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猪胰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猪胰简介,第1张

《辞典》:猪胰出处《药对》拼音名ZhūYí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胰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性味①《本草图经》:"寒。"②《纲目》:"甘,平,微毒。"功能主治益肺,补脾,润燥。治肺损咳嗽、咯血,肺胀喘急,脾虚下痢,乳汁不通,手足皲裂。①《药对》:"通乳汁。"②《本草拾遗》:"主肺痿咳嗽,和枣肉浸酒服之,亦能主痃癖羸瘦。"③《本草图经》:"主肺气干胀喘急,润五脏,去皴、疱、酐蹭,并肪膏。并杀斑猫、地胆、亭长等毒。"④《本经逢原》:"同胡黄连等药,治霉疮。"⑤《随息居饮食谱》:"润燥,涤垢化痰,运食清胎,泽颜止嗽。"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外用:捣涂。附方①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不止:猪胰一具,削薄,竹筒盛,于塘火中炮令极熟,食上吃之。(《食医心镜》)②治肺损嗽血、咯血:猪胰切片,煮熟蘸苡仁末,空心服;如肺痈,米饮调下。(《士材三书》猪胰片)③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猪胰三具,枣百枚,酒三升。渍数日,服三、二合,加至四、五合。(《补缺肘后方》)④治冷痢久不瘥,此是脾气不足,暴冷入脾,舌上生疮,饮食无味,或食下还吐,小腹雷鸣,时时心闷,干皮细起,膝胫酸痛,羸瘦;及妇人血气不通,逆饭忧烦,四肢无力;丈夫痃癖,两肋虚胀,变为水气:猪胰一具,细切,与青蒿叶相和,以无灰酒一大升,微火温之,药熟,纳胰中,使消尽,又取桂心末一小两,纳酒中,每旦温服一小盏,午夜各再一服。忌面、油腻等食。(《海上集验方》)⑤治手足皴裂,出血疼痛:以酒挼猪胰,洗并敷之。(《肘后方》)⑥治赤白癜风:猪胰一具,酒浸一时,饭上蒸熟食。(《寿域神方》)⑦治目生翳膜:猪胰子一枚(五钱),蕤仁五分,青盐一钱。共捣千下,令如泥,每点少许,取下膜翳为效。(《

详见百科词条:猪胰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14:32 共9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公元前2500年

-25000000中国已有酿酒活动,并出现大量的陶制专用酒器,古字中的医字从酉字,酒与医相联系

-20000000中国的甲骨文中关于王制叙述中提到"病小臣",视为医疗行政之始

-20000000中国的甲骨文中已有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和多种疾病的描述,并有除虫、沐浴等记载

-20000000中国的仓颉整理象形文字,以鸟、兽、虫、鱼为偏旁规范生物名称,初具生物分类思想

-15000000中国的《尚书•说命》对服药后的反应与疾病关系进行了论述

-15000000中国的商都设有下水道,已知住宅、身体、饮食清洁,并出现专门的卫生和医疗用具

-10000000中国《周礼》《礼记》对四季气候变异引起的多发病与疫病流行已有一定认识

-10000000中国出现"凌人",专管藏冰,用冰防腐

-10000000中国的《周礼》划分医学为食医、 疾医、疡医、兽医,为医学分科之始

-10000000中国设立医官掌管医药卫生,年终统计医师治愈或死亡人数并予奖罚,为医疗考绩之始

-10000000中国文献记载的生物名称已有1000多种,并分为草、木、虫、鱼、鸟、兽六类

-7000000中国的管仲提出生命起源的气化论,认为生命是由气本身的自然变化而产生的

-5800000中国的医缓提出治疗疾病的"攻、达" 两种方法, 并认为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为不治

-5560000)中国人已经认识到狂犬之为害

-5410000)中国的医和倡阴、 阳、风、 雨、晦、明 "六*致病学说",为最初的病因理论

-5000000中国描写人体解剖与生理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问世

-5000000中国的《尔雅》出现类和属的概念,植物区别为草本和木本,动物分为虫、鱼、鸟、兽、畜

-4000000中国的扁鹊诊病时,已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已用针灸、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

