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史记》的史料来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5收藏

解读《史记》的史料来源,第1张

解读《史记》的史料来源

 《史记》内容的博大与其史料的来源是不无关系的。笔者在反复研读《史记》和相关研究沦著的基础上,认为《史记》的史料来源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

 一、书籍

 元封三年司马迁任太史,至天汉三年遭李陵之祸,出狱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司马迁先后任太史公、中书令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得以广泛地接触到各种文书档案,这在《史记》中有明显的反映。

 譬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侯国国名、侯功、户数、始封年月日、益户、徙封、莞嗣、诛兔、侯第等,非常具体:《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载诸侯王的'始封、徙王、入朝、除国、诛灭、自杀、莞嗣、溢号等,详尽且系统:《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诸篇,记载侯国基本情况,亦颇详明《惠景间侯者年表》云“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长沙王者,著《令甲》”。作者所读史料,都属于国家档案一类,《史记》王侯诸表,应是依据这类资料整理而成书籍。司马迁自幼受其父的影响,博览古籍经书,无所不读,可以说,凡汉代以前古书,如经书、国语、国策、楚汉春秋、诸子、骚赋等都是他写史的主要来源。《六国年表》序言云:“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从这段文字可知,诸侯史记也是司马迁着重阅读,获取史料的来源。秦火之后,诸侯史记基本上都己损失,但无疑这些资料对司马迁创创《史记》是至关重要的,故而司马迁曾专门外出寻求诸侯史记。据卫宏《汉旧仪》云:“司马迁父谈,世为太史,迁年十三,使乘传行天下,求古诸侯之史记。”’虽原始史料与现在《史记》中所记内容有所出入,但那都是经作者改写熔铸而致。资料来源于诸侯史记是确凿的,孙德谦曰:“《史记》本纪、世家,其间多有称‘我’者,如:《秦本纪》桓公三年‘晋败我一将’,昭襄王三十一年,‘楚人反我江南’,《吴世家》‘吴伐楚,楚败我师’,诸如此类,或以为史公删之未尽者,不知既用旧文,当留存之,有不必刊削者也。盖周时列国诸侯各有国史,一国之史言‘我’,所以别于人,故谓之‘我’者,为其国史之旧可见矣。”父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录各国事件时,常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我们从中不难断定主方和客方,因而确定作者是依据哪国史记来写定这些文字的。

 在阅读诸侯史记之外,司马迁还广泛阅读了其它书籍,这在《史记》的许多篇章里都有明确的说明。如《三代世表》中说“余读《谍记》,皇帝以来皆有年数……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皇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管晏列传》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攘直列传》中说“余读《司马兵法》,阂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竞其义”:《五帝本纪》中说“护观《春秋》、《国语))"《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降》等等。

 二、档案

 司马氏家族世为史官,司马谈曾任太史公,后来司马迁又继任父职《太史公自序》云:“(司马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铀史记石室金之书”铀,是缀集的意思:石室、金,都是国家藏书之处太史一职,为司马迁充分利用国家图书资料提供了便利。因此,汉初档案如诏令救命、记功册,臣下百官的书奏议疏等都能见到,并且用作写史的资料。这一点,也可在《史记》中得到证明。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儒林列传》中说:“余读《功今》,至于广厉学官之路”等等。《随书·经籍志》云:“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密室之府”《太史公自序》云:“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秘府藏书丰富,司马迁可以自由翻阅查检,这是《史记》能够顺利撰写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游历

 为了著《史记》,其游历是极其丰富的《太史公自序》云:“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游于沉、湘:北涉注,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都、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邓、竿、昆明,还报命”可见太史公游历范围之广。从《史记》各篇来看,太史公到过的地方也是非常多的。如《五帝本纪》中说“余尝西至岭蛔,北至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河渠书》中说:“余登庐山”:《魏公子列传》中说:“吾过大梁之墟”:《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适长沙”:《龟策列传》中说:“余至江南”:《伯夷列传》中说:“余登箕山”:《蒙恬列传》中说:“吾适北边……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等等这些反映了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同时也说明了他周游各地与’弓作《史记》的密切关系。

 王国维云:“史公足迹,殆遍宇内,所未至者,朝鲜、河西、岭南诸初郡耳。”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史公的游历,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扩大了见闻范围,这为完成《史记》创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见闻

