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白事纸帆折法
农村白事纸帆折法
农村白事纸帆折法,白事,是指帮家里人给去世亲人办理葬礼。白事是办理丧葬的一种地方称呼。白事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办理白事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以下分享农村白事纸帆折法
农村白事纸帆折法1原料
剪刀
质地柔软的纸
绳或线
步骤
1、质地柔软且有韧性的纸最好,色泽纯净剔透的好。
2、把几张取出,张数越多,最后的花层次越多,我感觉5-6层差不多了,这里我用了5张。
3、把这5张纸摞起来。
4、象、折扇子一样从一边折起。
5、全部折完。
6、用绳子/线/任何可以扎住的东西把中线绑起来。我只有买菜的包装上封口处的金属丝,外面塑料包裹的那种,颜色无大碍,做完基本上看不出来线的颜色的。所以黑色的我也没在意。
7、把边缘修剪一下,因为边缘到中间黑线的距离就是花朵的半径,可以根据你想要得花的大小决定修剪多少。而且也可以修剪出一些锯齿形花边,让成型后的花更美观(我省略了此修饰)
8、修剪后,把花瓣一层层掀起来
9、两边花瓣都整理出来。一朵小白花完成了,中间的黑线看不到了吧。可以直接带在毛衣上,或者用别针别在其他地方。
农村白事纸帆折法2用一张正方形白纸,折对角,然后再折,再折,再折折到成个细长的三角形,从左剪一刀,各一厘米再从右剪一刀,记着不要剪开要连在一起的,从小角一直剪到剩十厘米的地方,再剪成一个树叶形的下尖,然后把剪好的从下尖翻过来就好了,提着上边的一个角就成了
纸幡(纸幡)
亦称" 纸引 "。 纸制的招魂幡。旧时丧家用纸作旗幡,上书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谓之招魂幡。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挑着个纸幡儿,招展着痛苦伤情。"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十:" 阿兴 把招魂纸引插在潮湿的坟堆上。
办丧事的十大(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3、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
4、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5、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守孝期间
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6、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7、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8、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9、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10、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农村白事纸帆折法3参加葬礼要注意这三大禁忌:
1、迟到是大忌
在日常生活中,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处事接物的一种礼仪,让他人久等属于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是参加葬礼的时候,途中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能迟到,务必要准时到达现场,这是对死者最基本的一种尊重。如果实在不幸迟到,切忌不要咋咋呼呼的向主人解释迟到理由,也不要做出任何令人反感的举动,其实提前出发可以防止迟到现象的发生。到达葬礼现场之后,对死者家属进行适当的慰问属于一种礼貌行为。
2、忌不关闭手机
葬礼是对死者遗体的一种告别仪式,这场仪式营造的是一种严肃、凝重的氛围。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时候,一个刺耳的铃声不仅会打破这样的氛围,还会引起他人的愤怒,尤其是丧家的厌恶。开会尚且需要关闭铃声,更何况是葬礼呢?建议将手机调成静音或者震动模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参加葬礼的时候,不宜过分的玩手机,更不允许在看手机的时候发出笑声,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大不敬。
