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第1张

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

 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喜欢游玩的人一定去过不少地方,欣赏过很多美丽的景色,这些景色会被人们用文章记录下来,让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我分享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

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1

 初夏,作协会员相约五龙山。自南官庄出发,客车沿盘曲山路蜿蜒前行,两侧梯田、民房依山取势而建,错落有致,互不遮掩。红的屋顶、绿白相间的梯田、赭色的土石与蓝天相互映衬,构成巨幅彩色画卷,向前延展,如聚如怒、变幻莫测。层层树木、叠叠梯田、道道山峦向后方疾驰,斑驳光影携掣起的山风涌向车窗,催人振奋,不知不觉,客车抵达五龙山。

 近观山门,简约而不失阳刚之气。山门为三间四柱结构,规正、严谨、高大。红橙琉璃瓦檐顶,檐屋主体为二重结构,左右毗邻屋舍结构一致,形成向左右延伸的“三重”结构,宛若伏龙翻身,蓄一飞冲天之势。廊檐上挑,边角线上布排麒麟瑞兽;彩绘以蓝绿为主、简洁明快。主体橙色与蓝天对比强烈,中间横梁楷书“五龙山”三个鎏金大字,更显庄严。

 “荆棘钩挂征战袍,唐王世民此山行;疙瘩汤旺民间传,孟姜神女泪有情”。五龙山原名唐王山(又名汤旺山),山系由麒麟峰、南天门山、雄鹰峰、兵营山、唐王山五山组成,其势南高北低,如巨龙昂首腾飞而得名“五龙山”。进入山门,影壁上是沥粉“五龙山”壁画,五金龙腾云驾雾,盘旋山顶。

 沿硬化路向北走,是一缓坡,北向登山,可至麒麟峰。陡峭盘曲处,“奇山妙水”石坊隐隐可见。草丛葳蕤、黄菊旋花,夏风徐徐、绿树森森。北上山高路远,我与其他同伴沿岔口南下。

 向南为平坦山谷,西对山门。谷底有几处人工池塘,有泉水渗入,常年不涸,水黛蓄膏渟,波平如镜,绿树阴浓、倒映池中,浑如绿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五“龙”山之水有“龙”,妙水也!环湖东南而行,两边山石裸露,灌木拥翠,根如虬龙,盘石缝间。树下杂草夹道,陡峭难行。极目北望,绿树簇拥下,一岩壁红漆“佛”字。佛,觉者。季羡林说:知道,就是“大觉”,就是“佛”。“道”即宇宙万物运行之规律。参禅悟道、修身养性,五龙山俱佳。佛缘于此,遂拍照纪行。

 沿山路南行,苍岩突兀,陡峭难登,藤萝松柏散点其间。拾阶路险,身须前倾。行于人迹罕至处,方能尽探险之兴、尽享探险之妙、得人之未得。虽险,却是一步一景,别有天地!

 北望麒麟峰,磐石犹如栖凤卧于松下。松树枝干粗壮遒劲,盘扭苍空。尽释“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庄子秋水》云:“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即凤凰。相传“梧桐乃古之嘉木,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梧实不食”。诚如是,凤栖松旁,何也“凤卧古松”更增五龙山之神秘。而“栖凤”石形,景点中尚无记载,五龙山“石”之奇可见一斑。

 五龙山主峰“南天门”山势挺拔,怪石林立,兼幽洞、清泉和奇松,为五龙山“四绝”,亿万年之造化成就了鹰嘴石、燕子石、罗汉石、南海一柱、神龟望月、天公试刀石、仙人指路、老人谷、恐龙石、大象石诸多景观,令人浮想联翩,由衷慨叹大自然之神力。

 树林阴翳处,巨石形如鼋鼉,伏于山巅。王安石《金山寺》诗:“扣栏出鼋鼉,幽姿可时睹。”周穆王出师东征至九江,曾捕鼋等巨型爬行动物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彼观为“神龟望月”,我看是“神龟问天”,可是《西游记》所记通天河之神龟问天、邀功求封

 山腰小憩,注目西南,屋宇楼阁皆依山取势而建,重檐叠瓦、雕梁画栋,巍峨庄严。环视四周,亭廊屋宇,错落有致,一步一景,深藏奇秀。造化钟神秀,身成画中人。

 远眺鹰嘴峰,崖高数十丈,鹰嘴凸兀,俯视寰宇,凝聚千钧力,有凌空起飞之势。崖上铁索生寒,登上鹰嘴峰,壮酬凌云志。下次有幸,必会亲自体验。远望“攀福岩”,巉岩兀立,色呈黄褐,凹凸不平,四周绿树掩映,岩下幽洞神秘。桃花洞、仙人洞、麒麟洞、百鸽洞、猿人洞待君探寻。

