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陵破阵曲"
也叫大面、代面。
古代歌舞戏。起源于北齐,胜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曾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兰陵王名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与敌战,均戴凶猛假面,后遭嫉被赐死,临死前他焚毁了所有的债券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一名孝灌,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 他短暂的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为时人称之。因英勇善战,战功卓著, 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因其貌美, 为阵前震慑敌人,做凶恶面具戴之,战无不胜。因战功显赫,声威日显, 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其功高威武,恐皇位被夺,于公元573年,帝赐鸩而死,五年葬“邺西北一十五里”。六年肃的五弟为其立了墓碑,即今存的北齐兰陵王碑。
《兰陵王入阵曲》是歌颂高肃英勇善战的一支舞曲,它产生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 齐武成帝急诏各路大军去解洛阳之围,在三军突破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高肃亲率五百名精骑, 乘胜冲入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溃重围、败周军,解了洛阳之围。为歌颂兰陵王,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 此曲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唐代将此曲传入日本。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天皇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后,此舞在日本民间流传更广了。 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 都要反复演奏此曲。就连宫中的重大活动和宴会,甚至天皇即位,也要演奏这个曲子。 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 《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日本古典《舞乐》一书, 封面和第一章都是《兰陵王入阵曲》。在我国,早在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渐渐国内失传。
勇士兰陵,字长龚,是个孝子,是北齐后期著名的文武之人。被封为兰陵郡王、将军、驸马、尚书陵等职。因为他的勇敢和杰出的成就。由于它的外表比较柔软,不够威严,为了在战斗面前震慑敌人,他制作了一个狰狞的面具,每次出征都戴上。在战场上,他的军队所向披靡。后来,他的堂弟高伟因为出色的军事成就,名声越来越大。他登上皇位后,害怕皇位被夺走。公元573年皇帝赐给他一只鸽子,年仅33岁就去世了。
网络图
战士兰陵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高欢的长子高澄,母亲却连姓氏都没有,这让他的身世扑朔迷离。载:“龙公,兰陵武王,孝子,文祥四子。”在六男子中,“文景元皇后生河间王小宛,宋代河南王小玉,王广宁郡王,勇士兰陵长弓,陈王延宗,燕渔阳郡王。”六兄弟中,只有战士兰陵的母亲没有姓。我不知道是谁。因此推断,战士兰陵母亲的身份和地位,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卑微无名的宫女。就这样,在注重血统的士族时代,战士兰陵虽然贵为帝孙,却处于尴尬的地位。他“莫名其妙”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每天忍受着别人轻蔑的目光,卑微的活着。这是他童年的生活状况。战士兰陵相貌英俊。《北齐书》,《北齐书》说他“外表柔软,内心强大,声情并茂”;说他是“白衣美女”。由于他英俊温柔的外表,在战场上对抗时,他经常被对手鄙视。为此,他不得不让人做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次出征都戴在脸上,以震慑对手。年:“有一代,始于北齐。神武兄弟,骁勇善战,以其美貌,每次入阵都带着面具,百战百胜。剧,衣紫腰金。”后来京剧中“脸书”的出现,已经在冀南农村流传了过年过节做鬼脸的习俗,如**《北史》中的脸书,与《兰陵勇士》的面具影响不无关系。战士兰陵的“大脸”堪称脸书的始祖。勇士兰陵骁勇善战。史载,勇士兰陵,“英勇善战”,“勇冠三军,百战百胜”,是北朝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名将。战士兰陵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就有历史上著名的莽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上的突厥和黄土高原上的北周攻打北齐。北齐重镇洛阳在北周被十万大军围困。北齐武成帝急忙调兵清除缺口。洛阳城外,北齐援军一次次发起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濒临全军覆没。这时,被任命为钟君将军的战士兰陵,头戴“大面”,身披铠甲,手握利剑,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的包围,势如破竹,直到洛阳城下。城内北齐军被困多日,难以开门。战士兰陵摘下面具。城内的北齐军队立刻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的军队联手,奋勇杀敌,周军大败。
网络图
