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产生于没有文字记载的什么时代?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产生于没有文字记载的什么时代?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第1张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 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 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 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 记·郊特牲》)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 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 遗留。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 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 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 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 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 志之一。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甲 骨卜辞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经 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然而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 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 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应是传说 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 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其内容从八阕乐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 “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 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夔曰:戛 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 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箫韶》即《大韶》,九成即九章,是帝舜时乐官夔所 作。这套乐曲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演奏时,有钟磬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 等乐器,有人唱歌辞,有人化装为各种鸟兽和凤凰起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 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天之无帱也, 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也曾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去:“乐之为 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这段话 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 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 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 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中国古典文学从思想、行为、精神等等方面沉淀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典文学在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是无数的先辈积累才有如今辉煌灿烂的光辉历程,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内容、丰富的作品传递着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中国人的思想精神凝聚。中国古典文学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中国文化:

一、从思想层面体现

从上古先秦文学到明清文学,几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已经被打磨的愈发璀璨,中国古代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论语·庸也》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这也正是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和平发展,坚守中庸之道的和谐,谋求和而不同,这正是儒家学说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从文学上升到精神思想方面,让中国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取自中庸之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从行为层面体现

中国古典文学流传至今,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影响深远,无论是社交还是学习,都离不开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依赖,从论语到三字经,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举止行为的规范,《三字经》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不正是从提出人的本性和规范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现代人修养、礼仪等等的行为举止。

三、从精神层面体现

汉魏风骨、齐梁声律,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所体现出进步的思想性和独特性,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灵魂,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蕴含在中华文化中。如同一杯香茗,沁人心脾,在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必然会被它蕴含的民族文化而影响着。

中国古典文学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着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曲解中国古典文学,对于加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保护也弥足重要。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2、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3、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4、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

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扩展资料:

特点:

1、唐诗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

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2、宋词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3、元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

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4、小说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元曲

——宋词

——唐诗

——明清小说

6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

类。

《说文解字》云:

“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

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

形图案。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

,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

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

“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

蛤蟆口,或蛙口(娃口)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

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

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

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

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

《淮南子》

又云: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其实,

“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

“五色石”

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

《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

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

《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

以升天。

《博物志》说:

“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

”西王母的不死之

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曰:

“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

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

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

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

《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且,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

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

。在中国民间,

“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

、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

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

,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

“虚”的原义相当于玄

牝。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

,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

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

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

“昆仑,轮转之貌。

”所以,传说中

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

“苦砻”

“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

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

“破瓜”

。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7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

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

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

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

山海经·西次三经》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大荒西

经》曰:

“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

为女阴的隐喻。

《易·乾·文言》曰:

“云从龙,风从虎。

”顾炎武解释道:

“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

从虎则为坤从虎。

”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

事的。

《周易参同契》云:

“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又说: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

贪。

”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

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

《山海经·海

内北经》云: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三青鸟亦为三足

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

,或为鸟负日

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

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

足峻

cun

《淮南子·精神训》云:

“日中有

cun

乌”

足俊

月俊

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

《说文》

月俊

,赤子阴也。

“赤子阴”是男子灵根

的古老说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说:

“未知牝牡之合而

zui

月俊

作,精之至也。

”牝牡之合即男女的

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

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

“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

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不崇朝而遍雨天

下”

,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

。这是很形象

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

,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

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

《序卦》释泰:

“泰者,通也。

”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

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

乾坤之合。

3

、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

助。

①、

“帝”

是什么?

在甲骨文中,

“帝”写作

。此字的下部似为三根木棒构成的三角架,其上一个置放东

西的平台;上部为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符号,明显出是女性生殖器的符号,即女性人体三角区的形

象描写。在古代世界,用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阴的不独中国汉民族,巴比伦早期的象形文字,日本

新石器时代的石刻文,都是用倒三角形符号表示女阴的。据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家格罗塞在他的《艺

术的起源》

中报道:

南美洲恒格河巴西印第安人以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子的遮羞布,

名为

“乌鲁里”

8

当一个白人在他们面前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时,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叫道“乌鲁里”

“乌鲁里”

“乌鲁里”