 复南行,过丛林,择陡坡攀爬,土石悚峭,踬足欲倾。至峰火台,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台上风烈,虽值夏日,令人生寒,不可久居。遥想当年:将士守齐长城之艰;唐王驻守此山,金戈铁马、旌旗招展,豪气干云之象,何其豪迈!西南而望,太平山巨大风车随风转动,风力发电,造福一方。举目北望,北行一队已登上麒麟峰,正是:唐王山上憩凤龙,作协笔会书民生;山披绿玉翻作浪,红旗烈烈笑谷风。

 少倾下山,沿峰火台向北,垒石散落岭上,齐长城遗址历历可见。不得路,沿原路折返,顺峰火台向西寻原路而下。俯视崖壁,荆针丛生,侧足穿行,上山易下山难。

 走出山门,门右侧一牌上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即把人视为大自然一员,即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风流人物看今朝,五龙山今日之盛,得益于敬重规律、遵循自然之道,合理开发之功。道法自然,方能建功立业。

 此行,虽为三游五龙山,但时间有限、奇山妙水,得其一二而述之,以此纪游。

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2

  五龙山记的抒情散文

 崇信华亭两县交界处,有水库波光浩淼,映照白云青山。水库一边,依盘曲公路作堤;河对岸,靠巍峨苍山为坝。大山逶迤连绵,苍莽厚重。山坡和缓处,地形开阔坦荡;山势险峭处,青石突兀嶙峋。

 这处磅礴高峻山脉,唤作五龙山。和周边低矮黄土馒头山,形成鲜明比照。五龙山上,在春季,野花发而幽香,百般红紫斗芳菲;夏季里,佳木秀而繁阴,青藤翠蔓拂行衣;秋季里,漫山红遍天高远,无边落木萧萧下;冬季里,寒天草木黄落尽,千树万树梨花开。

 今年正月里,我总觉得自己堕落了。每日里,总是四处吃酒寻热闹,搞的身体发虚,走两步都两股战战、而热汗发背沾衣。没有搅扰时,总想去野外走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出点力流点汗,权当锻炼和平静心绪。表面上,我是个老不正经的人,但骨子里,我不善交际,木讷好静喜欢独处,最爱一个人在野外乱走,两眼茫然身形萧瑟,像个神经病。这几天,雨水节气后,竟落了一场厚雪,天展朗润,地呈清新。吃过早饭后,我决定一人驾车,去铜城水库登攀五龙山。

 车子停在公路下的水库堤坝上,东面的五龙山支脉,横亘在眼前。和溽热夏季相比,五龙山仿佛瘦了不少。阳光照耀下,白雪刺人眼目,苍黑的灌木枝丫愈发黑亮,映衬鲜明。戴上墨镜后,仰视覆盖着白雪的山脉,光线柔淡缓和了很多、色彩素雅明净了很多,只有黑白两色渲染勾勒的、简单而粗犷的山势起伏走向之线条及轮廓,给人感觉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沿着台阶上行,向阳处的春雪正在慢慢消融,几级石阶靠中间的白雪,像一坨酥软的棉花,边缘豁豁牙牙,露出青黑的台阶,给人一种湿冷而明净的感觉。向阳处的低矮树丛下,融化的雪水润湿土皮,呈现出一种铁锈般的湿红,让人觉得酥软又温暖。

 春雪覆盖的山坳间,不见牛羊和人的蹄脚印,不闻鸟兽声,偶尔看见清风拂过高大灌木时,白雪纷扬飘洒,倏忽间迎着阳光,幻化出五色光带,迷离人的视线。白雪覆盖中的五龙山,明净素雅而简单辽阔,像混沌初开时的`世界。

 拾阶而上,后背发热,脑门已有薄汗渗出。微风时有时无,空气清冽纯净,我张大口鼻,收腹扩胸,大肆吐纳,觉得内心浊气,已经排涤一空。进而,夹杂着干枯蒿草苦涩气味的干冷清爽空气,开始充盈胸腔。脑子里,也杂念俱无,雪白明静,体验出一种物我两忘、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但仓促间,意念来去无踪,欲辨却已忘言。

 山沟间背阴处,一座不辨当初色彩的小木拱桥上,雪能淹没脚踝,深一脚浅一脚走过时,咯吱咯吱的声音,轻灵纯粹,但却让人不由的忽然心生寂寞和恐惧,总觉得后面有东西,在尾随着自己,不紧不慢。但惊起回头,放眼四顾,空山寂寂,白雪皑皑。头顶暖阳把自己的'影子,拉长变短,铺射到层叠向上的台阶上、和夹道顶着缕缕雪痕的灌木枝条间。

