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剂,颗粒剂,粉散剂三者的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6收藏

预混剂,颗粒剂,粉散剂三者的区别?,第1张

粉散剂,即散剂,与预混剂,颗粒剂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制作方式不同

1、散剂: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2、预混剂: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

3、颗粒剂:原料药和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二、特点不同

1、散剂:较其他固体剂型相比,散剂易于分散、溶出快、吸收快、起效快;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控制剂量,便于婴幼儿服用。

2、预混剂:预混剂中所用基质包括载体、稀释剂等。基质应稳定、流动性好,与药物及饲料易于混匀。

3、颗粒剂: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等均较散剂相比降低;颗粒剂中多种成分混合后,因用黏合剂制成粒,故避免了散剂中各种成分的离析现象;贮存、运输方便;颗粒可通过包衣改变功能。

三、要求不同

1、散剂:制备散剂的药物均应粉碎成细粉,口服散剂为细粉,局部散剂应为最细粉;散剂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预混剂:预混剂中所用基质包括载体、稀释剂等。基质应稳定、流动性好,与药物及饲料易于混匀。含脂基质应先行脱脂。除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基质外也可选用其他适宜的基质。

3、颗粒剂:颗粒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药物与辅料应混合均匀,颗粒剂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潮、结块、潮解等现象,颗粒剂的溶出、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微生物限量应符合要求。

-预混剂

-颗粒剂

-散剂

散剂的特点不包括:分剂量准确,使用方面

散剂的特点包括:

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散剂的颗粒细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易于分散在液体或其他介质中。口腔和耳鼻喉科多用:散剂通常用于口腔和耳鼻喉科的治疗,因为散剂可以更好地接触到局部病变部位,

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散剂可以在创面上形成一层保护性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易吸潮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由于散剂颗粒较小,易吸湿,因此对于易吸潮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散剂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应符合以下质怔要求:

制备散剂的药物均应粉碎成细粉,口服散剂为细粉,局部散剂应为最细粉。散剂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色泽一致。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或吸潮药物的散剂应密封贮存。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应无菌。散剂用于烧伤治疗如为非无菌制剂的,应在标签上标明"非无菌制剂",在产品说明书中应注明"用于程度较轻的烧伤"。

散剂介绍:

散剂(powders)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是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古代《伤寒论》《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有大量散剂的记载。

目前,散剂通常用在中药剂型中,中药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已收载50多种中药散剂,如七厘散、八味清新沉香散等。

在现代医疗中,由于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固体剂型的发展.化学药品的散剂已不常见,《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仅收载了3种,如牛磺酸散、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

散剂除了可直接作为剂型,也是其他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混悬剂、气雾剂、粉雾剂和喷雾剂等制备的中间体。因此,散剂的制备技术与要求在其他剂型中具有普遍意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5 《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 51 方名 52 益元散的别名 53 组成 54 功效 55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56 加减 57 用药禁忌 58 益元散的药理作用 59 益元散的临床应用 510 各家论述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 61 益元散的别名 62 组成 63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64 功效与主治 7 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71 品名 72 处方 73 制法 74 性状 75 鉴别 76 检查 77 含量测定 771 朱砂 772 甘草 7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7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724 测定法 78 功能与主治 79 用法与用量 710 贮藏 711 版本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益元散 益元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ì yuán sàn

2 英文参考

yiyuan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iyuan s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益元散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3首。

中成药益元散的主要成分为滑石、甘草、朱砂[1]。具有清暑利湿的功效。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4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 41 方名

益元散

42 组成

当归、川芎、黄芩、陈皮、香附、白芷、甘草。

43 功效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具有安胎之功效。

44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坐蓐之月服之。

45 加减

如虚,加人参。

5 《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 51 方名

益元散

52 益元散的别名

太白散(《伤寒直格》卷下)

天水散(《伤寒标本》卷下)

六一散《伤寒标本》卷下)

神白散(《儒门事亲》卷十三)

双解散(《摄生众妙方》卷四)

本方加青黛,又名“若玉散”(见《证治准绳·类方》)。

53 组成

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2]。

桂府腻白滑石6两,甘草1两(炙)。

54 功效

《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具有利小便,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安魂定魄,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元,下乳催生;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之功效。主治身热,吐利泄泻,肠澼,下痢赤白,癃闭淋痛,石淋,肠胃中积聚寒热,心躁,腹胀痛闷;内伤阴痿,五劳七伤,一切虚损,痫痉,惊悸,健忘,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并口疮牙齿疳蚀,百药酒食邪毒,中外诸邪所伤,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产后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兼吹奶乳痈。

