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1 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意义
1、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2、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还在于传承中华文化,让一种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人遣词造句,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4、好的文言文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于人鼓舞。
5、学习文言文,能够藉先人的经验获得指引,与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从先人的感叹中体验人生。
扩展资料:
如何学习文言文: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搜狗百科-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瑰宝
2 古文的体现价值在哪里古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功能——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源自中国。价值
2 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辩证的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3 感染功能——审美价值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熊芳芳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
“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而时隔16年,我们仍在原地踏步。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视,它是我们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是桥梁尽头的彼岸——古人的心灵与思想。也就是我们的导师李丽华老师所说:“读文言文,最终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
我想,这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们说话写字都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那些“言”所承载的灵魂与呼吸,才与我们有着真正深入骨髓的关系——在那里,我们可以寻获一个民族乃至这一民族中每一个体的生命密码。这才是文言文的核心价值,也是它最永恒的价值。
“真正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的,非得扎扎实实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中国的古代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经典之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刘华《究竟应当用什么去“迷”学生》)。
我并不否定“言”的作用,相反,我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基础的东西。我会不定期地给学生讲古文化知识专题,也会十分细致地给学生讲现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但这样的工作,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做的,我讲过专题之后,会在之后的文本教学中有所强调和考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这样的工作,在高一上学期就应该做个扎实。我也并不否定逐句逐段地翻译。
有些文本需要这样稳扎稳打,字字落实。但不要每一个文本都这样做。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以奉为圭臬。对教育而言,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
而打破文本的“自然秩序”,用教师的智慧去重新解构,设计编织,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好的“变”。因为毕竟,逐字逐句的翻译一个文本,学生只需要借助工具书,不依赖老师也可以做到。
那么老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还是必须再度提到孙绍振教授的那句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之一。我说“之一”,是因为,把“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给“讲出”来,这是一种存在价值的体现。
(还有另外的体现。譬如:有时候不用我们自己“讲出来”,而是想办法给“逼出来”——从学生自己心里爆破出来。)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能够站在高处,把握这个文本的全局,并且有独到的发现。要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子,看到亮光;拨开一片云雾,见到太阳。
我也绝对赞同在课堂上突破重点字词,这个当然是必须的。教材上的注解固然已经很详细了,但程度不同的学生,理解力不同,而且,即使是程度很好的学生,教师仍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
哪怕是课本已经作了说明,教师仍有必要提取出来加以强调,或者相机进行归纳整理,将新旧知识关联对比,加强记忆,形成知识体系。我只是想说:不要脱离了“文”的环境去解决“言”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依据“文”的环境去理解“言”的能力,让每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关联起来,进入学生的情感磁场和思维轨道,从而能够用已知推导出未知,这样长期积累,语感养成之后,遇到一个陌生的文本,他们便基本能够凭着对文意的理解对素未谋面的“言”做出准确的推断。离开“言”,“文”无从附丽;离开“文”,“言”成了一堆瓦砾。
文言文终归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组合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文”,也成全“言”。
爱克曼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灵魂在场的生命体,仅仅研究它的毛发或指甲,我们会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时候,不求甚解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不求甚解尚能把握大意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何况,整体感受往往能够带动对局部的理解。
4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应该怎么教》黄厚江 ——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但相对而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那么,新课程改革以后文言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学呢?一、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在进行高中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问:文言文不集中安排,如何进行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教学?如何进行扎实的词语训练?也有的教师理直气壮地说:“不讲古汉语知识,不训练字词,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考察我们的课堂教学,毋庸讳言,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充塞课堂,词类活用、句式倒装,更是重中之重重视积累的确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但到底应该怎样积累昵?重视积累就仅指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吗?这样做真的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l孤立的字词集中训练并不能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形式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文言文积累的基础,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孤立的字词训练,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训练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学习实践证明,并不是如此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不管什么词典对义项的归纳都是不完全的,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2适当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但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古汉语知识,是后人对文言文特点的归纳,而不是前人自觉执行的语言规则所以很多语法知识并不是十分清晰和准确的,比如词的活用,比如句子的倒装,比如虚词的用法,都常常讲不清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否倒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之”是什么作用就一直争论不休,“以”同样作“由于”讲,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也很难