻新华 张文碧 李曼村 陈德先 汪少川 彭胜标 罗应怀 熊 飞 彭显伦 张潮夫 王若杰 王义勋 郭卓辛 邱相田 龙飞虎 朱耀华 陈忠梅 李国厚 余光茂 谭友夫 张新华 张宗胜 熊 挺 张春森 曹思明 周明国 何敬之 姚醒吾 刘贤权 龙书金 韩东山 袁克服 潘振武 贺东生 张广才 钟 伟 吴自立 肖元礼 邓克明 卢绍武 叶长庚 刘子奇 李福泽 雷 震 马白山 黄一平 余成斌 覃士冕 张国传 周发田 江燮元 李化民 欧致富 魏 镇 刘新权 方国安 王全国 叶 明 谢镗忠 廖冠贤 李丙令 陈 德 陈发洪 王振乾 李俭珠 孙克骥 胡继成 杨树根 郭成柱 吴诚忠 王远芬 田厚仪 罗仁全 祝世凤 叶健民 李道之 姜茂生 向守志 覃国翰 赵兰田 王东保 陈文彪 彭龙飞 刘玉堂 张汝光 陈挽澜 黄荣海 李士才 胡登高 谭文帮 林忠照 钟文法 陈志彬 张太生 宋维轼 彭清云 方国南 兰 桥 魏洪亮 董洪国 傅春早 肖远久 何能彬 任昌辉 颜德明 杨大易 余品轩 陈宗坤 邱国光

汤 池 高体乾 齐丁根 曾敬烦 丁武选 程儒珍 郑效峰 邹善芳 汪洪清 刘兴隆 倪南山 卜万科 罗 云 黄胜明 江腾蛟 黄德魁 甘思河 潘 峰 傅崇碧 肖思明 叶青山 王奇才 龙道权 帅 荣 裴周玉 黄振棠 李人林 曾 美 石志东 孟庆山 杜文达 索立波 张世珍 成少甫 康健民 张正光 黄作珍 王之平 徐绍华 王耀南 于权伸 钟元辉 白志文 刘华香 赵文进 彭寿生 刘德海 林 伟 曾 威 刘 彬 方之中 马卫华 曾保堂 黄光霞 杨植亭 廷 懋 陈宜贵 钟炳昌 廖鼎琳 刘 昌 翁祥初 肖永正 王英高 范忠祥 蔡长元 钟辉琨 张英辉 郑三生 杨根生 曹玉清 曾宪池 卢 克 马泽迎 杨永松 苏 鲁 陶国清 韩卫民 杨世明 王才贵 孔 飞 李佐玉 王 谦 贺晋年 罗成德 唐子安 江拥辉 张开荆 贺 健 贺庆积 谭友林 吴 岱 邱先通 钟人仿 刘 何 邹 衍 张竭诚 邓 岳 谢正荣 徐国夫 江 文 刘亨云 宋承志 赵 杰 王良太 王力生 赵承金 伍瑞卿 龙开富 李资平 张济民 曾祥煌 袁佩爵 李伯秋 曹文彬 李少元 陈美福 张海棠 陈信忠 罗坤山 孙文采 苏焕清 黄思沛 叶荫庭 邱会魁 唐青山 罗桂华 王 屏 姚国民 黄惠良 李荆璞 王蕴瑞 黄文明 张明远 胡炳云 肖应棠 肖文玖 潘 焱 丁 盛 钟国楚 陈仿仁 陈云开 谢 明 李呈瑞 梁仁芥 赵冠英 赵章成 谭善和 徐国贤 杨俊生 吴泳湘 周长胜 肖全福 曾雍雅 宋玉琳 贺大增 李 震 吴保山 何运洪 李致远 谢福林 丁莱夫 丁先国 董永清 况开田 刘禄长 汪克明 王明坤 张树芝 张云龙 陈仁洪 李家益 赵国泰 吴瑞山 欧阳家祥 张万春 熊作坊 赖春风 蒋克诚 舒 行 廖鼎祥 范阳春 谢家祥 杨中行 张梓桢 彭 盛 严庆堤 吴融峰 李彬山 刘 春 余积德 官宗礼 严 政 陈茂辉 张秀川 任 荣 唐金龙 吴子杰 游好扬 赖光勋 李木生 徐其海 黎 光 贺吉祥 张步峰 樊学文 汪 易 李布德

扩展资料:

解放前后,解放军干部和全国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津贴,以补零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

解放军设置的级别,为了区别于国家机关行政干部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称之为“军队级别”。“军队级别”是1952年3月正式评定的,全军从毛泽东的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

军委主席、副主席级(一等一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二等一级),军委委员级(二等二级);正、副、准兵团级(三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军级(四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师级(五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团级(六等一、二、三级);正、副营级(七等一、二级);正、副连级(八等一、二级);正、副排级(九等一、二级);正、副班级(十等一、二级);战士级(十一等)。

参考资料:

--军衔军衔授予

举几个中国著名的海军将领,无论近代古代

  施琅,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