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住世时并没有佛经传世,也没有佛像崇拜,但在某些佛教典籍中佛却提到佛经及佛像供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释迦牟尼住世时并没有佛经传世,也没有佛像崇拜,但在某些佛教典籍中佛却提到佛经及佛像供养?,第1张

所谓“佛经”就是佛所说的话,佛灭度后由弟子们集结并记录下来,以供后人修行之用,你说释迦摩尼佛在世时并没有佛经传世,那就对了,因为佛祖还没灭度呢,他的法还没传完呢,弟子们也就没有整理记录他所讲的经文,当然就没有佛经喽。

好,第二个问题。佛像崇拜,以下资料是佛像的由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很久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佛曾居住在波斯匿王的国土上,并受到波斯匿王虔诚的供养。

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这一去,就是九十天。

波斯匿王是极其虔诚的佛弟子,一连九十天没有见到佛陀,未听到佛陀说法,他感到怅然若失,心中似乎无依无靠。波斯匿王思念佛陀,吃不下,睡不着,急切地盼望着能早日见到仁慈的佛陀。

波斯匿王实在忍不住了,便用珍贵的牛头旃檀雕了一尊如来像。此佛像雕得精致无比,容貌神态与佛陀维妙维肖,双目慈悲地注视众生,如同佛陀在为众生说法一般,且芳香四散,沁人心睥。波斯匿王见到这尊如来像,就如同见到了佛陀一样,心生欢喜。

波斯匿王将雕好的佛像置于佛陀的座位上,每天供养、礼拜。如此,他想念佛陀之心才得到了安慰。

却说佛陀释迦牟尼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不觉一晃就过去了九十天。其母劝佛陀赶紧回去,因为众生不能离开佛陀的教诲。佛陀深以为然,便辞别摩耶夫人,回到自己的精舍。

佛陀一进房门,只见一尊佛像离座起身,前来迎接。佛陀用法眼观这佛像来历,心中释然,便恭敬地对佛像说:“请您坐回原来的座位吧。”

随即,释迦牟尼佛对众弟子宣布道:“我涅檠后,此佛像可以为四部弟子,即此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做法事。”

佛陀说完,那佛像便坐回原来的座位。

这尊佛像就是众佛像之始祖。后人凡做佛像,均仿效这尊佛像。

之后,佛陀不再住原来的精舍,而将佛像安置于精舍之中,自己则移到一边的小精舍中居住,与佛像相距二十步左右。

释迦牟尼佛的祗洹精舍本有七重,渚国崇敬佛法,争先恐后供养佛,来听佛讲法之人络绎不断。

有一天,精舍有一老鼠偷灯油,碰翻油灯,引燃幡盖,大火遂起。一刹时,熊熊烈火便吞没了七重精舍。诸王及臣民见状,无不捶胸顿足,痛心不已。众人只道那殊胜的旃檀佛像必毁无疑,日后再也雕不出第二尊如此美好的佛像了。

大火接连烧了五天。火灭后,众人惊喜地发现,东边小精舍竟幸免于难,一点儿也没有燃烧的痕迹。众人推开小精舍之门,那旃檀佛像仍端坐无恙,毫无损伤。

众人均以为是奇迹,心生大欢喜,遂礼拜供养,重新建造精舍。那尊佛像又被安置在精舍中。

——据《出外国图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哪一家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可能我们不用多想就会回答:儒家、道家、法家这三家。这话不错。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三家的影响大,其实是表面上的影响,深层的影响,骨子里的影响。却是另一家鬼谷子的思想。

我并没有说鬼谷子是什么家。我为什么没说,因为鬼谷子究竟有什么样的思想,我们其实一概不知。现在虽然传世有一本叫做《鬼谷子》的书,但是据考证,这本书绝大多数是后人伪造的,并不是鬼谷子写的,或者像《论语》那样,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写的,起可信度不高。因此,们要研究鬼谷子的思想,就只能去看他的徒弟的作为。

鬼谷子的徒弟非常多,最有名的是苏秦、张仪、庞涓、孙膑。这四个徒弟又代表了两种重要的思想:一种是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一种就是以庞涓、孙膑为代表的兵家。

不过,虽说这是两家,但是,这两家的核心精髓,是一样的。

咱们先来看看兵家。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传统打仗的方法,并不是孙膑庞涓那样打的。而是要很讲究礼仪的。举三个例子:一是宋襄公和楚成王打,他一定要等楚成王渡过河,把队伍摆整齐了以后再打,大家都觉得宋襄公比较迂,其实是宋襄公讲礼仪的表现。二是晋国曾经和楚国打过一仗,当时楚将打不赢的时候,就下车去射了一只鹿送给晋将。晋将于是就决定不再追击了,这就是礼仪。三是当时晋国的正卿智伯想攻打卫国,卫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是智伯却怎么也要找一条理由才能去打。他找了三条理由,都被卫国给识破了,所以最终他也没有打成。

而孙膑和庞涓玩的打仗完全不是这种套路的,他们讲究的东西,说得好听点儿叫“谋略”,说得不好听点儿就叫“诡计”。包括孙膑和庞涓打仗,最后孙膑技高一筹,杀死庞涓,就是谋略比较厉害。

而作为纵横家的苏秦、张仪,大家都知道,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谋略诡计。所以说,兵家和纵横家的思想核心,其实是一样的。

