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知道哪位中国航天英雄,看什么重要事迹? 简短
最近的,不就是杨利伟么
2003年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时为中校军衔。2003年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时为中校军衔。
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0月15日,晋升上校军衔。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0月15日,晋升上校军衔。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2017年10月27日,杨利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空间科学奖章”。
一、中国航天事业知识
1、中国首个“中国航天日”:2016年4月24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
3、中国航天事业包含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
4、运载火箭:我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5、航天器发射场: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海南四个发射场。
6、航天测控:航天测控网由多个测控站、测控中心和通信系统构成。
扩展资料:
一艘艘运载火箭和一颗颗人造卫星的背后,众多兢兢业业的平凡人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基石。1936年出生的方国隆,曾任设计员、火箭遥测系统主任设计师、研究室主任。1991年起参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论证,任飞船电源系统主任设计师。他的爱人王菊英,也是一名优秀的***员,曾在航天部工作,担任总机接线员组长工作。
方国隆夫妻俩始终认为,航天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很强的工程,需要有人不断接力、前赴后继,需要一大批热爱航天事业、业务和作风都过得硬的航天青年接班人。退休后的老俩口子,热心投身于社区公益,积极运用航天知识帮助青少年了解航天,热爱航天。他们在社区举办航天纪念品展览会,吸引附近学校组织前来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发展航太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太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航天航空手抄报简短内容如下:
篇一:
中国航天人胸怀航天报国之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培育和弘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二:
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有人说,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延续千年。遨游浩瀚,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应该遵守校纪校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把国家荣誉感和个人荣誉感结合,与国家命运共进退。
篇三: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浩瀚的星空是一张不设交卷时间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
伟大的成绩振奋人心,伟大的目标激荡人心。面对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难翻的“大雪山”,难越的“娄山关”,这就需要航天人勇于攻坚克难,矢志探索创新,心怀祖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索新征程。
4年前,一段历时21小时23分的太空旅行,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一飞冲天,千年梦圆。随着杨利伟的成功返航,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舞台从此更加广阔。杨利伟,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国人的尊敬,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在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巨大荣誉面前,杨利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展示了中国航天员的过硬素质和优秀品质。”对于这位出色的“战斗员”,单位领导和同事称赞道。而他们评价这位新“指挥员”的话是:“杨利伟考虑问题深刻,工作思路清晰,处理问题果断。”
在紧张的训练之余,作为公众人物,杨利伟还要经常与公众“面对面”。“我希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唤起人们对航天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航天事业。”杨利伟说。
“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我不仅要代表航天员这个集体,还要代表广大部队官兵,既感到使命光荣,也感到任务重大。”杨利伟说,“我一定要加强学习,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认真履行好党代表的神圣使命!”
简历:杨利伟,42岁,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曾荣获“航天英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扩展资料:
中国航天的研发任务:
1、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2、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
3、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5、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中国航天
你还知道哪位中国航天英雄,看什么重要事迹? 简短
本文2023-10-31 18:33: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