益元散功能清暑利湿[2]。治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2]。

55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为细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日三次[2]。

上为细末。每服3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不用蜜亦得,日3次;欲饮冷者,新汲水调下;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难产,紫苏汤调下。

56 加减

加黄丹,名红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叶(末)1分,名鸡苏散。

57 用药禁忌

孕妇不宜服。

58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益元散具有利尿、保护皮肤黏膜的作用[2]。

59 益元散的临床应用

①膀胱炎《福建中医药》(1965,6:2O):林某某,男,69岁。突感尿意急迫,排尿频繁,量少,滴沥难下,小腹部灼痛,诊断为急性膀胱炎。唇口红甚,舌苔黄浊,脉数有力,给六一散2两,冲开水600毫升,澄清,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4天痊愈。②晕厥《山西中医》(1987;2:29):张某某,男,48岁,厨师。1977年5月14日初诊。患者1年前用鳍刺刺伤右手食指,翌日全身不适,低热,右肢剧痛,纳呆、恶心、晕厥,经强心输液复苏。此后常无规律晕厥。患者面容憔悴,神情恐慌,右背及右腿外侧均见大小不等之绀斑十余块,大者如掌,小者似卵,质硬压痛,舌红有瘀点,诊为破伤中毒,毒瘀血分。遂予六一散200g,每次用绿豆水冲服10g,1日2次,10日后诸症缓解,又10日诸证痊愈。③泡疹《山西中医》(1987;2:30):雷姓女婴,8个月,因腹泄服西药后全身泛发泡疹,小豆样,疹周红润,伴咳嗽,低烧,舌红,指纹淡红浮现,小便淋沥不畅。遂予六一散30g,冲调徐徐凉饮,晚7时许服药,夜畅尿数次,翌晨泡疹全消,一切恢复正常。

510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热,甘草性平,故能缓诸火之势。②《成方切用》:滑石重能清降,寒能泄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而利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滑降也,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 61 益元散的别名

辰砂六一散、辰砂益元散[2]。

62 组成

滑石180g,甘草30g,朱砂9g[2]。

63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为细末,每服6g,温水送下[2]。

64 功效与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治暑热烦渴,惊悸多汗,小便不利[2]

7 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71 品名

益元散

Yiyuan San

72 处方

滑石600g、甘草100g、朱砂30g

73 制法

以上三味,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74 性状

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7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滑石)。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品纤维(甘草)。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

(2)取本品2g,加盐酸1ml、三氯甲烷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30~60℃)-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6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77 含量测定 771 朱砂

取本品25g,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缓缓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1%硝酸溶液10ml,摇匀,冷却,用垂熔漏斗滤过,用1%硝酸溶液40ml分次洗涤漏斗和烧瓶,洗液并入滤液中,滴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以2分钟内不消失为度),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滴定。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815mg的硫化汞(HgS)。

本品每1g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计,应为35~42mg。

772 甘草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7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47:5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7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流动相溶解并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相当于每1ml含甘草酸01959mg)。

7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50ml,称定重量,密塞,超声处理(功率180W,频率42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772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甘草以甘草酸(C42H62O16)计,不得少于27mg。

78 功能与主治

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79 用法与用量

调服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

710 贮藏

密闭,防潮。

711 版本

目录 1 拼音 2 《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 方名 32 茱萸丸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4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苏沈良方》卷十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用药禁忌 8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附注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丹溪手镜》卷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附注 13 《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7 《圣惠》卷五十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元和纪用经》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功效 18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06 用药禁忌 21 《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五十九 221 方名 222 茱萸丸的别名 223 组成 224 主治 22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26 制备方法 227 附注 23 《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茱萸丸 1 拼音

zhū yú wán

2 《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 方名

茱萸丸

22 组成

吴茱萸2两,椒1两半,黄芩1两,前胡1两,细辛6分,皂角2枚,人参3分,茯苓1两半,附子1两,干姜6分,半夏1两。

23 主治

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塞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

2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日3次,不知稍增之。

2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 方名

茱萸丸

32 茱萸丸的别名

咽醋丸、茱连丸

33 组成

吴茱萸(去枝梗,汤煮少时,浸半日,晒干)半两,陈皮半两,黄芩半两(陈壁土炒,去土用),黄连1两(陈壁土炒),苍术7钱半(米泔浸)。

34 主治

郁积,吞酸吐酸。

3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白术汤送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37 各家论述

《医方考》: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湿郁则热,热郁则酸,故夏月饮食之类,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责之肝也。是方也,连、芩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陈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热不郁;吴茱萸辛热而气臊,辛热可使就燥,气臊可使就肝,故能引连、芩入肝而泻肝火,此从治之义也。他如火门左金丸亦良。

