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生飞蛇怎么治
带状疱疹民间叫飞蛇,此病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及时治疗和方法不当会遗留后遗症。中西治疗方法如下:
一、中医中药治疗。用疱疹祛毒膏贴敷治疗。膏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补气活血。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同时能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祛腐生肌,通过膏药外敷,拔毒生肌,通经活络,可迅速阻截病毒蔓延,修复神经,把体内的病毒排除体外,使脉络畅通,气血流畅, 从而不留任何后遗症。
二、西医抗病毒药物治疗。
1、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在辅以对症治疗,如继发感染应用抗生素,疼痛严重应用抗炎止痛药;
2、日常合理饮食,适当休息,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等,一般都可好转恢复。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3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中 顺气安胎 4生姜: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5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6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7白芷: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8细辛: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9苍耳子: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散风除湿 10辛夷: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 11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12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13香薷: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4薄荷: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清利头目 疏肝解郁 15牛蒡子: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滑利通便 解毒散肿 16蝉蜕: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17桑叶: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18菊花: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9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20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 21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 发表透疹 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 22蔓荆子: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驱风止痛 23淡豆豉:解表除烦 24浮萍: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25石膏: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26知母: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27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 清胃止呕 利尿透疹 28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排脓散肿 29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30淡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31夏枯草:清肝明目 降血压——散郁结 32决明子:清肝明目 降血压——润肠通便 33栀子: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34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除热安胎 35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36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37苦参: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清热利尿 38白鲜皮: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祛风痛痹 39龙胆草:清肝泻火 清热燥湿 40银花: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41连翘: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清心利尿 42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通经下乳 利湿通淋 43紫地丁: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解蛇毒 44野菊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泻火解毒 利咽明目 45大青叶: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凉血消斑 46板蓝根: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47青黛: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清肝泻火 息风定惊 48鱼腥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49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50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降气祛痰 51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泻火散肿 52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53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54马齿苋: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55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56熊胆: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清肝明目 57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58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 59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解毒消痈 60土茯苓: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61生地: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62玄参: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消痈散结 63丹皮: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退虚热 64赤芍: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泻肝火 65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66青蒿:清热除蒸凉血——解暑截疟 67白薇:清热除蒸凉血——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68地骨皮:清热除蒸疗疳——清肺降火 凉血止血 除烦止渴 69银柴胡:清热除蒸疗疳—— 70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71大黄: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解毒祛瘀除湿 72芒硝: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润燥软坚 73大黄: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74虎杖: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祛痰止咳 75番泻叶:泻下通便导滞——行水消肿 76芦荟:泻下通便导滞——清肝泻火 77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78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79甘遂:泻水逐饮——善行经髓痰涎 80大戟: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湿 81芫花:泻水逐饮——善除胸胁伏饮痰癖 杀虫疗疮 82牵牛子: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83巴豆: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84威灵仙: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哽 行痰水 85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86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87蕲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88乌梢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89木瓜: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90秦艽:祛风湿热痹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91防己:祛风湿痹痛——祛风清热 利水消肿 92防风:祛风湿痹痛——祛风却寒 止痉止泻 93五加皮: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利水 94桑寄生: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 95藿香: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和中止呕 