 这是一处山腰上的开阔地,被硬化的小道一分为二。后面紧靠苍莽山峰,前面跌宕延伸,直到十来米处形成错落平台。夏季登山时,那几树黄刺玫花,开得正妖艳,蜂蝶翻飞闹嚷。以往登山时,常在这个向阳而平坦的开阔地坐着吸烟休息,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竟然一直是:我如果很有钱,就在这里修几间木屋,辟一块菜园,远离尘世喧嚣。忙时种菜浇园,闲暇之余,就躺在树荫灌木下,或看书或发呆。困乏了,就闻着青草香倒头酣睡;或者手倦抛书,四处走走,看屋后山青草茂,看山下水库绿波荡漾……

 在下一道缓坡,然后攀登一段陡峭而漫长的台阶,就能来到五龙山的最顶峰。由于几年前修筑上山小道,眼前山巅往下的磨针洞,被劈去了前半个石壁,只剩下一个浅浅小小的石窝。

 山脊往下突出的平台上,相传是为五条神龙采药救治的药王洞,但现已无处可觅。前方山嘴平地上,只能看见被山民用巨大条石垒建出一方正平台,其中有一块青石被磨砺光滑,表面镌刻着“大明万历年”的字样。平台前后,纵向排列着几棵野树,树身瘦硬,七扭八歪枝桠虬张,好像一直不知是树皮脱落还是根本不生树皮,总露着光滑坚硬的褐色骨骼。秋天,那些树木手掌大的黄叶,在地下零落一层。枝头结的果子,大似橄榄,肉皮紫褐,遍布白色绒毛。我不知道这种树的名字,更不知道这种果子的属性,几次想尝吃,但怕中毒不治,最终作罢。

 终于登上山顶,风变得坚硬,脸颊的汗珠,一下子被吹干。我裹紧衣领,走到树木簇拥下的一个凹地平台里。据说很早之前,这里有一座庙宇。但现如今,建筑全无,只留一堆残砖和条石。石碑仆倒于地,半截深埋黄土,碑面已不辩字迹。一块薄石板,被人用条石支起为几,两边摆放青石条为凳,供游人小憩。两块竖立而起的大石条上,搁放着两块粗笨的青黑石雕,我猜可能是当时庙宇屋脊上的装饰吧,线条粗犷又流畅,形象拙朴而灵动。

 山顶的那块巨石,被白雪覆盖,消融的雪水顺着纹路和褶皱,缓缓流淌出黝黑的痕迹。这块巨石,是五龙山山顶的最高处,形似鹰嘴,凌空突出于峭壁之外。可以攀援草木,小心翼翼的顺着石缝罅隙,攀爬而上。站立于鹰嘴巨石之上,完全能体会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情和心境,更能俯瞰五龙山各个支脉的蜿蜒走向和磅礴气势。五条支脉,首聚尾散,纵横开阖。山岭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大体上,真像五条苍龙,爪舞牙张、金甲耀日,仿佛就要泼喇喇跃出水面,矫矫然直击长空……

 传说,在李唐王朝开疆辟土之时,老道军事徐茂公,作法请来五条苍龙,帮助一代英主秦王李世民作战。大战持续了三天三夜后,尸堆如山血流漂杵,终于边关初定江山太平。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五条功勋盖世的苍龙,也身受重创。五条巨龙,首聚尾散,横亘而卧,徐茂公请来药王诊治,药王在此地采药针灸,医治好了五条巨龙。五条苍龙养好伤后,腾云驾雾归去。巨龙僵卧的地方,化成绵延隆起的山脉,逶迤蜿蜒,昂首翘尾,纵横千里。而药王在山中,采药冶炼、悬壶济世,留下了磨针洞和药王洞的遗迹。至今,铜城庙台村,还留有徐茂公的衣冠冢,享受着世代烟火祭拜。

 山顶朔风粗砺,雪水消融的冷气砭人肌骨。我没作太多停留,踽踽下山。

 五龙山东面支脉,拔地而起,台阶对面的石壁,笔直峭立,不生树木不着落雪,被风和阳光漂洗得发白发亮。走完陡峭的下山台阶后,腿肚子索索发抖,终于来到了两山间水泥硬化的车道上。这山道,平整缓和,积雪正在消融。迎着太阳缓缓行走,脚下雪水,踩下去软绵绵的,但抬步拔脚,竟能感觉到些许吸附的费力。路右,有小溪淙淙流淌,水声清亮悦耳。

 五龙山西面山脚下,依着山势,开辟平地,修建了管理所,建筑皆古朴典雅,气势轩敞巍峨。有精致石桥,横贯水库,沟通对面傍山公路。顺着公路,我步行到东面水库堤坝处,准备开车回家,抬腕看表,全程自东至西爬山历程,耗时两小时四十五分钟。

 及至归家,体倦身乏,但兴致不减,路途所见,历历在目。遂披衣起坐,匆促记之。

1、蛮龙归正

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大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还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弄倒了。

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蛮七蛮八的蛮龙,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于是乌龟带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的浪。大禹指挥它,它全然不理。