3、参加完后忌直接回家
在参加葬礼中途不与主人打一声招呼就无声无息的离开是一个不能犯的错误。参加完葬礼后切记不能直接回家,最好在人多的地方逗留一会,比如商场,广场,人多的地方阳气就重,以免将不干净的东西带回家。在进家门之前,需要拍打一下自己身上的衣服,将晦气去掉。回到家中之后,不能马上做其他事情,应当换下参加葬礼的衣物。
不宜参加葬礼的人:
身体虚弱者不宜参加葬礼
身体虚弱、多病者不宜参加葬礼,以免沾染污秽之气,若必须要参加,则可佩戴一个开光的“吉祥物”来增强自身的气场,辟邪除晦。
扛帆多用在农村葬礼中,一般为老人的儿子或者孙子 ,按照传统习俗,村里老人去世后,子女们要为死者准备招魂幡。这样可以让亡魂顺利走向黄泉路。那么招魂幡为什么要有儿子来扛,又有哪些讲究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农村葬礼上的招魂幡,招魂幡又叫灵旗,多用于农村葬礼中,以招引亡魂。招魂幡通常用竹竿或柳杆撑起,出殡时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扛起,走在丧葬队伍的最前面,据说这样可以指引死者的亡魂顺利通过黄泉路上的关卡,招魂幡上的幡旗,可以在市场上选购,上书“西天大路引魂幡”等文字。而撑幡用的杆多为家属自备。材料多用竹竿或柳杆,如果家中没有现成的柳杆,通常会在村里的柳树上砍个大的枝干,砍谁家的柳树要给谁家些钱(通常五块、十块),树的主人也会欣然接受,因为这是习俗,招魂杆的制作也是有讲究的,砍下的柳杆通常分主杆和枝干,主杆粗壮而坚实,可用来制作招魂杆(乡下称柳木杆子),寓意家道兴盛。枝干比较细,多用来做哭丧棒,哭丧棒数量越多越好,寓意多子多福,扛幡人选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死者儿子比较多,扛幡者多为长子。如果长子已故,则由长孙为其扛杆。如果死者没有儿子,则女儿为其扛杆。如果死者没有子女,可以由侄子或其他亲属代替。据村里老人讲,谁为死者扛幡谁就可以继承死者的遗产,所以老人去世后,对扛幡人的选择还是比较重视的,出殡时扛幡的讲究也比较多,启灵前死者的长子就要把幡杆拿在手中,如果死者为男性,则左手扛杆;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右手扛杆。启灵那一刻,长子或长孙就要把幡杆扛起,以指引死者的亡魂走向黄泉路,下葬完毕后,幡杆要顺着棺材的气口,插在死者的坟头。逢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的祭日,家属给死者送完纸钱,要用手晃一晃坟头的幡杆或者往上提一下杆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幡杆生根发芽。
对于农村人而言,引魂幡这个词并不陌生,我相信在农村生活过的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的接触过引魂幡,甚至亲自扛过引魂幡。但是,在大城市里,这个词可能就会很陌生了,因为城里的迷信行为,要比农村要少很多。
引魂幡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引鬼魂的幡子,是丧葬中所使用的一种旗状冥具。一般情况下,引魂幡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一根长杆,另一部分就是幡子本体。
引魂幡的长杆一般都是竹竿或是柳树杆,长约3m,粗约5cm,幡子一般都是纸做的圆筒形幡,长约15m,粗约30cm。
当然,引魂幡的模样并不是全国统一的,具体的形状大小也因地而异,包括制幡的材料也都各有差异,比如满族的引魂幡就是用布制成,逝者下葬后,引魂幡的幡布还要用来给小孩子做衣服穿。
引魂幡的用法
在农村,每一个老人去世之后,都是要用到引魂幡的,在中国的葬俗文化中,人死之后不会立马出殡,孝子们会在家里搭上灵台停上几天,一般老人去世的第二天,引魂幡就已经树在院子里了,直到出殡之后,引魂幡才会被插在坟头之上。
在迷信思想中,人死之后鬼魂就会飘出来,因为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很多年了,所以鬼魂会一直在这个地方飘荡,这样的话鬼魂就不能顺利到达阴间,也不能准确到找到坟墓,于是人们就造出了引魂幡,希望鬼魂能跟着引魂幡去到坟墓中。
出殡之后,纸扎、花圈、纸钱等冥具全都要烧掉或者埋掉,只有引魂幡高高的插在坟头中央,迎风飘扬。一般情况下,引魂幡会插的很牢固,以致之后的很多天,我们都能看到引魂幡在哪里飘荡。
引魂幡的讲究
