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乐谱中的字怎么看?
古琴上的谱字也叫减字谱,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
(1)古琴右手指法符号
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四个指头分别向两个方向弹入弹出,产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种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成。
尸(擘):用大指甲背弹入,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食中名三指平直,中节粘连,末节参差。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乇(托):大指倒竖,虎口张开,先肉后甲,向外托出。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弹后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指缝稍开,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弹入,先肉(触弦)后甲(拨弦)。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每抹入必将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之力。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缝稍开,高低参差,禁指如前。
(挑):用食指甲背弹出。食指屈其中末二节,大指微弯,以甲尖抵住食指箕斗,向外挑出。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大指帮贴用力。中名二指微弯,余势与抹同,禁指如前。
勹(勾):用中指弹入,先肉后甲。中指屈其根节,坚直其中末二节,大指侧伏于中指下。每勾入必使中指末节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并可搁在下一根弦上。其运动在中指坚劲之力。食名二指平伸,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剔):用中指甲背弹出。中指屈其中根末节,与大指作圈形,以大指甲尖抵住箕斗。其运动如挑法。食名二指微弯,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丁(打):用名指弹入,先肉后甲。名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其运动在根节屈伸之力打入,食中二指粘连伸直,高于名指。大指则张开虎口,直其中末两节,作八字形。禁指如前。
(摘):用名指甲背弹出。名指屈其中根末节,.与剔相似,唯不用大指抵住。其运动在于名指根末二节之力。食中二指粘连微弯带俯,大指微屈其中末二节,虎口稍开。禁指如前。
(2)古琴左手指法符号
古琴左手按弦,也同样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仍禁而不用。左手指法极为丰富,根据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可分为五类:左手主要指法,表示用哪个手指和用什么手法按弦,有大、食、中、名、跪、散、泛等。
此外还有上下进退等走音指法;有罨、虚罨、捐起、带起、放合等打弦带弦发音指法;更有吟、猱、绰、注等装饰指法;还有左右手复合指法。现分述如下:
大(大指):大指末节微屈,侧伏于食指下,虎口半开,用侧面按在弦上。大指按弦有两个部位,一是半甲半肉处,一是骨节处,当两弦连弹时,两部位就要兼用。按弦时食中二指粘连微弯,名指微弯带俯,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亻(食指):食指自然的平按在弦上,用箕斗处按。食指按弦多用于弹泛音的时候。此外有时与大指同用,大指用半甲肉处按内弦,食指用箕斗左侧按外弦。
中(中指):屈其根节,伸直其中末节,用箕斗处偏左按于弦上,食名二指平伸,大指侧侍,禁指如前。
夕(名指):屈其中节,务必凸出末节,于箕斗处左侧按之,大食中禁四指如前。中指绝不可压在名指上帮助用力。
⻊(跪指):名指屈其中节,跪其末节,用指背跪按弦上。按法有两种,或用甲背,或用骨节处,都要用左侧按。跪指多用于中上准音。
艹(散音):单用右手弹空弦,左手不按,可用中指虚点在十徽上。
(泛音):右手弹弦,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得音极清。其法有二:一则左指离弦极近,弹时弦跃,触指自成泛音,喻为“粉蝶浮花”。一则弹时左指轻点,一点即起,亦成泛音,喻为“蜻蜓点水”。弹泛音时,右手要靠近岳山,得音才清亮。对零散的泛音,谱字上才用泛音符号。
(泛起):琴曲开头和结尾处,常用泛音,有时在散音或按音曲调的中间,也常插入一两旬或一段泛音。此时用"JA’’符号表示此后的谱字,都应弹成泛音。
(泛止):用在一段或一两句泛音终止的地方。
上:按弹得声后,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岳山走上一位得声,右手并不再弹。连上两次者为二上。
下:按弹得声后,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龙龈走下一位得声,右手并不再弹。连下两次者为二下。
(进复):于按弹得声后,由本位上走一位得声叫进,又回归本位叫复,连原弹一共三声,一实两虚。进复两次的叫双进复。
(退复):于按弹得声后,由本位走下一位得声叫退,仍上归本位叫复。退复两次的,叫双退复。
(分开):先于按位弹得一声,然后走上一位得一声,再回归本位又弹一声。两实一虚,总共三声。前后分弹两次,中间走上一次,故叫分开。
(摺起):大指按上位得声后,名指接按下位,同时大指将弦播起发声。摺的弹法是用大指甲的边缘将弦向上向内一拨,名指仍然按实。
(爪起),大指按弹后,甲尖将弦爪起,得一散音,叫做爪起。
(带起):名指按弹后,指尖将弦带起,得一散音,叫做带起。
(放合):名指按弹后,将弦放出得一散音,同时急按次弦右弹,与放出之音相合如一声。
(同声):也叫带合,弹法是名指按弹之后,把弦带起,同时右手指弹另一弦的散音如同一声。
(应合):于按弹后,左指或上或下,走手有声,以应右手弹别弦之声,叫应合。
