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汉武帝时期云南的昆明族是当今的哪个民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谁知道汉武帝时期云南的昆明族是当今的哪个民族???,第1张

昆明族,实系叟族,也称昆族。昆明族出自氐羌后与其他民族交错居住在一起,以后逐渐分化融合,分别成为近代彝、哈尼、拉祜、僳僳、阿昌、景颇等民族 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地区的昆明族是白族先民的主体,而且昆明族主要也分布于云南西部、中部地区。

因此

可以近似的认为白族是昆明族主体的直系后裔。

汉武帝时期云南的昆明族是当今白族。

楼上的注意了: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出自氏羌系统的西南各族中,昆明族被称为大种,叟族被称为小种。

在后时很多著述中多以 昆 或者 叟 来指代其整体。所以有以上昆明族实系叟族之说

而昆明族是白族公认的先民~ (大理州政府官网 史学研究组织)

你应该不会认为一个民族可以整体性的数典忘祖吧~

三苗,蚩尤,黄帝,华夏部,三苗部之类

天知道有多少个传说的版本~呵呵

但有一点很重要:

民族的迁徙与发展,融合与分化正如同历史的延续一样并非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历程~~~~

昆明翠湖公园的前身是菜海子。菜海子位于昆明市五华山西麓,因其湖东北曾有九个出水泉眼,又名“九龙池”。在明朝,镇守云南昆明的沐英曾在翠湖建别墅。在清初,盘踞云南的吴三桂填湖修筑王府,到他的孙子吴世瑶又把西部辟为花园。直到1913年至1927年唐继尧执政期间,翠湖才被改造成今天的样子。

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氏族部落林立,以濮人为主。氐人、羌人等游牧民族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越过金沙江进入滇池地区以后,与当地濮人融合形成滇族,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

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

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公元617年唐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

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

公元765年,蒙氏阁逻风(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并令其驻守。拓东城就成为了当时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明代,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著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

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

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埠及1910年滇越铁路的修通,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

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

1911年的“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

1915年,昆明爆发“护国首义”,全国响应。

1919年,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

1922年改设昆明市政公所。

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战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著名的“民主堡垒”。

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

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1950年2月24日,云南和平解放。

1951年,8个区并为5个区。即:第一区(胜利堂)、第二区(圆通街)、第三区(小吉坡)、第四区(崇仁街)、第五区(尚义街)。

郊区在民国时期为昆明县(今官渡、西山两区),因历史上昆明是市、县分治,1950年4月6日建立昆明县人民政府后,划归武定专区管辖。由于当时昆明市辖区小,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1950年8月30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将昆明县由武定专区划归昆明市管辖,县下设7个区。

1951年2月市政府将城周边的5个乡划归昆明县,因而增设一个郊区,共辖8个区;即:第一区(陈家营)、第二区(官渡)、第三区(大板桥)、第四区(波罗村)、第五区(大塘子)、第六区(高峣)、第七区(龙潭)、城郊区(白马庙),县政府设在马街。此时,市政府直辖5个城区和1个郊县,总面积187823平方千米,年末总人口601215人。

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县合并,将市内5个区调整为4个区。撤销昆明县建制,原县辖8个区调整为五、六、七、八、九区,由市政府直接领导。1953年11月,区公所改制为人民政府,为县级政权。1954年1月将玉溪专区昆阳县的第三区(海口)划归昆明市,改为第十区。

1956年,原一、三区合并为盘龙区;二、四区合并为五华区;原五、六区合并为官渡区;七区更名为龙泉区;原八、九区合并为西山区;十区更名为海口区。1956年10月19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昆明市人委关于并区工作的请示报告。同年,安宁县由楚雄专区划归昆明市,改为安宁区。此时,昆明市辖2个城区,5个郊区,共7个区,即: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龙泉区、海口区、安宁区。总面积336336平方千米,年末人口为822506人。

1958年12月,龙泉区并入官渡区。1958年,富民县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归昆明市。

1959年4月,曲靖专区宜良县和嵩明县的部分矿区划归昆明市,设立明良矿区,9月该区撤销,分别归还原所属县。10月,龙泉区并归官渡区,撤销安宁区,复设安宁县;海口区改为海星人民公社,划归安宁县。

1960年,玉溪专区的晋宁县划归昆明市(此前,玉溪专区的呈贡县和昆阳县分别于1958年、1959年并入晋宁县)。

1961年,将安宁县的海星人民公社划归西山区,改称海口人民公社。1962年,将晋宁县的龙街、吴家营、大渔、洛羊、马金铺等5个人民公社划出,设呈贡区(1965年撤区建县)。至1965年,昆明市辖区为4区4县,即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安宁县、富民县、晋宁县、呈贡县。面积6465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382536人。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曲靖专区的宜良县、嵩明县和路南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禄劝县划归昆明市,全市辖区扩大为四区八县。

1985年6月,禄劝县改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1995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安宁撤县建市。

