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时,上古典籍论语 道德经等为何能得以保存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时,上古典籍论语 道德经等为何能得以保存呢,第1张

有个鲁壁。

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

坑的是儒嘛 我想道德经这种道家的书应该就没烧掉吧

核心提示:上期讲的是我政哥一气之下焚书的那档事儿,这次来讲讲坑儒。虽然焚书确有其事,但是要说到我政哥坑儒,那真是背黑锅了。这真的比窦娥还冤,岂止六月飘雪啊,都要下冰雹了好吗!

“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焚书坑儒!别说现代法治社会了,就是放到秦那个年代,也是千刀万剐的大罪!也就是是说我政哥是冤枉的?哦,冤枉的?真的假的啊?历史历史,那先来看看史书好了。

关于秦始皇最正统的记载,应该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了。关于这一段,司马迁是怎么记载的呢?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关门放史书~~~

“三十五年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这是千百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其实充满了漏洞啊(摊手)。

用人话讲,就是侯生和卢生这两个人,本来是要为秦始皇求长生不死药,但因为觉得秦始皇太贪恋权势,就偷偷跑了。秦始皇知道后,认为侯生卢生等人不仅辜负了自己的一片痴心背叛了自己,还在背后说自己的是非,简直万死不足惜!一怒之下,就下令把人坑的坑,流放的流放。他儿子扶苏来求情,他把儿子也打发走了。

首先,这件事的导火索是侯生卢生的逃跑事件。他们逃跑的理由有三。第一,秦法严苛;第二,秦始皇太过勤政(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之前已经啰嗦过了,此处省略200字);第三,秦始皇重法不重儒。

地球人都知道,长生不老的仙药就是个BUG,把自己炼了喂秦始皇,秦始皇也不能不死啊!这两人忽悠了秦始皇几年,此时估计骗不下去了。秦法严苛,“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如果是一个不那么重视法律的朝代,侯生他们还能浑水摸鱼有条活路,但悲剧就在于,秦朝重法不说,秦始皇还十分勤政,事无大小都要过问,何况求仙药这种大事!眼看事情就要败露了,侯生他们准备逃跑,这很正常。

然而,这里出现了第三条理由。侯生他们愤愤然地说,秦始皇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实在太不应该了!等等,你们两个不是坑蒙拐骗的方士吗,跟儒生有嘛关系?或者是在坑蒙拐骗了一辈子后,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要胸怀天下,只给明君贡献仙药了?像秦始皇这种重法不重儒的暴君,宝宝才不给你药呢哼!

这个脑补的情节你们是不是要给我100分?然而不用给我掌声,因为这个扯淡的理由只是后面漏洞的开始。

司马迁又继续写了,秦始皇知道以后非常生气,说我两年前把不中用的书全部烧了,“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这时候,出现了“文学”一词,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儒生。然而为什么这里会突然乱入了儒生?!是因为侯生卢生为儒生抱不平,所以被牵连了?!

然而并没有。

秦始皇后面抱怨的,全是方士欺骗他感情的事:韩众一去不复返了,徐市花了很多钱结果都没求到药,现在侯生卢生也跑了!本职工作没做好就算了,还在背后诽谤我说我的坏话,说坏话我也忍了,最关键的,还是这些有文化的人,天天教唆没文化的百姓,“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所以说,秦始皇那么生气,与其说是求仙药而不得,不如说是他发现这些人在挑战他的权威,可能会引起百姓暴动。这是他不能忍受的。

于是秦王一怒,就要坑人了,“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有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在咸阳被活埋了。此时秦始皇的用意也被点出来了, “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他要让天下人知道,不可妄议朝廷,不可妖言惑众。

然而在这里,被坑的人又变了。 从最开始的“方士”,到“文学方术士”,再到“诸生”(诸生也指儒生),也就是说,这个方士逃跑事件,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儒生被坑的惨剧????

儒生何其无辜(大义凛然脸)!

不止如此,为了加深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司马迁还写到扶苏劝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在这里,就明白地提出,被坑杀的确实都是儒生了。

儒生何其无辜(再一次大义凛然脸)!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坑儒的手法, 活埋。

大秦是有活埋先例的。想当年,武安君白起,长平一战坑杀赵人四十万,所以秦始皇做出活埋这种事,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秦始皇时,建立了相对进步的司法机构,与白起时的大秦不可相提并论。何况白起那是在战场上,情况显然不同。

那么按当时的秦律,这些人该怎么处置呢? 刚才说了,这些人的罪过主要是诽谤皇帝和妖言惑众。

按《史记·高祖本纪》,刘邦曾说过,“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语者弃市”,即是说一个人如果犯了诽谤罪,他全家都要被杀头,说的人要被弃市处死。 发表煽动性言论妖言惑众的,秦法怎么处置呢?也是灭族。 可巧刘邦的死对头,《史记·项羽本纪》里证实了这条法典,“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最后的最后,如果真要把这些人算作儒生,那么他们还可能犯了“偶语诗书”罪,即是谈论儒家典籍,借古非今。这个罪,按规定是要弃市的。

但很显然,这三种罪,哪一种都跟活埋没关系。

神马?!你说秦始皇暴怒之下知法犯法?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概率太低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拉仇恨故事,其背后一定有幕后黑手,到底会是谁呢?

