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人不喜欢阅读中国古籍?
谁说的?
明朝以及后来的“考据学”就是分析的学问。强调合理分析,得出结论。
《史记》的《五帝本纪》最后一段,就是很典型的分析。
分析和综合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分析是过程,综合是结果。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珍惜文字。认为写书的时候,文字越简练越好,多余的文字一定要去掉。他们认为得出的结论很重要,至于分析的过程,非常繁杂,不必写出来。所以中国古籍,大多没有分析过程。这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分析能力。
现在的所谓“历史学家”,大多是白吃。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对比中西文化区别。因为两者区别特别大,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能找出来,然后出篇论文,就算是“成果”了,纯粹是骗取经费的。
中华古籍资源库直接搜索官网点击进入即可。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天津图书馆藏普通古籍等,资源总量超过33万部。
一、年轻人为何不喜欢读古书。
1、受文化层面的影响,古书生僻字汇多,晦涩难懂。
2、感觉读不读古书对自己的人生影响不大。
二、古书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读古书的益处。
古书的魅力读书使人明智,读古书能让我们不忘本。古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现代人进行研究写作的参考素材。
品读优质古书,一方面,能教会我们老祖宗为人处世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取前人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1 古书中的修辞手法,叙事方法,以及思想精华,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现在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现成的素材,可以参考和借鉴。
小新的火热漫画《狐妖小红娘》中有一篇伐木工胡尾生和树妖月啼暇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一章讲述了二人的前世渊源,“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其实,这个故事也是有典故可以查的。
古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古字,正因为时代久远,相当多的观点都经过了时代的检验和考验,能够流传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古书是时代和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古文明、古文化一直延续传承下来的民族,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代又一代从几千年前递嬗下来的,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文化都能在过去找到或多或少的痕迹,那么这些痕迹在哪里呢?就在一本又一本的古书里呀!这就是古书的魅力所在。
古书阅读是有门槛的,普通人很难去理解意思,只能大致体悟其意。
第二,如今社会较为浮躁,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去钻研,如果你说哪本书,告诉他可以直接发财,那这本书肯定是被钻研得最多的。
古书集结了数千年来对人性的总结,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人性始终是不容易改变的,掌握人性,能了解很多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个人学习中医十多年,谈一点心得。
学习中医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体系的建构,二是名师指点,三是博采众长。 看不懂文言文,不是多大问题。
医者,意也。中医是印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体现,要学好其实并不难。想要系统学习中医,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 ,通过在线课程或课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 初步建立中医认知思维体系 。自学不必给自己设定目标,每天看一会,以兴趣为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长远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其次 ,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作为切入点,通过拜访名师, 一门深入,多面贯通 。学中医不是机械僵化的一个点一个点去学,而是学着学着,就把很多问题联系起来了。我对穴位按摩和导引术感兴趣,所以从这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找到了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等系列书籍及在线视频进行学习实践,前后有七八年之久。那时候还没有在线学习平台,我自己搜索了老师的所有视频,还买了百家讲坛光碟,就为了我心爱的中医。
再次,从点到面,先精后专 。中医思维体系以治未病为始要,以传统文化哲学为蓝本。古代道家哲学的自然唯物主义,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辩证观、整体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息息相关。所以中医入门不难,学精学透,必须广泛涉猎传统古籍。不认识古文,没关系。网上很多译本,可以对照着看。也可以购买翻译版成书, 边学边做笔记 。古汉语根本不是拦路虎!当时我刚上大一,本来想报考中医自考,但担心自己的古文水平不够,就曲线救国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打好了基础,通读古文不再吃力,也为我工作后学习中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 ,中医的精髓不在院校教育,走访民间, 向民间中医学习请教 ,或者通过在各地名中医开设的在线课程、线下课程去系统学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在学习中要始终讲求辩证,不要人云亦云,偏听偏信,一切靠事实说话。每一位老师都有其知识体系,也有其局限性。我一直都铭记着我的高中母校校训:“苦志以求立,广学以求通。”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非常重要,用毕生之年,立下誓愿走访民医,用己所学救死扶伤,刻苦学习不断钻研,定能得到上天的垂爱,学有所成!
综上所述,懂不懂古文不要紧,关键是你有没有找对方法。
中国的古书装订方式是根据古代的习惯而来,在没有广泛使用纸之前,中国人是使用竹简的,竹简在书写、装订的时候是从右向左展开的,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认为右手固定、左手逐步展开,会有一种逐渐把人带入卷轴的意境,这是我们中国人与外国人最大的性格差异,这是一种意境。因此后来纸张广泛使用后,仍然保持了这个传统。
但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受到西方影响,中国人开始吸纳外国人的阅读方式。西方古代的卷轴通常是把文字图画绘制在羊皮、树皮上,从上到下展开,文字横排,从左至右。因此,在装订纸张时也沿袭了这个习惯。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国的古书竖排方式的,因为更加方便!你看古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一只手把书一卷,就可以从上至下一行行地阅读了,另一只手可以背在身后、或者伏案、或者摇扇,从中更能体会书中的意境!!这是何等的享受啊!!
为什么西方人不喜欢阅读中国古籍?
本文2023-10-31 16:11: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