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论文的网站有哪几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查论文的网站有哪几个?,第1张

查论文的网站有哪几个?相关内容如下:

一、查论文的网站:中文文献查询网站;

常用的中文文献查阅网站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全国图书馆论文搜索网、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超星等等。

中国知网的论文文献收集数量以及收集质量毋庸置疑,对于大部分本科阶段的学生使用知网这一个查论文的网站基本上可以满足论文对参考文献的要求,万方相较于知网其收集数量会偏少,但也涵盖了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期刊、科技报告等7600种科技类全文,也是一个大型的网络数据库。

当然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部分的文献是需要付费才能正常查阅下载的。

二、查论文的网站:外文文献查询网站;

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OALib、谷歌学术、HighWire 斯坦福学术文献电子期刊、Pubmed等等。其中Web of Science是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综合性论文检索网站,搜索引擎高级,不仅可以限定文章的学科,还能限定作者的国籍单位等等,不过非查阅文献需要收费。

OALib则一个提供论文免费查阅下载的网站,该网站涵盖了数学、人文、工程、生物、材料、医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刘向编的《别录》是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他死后,刘歆子承父业编辑《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分类法。

东汉的班固十分赞赏刘向目录思想,在《七略》基础上编著《汉书 艺文志》,开创史志目录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时,荀勖依刘向《别录》整理宫中图书,编著《中经新簿》,开创了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和史部在目录分类体系中的独立设置。

到南宋时,郑樵对目录学又有新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为“会通”,“求是”和“创新”,其目录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通志》的《校仇略》,《艺文略》,《图谱略》中,提出“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形成详明图书类例。

清代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体例、提要撰写、文献考订方面有独特成就,在文献分类方面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来的目录学以颇大影响,为今人查考古代文献提供方便,一些学者把阅读该书视为读书治学的门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是“道不离器”,学术观点是“六经皆史”,他的《校仇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著。章学诚继承和发扬刘向、刘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高度概括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精华,他提出撰写类叙和提要、编制索引、采用互著和别裁等方法,提高目录学的价值,推动了目录学的理论研究。

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目录学的影响,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图书分类体系,对所译西学书分类、编目,以崭新的近代学科类别作分类标准,打破传统著录法,在分类方面:分西学、西政、杂类三大类,打破“四分法”永制,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图书的雏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在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目录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当属姚名达,他提倡主题目录,精撰解题,排架目录与寻书目录分开,前者按分类,后者按主题。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批评现代目录学效西方之法,而把中国古代的目录学优点丢失,主张中西兼容,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创发展中国目录学。余嘉锡在其《目录学发微》中发展了章学诚的观点,认为在目录体例中,篇目、小序、叙录等都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录必须具备这些内容,才能发挥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杜定友等受国际影响,具有目录学的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注重目录学的检索思想。中国现代早期目录学主要是对国外目录学的学习及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总结。

一、使用《中国丛书综录》查询(写出检索步骤与方法,列出各步的检索结果)

1《

玉纪

》收录在哪几部从书中?哪些图书馆可以借到?

2《

吴门

岁暮

杂咏

》为何人撰写?收入在哪部从书中?

3《湖州

丛书

》为何人撰写?有多少家图书馆收藏?都收录了哪几种古籍?

二、使用《

佩文韵府

》查询

4“小荷才露尖尖角”写出全诗,并注明查询过程、页码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写出全诗,并注明查询过程、页码

能写出多少就写出多少

谢谢各位了!

我听说新出的《中国丛书综录》已经没有前两题的收录了……那这作业还怎么做啊……

杀伤力强悍的弩

弩是装有托柄和释放装置的弓。中国古人将弩的托柄形象地称为“臂”。弩臂均为木质,呈长条形,其前端与弓的中部相结合,犹如人手握住弓弣,不同的是,人张弓时,是竖着的,弩弓则为横姿,与臂呈水平之态。在弩臂的后部设有释放装置,可以扣住张开的弓弦,并控制弦的回弹,中国古人称之为“机”。弩臂的顶面上刻有矢道,这是与箭杆形状相似的长条形箭槽,用以搁放箭矢,这就是弩的基本结构。

古人精辟地将之概括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其通常的用法是:先将弓弦张开,用弩机扣住,然后用左手托住弩臂,将箭矢搁在矢道上,然后左手托弩臂,右手扣弩机,瞄准,发射。