在迷信思想中,引魂幡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引魂幡要有专人来扛,一般情况都是由嫡长子、长孙来扛,如果你是次子,那么不好意思,你没有扛引魂幡的资格。
即使长子不幸去世,扛幡也轮不到次子,就跟古代继承皇位一样,长子没了要长孙,长孙没了要重长孙,如果这些都没有,才会选择次子。
当然有的人连儿子都没有,这种情况就要选择侄子或者外甥了。如果死者连侄子、外甥都没有,引魂幡就需要自己扛了,引魂幡会被放在棺材盖上,寓意就是自己顶着走。
佛教徒在家办丧事,并不用招魂幡,招魂幡是道教的东西和佛教没关系。佛教徒办丧事,诵戒、读经、给亡人开示,并不招魂。真正的佛教徒,会这样办丧事:
不生不灭
首先我们心里要明白,本来没有生、没有死,只是虚妄地生、虚妄地死,佛法是不生不灭的。你用这个心去念佛、去超生,对亡者才会真正有利。
因为并不是你这句佛号起什么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你那个心是否清净,是心清净才起作用的,并不是你的语言。
但通过念佛的语言能达到我们的清净心,是这么个目的。
所以说我们念佛,给亡者念佛和超生,是超不生不灭那个“生”。不是说有个生、有个灭,我们去给念佛超生去了,我念得“你从这走了,已经走十里地了、二十里地了”。
如果你用这种生灭的方法,你谁都超不出去,包括自己也堕落那里去了……
三千世界有没有?是存在的。但是存在也没离开你的自心,也是在不生不灭之中,只是我们妄生妄灭,所以这个大家要注意。
给亡者的回向文怎么说?就是要让亡者明白,佛法是不生不灭的,死只是虚妄的一场幻境,生也是一场幻境,我们只给他讲这个道理,他就会真正从你的讲法得到解脱。
超度
超度不光超度死人,也超度活人,主要是超度我们的贪嗔痴。贪嗔痴去掉了,就叫超度。
死人也是因为贪嗔痴才有死亡,活人也因为贪嗔痴才活着。我们何必说死人有超度,活人就不能超度了,是不是?这是人的一种妄想。
超拔谁呀?《金刚经》上讲的很明确:“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那无四相怎么理解呀,是不是?是我们愚痴,有所有的众生相,你有这些相,一个也超拔不出去,只有离开这些相,所有的众生都能超拔。
超拔须靠三宝力
给亡者超拔,每个人都有能力,都应该有这个责任去帮亡者做一些事情。至于能不能超拔,得靠三宝力,不是靠你的力量。不是你能把这个亡者超拔的,要靠三宝力。我们知道,三宝是佛法僧。
可不可以在家做?有的居士在家可以利用佛和法、恭敬三宝来做这些事情,使他超拔,这是可以做的。但是并不等于在家人具有超拔亡者的能力,超拔亡者必须靠佛法僧,这个得明确了。
但有的在家人给亡者做超拔收钱,这都是不如法的行为。真正能超拔的,是三宝——佛法僧。连外道都做不到的,何况我们在家的白衣?更做不到。
所以在家人诵经、念佛,可以做这些事情回向给亡者,但最后还是靠三宝力来超拔。
引魂幡一起,就意味着丧事进入尾声,也真正意味着我们的亲人真正的要离我们而去。也就意味着前世的缘分真的尽了。
引魂幡一起,哭声四起,悲痛万分。
引魂幡是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子,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撑起,放在尸体旁边,一直到死者出殡。在出殡的时候,一般由长孙或长子举起引魂幡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列。持引魂幡的时候,其杆靠在胸前,而幡却掠过头顶。在死者被埋入坟墓后,引魂幡将被插在墓上,直到随风而去。
引魂幡这一古老的风俗缘自于人们认为,一个人死后,灵魂却不会跟随肉体一起死去,而是在它熟悉的地方飘荡,这样的话,人就不能顺利到达阴间。于是,人们就想出并设计制作出引魂幡,用它来控制死人的灵魂,使得灵魂随肉体一起被埋到坟墓中去,或者说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我国有的地方的引魂幡是用白纸剪拼一个直径一尺左右、长约一米五、通体呈圆柱形的幡。满族的引魂幡是用一幅三尺多长的红布,上端镶一块三角形黑布幡头,红布撕成三幅,中幅宽,边条窄而略短。下边镶上五指状黑穗,中幅下边镶锯齿状黑穗。这引魂幡是满族丧事的标志。下葬时,来送殡的亲友抢幡布。据说这布能避邪,可给小孩儿做衣服。
魂幡谁打
1、出殡时例由长子或长孙打幡儿,父死以左手打着;母死以右手打着。
2、如果长子殁于父、母之先,次子无权打幡儿,由承重孙代之。
3、如果亡人既无儿,又无孙,可由继承死者遗产的亲属(如侄子、外甥)或义子代之。
4、如果死者年轻未娶而亡,找不出打幡儿的人,出殡时,就将幡儿放在棺材盖上,说是让死人自己打着,谓之顶幡,意思是让亡人自己顶着走了。
临终
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
