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中字是什麼意思?
中医的中字是中庸的意思。
一、中的释义:
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
2、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
3、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
二、拼音:zhōng
三、部首:丨
四、笔画:竖、横折、横、竖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空中
[kōng zhōng]
天空中:~飘着白云。
2、中午
[zhōng wǔ]
时间词。指白天十二点左右的一段时间。
3、中间
[zhōng jiān]
里面。
4、高中
[gāo zhòng]
〈动〉旧指科举考试中选,现也用于指考上高等学校。
宋刻本,指宋代刻印的古籍。宋刻本印书多用皮纸或麻纸,文理坚致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在古籍善本市场上,宋刻本无疑是皇冠上的钻石。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本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特别重视。早在明朝,宋刻本已有“寸纸寸金”之说。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毛晋,其家藏图书达89000多册。他为搜寻宋刻本,在其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示。据统计,今天在整个中国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会超过1200部,多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宋刻本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古籍中的瑰宝,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宋版的版式设计堪称精致。文字的分布极为讲究,板框的高广与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设计要求的字体大小及每行字数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页七八行,每行约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页十三四行,每行约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传最多的是每半叶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浙本多用秀丽俊俏的欧体字;蜀本多用雄伟补拙的颜体字;建本字体介于颜、柳之间,横轻竖重。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宋代,政府对校勘十分重视,甚至由皇帝亲自过问,聘请专家把关。为了保证刻书质量,官方还采取若干措施。如规定刻板前需要进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复勘官复校,再送主判管阁官三校,这样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对版样还要再校对。此外,还要在卷末刊载经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责印书的纸张,多就地取材,采用桑树皮、楮树皮、竹子为原料。就其质料来说,多数都是皮纸和竹纸(采李致忠说)。宋代刻印之书,由工于书法的人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中字最早的写法如下:
中字的早期写法像一根旗杆迎风飘着旗帜,插在一个区域里。中国的商代有“立旗”观测风向的习惯,所以“中”的本义是“建旗于口之中”,由此引申为左中右的中,中就有了中央、中间的含义。
后来的写法逐渐简化,把“旗子”慢慢去掉,就变成现在的写法。也有种说法,说“口”是一个指事符号,表示旗杆的中间位置。
文言版《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白话版《说文解字》:中,事物的内部。字形采用“口”作字根。中间的一竖丨,表示上下贯通。
中字的用法
1、名词:指与两端等距离的位置,读作zhōng。组词如:中道,中途,中耳,中指,中缝,中介,中人,中翼,中游,中美洲。
2、名词:指时间点,读作zhōng。组词如:中班,中饭,中伏,中秋,中午,中夏,中古,中断,中年,中期,中旬,中秋节。
3、名词:指与四周等距离的位置,读作zhōng。组词如:中部,中间,中央,中东,中欧,中锋,中心人物,集中。
4、形容词:指居平均水平的,无倾向的,读作zhōng。组词如:中饱,中流,中常,中和,中庸,中层,中等,中点,中农,中层干部,中产阶级,中庸之道。
5、动词:指合乎心意,合乎,读作zhòng。组词如:中看,中用,中肯,中意,中不中。
6、动词:指到位,达成目标,读作zhòng。组词如:中标,中的,中签,中彩,中奖,中举,中选,猜中,命中,击中。
7、动词:指遭受,受到,读作zhòng。组词如:中弹,中毒,中风,中计,中伤,中暑,中邪。
8、副词:指在一半位置,不偏不倚地,读作zhōng。组词如:中挫,中休,中止,中立,中转。
"中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名称,她最早见于周成王五年(周公旦摄政五年、公元前1038年)
所造的青铜器“何尊”。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通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 重146千克。
何尊内底铸铭文122字,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
曰:“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于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
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铭文大意是:王初次亲政,来到成周(洛邑)居住,并在天室祭祀武王,祈求赐福。
在四月丙戌日,王在宗庙的大室里告诫同宗的年轻人说:“你们已经去世的父亲当初能够辅佐文王,
于是文王承受了灭商的天命。武王在攻克大邑商之后,就在庙庭告祭上天,
说道:‘我将居住在这天下之中,从此治理人民。’你们这些年轻人虽然没有见识,
但你们要效法父亲,像他们那样有大功于上天。你们要通晓我的命令恭敬地祭献你们的父亲吧!”
王有礼有德,顺从天意,开导了我的愚钝。这是王的全部诰词。何被王赐予贝三十朋,
用来作了祭祀庾公的贵重礼器。祭祀的时间是王的第五年。从文献看,“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诗经》等古籍。《尚书·梓材》云:
“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为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其中“中国”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内容也是写周公旦摄政时代。
为什么不加上心,大约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有以统治者为中心,统治者是上苍派下来的代言人(历朝历代无出其右),四海都只能归顺于中心的统治者,在当时的科技和文化认知范围内,统治者认为自己即为四极的中心,天下万物以自己为中心而运作。有点“统治”中心论的感觉。
郎的多音字:láng、làng。
:
郎(láng),汉语常用字(一级字),形声字,最早见于篆文。篆书像人体和居住区表示和地方有关,良liáng声,良是郎的初文,指宫廷延廊,侍卫人员多守候在延廊,故郎也用作帝王侍从官的通称;现代汉语泛指青年男子,也可指女子。
字源演变:
郎,形声字。从邑(阝),篆书像人体和居住区表示和地方有关;良(liáng)声,良是郎的初文,指宫廷延廊,侍卫人员多守候在延廊,故郎也用作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说文》:“郎,鲁亭也。从邑,良声。”
春秋时鲁国有两地名都称“郎”,一为鲁近郊之邑,在今山东省曲阜市近郊。《春秋》一书中的郎多指此地。一为远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为费伯之食邑,其后以邑为氏。
郎也是官名,秦代设郎中令,为侍从官。现代汉语所称的“郎”是假借义,“郎”从“良”声,诗中多称女子所爱之男子为“良人”,“郎”即由此发展而来。后来泛指青年男子,也可指女子,如女郎。
古籍释义:
1、又官名。《韵会》:秦初置郞中令,其属官有三署郞。汉官尚书郞。初,三署郞旣选入台,称郞中,岁满,称侍郞。隋文帝讳中字,惟置侍郞。炀帝置六侍郞,其诸曹直曰郞,除侍字。
2、又员外郞,亦隋置。
3、又男子之称。《唐书·房玄龄传》:高孝基曰:仆阅人多矣,无如此郞者。
4、又妇谓夫为郞。《晋书·列女传》:谢道韫曰:天壤之闲乃有王郞。
5、又仆称主亦曰郞。《唐书·宋璟传》:郑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云。
6、又《正韵》:与廊通。《前汉·东方朔传》:陛下今累郞台恐其不高。
中医的中字是什麼意思?
本文2023-10-31 21:52: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