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小故事的作文,不少于450字。急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关于论语小故事的作文,不少于450字。急需!!!,第1张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圣经》”。《论语》所提出的一套政教伦理原则,不仅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和心理习惯,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和活动。《论语》不只是值得学者玩味的一部论著,更是可以让普通大众仔细品读的一部经典。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意思就是:读书人有志在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服吃粗粮为可耻,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这里孔子非常强调了追求真理的人,不应该贪恋世俗享受。有理想的人就应该努力向自己的目标奋斗。我们不缺少宏大的理想,但是我们却乏到达那条切实的道路。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隆冬来临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做着过冬准备。

第一只田鼠拼命去找粮食,把各种谷穗、稻粒一趟一趟搬进洞里。

第二只田鼠买里地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拖进洞里。

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田埂上游游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躺一会儿。

那两个伙伴一边忙活,一边职责第三只田鼠说,你这么懒惰,也不为冬天做什准备,看你到了冬天怎么办!

这只田鼠也不辩解。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三只小老鼠躲在一个狭窄的洞里面,看着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备齐了,每天无所事事。渐渐的,大家觉得无聊,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些时光。

在这个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给另两只田鼠讲故事。比如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它在田埂上遇到了一个孩子,看到他在做什么什么;又在一个秋天的早晨,它在水池边看到一个老人,他在做什么什么;它说曾经听到人们的对话,曾经鸟儿在唱一种歌谣……

它的那两个伙伴这才知道,这只田鼠当时是在为大家储备过冬的阳光。

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第三只小田鼠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做什么,可是在它们最无聊的时候,第三只小田鼠讲起了故事,让气氛不再死气沉沉,变的热闹。如果当时第三只小田鼠也在准备过冬的东西,那他们现在一定无聊死了,只能躲在窝里发呆。

有了理想,不能只有去远大的理想;还要付出自己的行动。表面上看起来不怎么有用的事,如果做了,就有可能是人生的转折点。

开头换个不要以介绍论语的

结尾弄个

中间的小故事反映了哪则论语?

读了中间的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回答一个也行 提意见也行

回答的越多越好!!

1个好回答和一个好意见我选好回答做答案 谢谢

问题补充:这个意见我们老师也说了

可是我最下面的问题都没改呀

1 关于论语作文400字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

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

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

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

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

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2 论语心得 最好是小学五年级写的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 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3 五年级作文:读《孔子》有感

读《孔子》有感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好学的故事流传至今。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三千多名的学生了。

可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如果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而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的著作《春秋》、《论语》。其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学则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一种新途经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只要我们能和孔子一样刻苦学习,也能成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学者。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品行更值得我们学习。

他待人有礼,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学识,让别人来崇拜自己。

4 五年级论语读书心得怎么写4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 ? ?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 ? ?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 ? ?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 ?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 ?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5 五年级作文《给孔子一封信》500字

2500多年前的您以好学,博览,广交而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你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圣人,但你自己不这样认为你有一段相当经典的对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你是多么的谦躬我从未见过您是长得怎么样的?但是我仿佛能看到你朴实的身影,紧锁的双眉,因为直至你离开时也还未有你所看到的礼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你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与“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 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在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您是怎么看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让我想得头昏脑胀读了《论语》我找到答案了,那就是要心静,多和人家交流,从人家的言谈举止中您就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虽然我和您不可能面对面交流,但读着您的书就像是和您面对面交流,从中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比如心要静,做人要有诚信,读书时不思考是不行的等等我为不能生活在您那个时代当您的学生而感到遗憾,不过,我会认真读您的《论语》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6 写最喜欢的一句论语的作文怎么写700字

最喜欢的一句论语的作文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声声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论语》穿越时空,一直将和谐、宽容、仁慈、孝顺、友爱、学习的声音传递到现在,传递到未来。

在《论语》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则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事。

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这则论语是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能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大家都看过《狼来了》这个故事吧。

故事中的小孩欺骗了别人两次,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最后导致了被狼吃了的悲剧。看过了这个故事,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然会犯下大错。

