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灵机智的少年好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灵机智的少年好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第1张

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

三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四 司马光砸缸;

五 曹冲称象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想必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王献之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古代智慧儿童故

古代儿童的智慧故事

古代儿童的智慧故事

我来答有奖励

金果6333

聊聊关注成为第2766位粉丝

1、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

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

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

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曹冲趴在曹操耳边,轻声地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

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 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2、孔融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

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3、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4、何晏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

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5、诸葛恪

一次宴会上,孙权看诸葛恪年龄小,叫他依次给大家斟酒。到了张昭面前,张昭不喝酒,说:“这样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吧?”

孙权对诸葛恪说:“你能不能找个恰当的理由出来,让张公喝下这杯酒呢?”诸葛恪端着酒杯对张昭说:“吕太公90岁的时候,还手拿兵器指挥部队作战。

现在打仗时皇上考虑到你的安全,让你在后方;聚会时考虑到你的地位,总是请你在前面,这难道不是尊敬你吗?”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另一次聚会,有只白头鸟飞停在宫殿前。孙权随口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答:“这是白头翁。”张昭年龄最大,满头白发,怀疑诸葛恪在戏弄他。

说:“从来没有听过有鸟叫这个名字,如果有“白头翁”,那诸葛恪能再找出一只“白头婆”吗?”

诸葛恪答:“不是所有鸟的名字都能成双成对,有种鸟叫“鹦母”,辅吴将军能再找出一只“鹦父”吗?”张昭不能回答。

曹冲称象

东汉末年,东吴孙权用船运来一头大象,送给魏国公曹操。

曹操看到大象身形庞大,突发奇想,命大臣想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发愁了:那么大的称砣怎么找呢?

曹操的六岁儿子曹冲却说:“我有办法!只要把大象留在船上,然后在船的边缘上画一条线,记下船身入水的深度就可以了。”

接着,曹冲把大象牵到岸上,再往船上装石块,一直装到船侧的标志线贴着水面为止。最后,他把船上的石块搬下来过称,很快得出大象的重量。众人赞叹不已!

项橐智答孔子

孔子听说年仅七岁的项橐绝顶聪明,便出题考他:“什么山上没石头 什么水里没鱼虾 什么门没门扇 什么车没车轮 什么牛不生小牛 什么马不生小马 什么刀没刀环 什么火没烟 什么人没妻子 什么女子没丈夫 什么季节白天短 什么季节白天长 什么树没树叶 什么城没官员 什么人没名字 ”

面对这一连串的怪问题,项橐不慌不忙答道:“土山没石头,井水没鱼虾,空门没门扇,风车没车轮,泥牛不生小牛,木马不生小马,砍柴刀没刀环,萤火虫的火没烟,神仙没妻子,仙女没丈夫,冬季白天短,夏季白天长,枯树没树叶,空城没官员,初生婴儿没名字。”小项橐对答如流,令孔子大为惊叹。

韩信分油

两个商人想把大缸里的十斤油平均分开,但他们只有一个能装三斤油的葫芦,一个能装七斤油的油罐,很难把油平均分开。

韩信知道后,说:“这有何难!首先用葫芦装三次油倒进油罐里,因为油罐只能装七斤油,所以第三次实际上只把一斤油倒进油罐,葫芦里还留着两斤。

接着,将油罐里的七斤油全部倒回缸内,再把葫芦里的两斤油倒入油罐内,最后用葫芦在大缸里灌满三斤油倒入油罐子里。

这样,大缸和油罐子里不就都是五斤油了吗?”

韩信长大以后,成为了西汉初年一位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

1 关于聪明小孩的文言文诗句

关于聪明小孩的文言文诗句 1找有关于聪明儿童的古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2古代儿童聪明的文言文

1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 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 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 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 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足叔)□(足昔)。 3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 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 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 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柳宗元《童区寄传》 si=2。

3关于写小孩聪明的文言文 带翻译

“司马光砸缸”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操的儿子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4急需

曹植的

原文: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

译文: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及其他诗词歌赋几十万字的文章,善于文章写作。太祖曹操曾经看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吗?”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为什么还要请老师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曹操感到十分惊异

5关于古代聪颖少年的文言文

伤仲永 shangzhongyong(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古代儿童聪明的文言文关于古代儿童聪明伶俐的文言文

柳宗元《童区寄传》si=2少年曹冲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手?”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三国志 武文世王公传》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少年孔融 融幼有异才[一]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 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 则融与君累世通家”觽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 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 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注[一]融家传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后汉书 孔融传》 少年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7关于一个聪明儿童的文言文 如 司马光就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以后,一起坐到了座位上。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后非常窘迫。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

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

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还是个小MM的时候就相当了得。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

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这个东山不出的谢安石。其时天下号称名士的何止千万,能得谢安一赞几乎可以藉此荣耀终身。

另一则故事就更经典了,一次冬日谢氏家族聚会,正赶上大雪鹅毛般片片落下,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问在座的谢氏后辈,飘飘大雪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明接口:“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

谢道韫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简单一句,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谢安大声称善,夸奖道韫敏慧过人。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

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

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

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

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

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

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

——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

8急需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古代聪明机智的少年有:

1、甘罗:

甘罗自幼聪明过人,进入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用计谋,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凭借功勋,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上卿,封赏田地、房宅。后来事迹,史籍无载。

2、司马光:

小时候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惊慌失措得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3、曹冲:

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4、骆宾王: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曾在七岁的时候写出名诗《咏鹅》,永徽年间,任道王李元庆文学、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仪凤三年,任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坐事免官。光宅元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

5、项槖:

项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生在岚山办事处碑廓镇北七公里圣公山下的竹河崖,并有“钢铁不入,用茅草叶劙”的超凡故事。在七岁的时候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灵机智的少年好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 三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四 司马光砸缸;五 曹冲称象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