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是什么书?谁写的?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6�1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6�1经籍志》、《唐书�6�1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6�1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6�1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现知历史上有《本经》辑本16种。 主要有:南宋王介首次辑此书之佚文,成《本草正经》3卷,今佚。明末卢复(不远)所辑《神农本经》3卷,目录依《本草纲目》所出,正文取自《证类本草》。清过孟起(绎之)辑《本草经》3卷(1687年),佚文取自《证类本草》,今仅存残卷。清孙星衍(渊如)、孙冯翼(凤卿)合辑《神农本草经》3卷(1799年),每药增补生长环境内容,又辑入《吴氏本草》、《名医别录》及若干药物考证资料,考证精详。清顾观光(尚之)辑《神农本草经》4卷(约1844年),略加考校。清汪宏(广庵)自称得《嘉本草》宋本,据此辑《神农本草经》3卷(1885年)。然或谓汪氏所辑,并非依据宋本《本经》。清末王�运(纫秋)辑《神农本草经》3卷(1885年),收药360种,亦托称得宋嘉年间《神农本草经》刊本。刘复取王氏辑本,兼参孙星衍、顾观光所辑,刊《神农本草》(1942年)。清姜国伊(尹人)辑《神农本经》(1862~1892年),排列及佚文悉遵《本草纲目》。近人尚志钧辑成《神农本草经校点》(1983年),集取众人之长,详加校订。另有曹元宇辑《本草经》(1987年)3卷,王筠默《神农本草经》(1988年)3卷。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3卷,附《序录》1卷、《考异》1卷。该辑本引证广博,考证精详。
《本草纲目》大家都一定知道吧,这个让学医的同学们万般头疼的的书,承载了各种各样的药材与配方。为了中国的中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现在好像西医发展的比中医好。本期古代神话故事,讲讲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神农与本草(药物)发生关系是因为中国有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这个经典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由此发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它既描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起始,也揭示了中国食品和药物科学研究的源头,至少阐明了中国的先民经历过一个药食同源的阶段。尽管有不少人怀疑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今天看来,神农尝百草可以有三种角度的解释,这三种角度也是神农尝百草的多方面证明。第一种角度是史学的解释,第二种角度是民间文化的解释,第三种就是今天分子生物学的解读。来源:百科知识
《神农本草经》是什么书?谁写的?
本文2023-10-31 14:30: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