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收藏知识
普遍认为,是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伪作。
汉时,秦博士伏生口授28篇,隶书。是为今文《尚书》。西汉时,鲁恭王在撤除孔子故宅时,发现另一部《尚书》,古文(先秦的一种书体)书写。是为古文《尚书》。孔安国整理,比今文多出16篇。西晋永嘉之乱时,今古文《尚书》全部散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献于朝廷一部《尚书》58篇,包括今文33篇,古文25篇。现在流行于历代的《尚书》就是梅赜的本子。
扩展资料:
梅赜献书;
西晋永嘉之乱,文籍丧失,今、古文都散亡,连石经也遭破坏。司马氏逃到江南建立东晋,仍要靠儒家思想维持统治,又广求经典。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计有经文五十八篇,其中包括西汉今文二十八篇。
但把它析成三十三篇(分《尧典》下半为《舜典》,《皋陶谟》下半为《益稷》,《顾命》下半为《康王之诰》,《盘庚》仍分三篇)。
又从百篇《书序》中采十八个篇题,从当时有的一些古籍中搜集文句缀成二十二篇(十八篇中《太甲》、《说命》各作三篇),另新撰《泰誓》三篇,这就是伪古文二十五篇,用此来凑成刘向、郑玄所说的古文五十八篇之数。全书各篇有标为《孔安国传》的注,并有一篇《孔安国序》。
从《史记》、《汉书》看,孔安国并没有做过这些东西,又二十五篇与刘歆所举孔安国逸书十六篇的篇题也不一致,它的破绽显然存在。
-古文尚书
清代末期今文尚书学派认为,所谓“古文尚书”是个大阴谋。但还有另一派学者不这样认为。
清代的阎若璩辨明了流传的《尚书》篇目中,古文的部分是魏晋时人伪造的,所以叫“伪古文尚书”;那就是说,还有个不伪的《古文尚书》,也就是引发了汉代“今古文之争”的那个古文尚书。
但之后的今文学派的辨伪更加进一步。其中,龚自珍认为,刘向提供的所谓古文是伪造的,魏源认为马融、郑玄注疏的古文是伪造的。
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提出汉代古文经,就所谓的孔宅壁中诸经,全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取汉政权而伪造的。王莽的政权叫新朝,这些古文经全是新朝经学所伪造的,所以他称之为“新学伪经”。
顾颉刚先生受康有为启发很大,对新学伪经说,坚持更彻底。
但是,按照阴谋论的说法,刘歆能够伪造出《古文尚书》、《左传》这些经典来,这个人可真是厉害了!刘歆能有这么厉害吗?
就像今天,有人说《清华简》是文物贩子造的假货,有研究者指出,如果文物贩子造假能够造到这个水平,让碳十四检测确认为是真,让李学勤、裘锡圭等当代的一流古文字专家深信不疑,那这个文物贩子可就厉害去了,必须得是战国时代的人,穿越来才行。
其实,把古文经一概否定,康有为的弟子们也不是都同意,但毕竟那是老师在说。就在顾颉刚先生的同时代,另一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写了一本《刘向歆父子年谱》,对康有为作了最有力的批驳。
顾颉刚先生的学生刘起釪先生,前些年刚去世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尚书专家。他认为,在汉代,除了伏生传下来的今文尚书,是有古文尚书存在的。因为伏生可以藏书,孔子家族更可能藏书,那可是人家祖先留下的命根子、传家宝啊;汉朝廷大规模征集,也有可能找到别人藏的古本尚书,所以历史记载有个“中秘本”,就是汉朝廷的大内珍藏本,是有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刘歆在和当时的博士官争论时,博士官们反对他把中秘本的古文尚书、左传这些书立在学官,理由一大堆,但没有人说他的书是伪造的。汉代这些学者可不是好糊弄的,汉代张霸献百二篇尚书时,博士们可是拿中秘本对照,当场确定是造伪的。但他们没有对刘歆提出造假的质疑。
如果古文尚书不是假货,那为什么博士官们反对把它列入学官呢?《尚书》文字古奥,不加讲解是根本无法读的。据说老一辈的研究经学的学者,除了要读注疏本,还经常点读不加注释的本子,叫白文本,来练功夫,就像武侠练功一样。中秘本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白文本,就那么放在大内皇家图书馆里,而外面流传的,就是这些博士官们讲解本。
前面讲过,《尚书》的流传,是通过学者代代相传的;就在学者的流传当中,形成了家法、门派,并与社会地位结合起来了。看似学术问题,其实在当时已经不单纯是学术问题了。刘歆要把古文尚书拿出来,就破坏了既有的利益格局,受到群起攻之。后来,借助了王莽的帮助,古文尚书立在学官,后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
但遗憾的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个真的古文尚书就失传了,而梅赜版的《尚书》流传下来,这个本子还伪造了一部分古文尚书篇目。