 《史记》中所载的一些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所得的材料司马迁所任太史公、中书令二职,地处枢要,侍从皇帝左右,有机会参与一些重大的事件。如《封禅书》载:“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至,不愈。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其事秘,世莫知也。”文中指出:神君之事极其秘密,“世莫知”,而作者却对神君的言沦,行动了如指掌,这其中的原因司马迁在《封禅书》的赞语中为我们作了解释:“太史公曰:余从巡驾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于是退而沦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据此可知《封禅书》所记载的内容也与作者亲历有着很大关系。

 此外,《史记》中所载的有些人物是与司马迁有过交往的。如《屈原贾生列传》云“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张释之冯唐列传》云“(冯)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田叔列传》云“仁与余善,余故并沦之” 这些从见闻中得来的材料,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史记》内容的真实性。

这是毫无疑问的。就是史记的文章,完全是司马迁创作的很少。绝大部分是原文照抄当时的史料,不加改动的,这也是史记为什么文章很多风格不一致,前后不一致矛盾的地方不少的原因。这个问题吕思勉的书里讲得很清楚。

史记中的故事-夏朝的故事

夏朝的开国之主是启,启是禹的儿子。史记中记载着其实禹同志也不是故意要破坏著名的“禅让”政策的。禹同志当时也是依照惯例,选择了益这位好同志当自己的接班人,不过意外的是禹同志死的太早。在选拔完益之后,禹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死了,所以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益同志来完成权力交接的工作。虽然禹死的时候,还是把位子传给了益,益也依照惯例去了叫箕山的地方象征性的进行隐居,以表示不愿意继承帝位,要让给启同志。但是与前两次流程不同的是,史载启同志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人,而且益同志没有长时间的辅佐禹治理国家的经历,大家对他并不十分认可,于是一古脑地去朝见启,说这才是咱们的帝王禹的儿子啊。就这样,启同志即了天子的位子,我们有志于做伟大人物的益同志,只能在箕山这个地方,孤独地伟大下去了。所以说:经验主义害死人啊。益同志就是明证。

禹同志虽然算不上夏朝的开国之君,但是鉴于没有禹就没有启,没有禹的统治地位,就有没有启的后来,所以禹同志的诸多事迹,还是在夏本纪这一章做了记载。

禹同志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在我看来莫过于治理成功了从尧统治时间就开始肆虐的洪水。禹同志的家世也很显赫,他的父亲就是治水失败被杀的鲧,而鲧是颛顼的嫡传子孙。当年尧为了治理洪水,向下面寻求贤人能够治水,下面的人一致说道:鲧可以做这件事情。尧同志看人还是比较准的,说鲧有性格缺点,一定干不成这件事情,但是架不住所有的人都说鲧可以,终于还是派了他去治水。结果怎么样,大家是都知道的,鲧治水九年不成,这个时候舜同志登基了,就把他杀了,而下面的人也一致说道:杀的好啊(寒一个,这都是什么人啊)。

舜杀了鲧,但是任用了鲧的儿子禹来治理洪水。禹同志也不记前嫌(杀父之仇与夺妻之恨可是中国男人最要报的两大仇啊),尽心竭力来做这件事情,他任用益与后稷帮他治理洪水。治理洪水的十三年时间里,九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儿子启十几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怪不得没感情)。禹同志汲取父亲治水以“堵”为主因而失败的经验,采用疏导为主的方针,开九州,通九道,终于把滔天的洪水都导入到大海里面去了,终于治理成功,中原人民不用当渔民了,大家可以开香槟庆祝了。

禹同志治理国家的能力,我没有见到什么太过正式的记载,不过考虑到这几位从基层选择出来的统治者,一般来说,实际能力还都是不错的。所以禹统治的时候,天下基本还是安定的。