大禹于是取出一块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虹样的弧线,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蛮龙的两面三刀只龙角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五彩息石一直不断生长,最后终于把蛮龙制服了。从此,蛮龙成了大禹一个得力助手,听候大禹调遣。

2、化龙

从前,有一对母子,母亲生病卧床不起,儿子只有几岁。为了生活,儿子只能去给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时很多人都养牛,草不好割,儿子走了很多地方,可背篓里一根草都没有。

儿子继续哭着往前走。突然,儿子发现一个坟头上长了一块绿绿葱葱的草,他高兴的扑了过去,割的草装满了一背篓。于是,他和母亲第一天的口粮有了。

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还是一根草都没有,儿子带着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坟头,不料那里又长满了青草。从那以后,儿子天天去坟头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来。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难割到草,他一个小孩怎么每天都能割到这么鲜嫩的青草呢。于是管家有一天跟踪了小孩,发现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锄头,将坟头的草连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两又要饿肚子了。

小孩在坟头哭得好伤心,边哭边用镰刀扒管家挖过的地方。突然,一颗斑鸠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来。小孩只有带着这颗珠子伤心的回家。

母亲明白了原委。怕管家发现了这颗珠子,于是将珠子放在只有几颗米的米缸里,不料第二天,母亲发现米缸满了。母亲试了好几次,又把珠子放在钱罐里,第二天钱罐满了。母子两靠这颗珠子又活了下来。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两都没干活,怎么活的好好的呢,于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两,终于又发现了他们的秘密。管家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地主,地主带着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儿子将珠子藏在嘴里,一不小心将珠子吞进了肚子。

儿子感觉很难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还想喝。没办法,母亲只有叫儿子去河里喝。儿子走到河边,变成了人头龙身。母亲明白了,儿子吃的是龙珠,要变成龙了。只有挥泪送别儿子,儿子一步一回头叩别母亲,于是在河边留下了二十四摊。终于,儿子化身成龙,游向了大海。

3、画龙点睛

扬州有一奇人画画十分了得,官员杨明韩找他为自己画一幅龙,作为皇上的生日贺礼,但是奇人的画的龙在点了眼睛后竟然活了,于是官员在皇上面前再次让奇人为龙点睛,龙再次活了,但是画上留下了坟墓,奇人说自己全家被杨明韩害死,皇帝赐死了那官员。从此再不见那奇人的踪影。

4、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5、大水冲了龙王庙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

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

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

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

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

上古大神有三皇五帝、三清四御、天之四灵、天官五兽等,三皇为伏羲、神农、女娲,都是福佑社稷之正神。黄帝是人的首领。盘古是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他的产生很古老,在三皇之前就有了,因为盘古开了天,才有诸神。

三皇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伏羲代表蒙昧时期;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鼎盛时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君王或军事首长人物。

扩展资料:

女娲的由来:

宇宙诞生之初,有一先天混元之元灵,灵窍初开,渐具神智。创始元灵利用造化神器的无上灵力,分别传授给四个徒弟一门修行的法门。老大鸿修“玄清气”,老二混鲲修“玄灵气”,老三女娲修“玄空气”,老四陆压修“玄明气”,合之则为“清灵空明”。

女娲娘娘,修“玄空气”,这女娲自来便是人首蛇身模样,生性孤僻,不多说话,但其胸怀广大,素有悲天悯人之抱负。

在其师侄元始天尊一斧头凿出一个天地后,女娲娘娘怜宇宙造化苍生万物之意,于是用水和黄泥,仿照其小师弟陆压之样貌,捏了无数男女泥人,再吹一口气,往地上一放,竟都活了过来。后来人们感女娲造人之功德,尊其为女娲娘娘。

人类陷入了绝境。那悲天悯人的女娲娘娘炼烧红、黄、蓝、白、黑五彩灵石,以无上道法补天,并从一只深海万年巨龟身上砍下四条腿,作为支撑天地的四柱,天地终于重归宁静。但在女娲娘娘补天之时,竟有一块顽石偷跑了出来,那就是后世之天产石猴孙悟空。

—盘古 (中国上古神话人物)

—三皇五帝 (历史神话人物的合称)

关于龙的传说

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

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题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些以龙群为题,可以组成龙王、龙母、大龙、小龙、金龙、木龙、水龙、土龙等等。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河北省(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青龙湾河和黑龙港河)、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黑龙江省(黑龙江),有以他们命名的江河。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一千年前编辑的《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龙的形象和图腾

龙又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

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著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传说中的龙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龙江,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奶**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传说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水吸乾,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黑龙在不敌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给它一套金**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文学作品中的龙王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青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刚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白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龙王

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天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龙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著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广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田中芳树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龙泉乡的传说