-4000000中国的简帛医书《十一脉灸经》记载详细的经脉学说,已有汤、散、丸、药酒等剂型

-4000000中国的简帛医书《五十二病方》详实叙述各病症状,其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丰富多样

-4000000中国简帛医书《导引图》为现存最早的医疗体育图

-3000000中国的《内经》论述了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以及疾病认识、治则治法、养生保健等

-3000000中国的《山海经》记载有关药物百余种,并叙述数十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3000000中国的魏襄王使用玉唾壶,说明此时讲究个人卫生,已用唾壶收拾痰涎

-2200000)中国的政府专设有“疠人坊”,收容流落到社会上的麻风病人

-2200000)中国湖北的秦简较详细地记载了有关法医学的内容,包括活体及现场和尸体的勘查等

-2200000)中国咸阳的阿房宫安装了五角形直径60厘米的下水道管,并配有浴池、冰库等设施

-2130000)中国的秦始皇下令焚诗书百家,惟医药、种树之书不在禁书之列,得以幸免

-2060000)中国的湖南湖北的汉墓葬式说明尸体防腐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1500000中国的医师淳于意针对汉文帝诏问所述之25例病案,汇集成《诊籍》(最早的医案0000)

-260000)中国的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书, 有医经7部,经方11部

公元1年

50000)中国政府设"本草待诏" 一职, 征集国内通晓方术、本草的学者,为《本草经》创造了条件

160000)中国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解剖尸体 "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终始,云可以治病"

250000)中国朝廷置太医令,掌诸医,下设员医 293人,员官19人。另设药丞、方丞各一人

270000)中国的《论衡•解除篇》中提出蚤、虱有吸血之害

600000中国民间倡导跑步、气功等健身运动

1000000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成书

1250000中国郑玄释“五毒攻之”为用瓦罐将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烧之",即以升华法炼制外科用药

1620000)中国陇右军中大疫, 死者十之三四,军中设庵卢收治病人,此乃野战传染病院之始

1860000)中国毕岚创造翻车渴乌(洒水车),用洒南北郊路。乃城市用洒水车以保持卫生之始

1900000中国的《难经》 约成书于此时

1900000中国的《治百病方》约成书于此时

1900000)中国的华佗应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在麻醉下施行开腹术

1900000中国的华佗提倡医疗体育法,创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的"五禽戏”

2000000中国的张仲景完善中医辩证施治理论

2100000)中国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临床诊治体系

2500000中国的王叔和著《脉经》,是中国第一部切脉诊断专书

2500000中国的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 分为专论伤寒之 《伤寒论》与专论杂病之《金匮要略》

2560000)中国的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000000中国的葛洪撰《肘后方》首次描述了天花的流行,预防恙虫病及防治狂犬病发作的方法

3070000)中国的出现一系列脚气病诊疗技术专著

3500000罗马君士坦丁帝改信基督教,迁都拜占庭,下令在东方大城市兴建医院

3560000)中国发现多处流行疾疫,故实行人群隔离措施,如染疫朝臣百日不得进宫等

3920000)中国有例唇裂修补手术取得成功

4200000)中国的胡洽编著了《百病方》,其中载有用水银制剂作利尿药

4790000)中国的雷斅编成药剂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4910000)中国的南方发大水,有人立廨收养贫病人,此为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

4990000)中国的《刘涓子鬼遗方》论述了金创、痈疽、疮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000000)中国的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补阙肘后百一方》等书

5000000)中国葛洪的《肘后方》传入日本

5140000)中国的针灸传至朝鲜

5180000)西亚各国开始与中国通商, 所产多种药材如薰陆、郁金、苏木、青木香等传入中国

5330000中国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的特性等

5500000)中国针灸传至日本

5520000)中国的梁元帝萧绎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

5620000)中国的知聪携《明堂图》等 160余卷医书至日本

5700000)中国已经使用汞锡银合金作为齿科的填充剂

6080000)日本派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人来中国学医

6100000)巢元方等编撰《诸病源候论》,为中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

6100000)中国的《诸病源候论》中载有肠吻合术、网膜结扎切除术、血管结扎术等方法

6240000)中国在首都举办太医署,设两级四科,是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医科大学,师生340多人