后来启继位以后,诸侯有扈氏不服,于是启征代,因为军纪严明,大胜而归,剿灭有扈氏。

启传位给儿子太康,太康同志喜欢游猎,结果因此被羿逐出了国都,再也没有回去过(奇怪,没搞懂羿的来历及事情的原委)。讲到羿,大家一定可以想到后羿,在民间传说里,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那可是大大的有名。传说中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本来大家每天值一个班,上去在天空上走一圈,其它时间都在天宫里逍遥自在,挺自由的。不过有一天这十个太阳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觉得一人一天去值班挺无聊,于是一股脑地都跑到天空上去值班去了。按说这免费加班倒也是有功无过的事情,可坏就坏在这太阳可不是一般的职位,想加班就加班的。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的结果,就是天下大旱,地上寸草不生,江河湖海都被晒干了,地上的人也都快活不成了。这事情天帝知道了,觉得要管一管,不过说来这天帝也很奇怪,自己的儿子不听话,亲自去把他们叫回来,骂一顿不就完了吗?可他不,他把手下非常善于射箭的后羿叫过来,跟他说,你看我这十个儿子不听话,瞎胡闹,给人间带来了祸患,我亲赐你射日神弓,你去教训他们,如果他们不听话,你就把他们射下来,以惩罚他们为非作歹。后羿同志也很实诚,于是带着家属嫦娥下凡间给天帝办事情去了。后羿同志下凡一看,哎呀,这太惨了,地上的老百姓都没有东西可以吃了,不但没有东西吃,连喝的水都没有了。后羿同志很是痛心,于是马上去跟太阳交涉,让他们安于本份,老实上班,不要搞串岗这种违反工厂纪律的事情。太阳们自恃是天帝的儿子,没把后羿当回事,没搭理他。后羿一看,不来点武的不行了,于是挽上神弓搭上神箭,嗖地一箭,就把一个太阳射了下来。这一射下来一个,地上的温度立马就降了一点,人民一看这下可有救了,马上围上来,大声给后羿叫好。天上的太阳还没有搞清楚状况,没想到谁有这么大胆子敢把天帝的儿子给射下来,正在疑惑,后羿嗖一箭,又射下来一个太阳。太阳们也不是傻子,一看动真格的了,有点傻了,马上开始在天空上东射西藏。可要说这后羿的箭术可真不是盖的,这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可是有150,000,000公里这么远啊,可人家不管你固定靶还是移动靶,照样是一箭一个。只听嗖嗖嗖嗖。。。天上的太阳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一个了。这后羿射的兴起,去抽他那个箭,准备把这最后一个也给射下来,这一掏箭,掏了个空,回头一看,被围在身边喝彩的人给拿去了。这可不,不拿走,太阳都被射下来,大家一样是没有活路了。就这么着,天下又恢复了安宁,仅剩的一个太阳再也不敢不遵守劳动纪律了,天天按时上下班,一坚持就是几千年没有迟到早退过一次。

后羿把太阳射了下来,按说也是大功一件,可是他射死的毕竟是天帝的儿子,再怎么说也是亲骨肉,天帝一怒之下,就把他们两夫妻发配在人间,不用再回天宫了。这开始倒也还好,后羿同志一看回不去了,于是在人间做点事情,射死了很多的凶恶的野兽,为人民谋福利。可是她老婆有点受不了了,以前在天上,日子过的多快活,啥事都不用愁,可是来到了这人间,天天就要叫柴米油盐打交道了,日子一长,就怨声载道了,特别是想到还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些事情,那更是成天成夜地跟后羿闹。后羿一看这也不是办法,过日子嘛,不能整天天吵吵闹闹的,后来一想,你不就是怕生老病死嘛,听说西王母娘娘那里有不老的仙药,要是拿回来,这老婆可能就安份了,我这日子也好过了。这么一想,就历经千幸万苦去找西王母娘娘讨了不老仙药,回来家后给嫦娥这么一献宝。后羿跟嫦娥说,你看这药啊我给拿回来了,这么着,我先去射几只老虎回来作汤,咱晚上就着汤把这药给吃了,以后咱俩就永远不会老了。不过我可告诉你,这药啊,一人一半,吃了就永远不会老,可要是一个人全吃了,那可就飞上天,又回去作神仙了,那咱俩可就天人永隔,以后就再也见不着见面了,你可千万记住。说完就走了,他这一走,嫦娥也没有打耽误,马上把不老仙药全给吃了,一吃完,马上平地升仙了。可是上了天之后,虽然小样子也挺漂亮,可是天帝也不待见,想着你这么个女人,为了当神仙连自己老公都不要了,那行吧,你不想要老公嘛,正好月亮的广寒宫比较清静,你去吧,自己一个人呆着去吧。就这么着,嫦娥就给发配到广寒宫,整天跟一个小玉兔作伴去了。这就是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故事。当然,传说归传说,这后羿到底在历史上是不是有这个人呢?我查了查资料,后来得出的结论是,后羿其实是一个官名,那个时候就是管射箭的事情的,所以善射是肯定的。不过他到底有没有射下来过太阳,有没有一个老婆叫嫦娥,那就是保不准的事情了。