可以看出,弩与弓的最大区别在于:弓完全凭人手操纵,张满即发,无法久持。弩则依靠一套机械装置,实现了张弦和发射的分离,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住张开的弓弦,延时发射。

如果说弓是世界性的,弩则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关于弩的最早记载,只能从中国的古籍中找到,而且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用弩最为广泛而持久的地区,因此,人们探讨弩的起源,多把目光投注于中国或东亚地区。

弩的发明时间现在还是一个谜,但借助于民族学材料,可以了解到的较原始的形态。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直至20世纪中期仍然使用下地弓(或称地箭)的方法狩猎,土语称作“阿兰阿”,意为地上的弓箭。其法是将一根木臂固定在地上,木臂前端顶住弓,木臂后部设一短小的别棍,卡住张开的弓弦。箭矢平置于木臂的顶面,尾端抵于弓弦,别棍上套一根长绳,沿着箭头射击的方向引去,然后拴在较远的树枝上,离地约1米左右。当在林中行走的野兽绊到引绳时,触动别棍,导致弦收矢发,正好射在野兽身上。

类似的狩猎方法,也见于中国边远地区长期保持着原始状态的许多其他民族,如东北的鄂温克人,西南地区的苗族、瑶族、傣族、拉枯族、纳西族、独龙族,等等,但在许多民族中,地弓已发展为地弩,其撑弦置箭的本臂已与弓固定联结在一起。

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哈尼族、独龙族、景颇族、忽族等,还广泛使用手持弩狩猎。他们的弩的制法大同小异,皆以木为臂,木前端安装竹质或木质单体弓,臂面上刻出矢道,并在矢道之后的臂面上挖出横向的槽口,用以卡弦。机大体有两种形式。

一为上翘式。将弦槽下挖空,用竹质轴销安装一个很短的活动杠杆,多为骨质。弓弦卡入弦槽时,这个小骨片的前端被压在弦下,后端起于臂面之上,只要用手压下后端,前端便自然抬起,将弦挤出弦槽,弦收矢发。一些弩的木臂较狭窄,弦槽处不挖孔,而将活动杠杆装于木臂的一侧。

二为下垂式。将弦槽下整个挖透,将活动杠杆垂直安装在孔内,其末端垂于臂下,将之往后扳,弓弦就被挤出弦槽。这些通常采用单体弓、只有简易扳机机构的手持弩,人们习惯上依弩弓的材质而称之为“木弩”或“竹弩”。以独龙族的手持弩为例,有大中小之分,大者长110厘米,射程150米,中型臂长90厘米,射程100米,小型臂长65厘米。箭长30-40厘米。

为更有效地杀伤猎物,西南少数民族还普遍将弩箭涂上毒药。他们的用弩习惯,自古而然,早在两千年前已见记载,后来历朝历代的文献中屡有记述,近代的旅行家游记和人类学调查报告中也多有反映。直至今天,射弩的风习在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依然存在,但狩猎应用越来越少,而普遍变为一种体育竞赛活动,成为定期举行的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固定项目。

以上种种,为探讨弩的起源提供了某种启示。也许,这种武器与远古的丛林狩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丛林狩猎,尤需张弦设伏,待机而发,这必然促使人们去解决弓的持久张弦、延时发射问题。中国古人曾把弩视为掌管山林的“虞人”的专用武器,也是一个佐证。

一些研究者将中国弩的出现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认为仰韶、龙山、齐家诸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长条形小骨片,形状与西南少数民族手持弩上的骨扳机很相似,可能就是同样的物件。

又有学者认为,弩可能是中国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发明的,在东亚,早期弩的传播可能是自周边而向心。这种推论完全依赖今天的民族学材料,显然忽略了数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丛林密布、野兽出没、部族错杂、狩猎盛行的地区。

原始形态的弩今天之所以仍然存在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长期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

然而,我们也许更应当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弩的起源,并把东南亚也包括在范之内。因为历史上这个广大区域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非常接近,其土著皆有用弩的习惯,只不过一些地区开发较快,土著用弩习惯逐渐消失,一些地区开发较迟,土著用弩习惯至今犹存而已。

查论文的网站有哪几个?

查论文的网站有哪几个?相关内容如下:一、查论文的网站:中文文献查询网站;常用的中文文献查阅网站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全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