6290000)中国颁令各州、府设立地方医学校教授医学

6410000)中国的汉人大天、藏人达马郭夏把大批中医药书籍译成藏文,开始了藏汉医学交流

6450000)中国的玄奘由天竺等地收集大批医药文献回长安。对中印医药文化交流产生影响

6520000)中国孙思邈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成书,首次绘制彩色经络穴位挂图

6590000)中国的苏敬等人对前代本草著作进行修订,所撰《新修本草》由政府颁行全国

6820000)中国孙思邈所撰的《千金翼方》公布于世

6930000)中国医学教育制度传入朝鲜,朝鲜置针博士,教授中国医学

7000000)中国的比吉•赞巴希拉汉翻译《医学宝鉴》、《尸体图鉴》、《甘露宝鉴》等西方名著

7000000)中国的汉人摩诃衍和藏人毗卢遮那共同编译成《月王药诊》,为最早的一部藏医文献

7000000)日本引进中国医学教材和教育制度,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等

7130000)中国孟诜所撰《补养方》经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

7390000)中国的陈藏器撰成《本草拾遗》,创 "十剂"(方剂)分类法,并载"**"入药

7500000)中国各地的医家已广泛应用海藻、昆布、海蛤等制成丸散,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7520000)中国的王焘撰《外台秘要》,集医学之大成,记有金针拨内障法及白帛浸尿法等技术

7540000)中国鉴真和尚抵达日本,传授中国科学文化与医药知识

7620000)中国的王冰重新编释《内经•素问》

8000000中国藏人宇陀•宁玛元丹贡布等所撰的《据悉》(四部医典)成书

8000000中国回鹘(维吾尔族)医学文献在此时大量涌现

8200000)中国唐代诗话中,载有眼科医生能为患者装假眼, 以珠代之

8410000)中国道人蔺某撰《理伤续断方》,其手法、手术复位及夹板固定的方法都有很科学

8470000)昝殷著《经效产宝》,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9190000)中国籍的波斯人李珣著《海药本草》

9360000)中国的和凝父子撰著《疑狱集》,为法医学之始

9370000)中国此时已经能够以刀针割治瘿瘤(甲状腺肿)

9470000)中国的契丹主患热病,以冰罨贴胸腹四肢,为中国冰罨疗法之始

9510000)中国此时的临床使用已经出现鼻饲给药法

9500000中国的北方已将过去用杨枝作刷清洁牙齿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出现植毛牙刷

9730000)中国的刘翰、马志等人修改国家药典《本草》,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

9740000)中国的李昉等重新校勘《开宝新详定本草》,为《开宝重定本草》

9780000)中国政府设立翰林医官院,组织编撰《太平圣惠方》等

9920000)中国的王怀隐等编成《太平圣惠方》,颁诸州,设医博士掌之

9980000)中国的四川一些医生开始为群众施行种痘术

10000000阿拉伯的阿维森纳吸收希腊和东方医学传统,建立阿拉伯医学体系(《医典》)

10260000)中国的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等身针灸铜人两具作为针灸教学模型