《创龙传》中提到,龙泉乡是在青海省某处地方,事实上青海省又有没有龙泉乡呢?前段已有说过,差不多每个省都有以「龙」命名的地方,而以龙泉为名的地方亦有好几个。那龙泉在什么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浙江省的龙泉县,在唐朝以前,此地称为龙泉乡,唐朝开始在此建县。龙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龙泉宝剑」而来。据春秋时代越国的史书《越绝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听说吴国有个干将,越国有个欧冶子,都是铸剑名家。于是派人用重金请两位名家为楚国铸几把铁剑。二人应聘之后,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铁矿精华,铸成三柄宝剑,一曰龙渊,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后来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龙渊剑便改称为龙泉剑。刚才说到的浙江省龙泉县,县城以南有一剑池湖,相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也称为龙渊,因此此地才称为龙泉。

但是还有几处地方也叫龙泉。浙江省除了刚才的龙泉县外,亦有一处龙泉在永嘉县。据《水经注》说,泉眼之中水纹成为蛟龙的形状,牲畜都不敢在这里饮水。河南省西平县也有个龙泉。古书上说此泉水可以砥砺刀剑,使刀锋坚利。江西有一龙泉场,南唐时曾立为龙泉县,现在叫遂州。贵州有一龙泉坪,明清时也称为龙泉县,后来改为凤泉县、凤岗县。那么,青海省有没有龙泉乡?在可考的数据中,没有。也许有小村小乡是这样叫也说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仑就不得而知了。

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分类: 地区 >> 北京

解析:

青龙峡位于怀柔区城北20公里处,距北京三元桥75公里,是集青山、绿水、古长城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景区占地面积150公顷,南北狭长约十余华里,雄伟的水库大坝将景区分为两个部分。北部是高峡平湖,游客可以乘龙舟、画舫或快艇沿蜿蜒的水路欣赏两岸风光,夏季还能下水游泳或在沙滩浴场上踢足球、打排球、享受日光浴。东岸设有蹦极跳、攀岩、速降、等健身娱乐项目。坝外是静静流淌的溪水,溪上可以划船、撑竹筏。峡谷两侧山势雄伟,植被茂密。山顶还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古长城敌楼,吸引无数游人去探寻古迹。

假日里,游客们在山脚下坐上索道,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沿山势缓缓而上,青龙峡胜境便逐渐尽收眼底:东遥万里,密云水库碧波万倾山水一色,南鸟瞰千倾,京东大平原万亩良田一望无际;西映夕阳,怀柔古城遥遥相望山重水复;北视群峰,长城蜿蜒狼烟依旧静桓翠柏。

此外,景区的各项服务也非常完善,并在2000年底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京区内建有民居式客房及山野情趣的林荫木屋供游人休息;在景区餐厅,可以尽情享用以食疗药膳为特色的当地美食;在垂钓园内可以尝到用各种方式烹制的虹鳟鱼,定会让您大饱口福。青龙峡的自然美景及一流的服务定会另您流连忘返。

行车路线:由北京市三元桥沿京密路到怀柔、顺怀丰公路北行20公里即到

乘车:东大桥、宣武门、乘游16路、936路、西直门火车站乘郊游3次直达,东直门乘916路到怀柔三中转乘城北2路小公共均可到达景区

电 话:

票 价: 门票15元/人,学生儿童半价

交 通: 北京市怀柔怀北镇境内;北京北站7:13郊游3次,9:30可直达;宣武门,东大桥乘游16,东直门乘916、936可直达

雁栖湖介绍:

雁栖湖位于怀柔区城北 8公里处,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项目最齐全的综合水上娱乐场所。

雁栖湖环境幽雅,风光无限。阳春,雁荡鹤舞、百鸟争鸣、万花吐蕊、生机盎然;盛夏,湖光山色,青翠欲滴、击水漫游、飘逸醉人;金秋,满山红叶、花果幽香、如诗如画。

雁栖湖娱乐项目齐全。除传统的手划船、快艇、龙舟外,还有水上飞伞、水上跑车、自驾摩托、水上冲浪等极富挑战性的项目,特别是新增加的公路速降极富 性。同时设有攀岩、射箭、棒垒球、帆船等健身娱乐项目。园内各类项目已达50余种,适合不同年龄游客参与、娱乐。这里食宿方便,周围建有30多家不同档次的宾馆、饭店及培训中心。

