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背后的科学家都有谁?要有详细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神七背后的科学家都有谁?要有详细资料,第1张

姓名:尚志 年龄:45岁  身份:神七飞船系统总指挥  23岁加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40岁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载人航天功臣”称号;41岁被任命为“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  “整个飞船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36岁,大部分人是30岁上下的,大部分都是80前后。女性大概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BR>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1985年深秋,哈尔滨工业大学礼堂,以我国首次洲际火箭发射为素材拍摄的**———《飞向太平洋》正在播放。影片中火箭腾空而起的壮丽情景,让台下22岁的自动化系大四学生尚志激动不已。就在这一瞬间,尚志第一次将宏伟的航天事业画在了自己的梦想之中。20年后,同样是深秋,同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礼堂,作为神舟六号飞船总指挥的尚志回到母校,向台下数千名学子讲述着神六胜利返回的幕后故事。精彩的报告,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回首廿载,恍然如昨。尚志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我的梦想。”1986年,尚志毕业分配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航天人。但他对于航天事业的了解,也仅仅是半年前的那部**。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BR>那时的中国航天,刚刚经历自“两弹一星”后多年的沉寂,开始了新的复苏。复苏之际,条件依然是分外艰苦。尚志刚刚开始从事航天科研工作时,使用的仍然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设备;每个月仅42元的工资,为了买一辆自行车,尚志不得不向老家的父母亲戚借钱;为了结婚,经过院里讨论,尚志作为业务骨干才被特批分配了一个房间———在一套三居室内,三家合住,共用一个煤气炉、一个卫生间。此时,外面的世界已经是下海的大潮涌动,各种选择和机会令人眼花缭乱。尚志的大学同学,有的去了深圳、有的出国留学;也有不少人来拉他跳槽、去外企,挣高达10倍、20倍以上的薪酬。<BR>在艰苦的科研和清贫的生活中,在每天都要为了上卫生间和做饭而各家轮流排队的日子里,尚志和他的同事依然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航天梦想———“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与国家的利益和荣誉紧密相连。”随着国力的增强,航天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上马,为尚志和满怀航天梦想的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尚志长期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开始逐渐发挥作用———1993年,他参与神舟飞船研制试验阶段的指挥调度;1995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处副处长;1997年,担任飞船处处长。神舟飞船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仅电缆网节点就有8万余个,各类元器件10万余支,计算机软件语句达几十万条;一个焊点、一根导线、一支元件、一行语句出了错,就会影响飞船升空,就可能酿成大祸;此外,参加飞船制造的协作单位众多,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指挥调度乱了阵脚,全系统就会瘫痪。担当指挥调度重任的尚志一开始就从制度和管理方法入手,1993年即制订了《型号调度职责》,奠定了神舟飞船制度化管理的基础。</P>

<P>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在主持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成功做出贡献。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设计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仅使中国通信卫星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在主持“神舟”号飞船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花甲之年执“神舟”帅印  戚发轫,我国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戚发轫自1957年从北航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的40年间,不仅亲自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1992年,他走马上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飞船总设计师,一个外人眼中光环笼罩的职位。可是有谁能够想到这项工作背后的艰辛!  当上级领导让他从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的角色转换到飞船总设计师时,他对以前的岗位竟有些难以割舍。因为自1968年开始,他是亲眼看着我国的通信卫星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使其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从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到“东方红”二号甲到“东方红”三号,设计寿命越来越长,通信容量越来越大,技术上不断上台阶。研制的过程中,他和他的研制队伍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的留恋也有一点“私心”:已是59岁的年龄,还要像年轻人一般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学习新东西吗?造飞船不同于搞卫星,要胜任总设计师的天职,要绕过一系列的“关口”。此外,载人航天的风险显而易见,担当重任首先就要具备能够坦然面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戚发轫为此有些犹豫。  不过,与以往历次接受新任务、转换新角色一样,想到组织的信任,他执掌起了飞船设计的帅印。在临近花甲之年,戚发轫步入了人生又一个需要探索的新天地——研制飞船。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次发射,在此次任务中,航天员将着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活动,同时将释放伴飞小卫星,并对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进行验证,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显示了我国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P>

<P>司徒斌(女)副主任设计师:承担着火箭增压输送系统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二室的员工在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奉献着。司徒斌作为副主任设计师,在研制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无不亲历亲为,计算机旁、资料室里、产品生产工段上、总装车间里、各项试验现场里、型号技术协调进度调度会议上,到处都有她消瘦而忙碌的身影。2005年10月,长二F第六发火箭的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但她却一刻也未松懈,又开始全力配合异常振动问题的归零工作和另一个问题的分析和试验验证工作。研制工作异常繁重,型号研制工作处于方案、初样及试样三阶段并行状态,同时还要进行二期工程增压输送系统方案的论证、制定、转阶段及方案设计出图,火箭的技术状态确认产品验收工作,变能量蓄压器方案制定及设计工作。由于室里专业分工的变化,她从变能量蓄压器的研制工作中直接转入到火箭二级自生增压系统铝管改钢管的工作中,多阶段多项目工作并行,在人员频繁流动,岗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计划按期完成,她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直在不停转动,牺牲了无数的节假日休息日,每天早来晚走。同屋的同事都深有感触,开玩笑地说电话都成她的专线了。  由于专业重新分工后,大部分设计人员都是新岗,大家有问题都愿意来和司徒斌讨论。她也是尽量帮忙查找资料、耐心地解答型号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研制工作的顺畅进行。  由于长期的超负荷运转,她的心脏出现不适,但她还在坚持。有一天实在是扛不住了,她才在上午上班后请假回去昏昏沉沉地躺了半天,下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这里还有工作等着去处理去完成,她怕影响后续的进度。  作为女性,她对家庭对孩子的柔情总是被忽略被深深地埋藏起来。九岁的儿子总是眼巴巴地盼望妈妈在个别特殊的日子能够陪伴自己度过,因为他知道从小到大经常的陪伴是一种奢望,他曾天真地恳求:“妈妈,如果我病了,你能陪我吗?”这不需要答案,因为在孩子两三岁住院的时候,她却在千里之外的戈壁滩执行任务;儿子摔伤骨折送到医院,而她因为是当时的负责人还在坚持开会。携子出游的承诺常常会落空,生气的时候孩子会扬起小脸瞪着亮晶晶的眼睛噘着小嘴说:“骗小孩不要钱是吧?”作为母亲尽管内心充满自责但确实无奈,值得欣慰的是懂事的孩子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尽量主动学习,来减轻妈妈的负担。  司徒斌仅仅是二室型号队伍的一个缩影。在火箭的研制中,有无数这样无私奉献热情工作的研制生产人员。二室的同志们都在尽心尽力地工作,主任娄路亮、副主任修建生精心组织、严把技术关;党支部书记王剑中及时与研制人员沟通思想,排忧解难,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赵峰、周浩洋作为工程组长积极落实、主动协调;于建新、周佑君、赵晖、王钢、欧阳芙、刘江、杨明主动工作、积极协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每个名字后面都有动人的故事。

