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和继承传统文化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和继承传统文化吗?,第1张

表面上看,这种主张两全其美,既坚持了简体字,又保留了繁体字。仔细想来,殊无必要。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写的都是简体字,书刊报纸也都是简体字,认识繁体字又有何必要呢认识了不使用,如同买了一个工具却闲置,久而久之,只能被忘记或者丢弃。有人说,认识繁体字可以读古书,可以传承文化。其实,读古书读的是古人书中道理,而不是他书写的文字。现代人读不懂古人的书不是因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而是因为不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因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苏培成曾说过:读古书的门槛不在文字,而在语言。语言文字是向前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以为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的思路未免简单了些。相反,如果一个人懂得古代汉语,即使简体字版的古书,理解起来也不会有阻碍。说到底,能不能读懂古书,关键在自己的学问,不能读不懂就归咎于简体字。

 

当然,我们说汉字应用无需强调“识繁”,并不是反对识繁体字,识字,无论繁简,当然是越广博越好。如果从个人文化修养的角度来讲,认识繁体字,甚至认识小篆、大篆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日常语言生活应用中,则无需强调必须认识这些,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汉字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必然追求更方便合理的使用。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演变的一个客观规律。新中国建立之初,成人文盲率占80%以上,汉字繁难,应当改革,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推行简化字成为必然。据统计,《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是每字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数每字为8画。笔画减少后,书写效率明显提高,为当时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说,简体字在国民教育水平提升及社会生活便利方面功莫大焉。现在,在简体字通行、稳定的使用状况下,提出恢复繁体字或者退一步提倡认识繁体字都是没必要的折腾,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负担外,还会影响交流,进而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化等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正规官方性质的都是简体,现在能想到的有的个别特殊种类的书籍有时候会用繁体。

1、古籍翻印。

2、宗教书籍(金刚经,心经)有的都用繁体。

3、书法作品。

应该还有其他种类的吧

如果你指的是中华书局版,韩兆琦主编的那个版本,我可以确定地说:是简体的。

韩兆琦是陕西师大的教授,也是国内权威的〈史记〉方面的学者,陕西师大是国内《史记》研究的中心,而且这书是中华书局的,版本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不介意价格的话,不妨买来看,至于书的内容,下面转载一位网友的评论供君参考:

中华书局出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非常非常不错,之前已经买了几本了《楚辞》《孟子》《古文观止》、这套《史记》去年就相中了,价格虽然合理,但三百左右的价格还是着实让我狠不下心,这次碰上搞活动,算下来才236,毫不犹豫的就买下来了。

从外观上看分册很合理,薄厚基本相同,每册八九百页的样子,方便阅读,这个系列的书装订的都很结实,质量没的说,字印的特别清晰,纸张也不错。

内容方面,正文每一段都有注释、有译文,注释详略得当,既有扩展又不繁琐,生僻字还有注音,看完注释基本就不用看译文了。译文翻译也很流畅。至于错别字,之前读的《楚辞》里发现有几处错别字,这套书这么多本,我想难以避免吧。

总之我对这套书非常满意,中华书局古籍方面的书我是非常之信赖的。

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和继承传统文化吗?

表面上看,这种主张两全其美,既坚持了简体字,又保留了繁体字。仔细想来,殊无必要。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写的都是简体字,书刊报纸也都是简体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