96佩兰: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化内湿 97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98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99厚朴:燥湿运脾 行气消积 下气平喘 100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泄 安胎 101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温胃止呕 102草蔻:燥湿温中——止呕 103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104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05猪苓:利水渗湿—— 106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107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108车前: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109滑石: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热解暑 清热收湿 110木通: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血分利血脉 111通草: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气分清肺热 112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113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肿 114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115萹蓄: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116地肤子: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117萆薢:祛风除湿 利湿去浊 118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 119金钱草:清热除湿退黄——通淋排石 解毒消肿 120附子: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121肉桂: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温通经脉 122附子: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123干姜: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124吴茱萸: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125小茴香: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126青皮:行气除胀——降肝胃之气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127陈皮:行气除胀——升脾肺之气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128枳实: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破气除痞 除有形之实满 129厚朴: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燥湿运脾 除无形之湿满 130沉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温中降逆 温肾纳气 131檀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宽胸利膈 132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 133香附:行气止痛——疏肝调经 134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35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 杀虫疗癣 136荔枝核:行气止痛——疏肝祛寒 散结行滞 137薤白: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138山楂: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活血散瘀 139神曲: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酒谷陈腐之积 140麦芽: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面麦痰气之积 疏肝回乳 141槟榔:驱虫消积 行气利水 截疟 142大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143小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144地榆: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解毒敛疮 145槐花: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146侧柏叶:凉血止血——收敛止血 祛痰止咳 147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48三七:化瘀止血——性温又善定痛 149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经 150蒲黄: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15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5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153炮姜:温经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154艾叶:温经止血——暖下焦散寒调经 155元胡:活血止痛——行气止痛 156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157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性寒能凉血清心退黄 158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 159乳香: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行气活络 160没药: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散血化瘀 161川芎: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辛温行气 祛风止痛 162丹参: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苦寒凉血 清心安神 163桃仁:活血祛瘀通经——降泄下焦瘀滞 润肠通便 164红花:活血祛瘀通经——通利血脉瘀滞 165益母草: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苦寒清热 166泽兰: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辛散温通 167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通络搜风 消肿排脓 散结消癥 168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利尿通淋 169牛膝:活血通经 补益肝肾 利水通淋 引血下行 170自然铜: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171苏木: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172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173虻虫:破血逐瘀消癥 174半夏: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化脾胃湿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175南星: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祛经络风痰 祛风止痉 176桔梗:祛痰——升宣 开痰利咽能排脓 177旋覆:祛痰——下气 消痰行水能降逆 178白前: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79前胡:降气化痰——清化热痰 宣散风热 180川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润肺止咳 181浙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清肺止咳 182瓜篓皮: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清肺而利气 183瓜篓仁: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润肺而通便 184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185竹沥:清热化痰——定惊利窍 186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187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88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89苏子:降气行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190白芥子:畅膈行痰 温肺利气 散结通络 191莱菔子:消食行痰 192杏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宣降肺气 193桃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活血祛瘀 194百部: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5紫菀: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6款冬: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7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热降胃气止呕 198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热降肺气平喘 199桑白皮: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火 200葶苈子: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水 201白果:敛肺定喘 止带缩尿 202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清热解毒 