10450000)中国的《续资治通鉴》载此时依据解剖刑犯内脏,绘制出《五脏图》

10570000)宋代创设"校正医书局",校正了《神农本草经》等历代医学经典著作,并刻版印行

10600000)宋代官办医学校“太医局”,学生300人分习产、眼、疮肿、口齿及疮肿等九科

10610000)中国的苏颂主编成《本草图经》,系第一部由政府编绘成的刻版药物图谱

10680000)中国的医官马世辰应邀前往高丽国(今朝鲜)治病

10750000)中国的《苏沈良方》首载秋石制取法, 为最早的性激素制剂

10760000)中国的官方改革医学教育,采用"三舍法",重视临床实习考察,令学生分习各科

10760000)中国在太医局设官营药铺卖药所,即熟药所,实行国家专卖,此后推行全国

10820000)中国的慎微编撰《证类本草》

10860000)中国开始注意镀金工人为水银所熏引致头手俱颤,及采石人为石末伤肺等职业

11060000)中国的杨介与画工解剖死刑后的人体,校以古书,编成人体解剖图谱《存真图》

11140000)中国将合药所改为医药和剂局,卖药所改为医药惠民局,实行药政管理

11171001)中国政府公布次年《运历》,警示民众提前预防疾病

11300000中国首都已经建立每年春季沿门清理地沟,每日扫除垃圾及清除粪便等公共卫生制度

11300000)中国窦材的《扁鹊心书》首载山茄花(曼陀罗花)和大麻花作全身麻醉剂

11440000)中国的成无己撰《注解伤寒论》

11490000)中国陈旉编撰的《农书》中有关于垃圾粪便合理处理和利用的记述

11700000)中国的洪遵刊《洪氏集验方》,首次记述同种异体骨移植术

12000000)中国的张杲已能鉴别天花和水痘

12200000中国的《圣济总录》成书,颁行全国

12320000)中国的药肆中始有"饮片"之名

12370000)中国的陈自明撰著《妇人良方大全》,为中国最早的妇科专著

12470000)中国的宋慈撰成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12680000)中国政府颁布卫生法规,设官医提举司掌医户差役词讼,由儒吏执掌卫生法规

12850000)中国形成各路医学教授学正,训诲医生每月朔望到指定处交流经验的制度

12920000)中国元朝政府在首都和上都(多伦)各设回回药物院

13000000)中国的滑寿发现小儿麻疹之粘膜疹

13070000)中国邹鈜续增陈直的老年病专著《养老奉亲书》,更题为《寿亲养老新书》

13160000)中国政府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之一方能获准行医

13300000)中国蒙古族的忽思慧撰《饮膳正要》,为中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13310000)中国的李仲南撰《永类钤方》,首次提出"俯卧拽伸"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13370000)中国的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首创"悬吊复位法" 治疗脊柱骨折

14000000中国蒙古族的沙图穆苏(一说回族)撰成《瑞竹堂经验方》

14030000)中国的明朝政府编成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其中收载有明代以前的大量医书

15130000)中国的李濂撰著了《医史》

15500000)中国的沈之问撰著了《解围元薮》,为中国第一部麻风病专著

15540000)中国的薛铠著《保婴撮要》,创用烧灼断脐法预防婴儿破伤风

15670000)中国《痘科金镜赋集解》载,安徽以接种人痘法预防天花,后逐渐传至全国

15670000中国安徽太平县的医生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15680000)中国的徐春甫等在直隶顺天府(今北京)组织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

15750000中国的王向撰著《眼科龙术医书

15780000)中国的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成书,1593年于金陵首次印行,世称金陵刻本,该书明确提出部、类、种三级生物分类程序

16000000中国蒙古族的占布拉著《医法海鉴》,记述蒙古医治疗各科疾病的方药

16010000)中国的杨继洲撰《针灸大成》

16020000)中国的王肯堂著《证治准绳》

16170000)中国的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记述设计精巧的鼻息肉摘除术、气管缝合术等

16170000)中国、朝鲜联合举行医学疑难问题讨论会,会议纪要名为《医学疑问》

16200000)中国的武之望著《济阴纲目》

16250000中国的土茯苓输至印度、土耳其、波斯等国。被视为治花柳病良药

16320000)中国的陈司成撰《霉疮秘录》,为中国第一部梅毒病证治专著

16420000)中国的吴又可著《温疫论》,论述传染病传染途径、病源及特异性等

16420000中国的吴又可撰写流行病学专著《温疫论》

16500000中国藏族的德西•桑吉嘉措著《藏医史》

16750000)中国的渔阳天花流行,有人设坛厂,购求出痘夭亡儿尸火化,以控制传染

16810000)中国政府诏令全国推广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之流行

16830000)荷兰东印度公司的WT瑞尼把中国的针灸术介绍到欧洲

16880000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已经开始向欧洲传播

17040000)根据《四部医典》和《月王药诊》内容绘制的藏医学系列挂图共79幅全部完成

17170000)中国人痘接种术传入土耳其,随后又由英国公使夫人MW蒙塔古传入英国

17210000)波尔斯东在美国首先推广中国人痘接种术

17230000)中国蒋廷锡等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内有《医术典》(医部全录) 520卷