38 附注

咽醋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茱连丸(《医学正传》卷三)。

4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 方名

茱萸丸

42 组成

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炒)1两,麝香(研)1两,当归(切,焙)半两。

43 主治

胁胸气妨闷疼痛。

4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麝香同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 方名

茱萸丸

5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干姜(炮)3分,赤石脂3分,陈曲(炒)3分,当归(切,焙)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53 主治

脾气不足,鹜溏青黑。

5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日3次。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 方名

茱萸丸

6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两,干姜(炮)半两,诃梨勒皮半两,胡粉1分,白矾灰1分。

63 主治

下痢脓血不止。

6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米饮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苏沈良方》卷十 71 方名

茱萸丸

72 组成

茱萸3分(瓦上出油),胡椒5钱,人参5钱,当归5钱,甘草半两(一半生,一半纸裹57重,醋浸令透,火内慢煨干,又浸,如此7遍),半夏1两(用姜4两研汁,入砂罐子内用姜汁、井水煮候破,看存2分白心,取半夏研为膏子),白矾半两(炒干存性,1分)。

73 主治

年深膈气翻胃,饮食之物至晚皆吐出,悉皆生存不化,膈上常有痰涎,时时呕血,胸中多酸水,吐清水,无时,夜吐则至晚,日渐羸瘦,腹中痛楚,时腹冷滑,或即闭结。

7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日3次,桑柳条各□□,最上等银器内煎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半夏膏为丸,如稍硬,添姜汁,如梧桐子大。

76 用药禁忌

忌诸毒物。惟可食油、猪胰脾、软饭。

8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 方名

茱萸丸

82 组成

食茱萸(微炒)3分,干姜(炮裂)半两,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麦曲(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分,人参1分,枳实(去瓤,麸炒)1分。

83 功效

温脾进食。

84 主治

虚劳不思饮食,胸背支满,脏气逆,羸瘦,食不消化。

8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卧温酒送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 方名

茱萸丸

92 组成

吴茱萸1两(黑豆汁浸,炒干),黄连(去须)1两半。

93 主治

产后赤白痢日久,脐腹冷疼。

9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煎芍药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6 附注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吴茱萸丸”。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 方名

茱萸丸

102 组成

吴茱萸(汤洗7遍,焙)1两半,硇砂半两(用醋浆水淹搅500700度,用纸滤过,瓷器内侵火逼令干),木香1两,京三棱3两(炮熟,捣),青橘皮(汤浸,去白)1两半,干姜(炮裂)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半夏(汤洗10遍,微炒)1两半,巴戟天(去心,酒浸1宿)1两,茴香子1两(微炒),硫黄1两(甘草水洒研7日)。

103 功效

补虚,下气去痰。

10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盐汤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先用硫黄末,以精羊肉15两细切,拌和令匀,淹1宿,便用好醋1升半,煎汁尽,醋刮在臼内,后将药末并硇砂同入皿内,杵1000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 方名

茱萸丸

112 组成

苁蓉(洗切,酒浸,焙)、五味子(炒)、山茱萸、干山药各等分。

113 主治

消中,肾气败。其人素渴饮水,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

11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饮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丹溪手镜》卷四 121 方名

茱萸丸

122 组成

六一散1料加吴茱萸1两(煮过)。

123 主治

湿热滞气,吞酸,自利。

124 附注

本方改为散剂,名“茱萸六一散”(见《医方考》)。

13 《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 方名

茱萸丸

132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分,夜明沙(炒)1分。

133 主治

牙齿风龋。

13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1丸,于痛处咬,勿咽津。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蟾酥为丸,如麻子大。

14 《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 方名

茱萸丸

142 组成

吴茱萸1两,黄连1两(去须)。

143 主治

冷热不调,赤白五色,诸般痢,腹痛后重。

14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赤白痢2药俱用,赤痢多用茱萸,并米汤送下。

145 制备方法

上药同炒香熟,各分为二,加甘草同为末,各以酸醋为丸。

15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 方名

茱萸丸

152 组成

吴茱萸1两(盐汤洗),苍术1两,陈皮(去白)半两,麦芽半两,肉桂半两,神曲半两。

153 主治

妇人有积饮痰证,在脾胃间,时时酸心或吐水。

15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药水煮面糊为丸。

16 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 方名

茱萸丸

162 组成

吴茱萸1升,干姜2两,大黄2两,当归2两,桂心2两,芍药2两,甘草2两,芎藭2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桃白皮1把,真朱半两,雄黄18铢。