说清楚(说清楚了对中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有些知识讲得清楚而且的确有用,也只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文本和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而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本,而不是掌握这些古汉语知识本身必须强调:是学习古汉语知识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学习文言文为掌握古汉语知识服务尤其不能追求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比如名词动化和名词作状语,都有很多小的类型,一讲解,十分烦琐,而且没有价值3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必须继承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就是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即使要进行实词、虚词的整理和小结,也必须以一定的文本阅读量为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现在似乎对诵读已经有了足够重视,但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有的是目的不明的读,有的是没有效果的读,有的只听名家读,没有学生的读,更没有教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教师要敢于范读,要领着学生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读而过分追求所谓美读,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毛病,也是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误解和背离不重视阅读,试图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来加强积累,是缘木求鱼的做法有教师说,这都是高考逼的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应考能力的更何况现在的高考试卷,还有几家在考这些古汉语知识和脱离语言环境的实词虚词呢?二、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必须是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有位教师听了我的一节课以后对我说: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学生学得实在;不串讲,学生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应该说,这位教师说出了很多教师想说的话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一律采用串讲式教学,其危害不可轻估首先是导致教学的低效凡是串讲的课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是注释上已经有的,有很多内容对学生是没有价值的二是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串讲式教学,教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几乎没有思考。
5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最直接的重要性就是:你考试要考,不学考试不及格你就会倒霉。(这个是说笑的)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拓宽视野,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有延续性的,中华文化又是融会贯通的,很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在古代典籍中都能找到,如果对文言文一窍不通,那根本无法深入研究。而且文言文并不是学文科的人才需要学。比如说你要做个物理学家,古文献中有很多物理知识,以散文或笔记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了,你需要参考这些文献,但是并不会有人帮你翻译好现成的现代汉语,那你只能自己捧着古书看古文了。又比如说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古代有很多管理哲学可以借鉴,又需要你从古籍中去学习,看不懂文言文不是很惨?
再从个人修养上来说,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深化自己的思想,对个人气质、生活态度都有影响。
所以咯,有兴趣就好好学,没兴趣的至少也打个基础吧。总有一天是用得到的。
6 学文言文的好处议论文学习文言文的好处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具体来说:
学习古文语言,增强运用能力。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云月”的《左传》,“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似人间来”的相如赋,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诗等。中学生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再者,古人对待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也势必会让中学生受到影响,从而使其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这对现代汉语的写作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当代的很多文学大家,诸如鲁迅、茅盾、冯骥才等,其作品语言的酣畅、犀利、深刻,老到,恐怕就得益于对文言文浸*多年、始终如一的阅读爱好吧。
学习古文构思,提升作文水平。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龄的《促织》、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左丘明的《肴之战》、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古诗文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中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学习历史文化,增加人文积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多读文言文,能激发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面对龟甲兽骨的精巧奇特,你能不拍案称奇?面对长城的绵延万里,你能不骄傲自豪?面对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你能不热血沸腾?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如何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继往”?毋庸赘言,离不开大量的文言阅读。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递到底的责任感。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死》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不是得益于《三国演义》故事吗?不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吗?
学习古人操行,提高道德素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我们刚出生就开始了学习,只不过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都不一样,像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如何走路,如何说话,也就是如何生存。等到了大些的时候 ,我们就要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直白一些,也是为了以后的生存。
那我们学习历史呢?历史可能在大多数人那里只是在上学时期学习的课本知识吧。学习这些课本知识,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考取优秀的成绩。那么,这样的学习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我们学习历史并不只是要答对考卷上出现的题目,很多的是让我们了解到前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熟读历史,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也能领略到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尊重自然,探索自然,逐渐找到实话生存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如果说,我们不去了解历史,了解发展潮流,肆意挥霍先辈遗留下来的财富,那么终有一天,我们将一无所有。甚至出现反潮流的趋势,逐步向后倒退。
我们有古代史,也有近代史。我们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和皮毛,无论是学生,工人,还是白领,都要铭记历史,铭记那些先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颗勇往直前的心,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有人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想说,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是为了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能够更好的发展。也会令我们有一颗向善向美感恩的心。
那么,就让我们秉持理想信念,研读历史书籍,传承先烈精神,为了梦想,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加油吧!