在东直门乘916路汽车到怀柔,再换乘小公共汽车可达。

门票25元/人

百里峡

天下第一峡--百里峡:被誉为“天下第一峡”的百里峡是野三坡独具特色的景区之一。

在“双崖依天立,万仞从地劈”的百里“构造嶂谷”中,不仅有地造天成的“老虎嘴”、斧劈刀切的“一线天”、惟妙惟肖的“回首观音”、险峻奇特的“天生桥”、活灵活现的“唐僧出关”,还有壮观无比的涌泉飞瀑,跌宕声声的峡谷溪流和生性好动的小松鼠及山巅枝头的鸟鸣。生态环境原始自然,奇观壮景夺目惊心。 峡谷内旅游设施与自然相协调,安全环保。置身其谷,步游路随山峰而转,溪水绕游路而行,山水相依,植被茂密,空气清新,世间无比。游在其中,头顶绝壁万仞、蓝天一线;脚踏鹅卵石甬路,还可足疗保健;路边泉水叮咚、碧水清潭;身旁高山飞瀑、涧流潺潺;崖壁上灌木成林、青檀倒挂悬,独叶草、野海棠和羊齿兰犹如墨彩涂于壁间,密如绿毯。人在谷中行,身临其境的感觉妙不可言。 百里峡美丽的山水、宜人的原始生态环境,鬼斧神工的奇异之景,一定给您颇多启迪和感悟。

火车:从北京南站上车,在苟各庄(百里峡所在地)站下车。

门票50元

雾灵山景区介绍:雾灵山名伏凌山,曾叫过孟广硎山、五龙山,到明代时因大乘天真圆顿教第三代祖天真古佛将此山作为“求道灵山”,加之此山常年有云雾缭绕其上,始称雾灵山,位于河北兴隆县城北部15公里处,为“京东第一高峰”。雾灵山古已闻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遍游雾灵山(北魏时称伏凌山),并在《水经注》中写道:“伏凌山甚高峻,严嶂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记载:“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明洪武年间,中丞刘伯温曾到边陲重镇曹家路巡视,将这里命名为“雾灵山清凉界”并刻于一巨大花岗岩上。清顺治二年(1645年),雾灵山被清王朝划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区”禁地,封为皇家风水宝地。

1984年经河北省人民 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猕猴分布北限”。

雾灵山山体较为高大,云雾常年笼罩山川,其阳坡叫万花台,阴坡叫清凉界。雾灵山森林公园分为歪桃峰、仙人塔、龙潭、清凉界四大景区,有雾灵云海、雾灵日出、雾灵积雪、雾灵佛光、雾灵林海、雾灵晚霞、雾灵秋色七大景观,仙人塔、龙潭瀑布、气不忿峰等一百多处景点。

兴隆县城(火车站)到正门(南门)10公里

铁路

北京市(京承游N211/212、京丹2251/2252、京承7153/7154、沈(京)包1713/1714)至兴隆县火车站

天津市(津承4413/4414)至兴隆县火车站

石家庄(石承4453/4454)至兴隆县火车站

承德市(兴承7183/7184)至兴隆县火车站

门票: 91元

潭柘戒台寺介绍: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门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这九座山峰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在寺外,摩崖造像群、摩崖刻字、石牌坊、墓塔群,以及众多神秘幽深的古洞,似众星捧月般地散布在红墙绿瓦的古刹周围,使戒台寺形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既有巧夺天工,又有自然天成,景点众多,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 早在明代,"耍戒坛秋坡"就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风俗。今天的戒台寺风景区拥有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并有公共汽车相通,是一处可以接待国内外各种旅游团体和中小型会议,理想的旅游休闲名胜景区。

前门,阜成门乘游7路可直达

做地铁、921路、336路、959路至苹果园换乘931路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

门票价格:30元

龙庆峡风景区简介

小三峡胜似三峡,山比三峡险;小漓江赛过漓江,水比漓江清

龙庆峡的盛夏,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气温低于北京城区6度,甚至比承德避暑山庄还低08度。而隆冬,结冰期较长,异常寒冷,于是,这里就诞生了冰灯艺术的奇葩,峡谷,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一个北国冰雪的乐园。

乘车路线

在延庆县城中心的东外大街延庆汽车站有发往妫河的漂流专程巴士,可送至妫河漂流的上游或中游起始处;也可乘坐延庆县城始发的920路环线车去妫河漂流。换乘920路主线可去龙庆峡。

另外,从北京乘坐游1(前门发车)、游2(北京站发车)、游3(东大桥发车)、游4(动物园发车)、游5(前门箭楼西侧发车)路旅游专线车至八达岭转车可达直达妫河河流总站;也可从北京前门东北角、安定门地铁西口乘游8路(往返车价32元)或者919路支线直达。

门票价格

100元/张 35元(不包括各游乐项目),冬季票价为55元(包括观冰灯)。

35元(含电梯),乘船游览40元,通票75元

bjlyw/bj/bjouting/index

松山森林旅游区介绍: 松山森林旅游区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660公顷,有脊椎动物180多种,有维管束植物713种,有保存较完好的天然油松林50多公顷,区内的海坨山海拔21996米,为北京第二高峰。

松山旅游区以自然景观为主,风景资源雄厚,独具特色。信步景区,一览大自然风采。山、水、石、林、古:雄、幽、险、奇、秀给游人提供远望取其势,近视得其质,观形而悟神,怡神以冶性的画境、诗境、意境美的享受。 松山自然保护区既是科研考察、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又是旅游度假、避暑疗养、写诗作画、领略大自然情趣的胜地。