我因为没有从故事中吸取教训,就犯错了。记得是三年级的时候,一天中午吃好饭,有同学来找我玩,我很高兴,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过了一会,又有同学来找我,说老师叫我订正作业,我连忙把要和同学玩的事情抛到脑后了,连和她说也没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等我做完的时候“叮铃铃”午休的 响了,我看见她一脸气愤的样子,肯定是等我了好长时间。

下课了,我像她去道歉,她也没理我。我就想:“不理就不理呗,不就是没有和你玩嘛,有必要那么生气吗?”一直到毕业,她都不怎么理我,我很后悔,如果当时我和她说清楚了,就不会这样了。

7 通过学习《论语》,写一篇400字文章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8 小学生五年级下册摘孟子作文400字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

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9 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论语》有感作文。自从读了《论语》以后,我突然也有了同样的感触:熟读《论语》,就开始懂得古文了…… 读得多了,《论语》也就变得通俗易懂起来,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 我在‘为政第二’ 第十一章中感触很深。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章讲的是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就可以悟出新的见解,也才会有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 短短一句话,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让人感触很深。我想到以前,我在学习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去温习旧的知识,更别说从中悟出什么新的见解,得到新的收获,小学六年级作文《读《论语》有感作文》。在很早以前我就学过《三字经》,可从不去温习它,不去体会它,到五年级的时候,我几乎全忘了,还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又背了一遍。其实,当时我就感觉得到,我真的有了新的收获,只是没有一个明白的概念。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真正含义。读《论语》有感作文350字

/ 小学生作文网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高一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的高一读后感800字1

 最近,我读了一本蔡志忠编绘的《论语》,使我受益匪浅。

 比如:第三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应当要恭敬尊长,做事小心,说话诚信。更要爱众而亲德,做完了这些以后,还要用功读书。”这句话让我受益很深,我知道古人认为孝很重要!百善孝当先!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并且顺从父母。但我觉得如我为人处事好、学习好、在父母有错时劝一下,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在外面要尊兄重弟,还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朋友。谨慎处事、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对人与事要诚信,不欺人不侮己。爱众,与人善,和有仁德的人交朋友。

 读完《论语》这本书后,我脑里经常浮现一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博于文”“君子喻于义”“巧言乱德”等一些仁、义、道、德、信,如:君子说话之前先做到,然后再说,为:先行言而后从之。

 《论语》对我写作文非常有好处,譬如:我说谁说大言不惭,实现很难,少说话时,可以讲“其言之不怍,则为之难也”;我写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就又开始运用了:“匹夫之志不可夺也”……

 小时观《论语》,呼作益匪浅。做人有帮助,作文益多多!

论语的高一读后感800字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来自《论语》这本书。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吗大多数人都不是很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以后,再来温习,不是很欢乐吗有远方的朋友赶来相聚,不是很欢乐吗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道理也在论语中体现了,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讲,父母在时,不能远游,出去时要告知父母方向……

 自从我学习了《论语》以后,我有了许多生活上的进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孝顺父母……虽然孔子所说的我没有全部做到,但是却比以前做得更好了。论语就像我的一面镜子,我自己是怎样做的,孔子是怎样要求的,我应该怎样做才更好。

 现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赚钱,连父母都不管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养的动物就和你养的老人没什么区别了。

 《论语》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学的缩影,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便是我的座右铭,我觉得,每天就应该向曾子这样去反省自己,然后为自己立一个目标,才能有进步。

 《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的道理远不止这些……

论语的高一读后感800字3

 今天,我读了《论语》的的七、八章,其中,第七章讲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很有帮助。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纵使是像孔子这样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说的话也不一定全都正确。

 在第七章里,孔子有这样一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相信并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在这一句话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是孔子思想中国保守的一面。但是要完全的“述而不作”只讲述旧的东西而不创新,那么古代的那些科学家从何而来喜爱古代的文化知识是对的,但我们不管要有“述”还要有“作”要敢于创新。如果孤单的典籍里又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推陈出新。

 比如孔子说的这句话又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就不能对这句话完全遵守。在生活中,我们也养敢于怀疑权威。不管是多们伟大的人,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只要有错误我们就不能照搬,更不能盲目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新的创造。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关于论语小故事的作文,不少于450字。急需!!!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圣经》”。《论语》所提出的一套政教伦理原则,不仅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两千年来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