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的学术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5收藏

巢元方的学术内容,第1张

寄生虫病因证候的新发展《诸病起源论》对寄生虫病发病原因、不同病的发病区域、各疾病的证候表现及对寄生虫性状、生活习性和侵入途径等一系列进行观察记载,至今仍然具有大的领先意义。巢元方在论述血吸虫病(古名为射工、溪毒、水毒等)时指出:血吸虫病发病具有地域特殊性,参吴(江浙一带)以东、江南一带的山洞溪水、水泽沼地为该病流行区域。血吸虫的生活习性发病季节,巢元方认为血吸虫冬月蛰服土内,夏月在水内,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时易患病;雨水过大,便随水流入人家。

发病季节多为春秋两季,患者有疫区水域接触的经历。关于血吸虫病的征候表现,在水毒、射工、溪毒、中水、溪温等病名下均有描述,主要表现为初起寒热恶冷、头微痛、目眶痛、腹痛、心烦、洞泄、齿龈溢血,继则饮食不入,神志错乱恍惚等等。并在当时可能实施的条件下提出一独特的诊断方法:以大蒜数升捣碎放入温水中,令患者自浴,浴后遍身赤色斑纹出现者,即为血吸虫感染。这方法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或许早已落后不足一提,然而对一千多年前的医学及社会发展水平而言,是一大胆的探索和可行的措施。关于沙虱(恙虫病)感染人,巢元方指出系由于在疫区的山洞水泽中洗浴,或阴雨天行涉于草丛中,细不可见的沙虱便“着于人身”,“钻入皮里”。关于预防发病的方法,巢氏指出应以微火熏燎有可疑接触史者全身,以期沙虱畏热而自行堕地。在关于沙虱病的记载中,古老的以毒攻毒思想具有免疫学意义上的萌芽作用,巢氏提出在冬季将沙虱研为细屑,合麝香末涂于周身,以期预防日后发病。 另外,《诸病源候论》还令人惊叹地论述到肠吻合术的实施方法步骤、术后注意事项等。肠吻合术应和于腹部创伤肠管断裂者,取断肠两端可见者,迅速以针缕如法,边续断肠,后取鸡血涂于缝口上,勿令气泄,推入腹内。术后护理重点在于二十日内研米粥饮服,不可饱食,术后百日方可正常进食。虽然我们不可能了解到这种肠吻合术如何消毒,如何抗感染等以及它的成功率有多高,只要想到这是公元7世纪的外科手术记载,便足以感慨不已了。更为惊人的是,《诸病源候论》还记载了大网膜的切除术,包括坏死的大网膜部分的血管结扎和大网膜部分切除术。采用生丝线将腹部外伤中受损的大网膜动脉结扎一夜,造成供血区域的扇形坏死,次日将其坏死部分一并切除;切除术后不可立即缝合腹腔,须将腹腔内血汁导出(引流);缝合部有严格的纵横、阴阳、逆顺、缓急等层次区别,使腠理皮肤,复愈如常。这一记录证明了《诸病源候论》所介绍的外科腹部水平是公元7世纪人类外科医学的最高峰。

医学著作中最早记载肠的吻合术的是《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因和证候学专书。

在中毒的诊断上,除了重视症状外,还创造性地应用了实际观察胃内容物的方法,以确定为何物中毒,这种方法至今仍为中毒诊断中的常用手段。书中还记载了不少当时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毒物分析方法,体现了我国古代毒物分析化学的初步尝试,是考查古代毒物分析方面的宝贵资料。

巢元方,隋代著名医家,其生卒年及籍贯缺乏考证,隋大业(605—608)年间,曾任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他有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高深的医学理论。据《开河记》记载,公元609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在宁陵(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坐起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于是隋炀帝命令巢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后认为是风邪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肥嫩的羊,蒸熟掺药食下,果然药到病除。

关于巢元方的生平事迹,除了上述故事之外,在其他史书上记载很少。但是较为幸运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著作《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在隋大业升为太医博士期间,奉昭主持编撰《诸病源候总论》,简称《诸病源候论》、《巢氐病源》、《病源候论》等,全书共5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共计71门,1739篇。详载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症状,并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作了论述。本书系统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朝廷组织集体撰写的医学理论著作。

