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师表》提到的“贤臣”和“小人”,指汉朝的哪些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5收藏

诸葛亮在《出师表》提到的“贤臣”和“小人”,指汉朝的哪些人?,第1张

在我看来诸葛亮所说的贤臣就是以自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而小人则是那些外戚以及宦官。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乱政的无一不是外戚和宦官。因此,后世统治者大多都要防止这些小人去危害朝廷的统治。

但我认为诸葛亮做如此的定义也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名誉而已。外戚如为卫青、霍去病等人,虽然是皇亲,但是他们自身的功绩也是十分多的,他们也是立下了许多普通人无法立下的功劳。而那些士大夫再往后想一点,到了明朝末年,那些东林党人的乱政也是说明了士大夫并不是全都是好人,所以说贤臣、小人只是一个相对的东西。

只要对国家有帮助的,我认为都可以称之为贤臣。而对国家没有帮助的、甚至是为恶一方的就都可以被称作为小人。贤臣、小人,所以他们也只是带有指代意义的词语,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象征了某一阶级。

如果按诸葛亮的想法去看清一个人,那么不论是吕后、霍光还是王莽都是小人了。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也并非都是毫无闪光点的。虽然他们都是一些毁誉半餐的人物,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的。因此我认为凭借着诸葛亮那种的想法,是明显不适合于评价史上的所有人物的。但是相对于诸葛亮所属的那个时期,他的这句话的限定却是十分准确的。毕竟当时在东汉末年,其所带来的影响给三国时期的人留下了太多的印象了。

君子和小人是一对矛盾,正好是相互存在的关系。这就象阴阳八卦一样,相互对峙。要问什么是君子和小人,我们今天脑中浮现出的君子是光明磊落、正义的好人;小人是暗中算计,陷害于人。

孔子曰: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道家的太极图(略)

左边的白色图是阳鱼,我们假如把它象征为“善”,右边的黑色图是阴鱼,我们假如把他象征为“恶”。左边白色中虽然有一点黑,但是左边的还是叫阳鱼;右边的黑色中有一点白,但是右边的还是叫阴鱼。也就是说阴阳不会是完全的阴和阳,这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只要白色的阳多于阴就可以称为阳,只有黑色的阴多余阳就称为阴。那么善恶一样,好人和坏人也一样。

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相互转换。阳鱼尾部的白色渐渐变少时,就是黑色占据位置,这个时候就会变成黑色的阴鱼。阴鱼尾部的黑色渐渐变少时,就是白色占据位置,这个时候就会变成白色的阳鱼。善恶亦然。好人与坏人,亦然。

那么“君子”的标准必然包括这三点:

一是:内心修养已然超脱功名利禄,凡事能够从容淡定。

二是:志向高远,不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天下人的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是:处事以中庸之道为之,恰到好处。

这些都将“君子”的概念标准化了。那么“小人”自然是不具备的,不仅不具备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

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必然是个好人,而“小人”也可以是好人。“君子”和“小人”的真正含义不是用简单的社会道德来标版的。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大文豪余秋雨先生说:君子好定义,而小人不太好定义。小人就是,小人难养”很容易理解,“小人”就是《农夫和蛇》里面的“蛇”,他们一般卑鄙无耻、龌龊下流、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是一伙没有原则、正义、是非之分,只讲利益得失,“有奶便是娘”,内心“常戚戚”的蝇营狗苟、势利之徒!

其实最初的君子和小人指的是贵族和平民,“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的是崇高的地位。到了后来附带上了道德的标准,而以“德行”区分君子与小人。

从胸襟来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能仰不愧天地,俯不怍于地。而小人则与之相反。

从交友来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且能以公正之心待人处事。而小人是排斥异己,不合于大众。

从标准来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待问题是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而小人想的首先是怎么能从中获利。

从是非来说:君子爱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对于符合道义之事,君子有仁爱之心,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别人,促成别人进步或成功。如果有违道义,君子一定不与之同谋。

从言行来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容忍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同时能表述自己的想法,能做到与人赤诚相待、肝胆相照。而小人阳奉阴违,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表面上迎合别人而内心却心怀鬼胎。

从气质来谈: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而小人自大、傲慢、充斥着骄矜气息。

从志向来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所谓“上达”则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志存高远。而“下达”则是不思悔改不修其身,而日见其颓废。

从追求来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唯利是图。

从人品来谈: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总能反省自己,寻找不足加以改之。而小人从不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他人。

从抉择来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走投无路时仍能坚持原则,小人穷时胡作非为。

君子常在思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定义:小人是一种人格上有缺陷的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功德可言,是一种不识抬举不识好歹的人。

2)小人有几大特点:

一、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很善于发现美好,但却容不得他人拥有美好,如果你拥有了这种美好,小人就忍不住去破坏你的这种美好。

二、小人喜欢搬弄是非。小人不怕麻烦,怕麻烦做不了小人,小人就乐意在麻烦中找事儿。小人知道麻烦越多越容易把事情搞乱,更容易浑水摸鱼,只要自己不怕麻烦,总有怕麻烦的人。小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所有的人都相互指责、相互怀疑,这样他们才能在乱局当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当你与小人促膝长谈时,你的肺腑之言,在小人眼里就是你日后的把柄,而你的隐私就是小人出卖你的资本。所以,在小人面前,最好三缄其口,否则,你离倒霉就不远了。

三、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急于事功又不讲规范,有很多的障眼法掩盖,所以办起是来几乎遇不到阻力,

四、小人绝不放过被伤害着。小人在本质上是胆小的,他们不必害怕具体操作上的失败,但却不能不害怕报复。被他们称之为报复者的当然是被小人伤害的人,于是小人注定要连续不断的伤害被伤害者,直到你无法还击。你如果被小人伤害一次,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的伤害等着你。做小人缺少安全感,小人不会怜悯,不会忏悔,小人越害怕越凶残,直至堕落到无底的深渊。

五、小人非常需要同情。杀人放火的强盗是恶人而不是小人,小人没有这种胆量,他不敢明目张胆,因此小人在通常时间里,表现出来的是伪善的一面,表面上一团和气,嘻嘻哈哈,让别人感觉到他是一个极富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人,其实,这一切就是为掩饰他们龌龊猥琐的阴暗心底。

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但是不管选什么,千万不能失去做人最起码的一点自尊。生存于世迫使我们需时而小人,时而君子,但为两者其一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古人之所以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完全是继承了孔子的说法。而其标准也大体上是按照孔子针对这两种人的言论而定,形成一种普遍而固定的说法。

在孔子的言论中,对于“君子”和“小人”的说法相当多。按照孔子的说法,“君子”与“小人”首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道出了君子、小人深层心理上的区别。

而在行为上,小人与君子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事是依据道义所在,超脱自己利害得失和好恶。而小人则是按照一己的利害行事。这里从行为动机上道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从人际关系的处理说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所以,古人主要是根据一个人的德性、心胸以及是否心怀道义来评价一个人是“小人”还是“君子”。这充分体现了古人重视责任、道义和德行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诸葛亮在《出师表》提到的“贤臣”和“小人”,指汉朝的哪些人?

在我看来诸葛亮所说的贤臣就是以自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而小人则是那些外戚以及宦官。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乱政的无一不是外戚和宦官。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