据此字形,许多学者认为,

“帝”的初义是女阴。尽管此说未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帝”具有生

殖或化生万物之义,则是很少有异议的。汉代的郑玄说过:

“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近人詹先生根

据音韵,亦证明“帝”与万物化生有关。

“根据义由声得的道理,应考察其语族。可以发现,古音与

帝相似的字多有根基、

原始等义。

‘蒂’

表示花的基,

‘柢’

表示根基,

‘底’

表示房屋的基础,

‘胎’

表示人之所由生,

‘始’表示氏族之发源。蒂、柢、底、胎、始都与双声。由此看来,至尊神所以称

为‘帝’

,本来表示昊天是天地万物所由生的根本和原始。

(参见中国文明史上

P190

近人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刘半农、马叙伦诸先生都认为“帝”为“花蒂”

“帝”为

“蒂”

之初文。故可以说,帝是人得以化生的始基,帝崇拜就是女性先祖的崇拜。

帝、花蒂、阴蒂。

②“王”是什么?

“王”字的书写颇为简单,三横一竖,即人们常说的“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

道通三》云: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文。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我们说,董仲舒的解释只是穿凿附会,以

之说明他的天人感应说,与“王”的本义不合。更何况,在甲骨文里,

“王”字并不是“一贯三”

而是一贯二,很像个“土”字,与“土”字不同的是,

“王”字的一竖,起笔为重写,呈大黑点状,

颇像个大头针,而“土”字则没有大头,一竖直贯下去。

“王”与“土”大同小异,说明“王”的崇

拜与先民的土地崇拜很有关系。

土地崇拜不仅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此之前就有。此前,土地神既是大地之神,又是生命之

神;既是农业神,也是生殖神。由于两者的互联关系,在农业发明之前,人们崇拜土地,用意乃是

将土地同女子的生殖力作互参的理解。今天,我们常说,大地啊母亲!大地与母亲具有同等的意义、

同等的功能,什么功能?都能无中生有。没有听说大地啊,父亲!

在古文字里,

“土”与“地”的含义是一样的。

《白虎通·五行》谓:

“地,土之别名也。

《说文》

亦云: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

“地”从土从也,

“也”字,

《说文》的直接解释是“女阴也,象形。

其形状为一椭圆形的圆圈,两边有一“丫”形的线条相夹而下,实为女子阴部的门户与外轮廓线组

合而成。

也就是说,最早的“王”字同“土”字,而“土”为女阴之象,可以想见,

“王”亦同女性崇拜

有关。

③、祖是什么?

祖庙、祖先崇拜。道教、佛教前,中国没有神庙,只有祖庙。

先看几个有关祭祀的文字。

“祀”

《说文》

“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

”实际上,古代的“祀”就是由“示”和“已”

两字组成的,

“示”为男根,

“已”为女阴。

“祀”之本义即对男女性器的崇拜。

“已”

《说文》谓:

“为蛇,象形。

”说得明白点就是,

“已”像一条蛇。蛇,古文字写作“虫也”

从虫从也。

《说文》云:

“也,女阴也,象形。

”可知,蛇为女阴之隐喻。

《尚书·洪范》云:

“蛇者,

阴之所在。

《诗·小雅·斯干》

“维虺

hui

维蛇,女子之祥。

”朱熹注云:

“虺蛇,阴物穴处,柔弱隐

伏,女子之祥也。

”正因为蛇为女阴之隐喻,故古代传说的女神,女娲、伏羲、西王母都是人首蛇身。

美女蛇。

“示”

《说文》释为: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

”但从甲骨文卜辞看,最早的

“示”字多作“

T

”形,上不必从二,下不必垂三。以

郭沫若的看法,

“示”

,即上古的“

T

”字,亦即“

I

”之倒悬。而“

I

”在上古文字里,也就是“且”

9

即男根的象形字。

“祖”字为

“且”的演进,亦为男根之象,男根加男根。

“祭”

,在甲骨文中有从示的祭或从匕的祭,前者祭祀男神,后者祭祀女神。男权确立后,从

匕的祭废而不用了。

④、宗是什么?