从德胜门乘919路公共汽车到延庆县转车直达松山。

松山门票 30元/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扩建于盛唐,原名 “ 大明寺 ” ,明正统年间易名 “ 护国资福禅寺 ” ,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 “ 红螺寺 ” 。历史记载,红螺寺曾数次扩建重修,名扬海内外,香火旺盛。远古传说中,一条黑鱼在燕山湖畔修炼成精,无恶不作,每当月圆之夜都要捉食童男童女增强其魔力,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玉帝闻知后震怒,特派仙女下界降妖,仙女与湖中黑鱼精大战八天八夜,最终还黎民子安乐,仙女同情百姓疾苦,为保乡民永享太平,化为硕大红螺永住湖里,后人为感谢她,在湖心岛建立红螺女塑像并把此湖定名为红螺湖,北面的山叫红螺山,隋唐末年,在山下建成红螺寺传说中,当地百姓遇有难事,向湖中祈祷,就能如愿以偿。

乘916、936路可直达 30元/人/滑道40元/人

一、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全称,是道教的最高尊神。

二、据道书记载,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又称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故称玉清。由赤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为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故称上清。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为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尊,即老君,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故称太清。三君各为教主,称为三洞尊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统御诸天神,宇宙万物都是它们所创造。古书说,三清尊神生于天地之先,其体常存不灭。三清之说初于六朝,极盛于唐末。

三、元始天尊生於宇宙混沌之时,那时宇宙无形、无气、无物,元始一气分真化气,以一气化而为三 ,在虚无自然之大罗天境,分化为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此一气亦称元始祖气,也有尊称为元始天王。元始天尊住在玉清圣境清微天,亦称『无形天尊天宝君』;灵宝天尊居於上清真境禹余天,亦号『无始天尊灵宝君』,道德天尊居於太清仙境大赤天,亦号『梵形天尊神宝君』。

法宝:

1、上古阐教原始天尊手下十二金。

2、九仙山桃园洞广成子。

3、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

4、二仙山麻姑洞黄龙真人。

5、夹龙山飞云洞惧留孙——后入释成佛。

6、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7、崆峒山元阳洞灵宝大法师。

8、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后成文殊菩萨。

9、九功山白鹤洞普贤真人——后成普贤菩萨。

10、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大士。

11、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

12、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

郭子仪的后代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板桥郭村等地。

郭子仪的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迁徙。一支迁往河南固始,五代郭嵩迁往福建福州,又从海边州县迁往海外;一支五代郭在徽迁往江苏南京,其后裔又迁往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人再次迁出海外。

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迁徙。一支迁到江西。一支在五代时前往杭州富阳,由富阳迁到福州,由福州迁出海外。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后子孙散居在南方各地。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由山西迁到安徽。一支迁到安徽后,由安徽迁到江苏。一支因汾州大雨山崩,迁其附近。一支迁到江苏,由江苏到湖南,在从湖南到四川、贵州、广西各地。

七子郭曙由一支从汾阳迁到河南再到宁波鄞县。

郭子仪的后代经历一千多年时光,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台湾郭氏族人就是从沿海各地赴台生根。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主要集中在亚州。

扩展资料

当代郭子仪后代有哪些名人?

郭沫若(四川支族)著名诗人、作家。

郭味渠,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 (山东支族)笔名汾阳王孙 ;郭味渠之子:郭怡孮、郭莫孮、郭玫碂都是著名画家。

郭可慈,当代外语教育家、作家(江苏支族);郭可慈之子郭谦为著名传记作家、文艺评论家 ,笔名汾阳后谦

——郭子仪

恶龙不斗地头蛇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托凤攀龙〖解释〗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人中龙虎〖解释〗比喻人中豪杰。

  攀龙附骥〖解释〗攀:攀附;骥:好马。比喻攀附圣贤,归附俊杰。

  烹龙炮凤〖解释〗①比喻烹调珍奇肴馔。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贵。②比喻高超的艺术技艺。亦作“烹龙庖凤”。亦作“烹龙煮凤”。

  炮龙烹凤〖解释〗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馔。也指一种肴馔名。同“炮凤烹龙”。

  炮凤烹龙〖解释〗①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馔。②指一种肴馔名。

  矫若游龙〖解释〗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

  画龙刻鹄〖解释〗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同“画虎刻鹄”。

  画龙不成反为狗〖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虎踞龙蟠〖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虎据龙蟠〖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虎超龙骧〖解释〗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虎变龙蒸〖解释〗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笔底龙蛇〖解释〗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大水淹了龙王庙龙王庙:管水之神的庙宇。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互相之间发生了争端。

