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是古代农书典籍,它对现代农业有指导意义吗?
《齐民要术》虽然是古代的典籍,但是它对现在农业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意义。
《齐民要术》成书是在北魏末年,是由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学类作品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它详细记录了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状况,对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齐民要术》是针对北方黄河流域农、林、牧、渔、副等部门所著的一本书,所以,它对于北方的借鉴意义要远高于南方,虽然成书到现在已经过了千年,但是《齐民要术》这本书对我们现代农业仍然由帮助,它不仅介绍了农作物的种植,还详细介绍了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步骤,把食品加工、日用品生产等都概括在了这本书里面,最后列举了北方不产的农产品和瓜果等。
《齐民要术》虽然是北魏末年所成的一本书,但是它对于我们农业的生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书中各种农产品的制作,已经在现在社会行不通了,但是当时对于天气和农时的观察对现在的农作物生产还是有用的,可以帮助农民们更好的去了解农作物的种植,《齐民要术》还有很大的文化意义,它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时农作物的相关文化,比如通过《齐民要术》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北魏,人们就对微生物有利用了,用它们去酿酒,酱油等各种农副产品。
虽然随着社会发展,《齐民要术》中很多内容我们都用不上了 ,但是作为前人智慧的结晶,它对于我们的农作物生产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1)段成式,唐朝人,所著《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1000年之前,其中有“又有一种,形如番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土,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描述。
(2)贾铭(1279—1368),元朝人,在《饮食须知》中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的记述。《饮食须知》中的内容均来自诸家本草,成书年代应在14世纪中期,而所摘引材料的来源则应更早于成书年代。
(3)蓝茂(1397—1476),明朝人,所著《滇南本草》中有关于花生的记载,其成书年代约在15世纪中期。
(4)《常熟县志》(1503年)中有花生条目称“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亦生子土中,故名,露后食之,其味才美”。
(5)《上海县志》(1504年)、《姑苏县志》(1506年)均有关于花生的描写。
(6)赵学敏,清朝人,1765年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对落花生有较详尽的考证,书中引用过唐朝《酉阳杂俎》中有关花生的叙述,认为唐朝时已有花生栽培。
(7)檀萃,清朝人,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中有“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宋元间,棉花、番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棉花、番瓜、番芋、落花生同时传入中国”的记载。这说明中国在宋、元年间(即公元1000年左右)已有花生栽培,而且是与甘薯等作物同时从南洋诸岛国得来的。客观上,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与农业有关的著述并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明朝后期李时珍作著《本草纲目》(1578)和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1628)均未见关于花生的记述,其原因可能是到明朝末年在中国花生还不是一种广泛种植利用的农作物。唐朝《酉阳杂俎》对花生的描述是现存最早而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该书若干不同版本中又没有关于花生的文字表述,因此该书关于花生的记述是否出自唐朝原始版本尚有待考证。更早的文献如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304)中有关于“千岁子”的描述,性状均与花生相同,清朝广东编撰的《大埔县志》中则称千岁子即是花生,而千岁子这一植物名称最早见于汉朝文献《三辅黄图》。从上述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暂且不考虑若干不确定的部分,也可以说明在14世纪中期之前中国已有花生的栽培和文字资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1492年,欧洲文献中直到1535年才有关于花生的记述。
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产生和保存了丰富的农学典籍。据国家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统计,在西方近代农学传入我国以前,我国大小农书共出现634种,保存至今的有300余种(包括辑佚)。而近年来又发现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农书。
古农书抢救发掘的意义:
1、了解古代农业技术:古农书记录了古代农业的种植、养殖、耕作、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通过抢救发掘古农书,可以了解古代人类在农业生产上的智慧和技术,对于研究古代农业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古农书作为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通过抢救发掘古农书,可以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帮助后人了解和继承传统农业技术和文化。
3、提供现代农业的参考和借鉴:古农书中的一些农业技术和方法,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古农书,可以寻找到适合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的农业技术和模式。
4、推动农业科学的发展:古农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记录,可以为农业科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参考,通过对古农书的抢救发掘,可以促进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古农书是农业古籍的俗称,即指1912年以前(不含1912年)论述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古代文献。
《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陶者》—— 梅尧臣(宋诗)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捣药>__张耒
指可握而足,臂可攘无他。
何为勤药物,杵臼日喧哗。
指臂何与人,正欲使其佳。
念此惭吝生,达人其我嗟。
姚鼐《山行》
布谷飞飞劝早耕,
春锄扑扑趁初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
一路水田放水声。
韦应物《观田家诗》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
耕种从此始。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温庭筠《烧歌》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
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
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
邻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
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
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
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
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
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
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
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蔗。
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
迸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
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
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村景》——陈与义
黄昏吹角闻呼鬼,清晓持竿看牧鹅。
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
《山村晓思》——于濆
开门省禾黍,邻翁水头住。
今朝南涧波,昨夜西川雨。
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
不问水边人,骑牛傍山去。
《村舍》——许浑
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
移蔬通远水,收果待繁霜。
野碓舂粳滑,山厨焙茗香。
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是《氾胜之书》,《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作品简介:
《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该书是他编成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氾书早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徵引。清人辑佚本以洪颐所辑为优。今人石声汉撰有《氾胜之书今释》﹑万国鼎撰有《氾胜之书辑释》。
作者事迹和思想:
《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正史中没有他的传,古籍中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他是西汉末年人,《汉书·艺文志》注说他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祖籍在山东氾水一带。《广韵》云卷二凡第二十九载,氾姓“出敦煌、济北二望。皇甫谧云:‘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焉。汉有氾胜之,撰书言种植之事,子辑为敦煌太守,子孙因家焉。’”氾水是济水的支流,在山东曹县北四十里,与定陶县交界。
氾胜之虽是山东人,但在历史上留下印迹的主要活动却是在西汉京师地区指导农业生产。《汉书·艺文志》注曰:“刘向《别录》云,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晋书·食货志》谓:“昔者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他在这些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是撰写农书的基础;而他也是主要靠《氾胜之书》而闻名后世的。
从现存有关《氾胜之书》的资料看,氾胜之具有突出的重农思想。他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又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把粮食布帛看作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是当时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共识;氾胜之的特点是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他曾经表彰一名佚名的卫尉:“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法。民事人所忽略,卫尉懃之,忠国爱民之至。”在这里,他把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忠国爱民”的高度。可以说,《氾胜之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写成的。
《齐民要术》是古代农书典籍,它对现代农业有指导意义吗?
本文2023-10-31 19:32: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