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比南山,指的是哪座山。
较有影响力的有终南山之说和南岳衡山之说:
1、“寿比南山”中所说的南山,是指广西贵港市南山寺山上的不老松,生长在一处峭壁,始终保持4~5米高度,至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可惜民革时期遭到了破坏。这里的南山是指陕西的南山(秦岭一段)。
西晋潘岳《关中记》云:其山一名中南 ,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其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诗中的南山,特指终南山。此诗后来演化了“寿比南山”成语,诗中的松柏,也演化成了“ 南山不老松”。
2、衡山位于古代中国之南、五岳之南,自宋徽宗在南岳留下“寿岳”石刻和“天下南岳”题词后,“寿岳”之名便称于世。据清光绪版《南岳志》记载,有“寿比南山”四字题刻于南岳祝融峰祝融殿北墙基下舍身崖上,楷书阴刻,每字一米见方。
新发现的“南山”二字石刻恰好位于祝融峰北侧的杂草中,由于风化和水土冲刷,已不是十分清晰,但“寿比”二字在考察中并未发现。虽然关于石刻的历史目前尚无定论,但“南山”二字石刻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寿比南山”之“南山”即南岳衡山之说。
扩展资料“寿比南山”传说
关于寿比南山还有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琼州当地天气骤变,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直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中国大陆,成了一个岛屿。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
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脉都变了形,有的河流和山脉因此也就消失了。奇怪的是,只有南山安然无恙,一棵草一棵树也没有被损坏,住在南山上的人一个也没有受伤,更没有死亡的。传说经历了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几百岁,最后都成了仙。
公元748年,鉴真师徒等三十五人从扬州出发,第五次渡海时遇到飓风,漂流万里到振州宁远河口,已经是精疲力尽。南山上的人们发现了他们,把他们救了起来。师徒一行一着南山的地,就立即睁开了眼,精神也来了。他们在振州居住了一年多,修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
这些怪事一传十,十传百,因此人们都把南山叫作仙山。上南山来玩和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传说到过南山的人有病去病,无病健身,个个长寿。因为南山在天崩地裂中完好无损。由于到过南山的人都长命百岁,所以人们常用寿比南山来祝福他人长寿。“寿比南山”这句话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寿比南山(终南山)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中国网-"寿比南山" 南岳发现古代石刻为南山之谜添线索
南山:指丰镐之南山——陕西终南山。这句话的意思是: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用于对老年人的祝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扩展资料: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其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
由此可见,“寿比南山”指的当是西安城南之终南山,亦称“周南山”“中南山”或“太乙山”,《诗·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毛传:“ 终南, 周之名山中南也。”《左传·昭公四年》:“ 三涂、 阳城、太室、荆山、 中南,九州之险也。” 中南,杜预注:“在始平武功县南。”
《初学记》卷五引《五经要义》:“ 终南山 , 长安南山也。一名太一。潘岳《关中记》云:其山一名中南 ,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其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诗中的南山,特指终南山。此诗后来演化了“寿比南山”成语,诗中的松柏,也演化成了“ 南山不老松”。
参考资料:
1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2相传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
3王维的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也是写终南山的。
4终南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
5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动。
唐朝时,李元纮担任雍洲司户参军。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仗势要霸占寺院的磨坊,寺院的主持坚决拒绝,双方争吵的非常厉害。此事后来闹到洲府,李元纮主办此案。李元纮秉公执法将磨坊判给了寺院。太平公主因没有得逞就大吵大闹,朝中百官议论纷纷,不少趋炎附势的官吏,就阿谀太平公主威逼李元纮改判。李元纮在堂上说:南山可移,但这个判决改变不了。南山:终南山。成语“南山可移”常与“此案不可动”连用。表示南山可能移动,但此案已判定不可改变
目前可知就这些,请采纳
寿比南山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终南山自古多神仙,是高道云集、仙人出没的仙山洞天,道教诸多神仙信仰的发源地与形成地,在终南山传授教念都是得道高人,且寿命长,故人们都把终南山代表长寿之地。
寿比南山,指的是哪座山。
本文2023-11-01 00:23: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