宗、宾,郭沫若认为,宗宾的含义相近,宗是祭祀男根的,宾是祭祀女阴的。

⑤、吉、凶

“吉”字

是结合的“结”的初文。在初民那里,结即男女的结合。

“吉”

字从士从口。在甲骨

文中,

“士”作男根状,形似一箭头由此而引申为男子的代称。男子之为男子,就在与他们都有一个

士。

“口”

,甲骨文作

U

状,实乃女阴之象。意思是洞坑。弗洛伊德认为,洞穴、洼地都是女阴的象

征,相应的,

“入穴出穴都是性交的象征。

男女结合就是“吉”

《诗》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句。历来注经家都把“吉士”释为“善

士”

,谬。应为性冲动的男子。

“凶”

,交叉的符号都历来表示禁止,做不得,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是用这个符号表示上述意

思。为什么后有这样的巧合呢?原来,

“叉”这个符号的初义是表示不能性交。把一把“叉”一样的

东西放在女子的体内,自然是要不得的,更谈不上达到媾和的目的。中国的“凶”字实则表达的就

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U

”为女阴,将“叉”置于完成中,当然要不得。

⑥、祸福

如果说吉凶二字所含的生殖崇拜信息尚为中性的话,即无性别歧视,那么祸福二字则含有男尊

女卑的思想。祸福二字的本义分别对男根与女阴的崇拜,男权确立后,观念发生变化,崇拜男根为

福,

,为吉祥,为好事,而崇拜女阴则为祸,为凶,为坏事。后来的女人是祸水,大概源于此说。

祖,祖宗,且、示、

社稷、社会、社,稷,

社,祭祀土地神的土堆。崇拜无中生有,期盼生命旺盛、生产丰盛。

稷,

《说文解字》释为“五谷之长”

。事实上,稷是中原人一种最古老的作物名称,后来,稻麦

黍菽成为中原的作物后,人们将稷神的表义包括了稻麦黍菽诸种作物,作为一种五谷神的象征。

《风

俗通义·祀典》云:

“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五、文明的标志

人类繁衍:

早期:

“杂交群婚”

30

万年前,

“血缘家族”

,同辈人可以互为夫妻、性伙伴。

2

3

万年前,

“普那路亚婚”即族外婚,

新石器时代,

“对偶婚”

群婚制的性行为可以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没有回避的必要,而对偶婚由于一夫一妻制的相对稳

定性,性行为必须有所回避。而这就是文明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曙光。正如科维《新科学》

中所说,

男人一旦把女人拉出山洞,即标志着文明的诞生

因为:

有了房子建筑物;

有了村落、城市以致国家;

有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

有了遮掩材料和服饰;

6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

类。

《说文解字》云:

“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

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

形图案。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

,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

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

“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

蛤蟆口,或蛙口(娃口)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

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

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

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

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

《淮南子》

又云: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其实,

“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

“五色石”

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

《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

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

《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

以升天。

《博物志》说:

“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

”西王母的不死之

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曰:

“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

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

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

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

《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且,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

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

。在中国民间,

“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

、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

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

,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

“虚”的原义相当于玄

牝。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

,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

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

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

“昆仑,轮转之貌。

”所以,传说中

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

“苦砻”

“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

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

“破瓜”

。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7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

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

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

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

山海经·西次三经》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大荒西

经》曰:

“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

为女阴的隐喻。

《易·乾·文言》曰:

“云从龙,风从虎。

”顾炎武解释道:

“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

从虎则为坤从虎。

”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

事的。

《周易参同契》云:

“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又说: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

贪。

”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

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

《山海经·海

内北经》云: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三青鸟亦为三足

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

,或为鸟负日

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

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

足峻

cun

《淮南子·精神训》云:

“日中有

cun

乌”

足俊

月俊

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

《说文》

月俊

,赤子阴也。

“赤子阴”是男子灵根

的古老说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说:

“未知牝牡之合而

zui

月俊

作,精之至也。

”牝牡之合即男女的

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

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

“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

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不崇朝而遍雨天

下”

,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

。这是很形象

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

,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

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

《序卦》释泰:

“泰者,通也。

”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

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

乾坤之合。

3

、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

助。

①、

“帝”

是什么?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产生于没有文字记载的什么时代?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 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