上一讲已经讲了从宋朝到清朝几百年间辨伪的历史,以及清华简给伪古文尚书的“补枪”,证明确实存在着另一部分古文尚书篇目,这里就不重复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伪造了这些古文尚书?从宋代以来,一直到民国,众说纷纭,始终没法得到定论。
但是,几百年来,学者们猜来猜去,也就只有三个人可以怀疑:皇甫谧、梅赜、王肃。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古城)人。曾祖父为东汉太尉皇甫嵩。他是西晋朝的人。这个人很有学问,博览儒家经典百家,淡于名利,举孝廉而不行,相国征辟而不就,著述很多。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共10卷,乃中国针灸学名著。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年历》等。
说他伪造古文尚书的证据,是梅鷟引用一个说不清楚来源的《晋书》版本,说上面记载了皇甫谧继承《古文尚书》。但不仅这个版本的《晋书》没有人见过,后来多个学者认真考证,发现皇甫谧根本就没有见过今本的《古文尚书》,也就是《伪古文尚书》,后来就没人提他了。
梅赜,字仲真,东晋汝ru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内史。他献了《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立为官学,但被宋以来的考据家指为伪书。
史书明确记载了梅赜献书,但除了献书以外,没有任何材料足以证明他伪造此书。
后来阴谋论者认为,王肃是最大嫌疑,是王肃为了死后和郑玄争名而作。这个说法比较有趣,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今将重要之伪书,已定案、未定案、全部伪、部分伪、人名伪、书名伪等,分别总括列表如下。所录限于汉以前书,或托名汉以前书者;其术数、方技等书,虽托名汉以前者,亦不录其未定案者间附鄙见。 《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问题起自宋代,到清初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
《古文考经孔安国传》。伪撰人未定
《孔子家语》及《孔丛子》。乾隆中叶问题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
《阴符经》《六韬》。汉以后人伪撰
《鬻子》《关尹子》《子华子》《文子》《亢仓子》《鹖冠子》《鬼谷子》《于陵子》《尉缭子》。各书著录《汉书·艺文志》者已不可尽信,今本又非《汉志》之旧。大率晋至唐所陆续依托
《老子》的河上公注。晋以后人伪撰
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晋以后人伪撰 《周礼》。此书问题最大,从初出现到今日二千年,争论不决。据现在趋势,则不认为周公制作者居多。大概此趋势愈往后愈明了。应认为汉刘歆杂采战国政书附以己意伪撰
《孝经》。春秋时无“经”之名,大约汉人所撰,托诸孔子、曾子
《晏子春秋》。大约西汉人伪撰
《列子》。此问题发生不久,但多数学者已渐渐公认为晋张湛所伪撰
《吴子》《司马法》。大约西汉人伪撰
《毛诗序》。此亦宋以来宿题。撰人名氏拟议蜂起。今多数学者渐认为后汉卫宏撰,与孔子、子夏、毛公无涉 《尚书百篇序》。是否伏生、孔安国时已有,何人所作,完全未决
《古本竹书纪年》及《穆天子传》。古本《纪年》之伪,不待言。但有人谓晋太康汲郡发冢事根本靠不住。如此则此两书纯属晋人伪撰。但我颇信其真
《逸周书》。有人指为伪,但清儒信为真者居多。我虽不认为周初书,但谓非汉以后人撰,其中或有一部分附益则不可知
《申子》《尸子》《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此五书已佚,今存者或不全,或由近人辑出,原书是否本人所作,抑秦汉以后人依托,问题未决 《老子》中“夫佳兵者不祥”一节。无旧注,是知后人加入
《墨子》中《亲士》《修身》《所染》三篇。后人采儒家言掩饰其书
《庄子》《外篇》《杂篇》之一部分。《内篇》为庄生自作,无同题;《外篇》则后人伪续者甚多;《杂篇》亦间有
《韩非子》中《初见秦篇》。由《战国策》混入
《史记》中记昭、宣、元、成以后之文句。褚少孙至刘歆等多人续入
《楚辞》中之屈原《大招》。汉人摹仿《招魂》而作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之《虞夏书》。二十八篇为孔子时所有,盖无疑。但《虞夏书》是否为虞夏时书,则大有问题,恐是周初或春秋时人所依托
《左传》中释经语。今文学家不承认《左氏》为解释《春秋》之书,谓此部分皆汉人伪托
《论语》二十五篇中后五篇。有人谓汉张禹所窜乱
《史记》中一部分。有人谓刘歆窜改
《荀子》《韩非子》之各一部分。有人谓后人误编