巢元方通过《诸病源候论》为后人留下了他在医学方面丰富的经验。他对很多疾病病源的认识,很早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不少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书主要论述了病因症候,书中按病分纲,在每种类型的疾病之下,又分别论述了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包括病证之理的阐述和对症候的描述,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他还发展了中医病因学理论,提出“乖戾之气”是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并提出提前服药以防疫病感染,即现代医学里说的“预防”。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疥疮与疥虫侵染有关,这一认识是基于巢氏深入细微的实地考察基础上的,是科学的。较之以前认为疥疮是“湿邪”为患,大大前进了一步。关于夜盲症巢元方发现这种疾病和一种雀类一样,白天看东西很清楚,然而一到晚上却什么也看不见。这一描述已被现在的科学实践证明其完全具有科学性,是正确的。在痢疾病的认识中,列有“痢病诸侯专论”,有赤白痢、脓血痢、热痢、杂痢、休息痢等二十种。在关于肺痨的认识中,不但有类似葛洪对这种病状的看法,还较为具体地给其定了名,如“虚劳”、“骨蒸”等,这些病名在今天的中医学中仍然在使用。在寄生虫的辨别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准确地描述其病源。

《诸病源侯论》还详细且准确地描述恶劣疾病的症候,巢氏通过临床的长期观察,深入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异表现。如记载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非常接近。

《诸病源候论》虽然是探讨病因症候的专著,但在妇产科和外科等其他方面也有记载,在妇产科方面,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流产的适应症,并提出一些养胎保胎的建议,如“妇人怀孕以后如果瘦弱或有疾病,即不能养胎,而且对孕妇身体有害,就可以考虑将胎儿去掉”。这一论点的提出保护了妇女身体健康,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时代,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外科方面,有对肠缝合手术的详细记载。这不仅具体地说明了我国医学在1400年前就能施行这样的手术,还说明了巢元方本人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巢元方在医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在中医的病因、病理、诊断等方面,有着重大的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没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也办不到的。其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源症候学的专著。对隋以后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医学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辩症施功”是《诸病源候论》的最大特色,全书所介绍的213法绝大多数是根据不同症候选用。五脏六腑诸病候均有不同的气功导引方法。

例如标明“肝病候”条目下的方法是“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炫眼痛,‘呵’气出而愈;“心病候”条目下导引法是:“心脏病者,有冷热,若冷‘呼’入;若热‘吹’气出”;“脾病候”导引法是:“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出。”、“肺病候”导引法:“肺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呬’气出。”

中国最早的关于各种疾病的专著主要是内科学。又称《万病通论》、《晁氏病》。50卷。赵元芳等人写于隋代大业六年(610)。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该书总结了隋朝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病证进行了检索、收集、整理和系统分类。该书共分为67个章节,包含1739个证候。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

所有证据末尾附有指导方法,但未记录治疗处方。《论万病之源》内容丰富,包括内外病、妇儿、五官、口、骨伤等疾病。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等方面的切口很多,对后世的医学有很大的影响。书中对吻合、人流、拔牙等手术的记载在世界外科史上是第一次,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外台秘籍》、《太平圣会方》等医书的病因病理分析多以此书为依据。1949年以后可以复印。

到隋朝,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艰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种学说都有自己独特的杰出作品。例如,医学理论和治疗的巨著《黄帝内经》、方剂的鼻祖《寒病论》和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迄今为止,中医药在理论、法律、方剂、医学等方面已形成一定规模,学术体系基本达到了全面细致的水平。大部分中医理论著作在汉代以前就已完成,只有病因证论专著出现在汉代以后。

直到隋朝,大医家晁元芳率同僚编著了《万病源》一书。至此,这一重要学科的建立完成,对中医极具特色的“病因”和“证”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分类和描述。它的内容非常周到和全面,在以后的几千年里,它仍然是最完整和详细的病因和证候专著。

巢元方的学术内容

寄生虫病因证候的新发展《诸病起源论》对寄生虫病发病原因、不同病的发病区域、各疾病的证候表现及对寄生虫性状、生活习性和侵入途径等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