17420000中国的俞茂鲲在《医宗金鉴》介绍了痘衣、痘浆、水苗、旱苗四种接种方法

17420000)中国的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刊行

17420000)中国的叶天士著《温热论》,门人集其医案撰为《临证指南医案》

17570000)中国的张宗良著《喉科指掌》

17590000)中国的赵学敏撰《串雅外编》、《串雅内编》

17720000)中国政府编辑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录医书97部,存书目94部,附录 6部

17870000)中国藏族的蒂玛•丹增彭措撰《晶珠本草》

17920000)中国的唐大烈主编《吴医汇讲》,为中国最早的医学期刊

17980000)中国的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及门人整理之《吴鞠通先生医案》

18000000)中国蒙古族的洛•索勒日哈木著《脉诀概要》《巴莎木制药法》和《药物识别》等

18000000中国蒙古族的堪布-伊舍巴拉吉尔撰《甘露医理》、《甘露诊疗》等

18200000)真性霍乱(俗称吊脚痧)传入中国

18220000)《太医院志》载, 清政府下令在太医院内废止针灸科

18280000)中国的汪期莲辑《瘟疫汇编》,记载苍蝇为瘟疫(霍乱)传染之媒介

18300000)中国的王清任撰成 《医林改错》,纠正前人在人体解剖中的某些谬误

18300000中国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纠正许多解剖学与生理学的错误认识

18380000)中国的郑宏纲著《重楼玉钥》

18480000中国的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述了植物1714种,绘图精审,有的可据以定科或目

18640000)中国的吴尚先著《理瀹骈文》

18720000)中国新疆的拜德热丁•苏皮阿匐撰著《验方锁要》

18750000中国的蒙人占布拉道尔吉著《蒙药正典》

18840000)中国的唐容川先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西汇通" 之名目此始

18980000中国的严复译出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

19000000中国的库西卡编著《蒙医验方集》,初并附有蒙、藏、汉、满四种文字的蒙药名录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疫病的防治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草纲目》在“百病主治药”中专列“瘟疫”一章,分辟禳(预防)、瘴疠(治疗)两类,记载有众多的防治瘟疫的药物和验方,集历代先贤防治瘟疫经验之精华。《本草纲目》收集药物1892种,其中用于防治瘟疫的有140余种,用药之广,在16世纪前实属罕见。书中总结创立了一系列疫病内外防治的方法,包括汤药、艾灸、敷贴、酒服、食疗等,不仅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防止瘟疫的传播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预防为先的观点对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也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远古至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4 春秋至秦汉(公元前770~220年) 5 晋到五代(265~1127年) 6 宋至鸦片战争前(960~1840年) 7 近代军事医学的发展(1840年以后) 1 拼音

jūn shì yī xué de fā zhǎn

2 简介

军事医学的发展系指研究为军队服务的医疗卫生和保健机构发展的过程。由于军队所处的特殊环境,它与一般医学有一定的区别。

3 远古至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是军事医学的萌芽时期。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上,进入渔猎社会,发明了弓矢,而用来从事渔猎和对敌斗争。疾字《说文》作,象人受矢伤卧在床板上; 甲骨文作, 释作象人腋下中矢,因此,可以说中国在使用弓矢为兵器时,就有了救护伤病员的活动。

夏代军队中为防范敌人在水中投放毒药,专门设置管理和开凿军井的官员,《周礼·夏官》中的挈壶氏就是这类官员。商周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尚书》中的糗粮就是用麦豆之类的粮食煮熟捣粉,制成干粮,既可久储,又保持了粮食的营养。军粮多采用糗粮。

4 春秋至秦汉(公元前770~220年)

是军事医学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相互兼并,战争频仍,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在“行军篇”中说:“军中无疾,是谓必胜”,说明防治军中疾病的重要意义。在军医制度中《周礼·天官》记载有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疮、折伤。其中就包括军医官在内。吕望的《六韬》中提到军中有:“方士三人,立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墨子·号令篇》指出:在与敌人作战时,当地富有人家应腾出部分房屋充作军用,或用来安置重伤的士兵,组成临时病院,给以医药和酒肉,并派员巡视,病愈即造册上报,以便归队。《通典》等文献中有官员巡视伤病员疗养的制度; 对失职的医护人员处罚的规定;还有对伤病员愈后不归队私逃、装病、自残者诛之的严厉的军令记载。《吴越春秋》中曾提到越王勾践在伐吴前,向士兵讲话时说: “士有疾病不能随军从兵者,吾予其医药。给其糜粥,与之共食”等朴素的医疗救护制度和规定。