163 主治

腹胁胀满,关格,大小便不通。

16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1升,微火煮3沸,服1升。得下即止。

17 《圣惠》卷五十 171 方名

茱萸丸

172 组成

食茱萸3分,干姜2分(炮裂,锉),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桂心3分,人参3分(去芦头),细辛3分,赤茯苓半两,白术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173 主治

五噎。胸中寒,呕逆气隔,饮食不下。

17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元和纪用经》 181 方名

茱萸丸

182 组成

白附子1两,吴茱萸(炒香)3两,草乌头(去皮尖,称2两,入好净白盐中拌炒,令裂,去盐,取)1两。

183 功效

散寒湿及肠中风冷阴邪之气。

18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15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9 《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 方名

茱萸丸

192 组成

吴茱萸1斤,桂心2两,当归2两。

193 主治

蜎心痛。心中寒,心背彻痛。

19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送下,日2次。渐加至40丸,以知为度。

19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 方名

茱萸丸

202 组成

吴茱萸1两半,干姜1两半,桂心1两,白术2两,人参1两,橘皮1两,附子1两半(炮),蜀椒1两(出汗),甘草1两(炙),黄芩1两,当归1两。

203 主治

心痛。

20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日3次,稍加至15丸,药尽更合,酒、饮无拘,食前后任意。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6 用药禁忌

忌猪肉、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21 《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 方名

茱萸丸

212 组成

吴茱萸1升,蜀椒1升(去目汗,末)。

213 主治

妇人阴寒,十年无子。

21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导子肠中,日再易。无所下,但开子脏,令阴温,即有子也。

215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弹子丸。

22 《圣惠》卷五十九 221 方名

茱萸丸

222 茱萸丸的别名

变通丸、茱连丸

223 组成

吴茱萸2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黄连2两(去须,微炒)。

224 主治

水泻不止。赤白痢,腹脐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里急及肠风下血。

22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227 附注

变通丸(《医方类聚》卷一三九引《澹寮》)、茱连丸(《万氏家抄方》卷一)。本方改为汤剂,名“茱萸汤”(见《圣济总录》);改为散剂,名“二宜散”(见《普济方》)。

23 《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 方名

茱萸丸

232 组成

猪脏头1个,吴茱萸3两(汤泡7次,炒)。

233 主治

小儿脾脏虚,泄泻不止。

23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235 制备方法

上将吴茱萸纳在猪脏内,两头紧紧系定,用好酒3升煮令极烂,入沙盆内研细,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茱萸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脉法]三关主对法第六

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

《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一诸痢方治]治热痢方

。如萝卜子大。看大小紧慢。加减丸数。如白痢只服茱萸丸。赤痢只服黄连丸。白多赤少者。多服茱萸丸。赤多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第七十一

干葛白芍(各八分)茱萸(一两)升麻(七分)甘草(四分)为末。以山药研粉、作糊合丸。梧子大。食远。用

《全生指迷方》:[卷三]消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处方 5 制法 6 功能主治 7 白药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白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药 白药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ái yào

2 英文参考

baiyao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白药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1089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30ml 盒 89 中成药部分 1090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60ml 盒 169 中成药部分 1091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90ml 盒 246 中成药部分 1092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120ml 盒 321 中成药部分 1093 97 云南白药胶囊 胶囊剂 025g32粒 盒(瓶) 404 中成药部分 1094 97 云南白药胶囊 胶囊剂 025g16粒 盒(瓶) 207 中成药部分 1095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50g60g 盒 342 中成药部分 1096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85g30g 盒 345 中成药部分 1097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85g60g 盒 345 中成药部分 1098 97 云南白药 散剂 4g 袋 121 中成药部分 1099 97 云南白药膏橡胶 膏剂 65cm10cm 贴 51 中成药部分 1100 97 云南白药膏橡胶 膏剂 10cm14cm 贴 98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处方

黄柏1钱半,黄芩1钱半,当归1钱半,赤芍药1钱半,黄耆1钱半,牡丹皮1钱半,生地黄1钱半,木鳖子仁1钱半,黄连1钱半,地骨皮1钱半,桑白皮1钱半,甘草1钱半,白芷1钱,马蓼稍叶(生者)1钱(火煅过)。

5 制法

上用桐油3两,煎**,滤去滓,再煎油稍熟,入细白板松香1片,慢火煎,须柳枝频频搅匀;却入乳香、没药、虢丹各7钱,煎数沸,出火顷时,以少绵铺于煎滤药滓布上滤过;先用瓦钵满盛清水8分,却滤药于钵水中,将去清水中,如绷面状绷200300度,愈绷愈白,故名白药。常以清水浸,倾于冷地上,用物遮盖,勿令尘入,57日一换水。