203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20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205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206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207酸枣仁:养心安神——主心肝血虚又能敛汗 208柏子仁:养心安神——主心肾不交由能润肠 209远志: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210合欢皮:解郁安神 活血消肿 211石决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212草决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13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214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215代赭石:平肝潜阳——石属能重镇降逆而凉血 216刺蒺藜:平肝潜阳——草属能疏肝祛风而明目 217珍珠: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收敛生肌 218珍珠母: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219天麻: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通络 220钩藤: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清热 221羚羊角:平肝熄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222地龙:息风止痉——清热 通络 平喘 利尿 223僵蚕:息风止痉——祛风 止痛 化痰 散结 224全蝎: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225蜈蚣: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226麝香:开窍醒神——性温 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227冰片:开窍醒神——性寒 清热止痛 228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229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230人参:补气生津——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231党参:补气生津——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232西洋参:补气生津——清火养阴 233太子参:补气生津—— 234黄芪: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235黄芪:补气 利水 固表——升阳 托毒 236白术:补气 利水 固表——燥湿 安胎 237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宁心安神 238白术:健脾利水——燥湿 止汗安胎 239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240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241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242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243白扁豆:健脾 化湿 消暑 244甘草: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245鹿茸: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246巴戟天: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7*羊藿: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8仙茅: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9补骨脂: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纳气平喘偏于肾 250益智仁: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开胃摄唾偏于脾 251肉苁蓉:温肾阳 益精血——润肠通便 252锁阳:温肾阳 益精血——润燥养筋 253菟丝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止泻 安胎 254沙苑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255杜仲:补肝肾 强筋骨——降压 安胎 256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行血 续筋 257枸杞子:补肝肾 强筋骨——明目 润肺 258桑寄生:补肝肾 强筋骨——祛风 安胎 259蛤蚧:补肺肾 定喘嗽——温肾益精 260虫草:补肺肾 定喘嗽——止血化痰 261紫河车:补肺肾 定喘嗽——益气养血 262当归:养血调经——辛温 活血散寒 润肠通便 263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柔肝 和营止汗 264赤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苦寒 凉血清热化瘀之品 265白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酸寒 补血敛阴平肝之品 266制首乌: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267生首乌:截疟解毒 润肠通便 268生地:苦寒 清热凉血 生津润燥 269熟地:甘温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270阿胶: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271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兼能化痰益气 272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尤擅养阴生津 273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274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275女贞子:补益肝肾——退热 明目 276墨旱莲:补益肝肾——凉血 止血 277龟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滋阴 又能健骨补心 278鳖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退热 又能软坚散结 279小麦:养心除烦 280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281五味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滋肾且能生津 282五倍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降火且能止血 283乌梅: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生津安蛔 284诃子: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下气开音 285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涩肠止泻 286白豆蔻:温中行气开胃——化湿止呕 287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燥湿运脾 288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 289海螵蛸: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敛疮 制酸止痛 290莲子: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养心 291芡实: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除湿
没有区别。
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
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此。今俗称黄芪。
民间故事:
相传,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
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黄芪益处
1、保护心血管。
黄芪内所含有的一些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有效的消除自由基,可以帮助抑制脂质过量而给身体带来的损伤。有效的消除氧化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于我们心血管带来的影响,让心血管的微循环变得更加的顺畅。
2、降血糖。
黄芪内所含有的营养元素非常多,其中有一些成分可以有效提升糖原合成以及胰岛素受体底物的活性。可以帮助提高身体对于组织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让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变多,以此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3、祛痰湿。
黄芪可以有效的帮助痰湿体质的人缓解痰湿带来的不适感,经常食用可以帮助祛湿,可以有效的调理身体。
参考资料:
黄芪属于无毒中药范围。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临床用名有黄芪、 蜜炙黄芪。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黄芪以其根入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把黄芪列为“上品”。《药性歌诀》云:“黄芪入药,为强壮剂,具有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的功效。对表虚自汗、气虚内伤、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脾虚泄泻、体虚多汗、气虚脱肛、子官脱垂、浮肿及痈疽等疾病疗效显著”。《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古药书均认为它有益气补虚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则芪为实气也。恶鳖甲。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去肌热三也,疮疡排脓止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去诸经之痛,除虚热,止盗汗。