秦汉时代为抵御北方民族进犯,加强屯戍边防的军队,从《居延汉简》的记载中可知在西北边防军队中备有战救药品和专掌医药的军医,并且已略具驻屯医院雏形。西汉时曾有掌管军队医药的官员,据《汉官》载: 置官医卫士81人。后方传染病隔离医院创始于东汉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规征陇右时军中发生传染病流行,他把患病的士兵隔离起来,安置在临时指定的房屋里,给予医药。由于兵器的改进,金疮、折伤成为战争中普遍的伤害,止血包扎法随之有所发展。汉代普遍使用地黄于伤科,治内出血和续伤。《本草拾遗》记有刘邦曾用“斫合子”作为军中医治金疮的药物。治堕伤内出血,还有《居延汉简》中预防冻伤的“发寒散”等医方。防治眼被烟火熏伤则有用醋之类的方药。《五十二病方》中对刀伤、金伤、箭伤及外伤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破伤风等并发证已有了相当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当时已用燔发(头发灰)止血,对伤口处理已采取了煎药冲洗,如用黄芩、续断、乌头等煎取汁湿敷,消除瘀血缓解疼痛;用膏剂外涂保护创面。并且当时对战地救护依伤员外伤的轻重,作出不同的安排,《汉书·李陵传》记有“令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 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的具体规定。

5 晋到五代(265~1127年)

是军事医学的发展时期。晋代军医有太医校尉、太医司马和金疮医,前二者可能是军医官,金疮医或就是外科军医。随着战术的发展,而有了汤火所伤的方药,在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姚僧垣的《集验方》中都有记载。对处理涂有毒药的箭头所伤,则《小品方》中有用雄黄涂敷创口法和《刘涓子鬼遗方》中的用“蓝子散”内服解毒的方药。在《后周书》中并载有姚僧垣同其子曾担任过北周武帝宇文邕军医工作、于军次治愈武帝睢目(眼睑下垂)症。

隋唐时唐初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中置天策上将军府,有功曹、参军二人兼管全国军队医药工作。地方 也有功曹、司曹负责医药行政。此外,因地方上平均三府才有一名医生,故而各地方的医学除担负医学教育和地方医疗外,也担任地方部队的医疗工作。这时军中仍有方士担任医药工作,《太平御览》载开元间(713~741年)赵蕤叙述军中有“方士三人,主为医药,以全伤病人。”唐代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巡视和护理制度。军中每营置检校病儿官,专门负责每日巡查伤病士兵,依病情安排治疗和后送,遇有新病人或危重病人,必须报告总管,令医生巡营,给以适当的治疗。而且要求军中军校,每三天必须巡行本军部士兵营房,检查他们的生活起居及患病士兵的医疗情况,对死亡者抚恤,负伤者随伤势程度给予赏赐。战伤救护中有傔人(类似看护)和缚辇(担架)的应用; 对救护伤病员规定:能行走的伤病员给傔人一名,病重不能行的加给驴一头,不能乘骑的,则给驴二头,傔人二人缚辇运送。唐律中还颁布有对伤病员医药救护失职者的处罚细则。医疗救护工作从法律上加以保证,较前代大有发展和改进。唐代实行府兵制,征兵入伍已有了类似体验的规定,以身披铠甲而仍能战斗者为应征的标准。

五代时军队置有专门的军医掌医药,《五代会要》记载,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末帝李从珂对和凝奏的诏命中首次用“军医”的名称。这一时期在军事医学组织方面逐渐健全,有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制度和规定,战伤救护方面也有改进和发展。

6 宋至鸦片战争前(960~1840年)