因为古物有其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现代人研究古物,既可以从中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发。古物既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古董,也包括历史遗留的建筑,古城等等,这些古物上都遗留着很多古人生活的痕迹。而这些古物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相信当我们在博物馆,展览馆看到这些古物时心中就有所了然了。古物的美学价值高,当我们参观敦煌壁画,参观古代建造出来的苏州园林,再到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桥,路和古城,我们能从这些形式各异的物品中看到或古拙,或雅致,或华丽的美。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展现给人们的美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古物,回到那个时代,细品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繁华之美。
同时,古物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是无穷的,有很多古代的物品一直放到现在,展示出的先进性都是值得人们研究学习的。比如,赵州桥就让人们看到了拱桥的优势。还有一些古物,其中的奥秘没有被研究透彻。比如,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怎样挪动的各种巨石,来建造堪称奇迹的古代建筑;人们怎样控制制作编钟的精细度,让每一个编钟发出其最理想的音色和音调。
现代人研究古物,可以从古物中探寻人类的发展历史。所谓的“know yourself”,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面,就是从研究古物着手。从古物上,探究出的新的发现,永远是人类历史最真实的记载。对自身历史的了解,也是文明进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现代人从古物中也可以获得许多启发。比如,现代人可以从古代苏州园林精巧的建筑结构获得启发,从而对现代的园林艺术做出贡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实践意义
(一)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适应国际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它促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给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在新科技革命面前,发达国家均瞄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教育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调整和定位,尝试教育创新。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①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②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③世界之中的日本人,并强调在现阶段教育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人才。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报告也指出:“要重建美国的教育制度,以适应培养21世纪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和经济急剧变化的需要。”法国、德国和英国近年来在一些报告中也纷纷提出:要根据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世界各国都普遍要求:学校要加强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突破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旧习,着重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使他们具备分析、表达、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心已经由宏观的理论建构、机制探索转向微观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因此,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适应教育创新的根本要求,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形势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为迎接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挑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要求基础教育(包括其他类别的教育)把实施素质教育提到自己的日程上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在长期的创新学习过程中完成的。由此可见,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有一些地方对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重庆市教科所在1998年提出了“创新学习”理念,经重庆市教委批准立项,组建了“重庆市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着力构建创新学习理论与创新学习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其成果在《人民教育》2000年第3期、第8期相继介绍。《人民教育》在2001—2002年开辟创新学习征文专栏,及时介绍国内创新学习的研究成果。但是,总体而言,国内的创新学习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尚处于起始阶段,其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层次也较浅。为此,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需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进行理论完善和实践尝试。
(三)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盈个性。而且,在实施新课程中,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近年来,在课改进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发展感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的特异潜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都为创新学习研究打下了基础、作好了铺垫。
(四)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我市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1997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系列创新课活动,大力实施“创造学习”工程,认真探讨创新学习策略和评价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很多富有创意的学习理论观点,推出了一些科学新颖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成为我市教育改革的一种客观要求。具体来说,我们主要通过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为创新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是开展系列创新课活动。1997年8月至今,我们依据创新教育理论,开展了系列创新课活动实验,通过创新教案、创新课和创新课教师评选活动,培养了大批学科带头人,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开展创新学习研究奠定了师资基础。二是实施“创造学习工程”。1998年,我们启动了“创造学习”工程,通过举办学法讲座、开展学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认知规律,掌握了先进的学习策略,初步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步发展。可以说,实施“创造学习工程”使广大学生具备了参与创新学习实验的基本素质。三是尝试创新学习理论研究。从1999年起,我们开始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进行创新学习理论研究,对创新学习的科学理念、价值取向、基本特征、一般过程等做了初步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2002年,《创新学习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在《山东教育》第1、2期合刊发表。2003年,《课程改革应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在《山东教育》第35期发表;《谈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观》在《烟台教育》第6期发表。这样,通过多年的创新学习理论探索,我们为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
(一)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创新学习逐渐成为一个倍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课题,成为一个亟待出成果、出效益的重点研究领域,但,从国内同类研究情况来分析,创新学习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理念混乱,层次偏低。当前的中小学创新学习实验在理论研究层面存有概念厘定不科学、研究基点较低、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等问题;在实践探索层面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智慧、重理性轻感悟、重创新技能训练轻创新精神构筑等不良倾向。二是策略陈旧,方法落后。在中小学创新学习实验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贴标签”式研究倾向,即,简单地将一些较有影响的教学策略归结为创新学习策略,实质上并没有探索出新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况且这些所谓的创新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不适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规律。三是评价简易,标准模糊。现行的中小学创新学习评价体系不完善,与新课程标准存有偏差,其评价理念滞后,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方法操作性差。而且在实际评价中过于注重小组合作、学法指导、质疑释疑等显性层面,而忽视知识活化、情绪追求、审美塑造、生命感悟以及学生精神生命、智慧生命关怀等隐性层面。