装裹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
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
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缞"),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者弥留之际就已做好。
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安床、点下炕纸了。
安床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
停尸后,儿女们和亲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点燃长明灯俗称"照尸灯",同时焚烧纸钱,俗称"烧下坑纸"。安好床,停好尸,点了下炕纸后,首要的是立即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到了以后,画了符,贴在门楣、窗框、大梁等有关地方,以防殃气落在上面。
接着便择日子,批"殃榜"。之后,孝子们便分了工,各自忙碌起来。主要有报孝送孝、破土打墓、请鼓匠、订纸火、搭灵棚、砍引魂幡、请办事人、准备肆筵等等。
讣告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挂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书面讣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
内容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时间,傍列三股之内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样。另外还要注明妨、庢(音zhì,当地读如"值",入声,义为妨碍、妨害)什么属相之人等。末了还要写上出殡日期。
扩展资料:
汉族葬礼说的是一种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死人的。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
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汉族葬礼
丧葬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各地风俗不尽一样,但基本精神大体相同,都是悼念老人功德、祈祷先人来世幸福,是一种孝行,是家家户户躲不开离不了的大事。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也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在数千年的神权社会里,人们认为,人的生死轮回,天命难违;祸福善恶,因果报应;灵魂永在,迷信鬼神;感恩行孝,来世福音;作恶多端,祸及子孙等等,因此安葬和厚葬老人理所当然,渐渐形成葬礼习俗,代代相传。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各地已有不少变故,特别是解放后至今,许多浓重的迷信色彩和繁琐内容已经革掉。
丧葬要改革,要移风易俗,特别要破除封建迷信。跪拜礼是汉民族几千年来的重要礼节,农村丧葬中行跪拜礼和鞠躬礼,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本人自愿,逐渐推行鞠躬礼。所有迷信色彩应通过村规民约逐渐废除,同时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逐渐推行兴建集体骨灰堂来代替土葬,逐渐推行与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等形式内容。
为继承中华民族丧葬文化,为丧葬改革移风易俗,为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因以记之,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咽气前后
在农村,老人去世停止呼吸称“咽气”,我们这里也叫“倒头”。人在病危咽气前后,我们家乡的习俗很多,主要有以下几项,简述如下:
1、病危告急:
老人病危,家人要给娘舅家人报信前来看望,否则咽气后送“死信”可能要受到娘舅家的严厉责备。
2、儿女在侧:
父母咽气之前,儿女最好能在父母身边,听父母交代后事,或叫做遗嘱。父母交代的事要牢记,不打折扣,以使父母死而瞑目。