战士兰陵素质高,善良。史载,勇士兰陵是北朝著名的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统帅。他不仅英勇善战,屡建功勋,而且对上级忠心耿耿,对下级严格要求,在士兵中和当时的社会上享有盛名。据记载,他每次尝到甜头,都会和战士们分享,尽管他有几个果子。作为乱世王朝的皇帝,能够毫无架子的与将士同甘共苦,实在难得。即使是对他的“政敌”,他也能宽宏大量。邙山大捷后,皇帝奖赏他,给他买了二十个漂亮的妃子,但他“只收了一个”。临死前,他把别人欠他的欠条都烧了。在北齐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他独特的风格,温暖人心的人性光辉,让人敬佩。战士兰陵的命运很悲惨。林中一树若美,必毁于风,功德高,祸从天降。北齐领袖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祖先相比,他更放荡,更不严厉,但他坚决杀死他的亲戚。公元565年的一天,高伟在与勇士兰陵谈论邙山的成功时,颇为人道地说:“如果你在战斗中陷得太深,你会后悔你的失败。”兰陵大侠听说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不禁激动不已。他深情地答道:“家事虽好,我却没感觉。”正是这种亲密和忠诚的表现让他被杀了。史载:“皇帝嫌称之为家事,故避之。”公元573年5月的一天,走投无路的战士兰陵喝下了皇弟给的毒酒,离开了这个混乱的世界。死后葬于磁县城南5公里处。四年后,失去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国所灭。英雄的悲剧,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对于战士兰陵来说,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到近乎变态的皇族。北朝建国短短28年,就有六代皇帝,叔侄互相折磨,兄弟自相残杀。战士兰陵虽然外表温文尔雅,战功卓著,但一生小心翼翼,也难逃“你叫我死,我也得死”的悲惨命运。在“莽山胜利”中,北齐的勇士们用化妆舞会庆祝胜利,由此诞生了广为流传的《隋唐嘉话》。战士兰陵虽死,《乐府杂录》传世。后来这首歌被固定为一个戴面具的人指挥刺杀的独舞。旋律悲壮,气势磅礴,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英雄景象和悲壮情感。
这首歌诞生后,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隋朝时,它被正式列入宫廷舞蹈音乐。中唐玄宗李隆基将其定为“非正声”,禁止其演出。此后,它逐渐褪去了武曲的本色,演变成一种“软舞”。南宋时演变为乐府曲牌的名称,称为《夜宴》,又可分为越调和大石调。按照王拙《兰陵王入阵曲》的说法,这是“不老的歌”。后来,这首歌在中国逐渐失传。但唐代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分真面目。在古代日本,5月5日的赛马节、7月7日的相扑节、射箭比赛等庆祝活动中反复播放这首歌。现在《兰陵王慢》依然是第一次独奏演出,直到1月15日日本奈良“春日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音乐舞蹈演出。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通过日本专家复原了这首曲子。1428年9月6日,1428年,歌曲问世后,由奈良大学教授李志侃率领的高雅管弦乐团在磁县兰陵勇士墓前演奏。从此回到了家乡。
舞曲背后的邙山 > 据史书记载, 高肃,名孝瓘,字长恭(约541-573年),北齐大将,乾明元年(560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 郡王,世称 。他的一生,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精彩 。史书上仅留下了四百多字的记述,有趣的是,在民间的记忆中,兰 王的形象却是出奇的鲜活。> 其中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位英俊的王子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铁面具。这个传说固然生动,可在正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那么这个煞有介事的传说源头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早在唐朝时这个传说就已经定型。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述「代面」(又称大面)戏起源北齐时,就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在正史里只是提及邙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鲜卑族本就能歌善舞,兰陵王又是「音容兼美」,音乐造谐颇高,因此帐下的军士填词谱曲,鼓舞士气,自在情理之中。史书中的记载兰陵王所经历的战争只有两三次,而其藉以名垂青史的「邙山大捷」也是与北齐名将段韶、斛律光一起取得的,主导战役的将领不是他,而应该是太师段韶。> 公元564年,北周宇文护联合突厥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皇帝高湛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先派出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后又调派太师段韶与之会师。会师后,北齐以兰陵王为中军居高临下以待周军,周军前队是步卒,遂踊跃上山。段韶用计,且战且走,将周兵引至深谷,始命各军下马奋击,此时周军锐气已衰,霎时瓦解,或坠崖,或投溪,伤毙无数,余众俱遁。兰陵王高长恭领五百骑士,左冲右突,突入洛阳城下围栅,仰呼守卒,城上人不识是谁。直到兰陵王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缒下弓弩手数百名,接应兰陵王。周将无心恋战,便撤围遁去,委弃营幕甲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累累不绝。兰陵王深入敌后的英勇在其后《兰陵王入阵曲》的演绎下,逐渐名扬天下。