本课题研究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小学校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陈旧、学习效率偏低等现实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学习理论,结合县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以培育创新精神为终极目的,以创新思维训练为核心内容,以元学习知识掌握为根本措施,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前提条件,教会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生命质量,从而初步形成一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操作运行机制。课题研究提出从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审视、反思、改革传统学习方式,站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根据知、能、情、意、行五个维度,采用知识重组、异步发展、自我实现、意志磨砺和生命感悟等有效的学习策略,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引导学生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实现和生命质量的提升。研究方向有三个方面:
1、创新学习理论研究
①创新学习的基本理论研究。对创新学习的历史发展、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科学理念、价值取向和一般过程以及基本模式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②创新学习的教学理论研究。结合新课程改革,对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过程调控、原则把握、方法运用、情境营造、模式建构等进行研究。③创新学习的心理过程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创新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操作、非认知调控、创新障碍及其克服等进行理论探索。④创新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对创新学习的科学基础、社会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哲学基础等进行初步研究。
2、创新学习策略研究
①创新思维训练策略研究。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要素、创新思维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形式的主要类型的研究,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措施、组织形式的研究,创新思维训练课的特点、内容、结构的研究。②创新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研究。学生学习类型、个体差异研究,学习方法分类、选择、创新方式的研究,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方法创新研究,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的学习方法、方法创新研究,创新学习指导策略、方法、技巧的研究,创新学习方法研究。③创新学习组织实施策略研究。创新学习实验阶段、实验操作、组织调控的研究,创新学习实验中遇到困难和解决对策以及测验方法、评价策略的研究,实验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方法研究。④创新学习认知调控策略研究。创新学习的阅读策略、听讲策略、记忆策略、解题策略研究,主要学科的教学要求、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教学调控的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策略水平的方法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元学习知识、群体创新的策略研究。⑤创新学习情感调控策略研究。学生创新学习情感需要的层次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创新体验的策略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激清、学生情绪自控、焦虑心理调适的研究,学生情知互促、情意互促的方法、措施的研究。
3、创新学习评价研究
①创新学习的评价原则研究。从目的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创新性与有效性、学习成绩与创新思维、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等方面确立创新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从民主开放、成功快乐、激励求异、发现探究、发展个性等方面确立评价教师组织创新学习的基本原则,从超前思维、质疑问难、知识重组、揭示规律、方法创新、交往互动等方面确立评价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基本原则。②创新学习的评价指标研究。研究如何从创新精神与创新态度、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学习行为等方面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评价,研究如何从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师生对话和通过挑战性活动发展学生认知技能等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确定如何根据研究成果、实验成效和学生学习成绩、创新作品等对实验学校进行评价。③创新学习的评价程序研究。创新学习的一般程序、调节控制的研究,创新学习评价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的探索,创新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的研究,创新学习的评价步骤、组织措施的研究。④创新学习的评价方法研究。确定创新学习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研究,创新学习评价资料的搜集方法的研究,创新学习评价资料的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学习中创新因素的测验分析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本位价值和主要目标
由于国内创新学习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尚不成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程框架下对创新学习进行深化性和拓展性研究,不断丰富创新学习的理论体系。基于课题研究假设,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先期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对创新学习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认为,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注重立体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二是注重知识重组,让学生在学习中释放灵感,部分地体验前人的创新过程;三是注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异步发展的原则,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又促使学生挖掘潜能、异步达标;四是注重怀疑批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探究能力;五是注重自我实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追求愉悦的成功体验;六是注重个性培养,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根据已掌握的发展趋势,课题组把研究价值定为: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学习,让每一名学生都富有生命活力和创新智慧。主要表现在:
1、主体参与,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兴趣,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独立获取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探求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2、质疑问难,思维转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批判,在创新思维训练中能快速地转换思维,从而发现知识间的新关系,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进而增强心智。
3、活化知识,化“知”为“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应用、重组和创新,领悟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做到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智慧。
4、情绪追求,高峰体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实现知情的内在统一,提升情感层次,感受学习创新时所带来的快乐高峰体验。