是军事医学的成熟时期。宋代军医也由翰林医官院掌管医药和治疗。太医局除担负医学教育外,也兼管军队医疗。此制自宋相沿至清末。地方部队和边防部队中置有军医,掌医药;驻京师部队中的医疗工作主要由太医局上舍生和内舍生担任,太医局的医官仅只在发生流行病,临时担任京师军民的医疗。在疾病流行季节,常由太医局发给各军药品,疫情严重时,派医官前去治疗。此外,皇帝常派遣使臣对各路军官宣谕赐药,作为定例。军医的名额与军队士兵人数,据许洞《虎钤经》载:“人医须二十以上,以兵数增之”的记载可知当时已有了一定的比例,但仍不敷使用。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州郡在金人大举进攻下,地多失陷,溃散伤兵疲泄道路,赵将之在磁州(今河北省磁县)首先创立医药院,对他们收管医治,创立地方性军医院。

在金疮治疗方面较前有所发展,许洞在《虎钤经》中总结了金疮“八忌”、“九不治”和“四绝症”的治疗经验。这说明当时在处理金疮时,对其证候的识别和治法有了一定的水平。 治疗金疮内漏《虎钤经》中多用䖟虫、桃仁、大黄、水蛭、童子便等峻烈散血逐瘀之品,改变了自汉以来使用地黄治内伤出血的传统; 又有用桑白皮以缝补兵器伤害腹部,皮内断裂的记载。冻伤也是军中常见的疾病,这时对冻伤的部位和原因有了具体而正确的认识,如《虎钤经》提到“士卒涉水踏冰,蒙犯霜雪风寒,一切凌冻所苦,或失于饮食,肌体虚劳,故头目手足皲也”。 又对于水质和水源以及其环境的优劣都极注意,并提出具体鉴别方法和五“勿食”(即死水,上源有敌者、水流而不能定其无毒者、水多粪草者、水上有人畜尸体者),否则非死即病; 还有用胶质以澄清混浊的井泉水的方法。宋代在军事外科医学和部队卫生防疫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金代对应征者的身体素质和技艺都有了具体要求,按规定的身高、膂力和武功等标准录取。元代军队中士兵患病,除令医工对症治疗外,还选派人员增设贡领官,专掌看治病兵的工作,病愈后才许重返原职。在考核时,按病死的士兵多少,定司病官的责罚轻重。元代初年开始出现近似兵站医院的“安乐堂”,收容过路伤兵使之有憩息疗养之所。但安乐堂没有作为一种制度发展下去,元王朝覆灭后安乐堂随之消灭。元成宗大德元年 (1297年)以后,对伤病和死亡的军人提出了抚恤的规定。

明代仍沿袭历代由太医院随时派遣军医到军中的办祛,且在京军、内地或边防卫所军中都设有正式的军医编制和固定名额,内地卫所还必需有司药和兽医。边防卫所遇有缺乏医药的地方,由总兵官等呈请派遣。军队的医疗工作亦定出制度,如对病兵的治疗、死者的处理、新伤病员的申报手续、太医院差遣去军中的医士的出差待遇、失职人员的责罚以及水源的保护等都有了具体规定。据《明实录》载,军队的药物由国家免费供给,军中设有管理药料的官员。军中有惠军药局设置,由精通业务的医士在药局工作。这在我国军医史上是一大改革。明代在边防卫所中设立医学,由太医院派遣医官、医士,教授军士学习医术,以解决军医缺乏的问题。郑和在1405~1433年先后七次远航东南亚一带,随船除有官校、勇士而外,还带有众多军医,这是我国最早的海军军医记录。养济院是各地官立的养老机关,收容无依靠的病残老人,诏令年老及残废无嗣的军人于养济院收养,但是到仁宗时(1425年)养济院已名存实亡。

宋元以后火药使用渐广,有人把火药与毒药混合制成杀伤武器,既可使敌人灼伤,还可中毒而死。明初兵书中已有火药神效方,治疗这种灼伤的记载。这是我国军医史上治疗火药灼伤最早的记载。《明史·五行志》曾有由于火药炸伤人,遍体赤烂,被浸在臭酱、白酒等液体中,得以救活的记载。

鸦片战争(1840年)前清代沿袭明代制度,军医仍由太医院派遣。军队中的医生没有固定名额,遇有军士患病,大都是临时奏请派遣。据《东华录》记载,自乾隆迄光绪朝,一般高级将领伤病,如病势轻或军情紧,则派遣御医或医官前往在营调治,或转送后方医治;病势严重者,则给假回家或来京医治。至于士兵仅在夏季或疫病流行时,由太医院配发时症药物。如有伤病士兵,战时在营调养,战后则遣返休养。当时军中无固定的军医,一旦疫疠发生,常造成军士大量死亡。自明末以来西洋大炮输入后,军医对近代火器伤还没有确切的疗法,仍不出过去治疗金疮用内服、外敷的方法。