首先,坑儒这个说法,最早是由出生于汉景帝年间的孔子第十世孙,孔安国提出来的。 他也是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孔安国曾在《尚书序》里提到,“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又有《古文孝经训传序》,“逮乎六国,学校衰废,及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由是绝而不传也”。秦始皇焚书是真事,但目的是想“学在官府”,这件事以后再八,这里单说坑儒。按孔安国的意思,秦始皇是造成思想文化断层的罪魁祸首。

照《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孔安国所说,秦始皇当时除了坑杀咸阳儒生四百余人外,还流放了不少人,想达到杀鸡吓猴的目的。这么大的一件事,如果真的发生了,当时的人不可能不议论。

然而秦汉初年的儒生博士们,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

大儒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生活在西汉初年,离秦亡的时间也不远,但在《过秦论》中也只说秦始皇焚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杀的也都是豪杰,与儒生无关。包括孔安国自己的老师,曾作为秦博士的伏生(伏胜),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坑儒的事。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焚书坑儒,前后也不完全一致。《秦始皇本纪》中写焚书坑儒,《儒林传》中却又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坑杀的是方士。

那么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大胆的猜测?有人篡改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内容。

要知道,现在看到的《史记》,是东汉明帝后的版本,与司马迁最初所写的,恐怕大有出入。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的地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就与儒家水火不相容的法家,当然成为被诟病的对象。

大秦是典型的法家政治,“秦尊法吏”,选官“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包括当时焚书,所留下的也不过是“医药卜筮种树”这些实用书籍。在这样的情况下,儒生不免被冷落,出现侯生等人所说的“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的情况。更何况,秦始皇焚书,禁止私学一事,的确断了很多儒生的活路,被儒生们怨恨,也是理所当然。而孔安国作为孔子的世孙,对秦始皇有此评价,也不足为怪了。

到了西汉末年,侯生卢生这段逃跑的故事又有了新的进展。《说苑·反质》中写得就跟后来的传奇话本似的。前面还是两人准备潜逃,秦始皇大怒,坑杀诸生,结果反而让这两人给跑了。后来好不容易把侯生抓回来了,侯生面谏,认为“今陛下奢侈失本,*泆趋末黔首匮竭,民力单尽,尚不自知,又急诽谤,严威克下,下喑上聋,臣等故去”,秦始皇默然良久,竟然放过了他。

这样的段子你们有没有感觉很熟悉,是的,那就是中华千百年来,儒生们劝谏君主时的语言!这跟方士!有什么!关系!

看来侯生果然已经忘却了自己方士的身份,也或者他怜悯被自己和卢生牵连了的四百多个儒生,所以代替他们教训了秦始皇一顿,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关于这个故事,后世脑洞越开越大。

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提到:“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 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 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被坑杀的人,从四百多暴涨到了七百多,被杀也变成了被诱杀,姑且不说秦时西瓜是否已传入了中国(西汉已确认传入),单说按秦始皇的霹雳手段,还用得着以西瓜为诱饵来活埋儒生?他不是一向分分钟直接撕逼的状态吗?何况种瓜还得等瓜熟呢,到那时,万一妖言已经惑了众,那不是一切都晚了!

然而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从《汉书》开始,“燔诗书,坑儒士”就成了贴在秦始皇身上抹之不去的标签,千百年来为后人所谩骂,秦始皇的“暴君”形象,也就此定型。

不过,由于对故事的整体性把握不足,以及自身功力的欠缺,在《史记》里,这件事还是没有被汉代儒生们改编得很完善。

“坑儒”三年后,秦始皇巡游到琅琊台,与徐福相见。这一次,他又听从了徐福的话,亲自射杀大鱼以清除求仙之障碍——从这样一个方士惹祸,儒生遭殃的凄美故事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不死药的迷恋,对方士的痴情,即便被再三背叛也不改初心,哪怕将其他人例如儒生,当做炮灰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秦始皇,委实也算千古奇男子了。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

对于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意见。主流的意见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生,但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术士。那么,秦始皇坑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秦始皇建政,视天下为刍狗,荒*暴虐,民不聊生。特别是焚书事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有两个儒生,一个姓侯,一个姓卢,《史记》称之为侯生、卢生。这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灭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于是便自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说谎欺瞒。