《医学衷中参西录》: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阖辟之原动力)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现代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含有胆碱、豆香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合物、铁、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无素。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由于黄芪能防止肝糖减少,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学物质、放射线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体白细胞减少,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但黄芪最主要的仍是补中益气,利水消肿,对虚胖虚肿症最为适宜。
1 黄芪能对抗免疫抑制制剂的作用,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网状内皮系统、外体系统均有增强其功能的作用,对某些免疫细胞因子有诱生作用,并有诱生干扰素、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对多种免疫因素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2 黄芪有强心、限制或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以及改善心肌炎症状、抗应激、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能扩张血管,扩张冠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氧的代谢平衡。
3 黄芪能改善血液流变各项特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并可提高造血功能。
4 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双向调节血糖浓度。
5 黄芪有抗肿瘤作用。
6 黄芪能增加组织的胶原合成,延长细胞寿命,抗氧化,有抗衰老作用。
7 黄芪对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均有治疗作用,对庆大毒素肾毒性有拮抗作用,还有利尿作用。
8 黄芪有降血糖作用,并对老年大鼠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对抗作用。
9 黄芪能增强脑部功能,加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有镇痛、镇静作用。
10 黄芪对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可增强小肠运动各平滑肌紧张度。
11 黄芪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12 黄芪对大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有促雌激素样作用。
13 黄芪有抗辐射作用,并对造血和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
14 黄芪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问题一:长期服用黄芪会中毒吗 这个问题要分开来回答。
黄芪是无毒药材,药食两用药材。一般黄芪的用量较大,每天的剂量可达60克。目前临床上无黄芪中毒的报道。黄芪有补气作用、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延缓衰老用、抗肿瘤、降血糖、治疗艾滋病、治疗肺结核、治疗低血压作用。
但是,任何药物,大量的服用,比如每天服用200克或更多,则可能出现毒性。就像吃饭肯定是不能吃死人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三斤大米做成的饭,也会撑死的。
一般来讲,在中医中药的用药经验下,长期服用黄芪,剂量在中国药典的规定下(中国药典最新版2010版规定每天的剂量为9-30克),是很安全的,完全不必担心中毒。
问题二:黄芪的功效与副作用? 黄芪的保健功效
黄芪有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敛疮生肌、活血生血的功效,能治水肿尿少、出汗不止、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便血崩漏、子宫脱垂、久溃不敛、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一、抗过 要应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研究显示,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炎症由于有嗜神经性,患处往往非常疼痛。而黄芪性质偏于走表,属表皮之药,能令毒素以深就浅,并进一步托毒外出,既可去毒解瘀,更可益气活血通络。另外,由于黄芪能改善微循环及毛细管通透性,所以也有抗炎、抗过敏的功效。
二、抗肿瘤主要应用多种癌症
黄芪含有微量元素硒,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元素,能对抗各类致癌的重金属如镉、汞、甲基汞等。另一方面,恶性肿瘤的发生和细胞免疫功能衰退有关,而黄芪所含的硒可以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和活化,保护细胞免受生物氧化过程的损害。其所含的多糖更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成及T 淋巴细胞转化,有效提升抗癌能力。根据临床实验,黄芪对干预癌细胞增殖有很显着的效果。
三、促进伤口愈合主要应用烧伤及其他皮肤创伤
黄芪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有调节巨噬细胞活性、减少有毒因子、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用于皮肤创伤,可增强毛细管抵抗力、减少伤口附近的血管渗血,从而预防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四、促进胰岛素分泌主要应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糖尿病主要与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失常以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胰岛素是人体使用能源的原动力,也是糖分解与合成的起动环节。因此,胰岛素不足可引致糖不能被正常分解,而令脂肪和蛋憨质分解增加、乳酸堆积等症状。黄芪对Ⅱ型糖尿病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分解与代谢。
研究证实,黄芪进行中西医配合运用,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及其引起的各类不良反应。
五、降血压 主要应用高血压及半身不遂
研究显示,黄芪有降血压的作用,并能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黏附,对血小板聚集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这是由于黄芪所含的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的作用,从而减低血管阻力。因此,黄芪对正气亏虚而血脉不利者,有非常出色的疗效。
黄芪的副作用现在还没有发现
问题三:请问医生多吃黄芪有害吗 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黄芪可以补气利水,当归活血补血,这三个药可以一起泡水喝,但是当归泡水味道不是很好。
问题四:煮黄芪的气味天天闻会不会有害? 不会啊,没有危害的
问题五:黄芪颗粒长期吃有毒吗,可长期服用吗? 任何药物都不能长期吃,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既然是药,一定能帮助你调理身体,等身体好了就得靠平日营养保养身体,不能靠药物的
问题六:中药黄芪有什么功效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采纳哦
问题七:黄芪被硫磺熏过应该怎么处理以减轻毒性? 病情分析: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硫磺熏通常为了保持色泽鲜明,防虫。但硫磺含有有毒物质,用硫磺熏过的药对人体有害。很多不法药商为了暴利而常用的手段。指导意见: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其实硫磺毒性不是很大,硫磺就是一味中药,是一种矿物质,作为壮阳药使用;如果担心中毒建议还是注意别买较好,鉴别方法是:用硫磺熏过的黄芪颜色是嫩**的,闻着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吃着有酸味,没用硫磺熏过的黄芪是咖啡色的,闻着是黄芪的香味。
问题八:覆盆子和黄芪可以长期泡茶喝吗对身体健康有害吗 这么多一起煮?这不太好吧!感兴趣您先看看中药十八反和十九畏,那是中药配伍重要注意!还有请慎重对药物,毕竟每种中药都有自己复杂的四气五味归经等特性,服药也要针对不同人具体分析的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宜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用本品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效。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此外,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治疗风寒湿痹,宜与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配伍。对于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鉴别用药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兼能补血。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 2.《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3.《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苷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2.药理作用: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能改善贫血动物现象;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兴奋呼吸;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率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还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保肝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黄芪50g煎服,每日1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及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颇佳(中医杂志,2000,6:331)。]每日口服黄芪提取液2ml(含生药2g),预防小儿上吸呼道感染100例,有效率94%(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3,5:366);用黄芪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其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及心阻抗图等疗效均优于心痛定和丹参(中国免疫学杂志,1989,2:119-120)。本品还有用于小儿哮喘、冠心病、关节炎、缺血性脑血管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产后非感染性发热、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者。 4.不良反应:黄芪注射液有导致皮疹、过敏性休克的报道;有12例妊娠7个月以上的孕妇,因连续服用黄芪15天,总量300g以上,结果过期妊娠8例,产程延长6例,胎盘迟剥3例,会阴侧切4例,产钳助产1例,胎儿过大行剖腹产1例,胎儿体重3500g~4600g。
