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有何意义?古人留给我们的可不是一堆表情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甲骨文发现有何意义?古人留给我们的可不是一堆表情包,第1张

2019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但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甲骨就是埋藏于地下的冰冷古物,甲骨文不过是在 历史 的悠悠长河中被废弃的文字,它的价值圈外人缺乏认知。

在殷墟甲骨第一次发掘之前,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受欧洲的实证主义史学影响,中国史学界兴起“疑古”思潮。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乐观的气氛,科学几乎上升到宗教的地位,人们相信通过科学获得的知识最可靠,这种倾向影响到史学领域,对确凿的史料空前重视。以胡适为代表的学界新锐对司马迁《史记》为所记载的上古史提出诸多怀疑,甚至断言司马迁也参加了对 历史 的伪造。他们认为中国 历史 应该从传说中彻底解脱出来,可信的上限只能划到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没有实物,在这之前的 历史 是后人伪造的。他们得出结论:“东周以上无史。”这样一来,中国的 历史 被这股疑古思潮缩短了一小半,离现在不到三千年。

而远在疑古思潮产生的两百多年前,西方学者就不断抛出“华夏文明西来说”。他们依据人类早期文明的某些相似细节,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一堆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证据,提出华夏文明来自于埃及、印度、土耳其、巴比伦,乃至东南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埃及说和巴比伦说。埃及说从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之相似立论,进而称中国古代史实即埃及史,甚至考证出埃及人迁居中土之具体年代为公元前1122年。持巴比伦说的学者认为,很多古代文明都从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找到了渊源,断言那里是“人类文明唯一的起点”。那么,华夏文明会例外吗?他们的观点因为标新立异而彼此争吵,很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群看不见大象的人在争着吵着定义大象。

但这种思潮还是在中国获得了很多粉丝,其中不乏著名学者。他们又从中国古籍中找到新的“证据”,有人说把巴比伦文明传入中国的带头人是盘古,又有人认为是黄帝。他们同样为此彼此争吵。

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不能因观点而被苛责。提出“华夏文明外来说”的西方学者绝大多数动机并不复杂,并非为侵略、殖民中国寻找深层的文化依据。受此思潮裹卷的中国学者也并非“数典忘祖”,他们都热爱华夏文明,大多数人都为国家民族奔忙一生,是无可争议的爱国者。

在那个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作为主题词的时代,近代科学思维刚刚进入 社会 科学领域,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挑战、碰撞,中国文化被强烈质疑、进退失据。疑古思潮和“华夏文化外来说”能够掀起波澜,动摇的都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文化失却自信的征兆。更深层的焦虑在于,华夏文明还有没有资格在这个人类星球上存续下去。

一种文明,如果她从人类记忆的荒原里彻底消失,就可以宣告她的真正灭亡。甲骨文石破天惊,抖落一身尘土重新出现时,正是中华文化濒临灭亡的生死关头,这就像一个被人打倒在地奄奄一息的武士,突然听到童年时的歌谣,在一片血泊中他又有了站起来重新战斗的力量。

当我们对这个时代氛围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不能不感叹殷墟甲骨的出现实在正当其时。疑古思潮以科学实证的观点把华夏的 历史 砍去半截,甲骨文以成熟系统的文字,以无可怀疑的实物方式把华夏信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甲骨文以文字告诉世人,曾经只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 现在有了实证,并非像学者怀疑的那样向壁虚构。至于“华夏文明外来说”,包括殷墟出土文物在内的越多越多的考古发掘证明华夏文明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是人类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

当先祖捧出埋藏已久的宝藏,后世子孙无论再怎么孱弱,有什么理由让这份传承绝续三千多年的祖业继续败坏,而不能抖擞精神重振家业呢?这种强大的心理支持说不清楚,但充盈实在。

文化的力量是缓慢释放的,柔软的,隐性的,需要几代人接力完成,现在轮到了我们。

文化的力量释放到普通人的身上同样是缓慢的,柔软的,隐性的,难以捕捉到清晰的表现。当你用手机在朋友圈发送一个甲骨文表情,你并没有注意到你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发生了关联,甲骨文丰富细腻了你的表达。

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中国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历经淘洗而不衰,现在看来,仍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然而,在现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非功利的古代文学少有人问津,那么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了一鳞半爪。尽管零星破碎,但却是最早为人知的历史,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比较可信的夏代歌谣,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虽语言简陋,却记载了原始生民真实的生活。

  至文字产生之前,文明就已经存在,文字的产生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卜辞,再到钟鼎铭文,文化借助文字延伸,如果说原始社会,诗乐舞一体,那么到春秋时期,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产生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便是文明的一种进步,而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的状况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互有侧重,经学之于两汉文学、禅学之于唐宋文学、理学之于宋明文学;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等都标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在漫漫文明长河中流光溢彩。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我们不难了解,古国的成长与曾有过的辉煌。我国一直以来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辈的古文献研究学者,他们旧学根底好,博学多识,且有丰富经验,然这笔宝贝财富,被时间无情地渐渐失去,中青年一代又跟不上,青黄不接,一方面,这一阶段的人旧学根底不好,两一方面,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阶段,只有极少人能够沉淀下来一心一意做学问。尽管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各学校设置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点,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古代文学在古代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倘若百无一用,就不会有产生的土壤,纵而观之,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也不无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传承真、善、美。就古代文学本身而言,它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求真、向善、尚美。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尚美体现为“文体升华”,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是人类三个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与美学,给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鸣。古代文学的研究因此显得更加有必要,它对于培养以“真、善、美”为内在核心的人群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1)首先,学习古典文献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整理古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最起码的一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因此,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更多的人能看懂。

(2)其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古代历史和哲学的人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在学习中要涉及大量的文献典籍,因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以便使自己在学习中能顺利地找到材料,正确地运用材料,进而分析批判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成就。

当今社会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如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1、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文人学士创作的精华,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的思想和传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例如《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作品。

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和精神滋养。

2、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也逐渐凸显。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精华,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例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官场腐败、家族沉沦等问题,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也对当代人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也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我们应该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传承,以更好地发掘它们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

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的发展与曾有过的辉煌我国一直以来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辈的古文献研究学者他们旧学根底好博学多识且有丰富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老专家越来越少中青年一代成长过程过长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尽管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各学校设置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点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

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古代文学在古代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倘若百无一用就不会有生长的土壤纵而观之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人文具有很大的价值。

甲骨文发现有何意义?古人留给我们的可不是一堆表情包

2019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但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甲骨就是埋藏于地下的冰冷古物,甲骨文不过是在 历史 的悠悠长河中被废弃的文字,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