农村还有一个说法,父母咽气时身边有几个儿女是命中注定,不在跟前的就等于没有。所以儿女离得再远,父母病危就一定要尽快赶到父母身边。有的老人病危时几天不咽气,专等儿女来到跟前才咽气闭目,骨肉之情也。
3、穿寿衣:
人在咽气之前要穿寿衣,如果咽气之后穿寿衣,就意味着是失身走的,视为不孝。穿寿衣可有自己家人来穿,也可以请别人来穿,穿单不穿双,穿双有人亡。穿好寿衣之后,口里再放上一个拴有红绳的“噙口玉”,象征大福大贵。绳的另一头拴在寿衣的纽带上,然后再用顷批扎上腿,意思可能是怕炸尸之后尸体乱跑。
扎腿绳有的入殓或火化时要剪断,有的不剪。所以转生后小孩在学走路时大人要在两腿之间向地上剁一刀,意思是将这根绳剁断好走路。不过现在青年人知道得很少了。
4、烧搭子与哭丧:
意思是人死后要背着钱搭子去阴司,以便打点路鬼和阴曹地府的判官们,人和鬼一样,都离不开钱,即有钱能买鬼推磨。
咽气之后首先要烧钱搭子,否则阴魂不散,孝子等人亦不可动哀,烧完搭子是孝子第一次动哀“哭丧”,所有在场人大哭一场,悲哀悲恸,惊天动地。
钱搭子是用一大张白纸折叠的,装满纸钱,上面写明亡人的姓名和家乡居住、死亡时间等,以免本人认错或他人冒领。现在有的户不信这一套,也有不烧搭子就哭丧的。
5、请执事:
由本家人分别去请本村治理丧事的男、女执事若干人(或红白理事小组人员),并确定一位丧主最信任的人掌管丧事钱财。
6、送倒头信:
倒头之后要立即给娘舅家送倒头信,治丧的规模、程序等重要事项都要得到娘舅家来人同意后方可进行。
7、赁冰棺:
如果天热,尸体就会散发异味,孝子在屋内守灵难以坚持,在过去只得忍受,后来有了电扇好些了。现在更好了,有了专门岀赁冰棺的专业户,拉来装在冰棺里放几天都没事了。
8、写讣告:
讣告,在农村叫白书。白书有专门书札,有固定的书写格式,要求非常严格,一字不得差错,并有专人辑写,主要写亡人的姓名、去世原因、时间、享年、火化、开吊及出殡时间等,最后写明子孙和五服内侄孙等人的落款等等。
孝子落款最讲究,父死为考称孤子,母死为妣称哀子,父母双亡称孤哀子。发陈丧(冷丧),父母称考、妣;发热丧,父为严亲或家严,母为慈亲或家慈,孝子叩礼是“泣血稽颡”。以下是齐衰孙、曾孙、玄孙、来孙等,叩礼稍轻,是“泣稽颡”。例如:孤哀子 00泣血稽颡 齐衰孙00 曾孙00 玄孙00 泣稽颡。然后再写功服、缌服、袒服,即侄和侄孙辈等。侄孙辈叩礼再轻,是叩拜、顿首、抆泪拜等即可。
如果有承重孙或承重侄的则先写:承重孙00 泣血稽颡……。
白书内容变化多端,几乎各家各户每人都不一样,不再繁琐。
写完草稿打印成书,即“白书”。白书往往代表着一个村的文化水平,复杂深奥,不专门学习很容易出错、出笑话。我从退休后学习写白书,并培养了接班人。从前在我们家乡如果不写白书、不用十个菜成席待客就不叫“发大丧”,不发大丧则为不孝,以后儿孙结婚不能“大娶”等等,所以解放后基本上所有的家庭老人去世都要发大丧。现在有的地方已经不写白书(也可能不会写),只口头报丧也叫发大丧;有些地方只要动响班就叫发大丧,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礼是活的,怎么兴怎么是。
讣告范本
家母___老大人因患疾病抢救无效,不幸于____年__月__日上(下)午__时__分与世长辞,享年__岁。家母不幸逝世,不孝儿女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深切悼念!承慈命定于__月__日早上__时__分举行追悼大会,__时__分发殇,扶桑安晋!
哀致此讣
愚孝长子:___ 媳:___
次子:___ 媳:___
长女:___ 郎:___
次女:___ 郎:___
____年__月__日
9、写信单:
先让主家把所有要给送信的亲属写一个草稿,然后再由执事们写一个详细的信单,写明亲属关系、住址、姓名等。从前的风俗是姨娘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根。现在的姨娘亲和姑表亲、外甥女、内侄女等都成了重要亲属,必须报丧,使发丧的规模范围大了许多。最后将信单分成若干路条,派专人送达。
引魂幡是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子,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撑起,放在尸体旁边,一直到死者出殡。在出殡的时候,一般由长孙或长子举起引魂幡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列。持引魂幡的时候,其杆靠在胸前,而幡却掠过头顶。在死者被埋入坟墓后,引魂幡将被插在墓上,直到随风而去。
农村白事纸帆折法
本文2023-10-31 12:46: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