话题提远了,咱们继续说这太康死后,弟弟中康继位(古人名字真奇怪),然后一辈一辈往下传,虽然历经波澜,但是没有出大事。最后传到了桀,其它桀这个字的意思不好,根本没人把它当名字,这代天子的名字其实叫:履癸(lǚ gui),只不过因为后来被灭了,所以得了桀这个名字。

桀同志具体怎么个荒*无度,以至于要失去国家,我在史记的记载里反正没太看出来,就是说后来几代天子都做的不太好,所以诸侯都不太听话了,而到了桀同志这里,仍然没有认真治理朝政,而且还把当时的大诸侯汤给囚禁在了夏台。按说天子囚禁一个诸侯头子也没啥大不了的,可是千不该万不该,桀同志不该又把汤同志给放了。汤在夏台吃了不少苦头,回去之后,还是隐忍了几年,认真治理国政,让诸侯都来服他。汤同志感觉时机也差不多了,于是反他的娘的。一下就把桀同志赶下了天子的宝座。桀同志哀叹道:吾悔不杀汤于夏台,使至于此。不过后悔也迟了,只好带着自己的爱妃妹喜,共赴黄泉去了。

讲到妹喜,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古代著名暴君二位代表人物,分别就是夏朝的桀与商朝的汤(一般称夏桀商汤),不过按照中国著名的红颜祸水论,两位在罪行都成功地转移了大部分给自己当时最得宠爱妃身上。这两位就是夏桀的妹喜与商汤的妲己。不过关于妹喜的事情,我知道的很少,大概知道的就是她带着夏桀天天游乐,建了老大的池子,池子里用酒给填满了,然后在上面泛舟,结果经常发生有人在上面醉酒掉进去淹死的事件。其实坦白说,第一我没有觉得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在那个私有制社会,建点东西供自己游乐,有啥大不了的,无非是命不好,最后国家亡了,就把错误都归到这些个上头去了。第二,就算这事有大错,跟妹喜有关吗?这事情说白了不还是大王点头让做的嘛,怎么后来平白无故就得了个亡国妖女的名呢?而且我还一直存有一个疑问,酒这东西填池子倒也不是不能做,毕竟人家有这个资本,但是大家知道酒是会挥发的,过几天酒精挥发完,不还是普通的水池子吗?

反正不管怎么样,商汤灭了夏桀,历经十四代,统治四百七十一年的夏朝就此灭亡了,历史又掀开了新的篇章。

一得居士(就是我)说:风水轮流转,皇帝换班坐,大禹治水十三年,换一个四百年诸侯朝贺,夏桀商汤大斗法,夏桀说,悔当初。

史记中的故事-五帝的故事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应该都知道,三皇指的是传说中的三位神仙,是华夏开族的传说人物,他们是:伏羲、女娲、神农。不过,这个不是唯一的说法,还有燧人、祝融、共工、黄帝同志,都曾经在史书中荣登三皇的荣誉宝座,但是一般比较正式的说法,还是前面提到的三位才是公认的三皇。

还有就是五帝了,作为传说中上古时代杰出皇帝的代表人物,五帝被视作为中国历代帝王的学习榜样及楷模,是永远只能接近而不能达到的最高统治者的完美典范。其实说来我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虽然我从不少书籍里看到过这五位的种种事迹,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杰出的地方,以至于被推祟到如此的高度。按说上古时代人的思想比较简单,相对来说容易统治,而且那个时代交通不便,科技落后,无论战争的规模与统治的版图与后世都无法相提并伦,但是他们五位就是这么奇怪地占有着这么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后世的帝王也心甘情愿地跟随之下,偶尔被奉承到与之相提并论的地步就高兴的乐不可支,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五帝都被记载进了中国教科书级别的史书:史记。史记记载着这样的故事。