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五百红袍重甲铁骑,如一股赤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这场史称「邙山大捷」的战役,终以北齐军全面胜利而告终。兰陵王也因此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登上北齐的政治舞台。> 美貌背后的神秘身世 > 演绎此战的名曲《兰陵王入阵曲》在唐代歌舞戏「代面」表演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其夸张的面具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脸谱的发端。慷慨激昂的「兰陵王」题材也曾被搬入军傩,在大傩仪式上宣示军威国力。> 今天日本《兰陵王》乐舞中的假面双眼、额部可以活动,是受到唐代以来的金眼神狮(舞狮驱傩)傩面具影响。> 但是兰陵王标志性的面具在史书其实明确记载只是头盔。史载「长恭免胄示之面」。胄为何物?「胄」是北齐时期流行的一种带有面甲的头盔,可以遮挡面部,而且并非是兰陵王所独有,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带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 > 兰陵王本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子,在高澄的六个儿子中,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这就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想。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什么避讳的,即使母亲是青楼女子也没什么关系,兰陵王弟弟安德王的母亲为「广阳王妓也」,尚知明确姓氏,难道兰陵王母亲的地位低得连青楼女子也不如吗?> 有人猜想兰陵王的母亲也许是西域胡女。在东魏、北齐时期,朝廷和军队内吸纳了很多胡人,如北齐大将斛律金、斛律光父子都是胡人,都没有姓氏,斛律是其部落名。兰陵王的母亲很有可能是一个普通的胡人女子,本身就没有姓氏。另外,上天赐予兰陵王一种混血儿才有的柔美容貌,使人一见惊艳,《北齐书》、《北史》说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以至于需要用「代面」遮面立威,可见他的长相绝不是普通的美,而应是白皙阴柔。从这一点推测,兰陵王的母亲很可能是一个白种胡人女子,而且极有可能是白色人种,似乎也只有这样,兰陵王的白、美才解释得通。这样看来,兰陵王可能就是 、鲜卑人、西域胡人等多个种族的混血儿。> 兰陵王的神秘出身并没有使得他受到特别的照顾,但也没受到什么歧视或迫害,从出土的《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志》记载以及兰陵王后来的表现看,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且在皇族的庇护下,仕途也比较顺利。但这位北齐大牌「高富帅」身上,却显示出了难得的平民气质,如史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这说明他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陵王很「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是有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 如履薄冰存身帝王家 > 兰陵王纵是容貌绝佳,军功显赫,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对他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28年间,就换了六个皇帝,叔侄间彼此折磨,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也一个赛一个疯狂。这也使得兰陵王终其一生,一直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以求自保。「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另外,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也是想假借「贪残」的坏名声自毁形象,以免自己「威声太重」而功高震主。然而,无论兰陵王如何谨慎小心,仍不能消除后主高纬对他的猜忌。高纬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故做关切地问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深受感动,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这句表忠心的话却触到了高纬的忌讳。高纬开始猜忌兰陵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取而代之。>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王妃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兰陵王心里很明白这个办法有多天真,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饮鸩而死。> 兰陵王死了,但是江湖上却到处是他的传说。随着一首《兰陵王入阵曲》,被从古至今深谙武士之道的人们所敬仰,并传之于四海。《兰陵王入阵曲》唐时传入日本,成为岛国的保留剧目。1992年,时值《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日本雅乐团访问河北磁县,到兰陵王 参拜、供奉演出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当然,这一切可能都与兰陵王无关。可善良的人们,还是情愿相信这位悲情的英俊王子,曾经就是戴着这样华丽的面具冲锋陷阵的,因为相信这样的 ,历史就会多点感人的温暖,少些寒心的黯然。> 北齐的兰陵王活了多久? > 兰陵王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高肃。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兰陵王相貌俊,武艺高强,屡建战功。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夺,于公573年用毒酒杀豁口了这位仅30岁的名将。>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