《礼记》及《大戴礼记》之一部分。有人指为汉人伪撰。然两书本题“七十子后学者所记”,其范围包及汉儒,有汉人作不能谓为作伪 《易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相传为孔子作。有人攻其非。但原并未题为孔子作,不得遂为后人依托孔子
《仪礼》。相传为周公作,亦后人臆推。大抵应为西周末、春秋初之作
《尔雅》《小尔雅》。后人指为周公作,纯属臆推。大抵为西汉人最集训诂之书
《管子》《商君书》。《汉书·艺文志》题为管仲、商鞅作,乃汉人误推。大抵属战国末年法冢者流所编集
《孙子》十三篇。旧题孙武作,不可信。当是孙膑或战国末年人书
《尚书大传》。旧题伏生作,是否未定,总是西汉经生所著
《山海经》。或言大禹作,伯益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汉代相传一部古书
各种纬书。自《易乾凿度》以下二十余种,汉儒或指为孔子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战国末年传下来古代神话书
《周髀算经》。相传周公或商高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周末或汉初相传古算书
《素问》《难经》。相传黄帝、秦越人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秦汉间的医书
《越绝书》。旧题子贡作。据原书末篇叙词用隐语自著其名,已知作者为会稽袁康,后汉人
以上各书之真伪及年代,或属前代留下来的宿题,或属清儒发生的新题。清儒经三百年多少人研究讨论的结果,已经解决的十之三四,尚未解决的十之六七。但解决问题固然是学术上一种成绩,提出问题也算一种成绩。清儒在这部分所做的工作也算可观了。
中国的古籍辨伪工作是伴随着文献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产生的。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学者认识到,有必要在使用文献之前,对其立论、事实的真伪进行考辨。西汉末年,官府组织学者进行大规模的校理典籍工作,第一次全面地对当时所存文献中的依托和真伪掺杂现象进行了辨析在基本根据《七略》编成的《汉书·艺文志》中,有许多“依托”、“非古语”、“后世所加”之类的断语。此后历代学者对此都很关注,如东汉经学家马融在注《尚书》时曾遍考各篇的真伪;王充在《论衡》中系统地对当时一些经史要籍中记载的史实提出了质疑;隋代僧法经编纂的《众经目录》专立“辨伪”一门,著录在著者、内容和年代上有问题的经籍;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读书治学过程中,注意辨别古书之真伪,并根据伪书的不同性质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更写有《辨〈冠子〉》、《辨〈列子〉》等辨伪专篇。宋代疑伪考辨之风更为盛行,当时的著名学者如欧阳修、吴、程大昌、王应麟、程颐、朱熹、晁公武等都进行过文献考辨,取得了较多成就。明代胡应麟在总结前人辨伪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古籍作伪的十几种情况,系统提出了辨析伪书的 8条基本方法;藏书家祁承在《澹生堂藏书约·鉴书》中也曾归纳了伪书的种种情况。清代是继宋以后辨伪工作的又一兴盛时期,学者们在提出问题的态度上更为慎重。在辨伪方法上更加细密,考辨深度也大大超过前代,确认了一批长期争论不休的典籍真伪。如确证古文《尚书》《孔子家语》今本《竹书纪年》系伪书等,即是这一时期辨伪工作的重要成果,阎若璩则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姚际恒所著《古今伪书考》一书是著名的辨伪著作。著名学者崔述在《考信录》一书中,对先秦典籍中史事立说的真伪进行了系统的考辨,基本总结了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直接启迪了中华民国时期“古史辨”学派疑古辨伪学术活动的开展。清末民初的辨伪工作,不仅在具体文献的辨伪上有所收获,而且还在西方学术思想输入的背景下,依据前代学者的经验和成果,对辨伪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基本确立了辨伪作为文献研究的分支学科的地位与方法。其中较著名的有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提出的审定史料真伪的 5条方法;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和《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中归纳的辨伪公例等。近人张心辑《伪书通考》,基本上涵括了前人的辨伪成果和方法,是一部著名的辨伪工具书。
古书收藏知识
本文2023-10-31 22:48: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