五帝的第一人是:黄帝,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号称为炎黄子孙,指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帝与黄帝二人的子孙,这两位都是远古时代真实社会的统治者,炎帝同志不幸败于黄帝同志,所以虽然炎黄并列,并且炎帝居先,但是五帝中并没有炎帝这个人。

黄帝同志姓公孙,名轩辕,故又被称为轩辕黄帝(他还有个号:有熊)。依照惯例,凡是统治者,一生出来都与众不同,黄帝同志号称是生下来不久就会说话了,简直是超级神童,长大后更是聪明的不得了。当时的统治者神家氏(通称,非特指三皇的神农)统治不力,诸侯互相打来打去,天下大乱。黄帝同志当然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救万民于水火的责任,扫平四合,一统神州,完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民族统一的大业,基于他的这个杰出的功勋,所以被封为五帝之首。

看起来黄帝同志的事迹有点闷,且慢,有精彩的,精彩的是黄帝平灭蚩尤的战役,虽然史记中只有: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及征师诸侯,与蚩尤(音chi you)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样短短几行的记载。不过其它史书中以及民间传说中的记载却非常精彩与有趣。传说中的蚩尤可不是一般的人,简直可以说是怪物,说它身高七丈,还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吃石头与沙子,刀枪不入,想想就知道如果真有这八十一个兄弟,那还用什么军队,就这些人就可以扫平华夏了。作为正义的统治者,黄帝同志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作战不利,但是很快就得到了上天的帮助,九天玄女亲自下凡,教导黄帝使用兵信神符,来破解蚩尤刀枪不入的妖法。蚩尤又请得风伯雨师相助,九天玄女就用“魃”(音ba)来破解了狂风暴雨,蚩尤又做妖法让天降大雾,黄帝同志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精密仪器“指南车”来指引方向,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作乱的蚩尤同志干掉,而且为了防止它死后阴魂不散,继续为害人间,还把它分尸,然后一块一块埋在不同的地方,彻底消灭了这个祸患。这样的记载终于满足我对于黄帝同志的好奇心,在记住黄帝同志的功绩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蚩尤这个勇于牺牲自己以成就黄帝功业的好同志。

五帝排名第二的是:颛顼(音zhuan xu),号高阳。虽然颛顼同志在史记中位列于五帝的第二位,但是我横看竖看,除了他是黄帝的孙子以外,实在没有看出有其它杰出的地方,史记中记载的,无非是知人善任,搞好了统治,把疆土扩大等等这些当皇帝本份内的事情,实在是无聊的很,无聊的很。好在传说中还是有可以挖掘的地方,传说中有共工与颛顼争夺统治权(一说是治理国家理念不合)不成功,于是一怒之下拿头去撞不周山(传说中顶天的柱子之一),结果没有想到这位真正应了花岗岩脑袋这句话,居然把不周山给撞垮了,这下可不得了,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就是说天向西北的方向倾斜了,大地往东南的方向塌下去了,从此以后,日月星辰就从东方往西北方运转,江河就往东南方流淌(中国人民真有着非常质朴的世界观,哪里低就往哪里去啊)。不过我知道的另一个版本却是这样的,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争斗,最后共工失败,一怒之下拿头去碰不周山,结果天塌地陷,天上的日月星辰就往地上掉,搞得地上一片火海。这个时候上古女神、中华之母女娲娘娘再次出山,练化五色石子去补天(这就是天上有五彩云霞的原因啦),最终挽救了人类灭绝的命运。这个版本远比颛顼与共工的那个版本有趣的多啦。当然,最无聊的还是史记的记载,实在没啥内容,无聊的很。

五帝排名第三的是:喾(音ku),号高辛。他是颛顼的侄子辈,但与颛顼没有直接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颛顼的爷爷是喾的祖父。令人比较失望的是,喾同志的事迹,比颛顼还少,在史记中如此,在其它记载与传说中也是如此,除了统治好,百姓安乐这些常规事迹外,唯一看的过眼的地方,恐怕只有生了尧这位比较闻名的儿子了,其它全无,失望,太失望。