科名片
高长恭(约541年―573年),一名高孝瓘,是北齐文襄帝 高澄 第四子, 东魏 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 丞相 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高长恭雕像
中文名: 高长恭
别名: 高孝瓘、高肃
国籍: 中国(北齐)
出生日期: 约公元541年
逝世日期: 公元573年
职业: 兰陵王
主要成就: 邙山大捷
相关曲乐: 《兰陵王入阵曲》
人物生平
金墉解围
据《 北齐书 》,《 北史 》等史书记载, 兰陵王 名为高长恭,一名 高孝瓘 ,但据兰陵王墓所出土的碑文《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志》记载,兰陵王名为 高肃 ,字长恭,与史书记载有异。
高长恭为北齐文襄帝 高澄 第四子,生母不详。
累迁 并州 刺史。
当 突厥 攻入 晋阳 时,他尽力击退敌人。
河清 三年(564年)十二月 洛阳之战 时, 北周 攻击 洛阳 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
段韶 、 斛律光 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
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 金墉 (现今 河南 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哪里不平哪有兰陵王,之后高长恭成功替 金墉 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
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
根据《 北齐书 》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 兰陵王入阵曲 》。
同年十二月,他被任命为 尚书令 。
历封郡公
他后来历任 司州 、青州 与 瀛州 的地方首长。
武平 元年(570年)七月,被任命为为 录尚书事 。
武平二年(571年)二月担任 太尉 。
同年三月,与 太宰段韶 、右 丞相斛律光 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 宇文宪 的攻击。
五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 汾州刺史杨敷 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
段韶病倒之后,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
武平三年(572年)八月,他被任命为 大司马 ,武平四年(573年)四月担任 太保 。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
巨鹿郡 、长乐郡 、乐平郡 、高阳郡 等郡公。
遭帝猜忌
在洛阳之战后,北齐后主 高纬 曾问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开始猜忌他会谋反。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累积财富,属下 尉相愿 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继续问:“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说是的。
尉相愿说:“如果朝廷真的对您有所妒忌,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不能避祸反而更快招来祸害。”高长恭流泪屈膝问尉相愿解决的方法,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之后都装病在家,别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同意他的说法,可惜没有办法成功退出。
被毒身亡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 徐之范 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 郑氏 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之后就饮酒而死 。
妻子郑氏则进入佛门。
追赠太尉, 谥号 武王。
性格特点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 兼美 。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尝击 周师 金墉城下,勇冠 三军 ,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 兰陵王入阵曲 》。
根据历史,这个曲子是存在的,只是失传了。该曲最开始是带着面具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的背景音乐。所以整体是悲壮浑厚而且气势不凡,历史赋予了它古朴悠扬的感觉。这个音乐描述了邙山战役的壮烈场面。但是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是日本雅乐版的,和原版肯定是有很大差距了,但是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个曲子的存在。
说到这个曲子,需要先介绍一下男主角兰陵王。兰陵王高肃,是一名文武双全的王宫贵胄。因为他长的太漂亮了,所以显示不出威严。为了在打仗的时候能够震慑敌人,他下令做了一幅丑陋吓人的面具。每一次率兵打仗的时候就戴上面具,在战场上战无不胜。