法律规定,方士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如今方士三百人,都是因为畏惧而献谀,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皇帝,他竟以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大臣们呈上的疏奏(竹简)每天不足一百二十斤,谁也不能休息。像这样贪揽权势的人,我们不能为他求长生不死之药。 于是,二人相约而逃。 秦始皇听说侯生和卢生逃跑了,勃然大怒,说:我对待卢生这些人不薄,赏赐甚厚,而他们居然在背后诽谤我,说我缺德。我曾派人去问这些在咸阳的儒生,有人告诉我,他们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始皇命有关部门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这些人在严刑拷打之下,互相检举揭发,共咬出了四百六十多个诽谤过秦始皇的儒生。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遂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发生于公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侯生与卢生本是受秦始皇之命寻仙求药的方术之士,还不能算是纯粹的儒生。他们的逃跑,可能是怕自己找不到仙药被追究,而他们评论秦始皇的话,却无不中的。嬴政由他二人的逃跑,而迁怒于咸阳的读书人,竟一口气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 关于坑儒之事还有一说:由于秦始皇把文字统一为大篆和隶字,国人多诽谤怨恨,秦始皇怕天下不从,于是广召儒士书生到咸阳,共召到七百余人,全拜之为郎官。然后,秦始皇密令亲信在骊山硎谷的温暖向阳之处种瓜,等瓜成熟后,正值冬天,乃使人上奏:骊山竟然冬天长出瓜来了!秦始皇令诸生前去察看,诸生到谷中之后,正在辩论不已,忽然上面土石俱下,遂皆被压死。 骊山硎谷后来又叫坑儒谷,在汉代,这里叫愍儒乡。有人考证,坑儒谷在今陕西省临潼西南部五里处,是一个狭长幽深的山谷,实地很符合这个记载。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骊山坑儒一事,其实就是咸阳坑儒的误记。因为骊山坑儒说仅见于东汉初年卫宏作的《诏定古文尚书序》,而且也没有注明出处。其余古籍,均无此记载。

但是,卫宏是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学者,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训诂学家。他在这篇序言中披露此事,以他的治学态度,应该不是信口开河。况且,《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咸阳坑儒与卫宏所记骊山坑儒在地点、人数、坑埋方式上都不同。如此说来,秦始皇之坑儒,至少有两次。 至于坑儒一词,则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此时距秦始皇死后已经一百多年。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舌战群儒,道:诸生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逾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 在桑弘羊的眼里,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因此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所以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著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 之后,刘向在《战国策序录》中明确说明秦始皇坑杀儒士。 出现于魏晋时期的伪《古文尚书》有篇孔安国序,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最早出处。 正因为坑儒一说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所以许多人便替秦始皇翻案。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过儒,他坑的其实是方士。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的确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而且还透露诽谤秦始皇的侯生与卢生并非儒士,而是两个专门替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况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于是有人说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 但是,那些给秦始皇翻案的人忽略了《史记·儒林列传》的一个细节。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其长子扶苏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他的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未必心服。这些儒生都是学习孔子的,陛下这么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惧不安。 此时的秦始皇根本听不进逆耳之言,闻谏大怒,把扶苏赶出咸阳,让他到北方蒙恬的军中做监军。此举,导致了后来的沙丘之变。 司马迁在详细记载秦始皇咸阳坑儒一事时,只是笼统地说是诸生,并未明确说明坑的都是儒生。扶苏在进谏时,把诸生的意思给解释明白了:诸生皆诵法孔子。也就是说,诸生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孙,是孔门弟子,指的就是儒生。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事件。

在中国古代秦朝始皇帝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秦朝的博士淳于越(人名)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根据古来的制度,把土地分别封给子弟们。秦朝的丞相李斯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就是不许学者们根据自己对学问的看法,对朝廷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提出意见和批评。

在《史记·始皇本纪》写到: 秦始皇下令焚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就是说,凡是有谈论《诗》、《书》的人全都要处死,凡是借鉴古代的经验批评当代的朝政的都要剿灭他的全家族。第二年,许多方士和儒生(有学问的学者)奉命去寻找仙药,没有找到,还讲怪话攻击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在坑里了。历史上称这件事为焚书坑儒。

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网

焚书坑儒”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一些方法。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最好从该事件产生的效果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效果是什么呢?我认为通过这件事情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

先来看看“焚书坑儒”的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古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帝王术,作为驾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仁和礼最大的益处就是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用采取暴力措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好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采取了激烈手段。但焚书坑儒实际上是定下了阳儒阴法的调子。所以,我认为焚书坑儒造就了中国的大一统。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秦始皇坑儒就坑对了,我只是想要说他统一思想的方向是对的,并且。具体方法可以更好一些,但在一个人命不如草芥的时代,没有比直接肉体消灭更干净利落的方法了。另外,我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一定要从它产生的历史效果上去评价,这样可能会更客观一些。

因为秦始皇焚书主要烧的是儒家思想的书籍,并不是把当时所有的书籍都烧了。所以剩下的书籍就一代传一代遗留下来。还有好多古籍是下一代人撰写的,或是关于上一朝代发生的事,或是关于本朝代发生的事,所以现在还有好多古籍。但是现在的古籍大多数都不是原版了,都是复印版或者修改版的。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时,上古典籍论语 道德经等为何能得以保存呢

有个鲁壁。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