白芷 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e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此外陕西和东北亦产。杭白芷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片,生用。 药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证,常与防风、羌活、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2.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疼痛证。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属外感风寒者,可单用,即都梁丸(《百一选方》);或与防风、细辛、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属外感风热者,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药。治疗风冷牙痛,可与配伍细辛、全蝎、川芎等同用,如一捻金散(《御药院方》);治疗风热牙痛,可配伍石膏、荆芥穗等药,如风热散(《仙拈集》)。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可与苍术、草乌、川芎等药同用,如神仙飞步丹(《袖珍方》)。 3.鼻渊。本品祛风、散寒、燥湿,可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故可用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每与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济生方》)。 4.带下证。本品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可与鹿角霜、白术、山药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宜与车前子、黄柏等清热利湿、燥湿药同用。 5.疮痈肿毒。本品辛散温通,对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每与金银花、当归、穿山甲等药配伍,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大全良方》);若脓成难溃者,常与益气补血药同用,共奏托毒排脓之功,如《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托里透脓散,其均与人参、黄芪、当归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2.《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3.《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白芷与杭白芷的化学成分相似,主要含挥发油,并含欧前胡素、白当归素等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另含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甾醇、硬脂酸等。 2.药理作用:小量白芷毒素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作用,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能引起强直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白芷能对抗蛇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白芷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等成分有降血压作用。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可用以治疗白癜风及银屑病。水浸剂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致病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茵陈白芷汤(由茵陈、白芷、秦皮、茯苓皮、黄柏、藿香组成)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肠炎,偏寒者加干姜、附片,有热者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虚者加当归、白术、党参、黄芪、薏苡仁,气滞者加木香、枳实等。1日1服,1个月为1疗程(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0,20(3):258)。②白芷60g,紫草15g,苦参30g,滑石30g,黄柏30g,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min左右,治疗痔疮有效(白芷紫草煎熏洗治疗痔疮2001,20(6):330)。③白芷30g,浙贝母15g,莪术15g,大青叶10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20g,水煎服,治疗卵巢囊肿有效(中医杂志,2000,41(7):393)。④用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的比例,研末,醋调成稠膏,外敷治疗跟骨骨刺有效(中医杂志,2000,41(7):394)。此外,白芷还可用治关节积水、带状疱疹、偏瘫、肝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非脓性肋软骨炎、浅表性霉菌病、麻痹性肠梗阻、局限型及节段型白癜风等病。 白术 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冬季采收,烘干或晒干,除去须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麸炒用。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苦性温,主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脾主运化因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往往水湿内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泄泻、痰饮、水肿、带下诸证。本品既长于补气以复脾之健运,又能燥湿、利尿以除湿邪。治脾虚有湿,食少便溏或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脾虚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者,宜与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品配伍,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对脾虚水肿,本品可与茯苓、桂枝等药同用。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者,可与健脾燥湿之品同用。 2.气虚自汗。本品对于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其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稍逊,亦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千金方》单用本品治汗出不止。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宜与黄芪、防风等补益脾肺、祛风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脾虚胎动不安。本品还能益气安胎。治疗脾虚胎儿失养者,本品可补气健脾,促进水谷运以养胎,宜与人参、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失运,湿浊中阻之妊娠恶阻,呕恶不食,四肢沉重者,本品可补气健脾燥湿,宜与人参、茯苓、陈皮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妊娠水肿,本品既能补气健脾,又能利水消肿,亦常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 鉴别用药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宜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分别还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古籍摘要 《本草通玄》:“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除,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阙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苍术酮、苍术醇、苍术醚、杜松脑、苍术内脂等,并含有果糖、菊糖、白术多糖,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A类成份等。 2.药理作用:白术对肠管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当肠管兴奋时呈抑制作用,而肠管抑制时则呈兴奋作用;有防治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有强壮作用;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能明显促进小肠蛋白质的合成;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提升白细胞作用;还能保肝、利胆、利尿、降血糖、抗血凝、抗菌、抗肿瘤。白术挥发油有镇静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治肝硬化腹水用白术30~60g,迁延性肝炎用白术30g,原发性肝癌用白术60~100g,脾虚湿阻者用焦白术,阴虚津亏者用生白术,并随证配伍,收到了较好疗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25);以白术30g,炙山甲6g,加入白酒100ml,加盖,加热至沸后减弱火力,保持微沸半小时,倾出药液;重煎一次,合并煎液,早晚两次分服,1日1剂,连服2~3剂,治疗慢性腰痛受寒湿或劳累加重者243例,疗效满意(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51)。本品还有用于耳源性眩晕、急性肠炎、白细胞减少症、便秘等疾病的报道。
头上生飞蛇怎么治
本文2023-11-01 00:38: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