1、杨利伟:

2003年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时为中校军衔。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0月15日,晋升上校军衔。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2、黄纬禄: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没有任何国外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他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任新民:

任新民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4、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5、王大珩:

1951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延聘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经他在东北地区调研并提出建议,1952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长春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前身)。而长春光机所此后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光学玻璃是仪器馆成立之初的重要科研成果。在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的研制过程中,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及测试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民族脊梁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陈俊亮——纠错编码:将卫星无线数据传输,可靠性提高1000倍。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科学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

数据通讯设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前端为调制解调设备, 后端为纠错编码设备,而陈俊亮正是承担了纠错编码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

3、“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4、吴伟仁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奔向月球。在近月制动环节,测控精度十分重要。在卫星第一次进入100公里绕月轨道时,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撞向月球,或者是“跑了”,没被月球“抓住”。

当时有很多技术风险。嫦娥二号最终被月球捕获,在月球轨道上环绕起来,吴伟仁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5、孙家栋

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人物详细事迹如下:

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孙家栋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詹天佑、冯如、钱学森、蔡绍基、陈天华等。

1、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

2、冯如

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广东恩平人,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是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恩平的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

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

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第二次制造飞机并试飞获得成功,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冯如的一生,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创造了“六个第一”,提出了航空战略理论,对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4、蔡绍基

蔡绍基(1859年-1933年5月23日),英文姓名:Tsai Shou Kee,字述堂,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珠海市)拱北北岭村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

1881年奉诏回国,他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后任北洋大学校长。

归国后也曾任大北电报局译员、上海海关译员、北洋洋务总、天津海关道、天津英租界局董事(天津华人参与租界事务自此始)等。

1933年5月23日在天津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5、陈天华

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栗树凤阳坪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清末的革命烈士。

1896年入新化资江书院,1898年入新化实学堂。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

1905年,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

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殉国,时年30岁。1906年春,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回答者: 723709800 - 门吏 二级 10-4 13:38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50% (1)

相关内容

• 中国航天大事记的资料

• 中国航天大事记

• 中国航天为主题的文摘

• 神七的发射时间是多少?

• 神七什么时候发射

查看同主题问题:中国航天 大事记

其他回答 共 2 条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回答者: 石阪友好条约 - 试用期 一级 10-4 13:24

曙光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航天员选拔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在2021年1月9日这一天,许多人都对一位老人非常崇敬,这一天是两院院士陆元九的101岁生日。陆元九是我国非常有名的航天领域科学家,他在航天领域的成就是许多人都不能并肩的。在我国航天领域当中,他开拓了中国航天自动化科学技术这一技术的开展,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成就。不仅在科技研究上,陆元九前辈十分令人敬重,他同样作为老师,培养了一大批的航天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再次助力。

其实在我国的科技领域方面有非常多像陆元九一样的人,默默的为我国科技发展做贡献,特别是在航空领域以及核潜艇领域。这些人才为了祖国科技事业,深藏功与名!在许多时间中我们都不能看到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成就。然而在所有成果落定之后,他们光辉的出现在所有人视线当中,令很多的人都十分敬佩。

他们是中国的铮铮铁骨,他们是我国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傲。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相信在我国许多科技研究领域都有像他们一样的人,即使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以及成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十分敬佩这些科技工作者,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一直默默的做贡献,同样即使不被网友重视,他们也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本心。

现在非常多的青少年都立志成为科学家,为祖国事业发展努力。在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纸醉金迷生活在迷幻我们的视线,对于这些我们要认真看清事情本质,透过表象看实质,不被迷幻。同样社会在引领青少年的价值观时,能够正确给这些青少年树立正确榜样学习。

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

师昌绪开创了我国高温合金、无镍铬耐热、低温钢和接近使用条件下的材料性能研究领域,研制并开发了多种国防建设急需的新材料并推向应用,师昌绪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建国初期排除万难回到祖国

中国著名航天控制系统科学家梁思礼。

梁思礼是中国航天科学界的前辈,他是在中国建国初期,与钱学森等人一道回国报效国家的一批科学家之一。

神七背后的科学家都有谁?要有详细资料

姓名:尚志 年龄:45岁  身份:神七飞船系统总指挥  23岁加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40岁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载人航天功臣”称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