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鲁迅的资料大全,第1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鲁迅为其主要笔名。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败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从叔祖周玉田启蒙。12岁师事寿镜吾,在三味书屋攻读近5年。少年时代接受长达10余年的传统教育,课余喜杂览,爱读野史笔记。因其外祖母等亲友在绍兴乡间,得以常常接触农村,与农民相亲近。13岁时,祖介孚因科场案下狱,父伯宜去世,家道中落,经常出入当铺与药店,备感世态炎凉。不满传统的封建“正道”,“走异路,逃异地”,二十四年,考入无需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不久,因厌恶这所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开始接触新学,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二十八年春,毕业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革命党人一起,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因有感于中国人的愚弱,为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于三十二年毅然中止学医,选择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的战斗武器,开始革命文学生涯,并加光复会。留日期间,坚定地站在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边,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大论战,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并翻译介绍世界上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宣统元年(1909)夏回国,应邀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翌年夏,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工作之余,搜集、整理古籍和乡邦文献,编成《会稽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参加越社青年组织的集会,并以会议主席身份发表演说。武昌起义后,率领绍兴府中学堂师生上街宣传,并率众迎接王金发革命军进驻绍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光复绍兴的实际斗争。绍兴光复后,被绍兴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支持绍兴军政分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不久,王金发腐化蜕变,鲁迅深感痛惜,支持越社青年创办《越铎日报》,以监督、批评军政分府的错误行为民国元年(1912)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未几,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该部任职。同年5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佥事。7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后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结识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等人。8年,“五四”运动爆发,站在运动的最前列,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除《孔乙己》、《阿Q正传》等名篇外,还发表了大量杂文,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9年开始,先后在23年后的文化“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中,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从而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24年10月,工农红军经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消息传来,他与茅盾托人经巴黎向中共中央拍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25年,身患重病。4月底,会见奉中共中央之命由陕北来上海的冯雪峰,了解中共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6月抱病口授《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反击托派对中共的诽谤。8月,口授《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表示无条件地拥护和加入这条战线。从16到25年间的以杂文为主的论著,先后编成《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此期间,还以很大精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文学作品《毁灭》等,为传播马列主义文艺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关心教育战线的斗争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多次应邀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演讲和热情接待来访的青年,回答他们提出的种种问题。热心提倡战斗的木刻艺术,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民国25年(1936)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其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为一生写照。遗体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迁至上海虹口公园,由毛泽东题署墓碑。毛泽东称颂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生著译甚丰。有多种版本《鲁迅全集》问世。其作品一版再版,并翻译成50多种文字,传播国内外。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颁布,拉开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2007年2月28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8月3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选定57家(后增至59家)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古籍保护试点工作,印发了《古籍普查方案》等文件,宣布成立了由66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自9月底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名录的申报工作。申报工作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文化、文博、教育、民族、宗教等系统的200余家单位及个人参加申报,截止12月中旬,申报数量总计超过5000部,古籍类型除大量的汉文古籍外,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金石碑拓、敦煌文献、舆图、竹木简等。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的入选标准十分严格。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国家珍贵古籍的评选标准,原则上与《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所规定的一、二级古籍的评定标准相同,即国家珍贵古籍原则上从一、二级古籍内选定。属以下两种情况的古籍暂不入选:一是专家审定时对版本存疑的,暂不入选;二是申报的版本残缺超过50%以上,其他收藏单位有同一版本全本的,暂不入选。11月初,文化部成立评审委员会,聘请简帛、碑帖、敦煌文献、佛经、汉文古籍、民族语文古籍、古籍保护等各学科专家,开始进行名录的初审工作。经评审委员会反复研究、审议,于12月中旬初步确定了名录的推荐名单。2008年1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向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发函,就名录推荐名单征求意见。根据各方的反馈意见,评审委员会研究后对推荐名单作了相应调整,于1月23日至29日在《中国文化报》及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向全社会进行了为期7天的公示。根据公示意见,经评审委员会再次研究,将名录推荐名单调整确定为2392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8年3月1日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家。这2392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

1、藏经纸:唐人写经所用的一种纸张,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棉性,质地厚硬,不透明。

2、毛边纸:色呈米黄,故亦称黄纸。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牢固度次于太史连纸。《常昭合志稿》云:“隐湖毛氏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存其名不绝。”然据《中国雕版源流考》称,明司礼监造纸名色中,既有“毛边”名称,则非始于明末以毛晋得名可知。清乾隆以后印书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边纸印的。

3、毛太纸:与毛边纸颜色相似,质地略差,纸幅也较小,厚薄不等,有明显的直纹。清同治光绪间,用此纸印书较多。

4、棉连纸:实际是宣纸的一种。汪六吉制造的称六吉棉连,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摹拓碑帖彝器多用之。清末比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连纸。

5、太史连:比开化纸色略黄,质地细腻匀净,绵软有韧性。清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图书集成》所采用的两种纸,一为开化纸,一即太史连纸。

6、官堆纸:色黄比毛边纸略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之。

7、白绵纸:白绵纸印本书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万历年间大为使用。“明白绵纸本”近乎明版好书的代称,故藏家自当珍视之。历来认为白绵纸就是由绵茧所造的纸,但经过现代科学方法的检测,得知白绵纸实际是楮皮纸的一种。

8、开化纸:开化纸产生于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为盛行,殿版书几乎均用此纸来印刷,到嘉庆之后逐渐失传了。由于开化纸洁白细腻,薄而有韧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书真正称得上纸白墨黑。到民国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项专藏就是开化纸本,因此而赢得了“陶开化”的雅称。因开化纸产量不大,除殿版书使用外,民间使用极少,故用开化纸所印的书,按今天的藏书标准均为较好的版本

9、连史纸:元代人费著在其所作《蜀笺谱》中说:“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笺。又有青白笺,背青面白……”这是连史纸的最早记载。连四纸从明代开始又称连史纸,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连二、连三、连四是造纸时所用抄纸帘的使用方法的名称。

连史纸在清代时印书大量使用,过去一直认为清代最好的印书纸是开化纸,后来得以见到宫内陈设用书几乎都是用连史纸,从这点上看来,连史纸并非像书界以往认为的那样不高档。

10、皮纸:皮纸是用楮树皮和桑树皮所造的纸。产生于唐代,由于皮纸生产成本较高,故一般讲究的书才用皮纸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皮纸坚韧、抗蛀,比麻纸更加洁白平滑,而有的皮纸在生产过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时候皮纸看上去像麻纸,如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本《昌黎先生集》习惯说法是白麻纸,而其实是白色桑皮纸。

明代官方刻书主要是用皮纸和白棉纸,故而从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纸本书大部分都是好书。对于初入门者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

11、竹纸:竹纸就是用竹的整个茎杆,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纸的。中国造纸最初是用麻料破布,而后发展到用树皮纤维造纸,这是造纸术的一大进步,而从树皮纤维发展到用整个茎杆造纸又是一大进步,使得纸得以降低成本而大量普及。

竹纸产生于唐末,但没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但今天流传下来的宋版书用纸大多数是麻纸,其主要原因是竹纸发脆易碎,而在当时好书都是用麻纸来刷。现今市场流通的明清古籍绝大多数是用竹纸,就纸张的性质而言,竹纸本是常见的几种明清用纸中除土纸外最差的一种。

鲁迅的资料大全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鲁迅为其主要笔名。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败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