五帝排名第四的是:尧(音不用注了吧),号放勋。他是喾的儿子,不过他不是喾的大儿子,所以是他哥哥挚即的位,但是挚在位九年,统治不力(没有具体事迹,史记仅记载: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下台下的实在是比较冤)。尧同志的主要事迹,跟他的爸爸差不多,也是太平统治者,史记中记载的都是一些华丽的词藻。不过在他执政晚期,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大洪水,尧同志用了鲧(音gun)来进行治水,结果治理了九年也没有成功。在传说里,鲧同志为了治水可是煞费苦心,从神仙那里偷来了神物“息壤”,这个息壤可历害了,把它放在那里,水升高,它也升高,让水永远也漫不过去,不过这么做的结果可谓非常失败,水漫不过息壤,只能往内流,结果平原变湖泊,高山变小岛,中原狩猎民族一律变渔民,治水彻底失败,于是尧同志只能在羽山杀掉这个死脑筋的家伙。

尧同志统治史上最有名的事迹莫过于禅让帝位给舜同志,当然,史记中记载着尧对于舜的种种考验。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这样可以直接观察他的德行(这样的考察真是有够奇怪,如果考查失败,那下一个怎么考查?),还好结果非常满意。又让舜去各个主要官职任职,结果舜同志也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且绝对全能。最后尧同志玩了一手绝的,让舜同志进到山林沼泽里面去,虽然说上天也配合考查任务,又是暴风,又是雷雨,但是舜同志却没有迷路,终于过了最艰苦最困难的一关,成为了上天选中的合格统治者。

按照史记的记载,尧同志在位七十年才发现了舜这个人才,又过了二十年,因为年纪太大(确实够大了),让舜同志代行天子的权限(就是摄政王了),再过了八年,终于架不住崩了,所以史载在位九十八年(绝对是世界史上最长统治记录)。关于非常著名的“禅让”的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尧同志考虑自己的儿子丹朱德行不足(这是当然的,要不还费心巴力的考查舜干吗?连两个女儿都牺牲了),于是让位给舜,而舜同志也相当自觉,居然避而不受,让丹朱即位,但是诸侯却不去朝见丹朱却来朝见舜,百姓有案子报案,不去找丹朱却去找舜,民众不去讴歌丹朱却要讴歌舜(实权派确实远比名义上的统治者更有号召力),过了三年依然如此,舜同志只好概叹道这是上天的安排,于是不得不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五帝中最后一位:舜,名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直译就是瞎老头子,当然他并不是瞎子,只是形容他有眼无珠,没有发现自己有这样一个杰出的能当统治者的儿子),他们家世也是相当显赫,并不是一般人家,史记载舜乃是颛顼的七世孙,黄帝的九世孙(血统论啊)。只不过跟三国时候的刘皇叔一样,很早家世没落,到了父亲这一辈就成了贫民了。舜的亲生母亲早死,所以有了一个后妈,而且给舜生了一个弟弟叫象。象世界上所有后母的故事一样,她为了自己的儿子能独自继承家产,那是恨舜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但是舜同志却任劳任怨,事后母如亲母,待从弟如亲弟,让家人找不到他的毛病,结果舜同志不但好好地长大成人,而且还被尧发现,更被以极高的荣誉进行考查(尧嫁两个女儿给舜)。舜同志的极强的个人号召力,已经到了他随便在一个什么地方住下来,那个地方一年时间就变成村子,两年就变成了镇子,三年就变成了城市这样的地步。不过这么强的号召力也没有感动他的后母与从弟,为了消灭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谋夺他的财产与妻子(传说中记载),于是与他的父亲一起密谋害他(枕头风历害啊)。先是家里盖仓库,让舜上仓库顶上漆柱子,等他上去后,马上抽去梯子,点火烧仓库,不过好在舜同志早有防备,上去的时候带了两个斗笠,在危急关头,利用滑翔机的原理平安落地。此计不成再生一计,让舜去挖井,舜在上面挖,父亲与弟弟就在上面接土,等井挖的够深以后,就把挖出来的土往里填,准备把舜同志活埋了。当然结果大家想得到,舜同志平安脱险,脱险的方法,是旁边正好有一个井,舜从下面把它挖通了,从那边出来了(莫不是舜同志提前准备的?)。虽然发生了这些事情,舜对待家人却一如既往,就当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巨大的人格力量终于感动了家人,于是一家人和好。

舜同志的巨大功业,体现在他任人唯贤,以前在尧时代不得重用的贤人,到了舜时代的时候不至于被埋没,终于还是冒出头来,很是干出一些事迹。不过在我看来,除了任用禹治水这个成功比较辉煌以外,其它的也都是例行公事。