谋略诡计在古代正统思想中是不被接受的。正统思想要求的是儒家的“礼仪”和法家的“秩序”,再不好也得道家的“无为”。为什么谋略诡计不被接受呢?因为谋略诡计指向的是“欺骗”,礼仪指向的是“诚信”,秩序指向的是“契约精神”。

但是,尽管如此,谋略诡计却深入了中国古代的各个人的层面,朝堂、后宫、战争、生意场等等。

而这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显然是糟粕,它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在整个古代都是被人不齿的。

鬼谷子的思想在当下也是非常风行的。别的不说,只看我们现在流行的书籍和影视剧,就明白了。凡是写谋略宫斗、朝斗这样的东西东西就非常受观众欢迎。由此延伸下去的商战、谍战等等也大行其道。这就是鬼谷子的普遍运用。而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诚信,比如说契约精神反而被严重忽视。从这个角度来说,鬼谷子的思想在当下社会中所起到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鬼谷子的思想,对于智力的开发,对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我们把鬼谷子的思想用在这方面,同时又坚守诚信和契约精神,那么鬼谷子的思想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就会大放异彩。

《山海经》是一本著名的传世古籍,最早把《山海经》整理成文,并且公诸于世的是西汉时的刘向、刘歆父子,他们是把此文作为禹、益治水的记载来看的。

到了东汉时的王充也这样认为。但是,现在从更多的资料得出这种看法不大正确。书中分明记载了禹、益之后的很多事,还有称“禹父”、引“禹言”的地方,甚至提到了一些秦、汉时期的郡、县名,也提到了战国后期才出现的铁。

对此,隋朝时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由后人掺入了自己的文字所致。虽然不知此说是否准确,但起码可以说《山海经》不是禹、益所作。现在学术界认为《山海经》的材料来源可能比禹、益时代更早。开始是口耳相传,在流传中不断增加演变,最终在西汉时写成文字。因此可以推为此书作者可能有几个人或10多人。

现在人们看到的《山海经》的突出特点是“怪”。书中记载的都是古代的一些怪事和怪物。就连最早把它的名字载入史册的司马迁都认为它荒诞不经,不能上正式场合。

而对《山海经》一书的定性,则古往今来差距很大,分歧更多。最早给它分类并划定归属的当属汉代班固作的《汉书·艺文志》,本书把《山海经》划在数术略中的那种根据地域、人、物等形状判断其吉凶贵贱的“形法类”书籍的开头。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却又被看作是经典地理书。到了清代学者编修《四库全书》时,《山海经》已被定作小说,并说它是最古老小说。当然,这里提到的“小说”并非今日狭义的小说,而是指中国古代广义的小说。

与此同时,道教徒们又一直把《山海经》看作神仙方士之言,并把它收入《道藏》。

进入20世纪以后,接受新思想的学者们开始用新的眼光来考察《山海经》。

茅盾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杂乱无章的神话总集”。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神话与传说》篇中则干脆把《山海经》列作古代封建迷信的书。

有人兼顾两派观点指出:《山海经》“是一部巫术性的地理书”。

《山海经》不仅在作者、创作年代和创作意图上存在着难解之谜外,它的最初形式也让人难以知晓。

早在南宋时,儒学大家朱熹就指出:《山海经》的文字之前是图画形式,它是根据图画来写成书的。

而明代的胡应麟、杨慎,清代的毕沆也都认为《山海经》是《山海经图》的文字说明,这种说法,至今还没有被证实。今天所见的《山海经图》都是《山海经》成书以后所绘制的插图。

不过古书记载中,确实经常可见有关《山海经图》的线索,好像是古代曾有过一部《山海经图》,但是,现在人们既无法确定这部《山海经图》所属的年代,更无法确认它是否真实存在。

古怪离奇的《山海经》确实存在着令人解不开的谜,它的性质、作者、创作年代以及创作意图都需要人们继续探索。

古代的文化虽然不够先进,不够潮流,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即使不去学堂上课,他们的父母也会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古代的文化源远流长,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传世家书家训被保存着。事实上,古代的很多习惯和规定都给后代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我了解到的家书家训有《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弟子规》等等,这个家书家训不仅是古代的瑰宝,更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

从古至今,国家一直重视教育,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是社会的改变,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教育,那么你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现在的社会是文化社会,没有文化,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教育在生活上是重中之重。

我记得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的知识就是弟子规。因为弟子规都是三个字组成的,所以有时候也称为三字经。弟子规的全文主要是教导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把自己养大不容易,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弟子规不仅仅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而且要教导我们要怎样做人。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不在于学历的高低,而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对待身边的人,那么再高的学历都是白搭,所以这些传世的家书家训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正确的成长。

中国传统学术流派分类

1 司马迁《史记》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学说、儒家学派、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2 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儒家: 四书,五经,十三经

道家: 老子 《道德经》 《南华经》

法家: 《商君书》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释迦牟尼住世时并没有佛经传世,也没有佛像崇拜,但在某些佛教典籍中佛却提到佛经及佛像供养?

所谓“佛经”就是佛所说的话,佛灭度后由弟子们集结并记录下来,以供后人修行之用,你说释迦摩尼佛在世时并没有佛经传世,那就对了,因为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