1998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12月正式更名。

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昆明市东川区;将曲靖市管辖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1999年2月,正式实施。至此,形成今昆明市行政区域。

201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呈贡县,设立昆明市呈贡区,以原呈贡县的行政区域为新设呈贡区的行政区域。呈贡区人民政府驻三台路。昆明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昆明市盘龙区东风东路迁移至昆明市呈贡区锦绣大街。

昆明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喜欢按部就班,开拓能力差,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在北上广深工作的昆明人很多,并没有说的那么排外,而且比起很多外地人要更热爱生活吧...他们也没有传说当中那么一定要留在自己的家乡,对昆明的评价只是没啥机会,太过安逸。在昆明,发现大家都喜欢逛花市,对外地游客也很友善,没有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

而且如果真的要说排外,我觉得除了上海,特别是你住在浦西那些民宿的时候,真的受够了上海大叔大妈骨子里瞧不起你的感觉,即使你是从北京广州深圳出来的。

可能其他地方都不会明显给你感觉到有排外的情绪,特别是昆明这样的旅游城市,这种感觉真的很淡,大部分人对你还很热情。

昆明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春城一瞥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以上内容参考——

志良 高级建筑师。1941年1月生,武进人。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艺,一作紫艺。祖籍玉溪,生于昆明

丁皓江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8月15日生,常州人。

卜银根 济南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1942年毕业于北京轻工学院。

于炳坤 当代作家。曾用笔名周良恩。1934年1月2日生,金坛人。1947年~1949年在江苏省洛社乡村师范读书。

马 骐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29年8月生,常州人。194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马时中 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1932年3月15日生,溧阳别桥马家村人。

马忠良 沙市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35年11月生,常州人。

马清槐

马清槐 编审。1910年生,常州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唐 骏 微软亚洲技术中心总经理。1962年生,常州人。

王 平 高级讲师。又名王建平。1925年6月5日生,武进前黄镇人。

王 锐 南京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28年7月生,武进人。

王云坤 吉林省政府省长。1942年12月12日生,溧阳人。

王汉东 烟台市电视大学副教授。1928年生,武进人。

王汉琦 原云南省建王永忠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饲料食品所研究员。1936年8月18日生,金坛县后阳乡思模村人。

王尧奇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31年9月10日生于武进鸣凰镇。

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是清代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

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全联如下: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译文如下: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中文名: 司马迁 出生日期: 前145年或前135年 逝世日期: 前87年? 职业: 史官

主要成就: 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 代表作品: 《史记》 别名: 司马子长,太史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龙门(今陕西韩城或说山西河津)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昆明”这个词在中国古籍中又写作“昆弥”“昆㳽”,或“昆”。最早并非城市名称,而是一个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天的云南、四川西南部和贵州西部古代民族的名称。

“昆明”这个词是“夷语”即“昆明”族的语言;中国古代内地人民按照当地的读音,用汉字把它记录下来,写为“昆明”或“昆 㳽”“昆弥”等。

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西汉朝廷在今云南省境内建立益州郡。郡辖24县,其中有一个以名将郭昌的名命名的“昌县”,其位就在今昆明市区。

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朝政府把昆明千户所改为昆明县,隶属于中庆路。中庆路和云南行中书省的机构均住在昆明县城内。从此,昆明县城就成为云南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4世纪的著名著作《马可·波罗游记》曾经描述过它的繁荣景象。

在这部游记中,昆明县城被称为“鸭赤城”。明代,中庆路被改作云南府,昆明县为其属县之一。昆明县城既是云南府治城,同时又是省会。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整个清代也没有变动。

扩展资料:

“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

中国古籍中的“昆明国”是专指大理洱海地区。因为这里昆明族人数较多,居住集中,地域封闭,绝非为昆明族在中国西南建立的国家。

昆明族和我国其他的一些古代民族一样,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分化,不断形成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隋、唐时期,分化成乌蛮、白蛮、河蛮、磨蛮、弄栋蛮、董蛮、卢鹿蛮等。其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宋、元以后,又逐渐分化、融合为彝、白、纳西、哈尼、傈僳、拉祜等民族。

概括地说,“昆明”一词最早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民族的名称,而不是城市的名称,更不是古代泰族语“大的城市”的意思。这个古代民族是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彝、白、纳西、哈尼、傈僳等民族的先民。

不论从语言的基本词汇还是风俗习尚方面考察,昆明族都不是泰国泰族、缅甸掸族、中国_族和壮族的先民。棠特·洛乍那珊(陈棠花)在《泰族的祖先奋斗史》中认为昆明族是“泰族的另一支系”的观点,和客观历史事实相差甚远。

—昆明 (云南省会)

谁知道汉武帝时期云南的昆明族是当今的哪个民族???

昆明族,实系叟族,也称昆族。昆明族出自氐羌后与其他民族交错居住在一起,以后逐渐分化融合,分别成为近代彝、哈尼、拉祜、僳僳、阿昌、景颇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