史记记载着舜同志三十岁的时候被考查,五十岁的时候摄政,五十八岁的时候,正式统治者尧崩了,六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即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崩于苍梧之野。看到这里,结合尧同志统治九十八年的记载,令我深深的怀疑当时的历法与后来我们通用的农历是不同的。因为古时候人的正常寿命只有四五十岁,就算天子被上天保护,顶多也就是活个六七十岁差不多了,怎么随便算算都活了一百多岁呢?而且还不是个别特例,基本个个长寿,所以我觉得唯一合情理的解释就是当时的历法不同,可能当时的一年比现在的要短的多。

舜同志继承尧同志禅让的伟大传统,视自己的儿子如无物,毅然决然地把天下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同志,而禹同志也依照惯例,避让三年,诸侯也一如即往地遵循旧制,非禹同志不朝,终于禹同志即帝位,天下太平。

另外说一句,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个妻子,据记载名字叫做:娥皇、女英。这两个人在民间传说中是相当的活跃,留下不少事迹。我记的比较清楚的事情,是说舜死在出巡的路上,这二位于是前去吊唁,一路上泪如雨下,落在沿路江边的竹子上,后来那些竹子身上就有着磨不掉的斑斑点点,这就是湖南著名的“湘妃竹”传说的由来。二位看到舜的遗体以后,放声大哭,最后纵身跃入江中,以身殉夫,让童话故事有了一个凄委婉约的结局。

五帝的事迹终于告一段落。其实五帝本纪这一章,真不如叫黄帝本纪,因为讲一讲去,也是黄帝同志的家事,五帝中,除了黄帝本人以外,其它人都是他嫡传的后辈,当然,有没有冒充的我们就不知道了。

舜之后是禹即位,禹同志虽然也有莫大的功业(治水之功,在我看来比除黄帝之外的几位功业大多了),但是因为他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定了国号为夏,破坏了“禅让”的优良传统,正儿八经地把国家当成了自己家的,所以终于没有入选五帝,也算是对改革派的一点小小打击。

一得居士(就是我)说:纷纷攘攘,五帝你来我往,说什么上古圣贤,还不是都入尘荒;你也是功盖寰宇,我来个威名远扬,到头来禹传夏启,统统地扫进殿堂。

注: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真正建立者,史书上又称夏启。

产品内容介绍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作者简介及成书故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耿秉简介,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耿秉简介,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底本介绍

《史记》版本大致分出4系:

第一系: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

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乾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为: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陵书局刻)。

(来源于品籍网文创产品,全书共二十六册)

《史记》又称《太史公记》,前后创作经历了14年,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的义务教育教材中也收录了其中的《陈涉世家》、《将相和》、《屈原列传》、《鸿门宴》等篇目,总体来说是目前流传的较为可靠的史学记载。

一、家学渊源

大家都知道人类自从学会实用工具后就开始发明各种各样的文字符号对生产生活进行记录,而中国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纪实官员,负责记录本朝发生的事情和帝王说的话,司马迁的家族几代都担任着史官这一职位,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撰写《史记》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二、为人品格

司马迁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史记》全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放在今天的各类文学作品里算不得字数庞大,但这五十万字他写了十四年,十四年间不断地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他会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反复的核查,一些没有充足证据的事件即便被世人所默认也没有被他记载。西汉时期另外一位著名的史学家班固也评价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

三、人际关系

虽然《史记》很多取材于《左氏春秋》、《战国策》、《东周列国志》等书,但司马迁早年拜于孔安国、董仲舒,后来在去各地游历考察的时候也认识了不少“大拿”,比如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 、史学家周霸,比如平陵侯苏建,比如李广、郭解……通过与很多史学家和事件当事人的交往,司马迁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素材。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工具方法的局限性,《史记》也并不能完全说是历史的真相,但随着现代科学考古的逐步发展,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对于商代的记载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证实了对于秦代律法的记载,滇王金印的发现证实了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张汤墓的发现也印证了关于张汤传的记载,总得来说《史记》还是非常有价值非常可靠的历史记载。

解读《史记》的史料来源

解读《史记》的史料来源  《史记》内容的博大与其史料的来源是不无关系的。笔者在反复研读《史记》和相关研究沦著的基础上,认为《史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