7 近代军事医学的发展(1840年以后)

中日战争(1894年)后,清廷仿照德国军制建立了新军,军事医学、军医制度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陆军、海军部下设军医司,司内设卫生、医务二科。禁卫军设军医科,标设副军医官,队设军医长。成立海、陆军医学堂及随军医院。如北洋医学堂(1893年)于天津成立,1912年由北京 海军部管理改名中国海军医学校,1930年停办。陆军医学堂 (1902年)在天津开办,1915年迁北京,是我国最早的一所陆军军医学校。此后,又在广东设立了陆军、海军医学堂(1909年),从而我国开始有了西式的专门培养军医的学校,但教育权都掌握在外籍教员手中,充分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依附性。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在广东相继成立了随营医院和随营军医学堂,聘日本医学士一人充任总教习及医院诊察长,另雇助手一人,药剂师一人作为副手。新军成立不久,清廷即告崩溃,新建起的军医制度,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辛亥革命后,临时 陆军部下设军医司掌理医药,后来形成军阀割据局面,军阀在各自部队中设有简陋的军医院、军医或卫生队等,没有统一的军医体制。北伐战争(1927年)后才逐渐形成一定的管理体制,有了各级军医院,团有卫生队或医务所。

国民党南京 ,在军政部下设有军医署(军中最高行政管理部门)、各集团军、各战区、各军师(旅)设军医处,掌管军医工作。1946年改由新建立的联合勤务总部掌管。在医疗机构方面,有陆军总医院和军师(旅)的野战医院,后方医院和兵站医院则随着各地部队多少和分布相应配置。各级医院分科较粗,临床按大科分设,辅助科也很粗略。司药(药剂)人员大都未受过专业训练。药品医疗器械由各补给区或供应局 (卫生处组)供应所辖部队。军医正规教育较早有北京陆军医学堂,北伐后迁南京名为中央陆军军医学校(大学性质),1938年迁贵州安顺,并在西安、昆明设有分校。专业设置主要是医疗和药学,设有研究部、大学部和专科部。研究部培训师资学制三年,大学部设医、药、牙三科,专科部设医、药两学组,招收在职人员毕业后回原单位。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陆军军医学校迁往上海江湾并与卫生人员训练所合并改为国防医学院,1948年迁台湾。由于国民党 不重视士兵的伤病痛苦,军事医学得不到发展。

中国工农红军时期,自1928年建军之日起就在井岗山上建设了红军医院,组织起卫生工作队伍,采用民间单方和草药治疗伤病员。1931年开办了工农红军的护士学校。1932年又建立了医药干部学校。到长征开始时,已经训练出约300名医药护理人员。1932年后,工农红军的各级卫生组织和机构,初步形成起来,连队有卫生人员、团有卫生长、师以上设保健科,中央设总军医处(后改为总卫生部),颁布了全军卫生法规。在医院的组织系统方面,有总医院、医院,医院下设卫生所。

抗日战争时期,医疗救护工作有了很大提高。各个医院一般都建立了正规制度。在医疗技术上进行了许多改革,如在创伤处理方面强调了消毒和无毒的原则。采用了早期施行扩创术和石膏封闭疗法。积极推行液体补充,积极预防破伤风等现代战争的治疗原则。在救护工作方面,开始提倡在火线上战士互相帮助抢救包扎的“互救普包”办法。在卫生防疫工作方面,总卫生部曾提出了“预防第一”的口号,使战士都养成了注意卫生的良好习惯。当时药品器材的来源,是从敌占区和大后方采买,从敌人缴获和自己生产三方面解决。当时在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也都建立了培养各级医务干部的学校,有的采取短期训练和短期轮训的办法培养。

古籍中的猪胰简介

《辞典》:猪胰出处《药对》拼音名ZhūYí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胰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性味①《本草图经》:"寒。"②《纲目》:"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