这个曲子的背景是邙山打仗胜利之后,邙山大战又是怎么回事呢?洛阳被北周围困,外部援军想要来救场,结果被敌人一次次打败。多次交战之后,北齐的军队即将步入全军覆灭的地步。这个时候,带着面具的兰陵王出现了。如同一把利刃直直的插了进来,杀入重围,势如破竹。这场战争迎来了胜利。
之后,北齐的武士们带着面具唱歌跳舞庆祝胜利,然后诞生了这个曲子。因为是男子跳舞而且带着战争的气息,所以这个音乐据说是雄浑壮烈的。在民间流传得非常快,在隋朝的时候还被放到了宫廷舞曲的目录当中。
但是直到中唐时期,当时的帝王李隆基不喜欢这个曲子,不允许再表演,就慢慢的失去了踪迹。我们现在听到的,都是日本雅乐的版本。86年的时候,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
希望对你有帮助生平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张飞长坂坡三声厉喝,惊退曹操百万大军,其中一员战将由于过度恐惧而摔下马来!张飞能惊退百万曹军,除了曹操生性多疑怕中埋伏外,还因张飞气场强大!张飞生得雄壮,犹如魔鬼,他高喝三声,势若惊雷,故曹军皆惧! 张飞大闹长坂坡 历史上有一位王子,他长得十分英俊,史书形容其为「 ”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因为太帅,因此在敌阵上对敌军没有威慑力。谁会相信一个面如桃花的英俊男子可以十步杀一人,开弓射五箭,箭箭要人命?这个王子就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他的传世名作就是《兰陵王入阵曲》,高长恭是一位真正「 ”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英俊王子。 带面具的兰陵王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北齐王朝被国人称为「 ”禽兽王朝”,王室基因确定每个皇帝都残忍嗜杀,荒*无度。很明显兰陵王高长恭是一个意外,他不仅生得英俊,还体贴下属,关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将士的爱戴。可以说兰陵王跟战国时代魏国的信陵君是一样的命运! 兰陵王 南北朝早期,鲜卑拓跋部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后来北魏一分为二,分别是高氏家族执政的东魏和宇文家族执政的西魏。东魏后来被北齐取代,西魏则被北周取代,当时中国北部的三股大势力就是北刘、北周、突厥,南部则是陈霸先建立的陈国。正值乱世之时,兰陵王高长恭正好有用武之地。 北齐与北周 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打北齐,攻入北齐的晋阳城,兰陵王高长恭奋力将突厥人击退。北周与突厥合谋北齐的江山,北周领军大将正是北周皇帝宇文护。在战争初期北周主动发起进攻,而北齐处于被动地位,北周大军攻占了北齐的豫州、永州,并很快兵围洛阳城,如果北周军攻占洛阳,那么距离北齐的都城邺都就近了。于是北齐皇帝高湛派斛律光、高长恭驰援洛阳。 斛律光在邙山之战时,一箭射中北周大将王雄的额头,周军迅速溃散。兰陵王高长恭乘胜带兵杀过邙山,冲破北周尉迟迥围城大军,杀到金墉城下。兰陵王长相俊美,上阵打战时怕相貌太美不足以威服部下,于是便带着一副兽面铁面具上阵。 独孤永业的守城部队不认识面戴兽面具的兰陵王,兰陵王高长恭摘下面具大喊其名,北齐守军一时士气大振。稍后段韶指挥部队趁着大雾绕到周军西面突然杀出,尉迟迥出乎意料,没有准备,齐军内外夹攻,周军再次大败。兰陵王高长恭在此次场战役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次战役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 在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对兰陵王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兰陵王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后主高纬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便开始猜忌高长恭。 后来兰陵王高长恭在多次对外战争中立功,在军民中有了极高的威望,这更让皇帝高纬更加猜忌兰陵王,害怕兰陵王起兵谋反篡位。毕竟北齐皇族内部的皇位争夺战历来血腥,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时有发生。定阳之战时,兰陵王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他已谋生退意,打算用萧何贪污自污的方式向皇帝表明自己无谋反之心。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听从心腹谋士相愿的计策,以身患重病为由,不再参与国家军政大事,以此来解除皇帝对自己的猜忌。不过乱世之中,怎能功成身退呢?北齐对陈国用兵时,皇帝再次启用兰陵王。这次兰陵王以有病推脱了,并且生病后也不再治疗;皇帝高纬则认为兰陵兰在学习白起,故意不出战。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兰陵王高长恭,令其自尽。 兰陵王高长恭对他的王妃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 郑氏回答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 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 兰陵王夫妇 最终兰陵王高长恭饮毒酒而死,北齐朝廷追赠兰陵王高长恭为太尉,谥号武。战国时代的信陵君魏无忌是一个军政双通的大才,但是受到魏王的猜忌,始终不肯放权让信陵君主政,最终信陵君纵情声色而死。兰陵王高长恭受皇帝高纬猜忌,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消除猜忌,最终赐毒酒而死。 兰陵王高长恭死后第四年,北周攻灭北齐,北周完成了统一北方的重任(公元577年);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关于"兰陵破阵曲"
本文2023-10-31 17:39: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