拙(推出):中指按弹后,指头推弦向外,得一散音,较带起为重,专用于一弦。
(罨):名指按弹之后,大指在上一音位上击弦有声叫罨。勿须击响琴面。
(虚罨):不按不弹,用大指或名指在需要的弦和音位上一罨得声叫虚罨。(虚点)同。
(虚按):弹时得声之后,乘声未歇,用指浮按弦上,以遏余响。
(吟):指头于按弹得声之后,随肘臂的振动而左右动荡,往来分余,约四五转,如吟哦一样,取音贵圆活,用力在肘臂。
犭(猱):指头于按位得声之后,随手腕左右摆动。如物之有伸缩力,随伸随缩,连而不断。动荡幅度较大,约过二三分,来回两三转,取音贵苍劲,运指纯用腕力。
卜(绰):上滑音。由位下少许,斜势按上到位,乘此弹出得声叫绰。
氵(注):下滑音。由位上少许,斜势按下至位,乘此弹出得声叫注。
立(撞):按位已弹得声,用指急撞上少许,速回归原位再得一声。一般是把一声划为两声,也有少数如急进复。
(唤):多数琴谱都认为,乘右弹时绰上二分,逗其音下过本位二分,速上本位,凡音两折,如鸠鸣唤雨之声。有如回音。唯《琴学入门》则解释为“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如反撞急进复之意。”又似逆回音。
豆(逗):于急绰略至过位之际,速迎其弹声以出本位之音叫逗。运指与撞相似,只是撞用于弹后,与正音分离为二;而逗用于甫弹时,与正音合而为一。
史(使):右手弹弦,左手用逗叫逗;右手不弹,左手在走手音中用逗叫使。于按弹得声后,指上一位或二位,再作吟猱,并撞(即使也),复下本位。
(掏撮三声):左手名指按弦,大指先罨后摺,再用右手一撮,左手再罨摺两次,最后右手一撮,共得八声。
(摺拔刺三声):与上例相同,唯此次不用撮而用拨刺。
(3)古琴附注符号
有些减字符号,与左右手指法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说明曲调的轻重疾徐、反复、休止等,或对琴谱的组织结构以及演奏技法作些说明注解,这些减字符号叫做附注符号。这些符号,一般都有现成的音乐术语、音乐符号与之相对应,在改进记谱中,都可被取代。
扩展资料:
古琴记谱
据统计,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遗产使古琴成为当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都要归切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减字谱记谱法。唐代以前,古琴的乐谱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极其繁复。
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记录,一首曲子记下来往往比一篇文章还要长。鉴于这个原因,晚唐一个名叫曹柔的人发明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每字各取简洁的一部分,再将这几个部分拼为一个“字”。
减字谱实际上就是指法谱。因此,唐代之后的大量琴曲都流传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则失传了。目前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减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
《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鉴定玉石的常用专业术语:
1. 俏色:
又称巧作,指巧妙利用玉料上的不同颜色琢成图案纹饰,增加表现力。
2. 蛀孔:
指玉质表面大小不一,如虫蛀一般的孔洞,是原料表面的一种特征。
3. 玉皮:
往往指玉石子料表面的皮称为玉皮,有色皮,石皮,僵皮等等。
4. 铁沁:
地下水中铁质氧化后顺着玉石较疏松的纹理沁入内部,形成红褐色,褐**的沁色。
5. 脱胎:
指出土玉器经人工长期把玩盘摩后,玉质晶莹亮润,色泽愈发鲜艳的一种变化,犹如羽化成仙,脱出凡胎。
6. 白化:
玉器入土后,受到埋藏环境地下水的影响,其显微结构发生变化,透明度丧失,颜色变白的现象。
7. 喇叭孔:
指用旧式工具钻磨的圆孔,上大下小,状如喇叭,俗称“喇叭孔”。
8. 管钻痕:
指器物表面留下的圆孔钻孔的痕迹。
9. 生坑:
指新出土或出土后未经盘磨的器物。
10. 熟坑:
指未经入土或早年出土后经人工盘磨的器物。
11. 象鼻穿:
又称“牛鼻穿”,指并排二孔,内部相通。
12. 通心穿:
俗称“通天眼”,孔从顶至底钻成。
13. 斜刀:
西周特有的刀法,指在并行的双阴线中,磨去其一的线墙,使之成斜坡形。
14. 汉八刀:
汉代特有的刀法,器物线条粗劲、简练,雕琢极少,似八刀刻成。
15. 透雕:
指镂空雕法。
16. 游丝毛雕:
汉代特有的刀法,指线条织细如丝,作断游动状。
17. 剔地平雕:
收藏知识瓷器鉴赏 —— 常用术语(上)
收藏瞭望
2017-09-26
订阅
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白了,就是一些行话。由于这些行话袭用很久,遂约定俗成。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瓷器收藏爱好和鉴定者,必须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现介绍一下这些术语知识:
1、口磕:器物口际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情况的缺磕伤痕,鉴定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口磕。
2、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鉴定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重皮。
3、毛口: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后全部脱落。
5、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曾被人用轮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7、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住住逐渐会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鉴定者把此种现象称为外冲里不冲。