  祖龙之虐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祖龙,指秦始皇。

  掷杖成龙传说东汉费长房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卖药,然后就跳进壶里去。第二天,费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也很好。费于是向老翁学道,后来骑着老翁所给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变成一条龙。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以“掷杖成龙”为典,借指还乡。

  真龙天子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因以为皇帝的代称。

  真龙活现形容逼真。

  云蒸龙变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

  云起龙襄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鱼质龙文鱼的实质,龙的外表。谓虚有其表。

  鱼跃龙门同“鱼化龙”。

  鱼升龙门同“鱼化龙”。

  鱼龙漫衍见“鱼龙曼延”。

  鱼龙曼延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曼衍”。①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②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

  鱼龙曼羡喻世事变幻。

  鱼龙变化谓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

  鱼龙百变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

  一龙一猪比喻两个人高下相差极大。

  绣虎雕龙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

  舞凤飞龙犹龙飞凤舞。气势奔放雄壮的样子。

  屠龙之伎比喻虽有很高造诣却不切实用的技能。

  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岁在龙蛇《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谓命

  岁在龙虵见“岁在龙蛇”。

  尸居龙见居:静居;见:出现。静如尸而动如龙。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神龙失埶喻失去权位。埶,同“势”。

  神龙马壮喻身体健壮、气宇轩昂。

  神龙见首清赵执信《谈龙录》:“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后以“神龙见首”指诗文跌宕多姿。

  如龙似虎形容勇猛有活力。

  日角龙颜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

  日角龙庭旧时相术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

  雀马鱼龙泛指珍禽异兽。语本《汉书·西域传赞》:“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青龙金匮指六辰。谓良辰吉日。旧时星命家以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司命等六辰为吉神,六辰值日,诸事皆宜,为黄道吉日。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前怕龙,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潜龙伏虎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骑龙弄凤①比喻成仙。②比喻腾达。

  批逆龙鳞同“批逆鳞”。

  烹龙煮凤见“烹龙炮凤”。

  烹龙庖凤见“烹龙炮凤”。

  炮龙烹凤见“炮凤烹龙”。

  攀龙讬凤犹言攀龙附凤。

  描龙绣凤指精美的手工刺绣。泛指古代女红。亦作“描鸾刺凤”、“描龙刺凤”。

  曼衍鱼龙曼衍:亦作“漫衍”、“曼延”,巨兽名,古代仿照它排演百戏节目。鱼龙:古代百戏节目。古代演出的杂戏名。比喻事物的离奇变幻。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龙的传说——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的传说——龙珠:

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等)图案。有朋友问了:什么是“龙珠”?“龙珠”因何而来?“龙戏珠”又是怎么回事?

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这是《庄子》的说法了。《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那么,龙珠从何而来呢?龙为什么要戏珠呢?我们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其贝壳内分泌并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龙是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集合的对象有鱼、鳄、蛇、猪、马、牛,以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等。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是圆形的,也可以说是颗粒状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颗粒。那么,古人会不会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将鳄蛇作为主要的集合对象,对其卵自然不会忽略;对鳄和蛇来说,卵的意义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鳄、有蛇,进而才有龙。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进入龙的生活之中的。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太阳,是我们对“珠”的另一个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很显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既然是太阳出海,为什么要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龙的传说——乌龙: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原先只有十来户人家。村里住着:一家姓刘的父女二人,靠做卖豆腐为生。女儿名珠凤,出落得俏模俊样。有一天珠凤去挑水,钩搭上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来放到井台上,说:“怪可怜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对她点了点头,一转身窜到井里去了。

珠凤挑水刚进屋,听见背后有人叫她。转身一看,是个二十来岁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凤的手,在她手心里放了一粒滚圆滚圆的珠子,说:“我是渭河龙君的五太子,刚才在龙潭中戏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钩搭上挣脱不得,多谢大姐救命之恩。这是一颗龙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后有啥为难事,大姐只管说一声吧。”说完,顿时不见了影儿。珠凤追出门外,只见井口一团白雾,听得井水哗啦啦响了几声。她觉得像是在梦中一般,再看手里,分明是颗宝珠。进屋后,她将龙珠往水瓮里一丢,哗枣,水花翻溅,泛起满满一瓮清水,尝一口,比那井水还甜,珠凤知是宝物,对谁也没讲,连她亲大也瞒着。只是常常想起乌龙,每天都去井台上挑一担水,偷偷往井里看上几眼。

离龙潭堡四五里的孙家堡住着一家财东尹立先。珠凤他妈死的时候,刘老汉没钱殓葬,借了尹财东十两银子。日子穷,还不起,却常给尹家送些豆腐,全当付了利息。这十两本银尹财东也不催要,乐得一年到头吃豆腐不花钱买。

珠凤姑娘年长一年,越发出落。尹立先贼眼骨碌一转,打起了

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

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  五龙山记的随笔散文,喜欢游玩的人一定去过不少地方,欣赏过很多美丽的景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