5、张扬个性,生命关怀。通过心灵沟通、精神对话和经验共享,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个性延展的自由,形成鲜明的个性,自觉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为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追录探究创新学习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操作模式,课题组确定的主要目标是:1、要在理论上求突破。站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从生命学、成功学、哲学、美学等视角拓展创新学习的理论基础,提出知识活化、思维转换、情绪追求、生命感悟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创新学习理论体系。2、要在策略上求突破。以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根本目标,从知、能、情、意、行五个维度,积极探讨有关新课程实施中创新学习的认知调控策略、思维训练策略、情感优化策略、组织实施策略、方法指导策略,形成一些新颖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策略。3、要在评价上求突破。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目的性、科学性、客观性、创新性、有效性等角度,加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学习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初步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创新学习评价体系。
文献史料对历史研究有哪些作用
解决方案1:
文物的史料作用可证实文献之记载,校正文献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
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
文物的证史作用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国的文化宝库。
而丰富多彩的文物,对古文献记载的证实,不仅增加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而且又增加了实物资料,成为文献记载的真实见证。
从另一个角度讲,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献和文物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代的世系。
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经考证与《史记》记载基本相符《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并各有兵法传世的史实,《汉书·艺文志》中也作了著录。
此后,《孙子兵法》不传,众说不一。
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从而证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正确,使自隋代以来的疑问和误传得以澄清。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的玉柙(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东、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缕、银缕、铜缕等得到证实。
文物的正史作用在古代,有些史籍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有些在流传中缺佚,有些被统治阶级删改等,这就使文物的正史作用有了极其珍贵的价值。
它的表现是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在古代,金石学家以金石文字正诸史之谬误,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只限于金石,现在可利用各类文物中的资料订正文献记载。
这就使文物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发挥。
在地方志中对一些古迹的记载,由于时代的限制,缺乏资料,又未实地调查,往往以一些传说为据,使记载失实。
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少已得以澄清,如河北省磁县许多古,在地方志等古籍中称为“曹操七十二疑”,但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包括墓志)证明并非曹操七十二疑,而是北朝墓群,是东魏、北齐的皇室及王公贵族墓地。
在古文献中,往往记载一些生产和生活器物的状况,这些记载又往往被认为是它们产生的时间,以导致错误。
《韩非子》、《周礼》中,有关于髹漆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薄板胎漆器出现于战国中期。
实际上中国漆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即出土有漆器,商代遗址和墓葬中更有多处发现。
这些出土文物,都校正了《韩非子》和《周礼》的记载。
文物的补史作用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以研究和恢复其历史面貌;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文字记载的缺佚,以提供比文字记载更丰富多彩的资料。
中国的各种古籍,是研究不同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
但不可忽视的是正史和其他古籍,受阶级局限和当时条件的限制,有大量史实,特别是关于劳动生产者的史实并未被记载,使为数众多的史实失传,还有不少史籍在历史上散失不传,许多史实被湮没。
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文献记载的史实,年代愈早的文献,记载的史实愈简略,甚或不予记载,这就使许许多多能说明社会各个方面的史实缺载。
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文物,完全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文物本身储存的信息,可以为研究不同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而有文字的文物,如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牍、帛书、古写本、古印本、石刻等,更是直接记载了历史的不同方面,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了解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5种秦法律文书竹简,其内容远远超过了李悝《法经》的范畴,已具备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的内容。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5种医书,成书年代都早于《黄帝内经》,在内容上没有五行学说的痕迹,填补了中国早期医学史上的空白。
文物的史料功能文物作为实物史料,其证史、正史、补史的作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发挥文物作用的第一步。
在完成第一步工作之后,还要运用这些可信而翔实的资料,研究历史,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业史、畜牧业史、纺织史、陶瓷史、冶金史、建筑史、交通史、天文史、雕塑史、医药史等专业史的研究,都离不开文物史料,特别是原始社会无文字记载,只有依靠文物史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物质成分和所储存的信息了解的越来越清楚,可为专门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更加详细和精确的资料。
文物作为有形的物体,在绘画、雕塑等一些专门史的研究中,是十分形象生动的实物史料。
它比文献资料有更加特殊的价值。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文物同样具有特殊价值。
在研究中只依靠文献资料,只作文字描述,不易给人一个形象概念,若增加文物史料,插图与文字配合,人们一看就清楚了。
人们从古建筑、绘画、雕塑等形式上,就比较容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
古代文物可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文物所储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鉴的重要内容。
对古代文物所具有的物质形式,可在研究其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
但运用这些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有些在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其中有的经整理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检测,已获得了储存在文物中的科技信息,成为发展今日科学技术的借鉴,或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文物中有大量文物本身就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蕴藏着当时的科学信息。
对这一类文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会为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提供信息和资料。
古代的天文文物和冶金、水利、建筑等方面的文物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古代的科学信息。
在战国时期使用失蜡法铸造铜器,汉代使用土法生产球墨铸铁等,都属于这一类。
借鉴与促进艺术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借鉴。
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书法、绘画艺术,就是在学习前人作品(许多已成为文物)、借鉴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风格和个人艺术风格的。
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这样,其他文化艺术也莫不如此。
解决方案2:
提供佐证,文献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方案3:
没有文献,哪来的历史
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本文2023-10-31 16:56: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