9、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
10、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台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2、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了胎,这露胎部分就称为漏釉。
14、粘砂: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称为粘砂。一般多见于器足。
15、冷莹: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胎体已透出,有的还未露出。
16、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和增多。尤其是黄袖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不断增多。
17、片纹: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18、软道: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1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2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1、失亮:器物釉面因任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22、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前皮紫釉。
23、脱釉、脱皮: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使釉面剥落。
24、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25、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如清代窑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若常用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26、崩釉:略同于凿伤,但破面要平滑一些。
27、伤釉: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28、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融变质,或因长期受鸡毛禅的指扫而无存留,尤其是绘有金彩的纹饰更易脱去。
29、水碱:素釉器物长期理入湿土内,受水浸麦,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30、水锈:器物长期受土理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桐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31、土锈: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32、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攘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去了亮度。
33、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34、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35、炸底: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36、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份而出现的。
37、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38、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粘复后再次分离。
39、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拈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已断离。
40、折断:琢器物体因胎体相接处损坏,并折成数段。
41、足磕:器足部分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时,致使胎釉受伤。
42、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43、磨足:足边因伤损、垂袖不乎或歪斜之故,而用论玉工具磨修光平。磨足俗称修足。
44、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
45、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以冒充其他年代。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此伪作。
46、磨嘴:壶的口流部陨伤后,进行修整。
47、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把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48、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49、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50、破碎:器物多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渍,又长期排不出来而被蚀后自然破裂的(类似之物,要用清水泡一段时间)。
古琴乐谱中的字怎么看?
本文2023-11-01 01:23: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