6 功能主治

刀斧金刃所伤。

7 白药的用法用量

凡刀斧一应金伤,量伤孔大小取1块填于伤孔中,以白纸护之,随手不疼,1日1换,5日生肉;打损,只敷于油纸上贴之即愈,不须入接筋续骨等剂。

筋断,加杜仲、续断各2钱同煎;收口,加龙骨半钱,碎了煎入药内。

8 摘录

《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用到中药白药的方剂 云南白药

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云南白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

玉液丹

甘草2两,苏薄荷叶1两,乌梅肉1两。制备方法:上药为末,梨汁为丸,龙眼核大。上为极细末。梨汁为丸,

白药子散

宣明论》卷十四《鸡峰》卷五:组成:川升麻1两,白药1两,前胡1两,石膏1两,羚羊角屑、甘草(炙)半

络石煎丸

络石半两,射干半两,川大黄1分,木通1分(锉),白药、川升麻半两,牛蒡子1分,玄参1分,甘草半两,白

胜冰丹

:shèngbīngdān处方:白药子一两半,山豆根、红内消、黄药子、甘草(炙)、黄连,各二两;麝

更多用到中药白药的方剂

用到中药白药的中成药 云南白药

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云南白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

云南白药胶囊

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云南白药对照提取物,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

参苓白术丸

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术对照品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

艾煎丸

1两,高良姜(挫,炒)1两,干姜(炒)1两,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7遍,炒)1两,蓬

局方牛黄清心丸

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牛黄清心丸中成药的药典标准。别名:牛黄清心丸。大牛黄清心丸(《古今医

更多用到中药白药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白药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白药子

痰解毒(时珍)。附方旧三,新九。天行热病∶白药为末,浆水一盏,冷调二钱服,仰卧少顷,心闷或腹鸣

《证类本草》:[卷第九]白药

白药味辛,温,无毒。主金疮生肌。出原州。唐本注云∶三月苗生,叶似苦苣,四

《普济方》:[卷六十三咽喉门]咽喉肿痛(附论)

治咽喉猝肿痛。龙脑(研一分)犀角(镑)丹砂(研)白药子(各三分)真珠(研)黄(锉)甘草(炙各治咽喉疼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一瘰门]诸瘰

渐小。不得出风。一月将息。后用补药。人参玄参苦参白药上等分锉焙为粗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三五沸。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七]二十六种陈藏器余

散剂的单词有:abstractum。

散剂的单词有:abstractum。拼音是:sǎnjì。注音是:ㄙㄢˇㄐ一_。词性是:名词。结构是:散(左右结构)剂(左右结构)。

散剂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散剂sǎnjì。(1)松散而干燥的颗粒状或粉末状药物。

二、引证解释

⒈干燥而疏松的粉末状或颗粒状药物。

三、国语词典

数种粉状药品混合制剂,称为「散剂」。

四、网络解释

散剂散剂(powders)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是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古代《伤寒论》《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有大量散剂的记载。目前,散剂通常用在中药剂型中,中药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的粉末状制剂。《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已收载50多种中药散剂,如七厘散、八味清新沉香散等。在现代医疗中,由于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固体剂型的发展.化学药品的散剂已不常见,《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仅收载了3种,如牛磺酸散、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散剂除了可直接作为剂型,也是其他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混悬剂、气雾剂、粉雾剂和喷雾剂等制备的中间体。因此,散剂的制备技术与要求在其他剂型中具有普遍意义。

关于散剂的成语

散带衡门冰销叶散酌盈剂虚浇淳散朴零零散散散阵投巢散灰扃户魄散魂消鸟兽散

关于散剂的词语

冰销叶散散摊子鱼溃鸟散酌盈剂虚魄散魂消鸟兽散散阵投巢散灰扃户止戈散马散带衡门

关于散剂的造句

1、在涂料及粘合剂行业,我们不仅可为您提供国际著名品牌的多元酸、多元醇、聚异丁烯等化工原料,还可为您提供先进的抗静电剂、耐水解剂、耐磨剂、分散剂等助剂产品。

2、增溶作用是分散剂的一个重要性质。

3、除了总体工作停止流通本身,其他努力包括烧毁油,使用化学分散剂,建设水栅和防洪堤。

4、一些船已经在油乎乎的海面上喷洒化学分散剂。

5、这说明是一种优良的阻垢分散剂。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散剂的详细信息

预混剂,颗粒剂,粉散剂三者的区别?

粉散剂,即散剂,与预混剂,颗粒剂的主要区别如下:一、制作方式不同1、散剂: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