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学文言文
1 古人是怎么学习文言文的
这个问题虽然我没有通过参考什么史料啊之类的东西得到最真实的答案。但是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
你想啊,你是怎么学现代文的?
要知道,文学形式乃至社会制度等等为什么在某个时代出现那就是因为那个时代适应这样的形式和制度。
也就是说,古人学习文言文(确切的说是语文)是和我们学习的方法几本一致的,要知道,他们平时说话都是用的相对我们来说叫做文言文的东西啊。
好的东西是要背,就像我们有些人背 诗词,散文,也很长啊。
但是长篇大论大家都是没必要被的,他们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和我们看现在的东西一样啊,直接就看的懂的,并不需要我们看文言文的时候的翻译啊什么的
一点小看法,见笑
2 古人是怎么写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的1、上古时期的古人学习文言文,与现代人学习现代语文的方法基本相同。
因为文言文是从商、周、秦汉时期的一般社会语言中产生的,文言与口语差别不大,只不过前者更为简练。学生只需要准确掌握字词就能阅读、理解,进而学习作文。
2、中、下古,也就是唐宋以后的古人学习文言文,同样面临与我们一样的难处。因为社会语言在逐渐发生变化,文言不再是人们的口语。这个阶段的“古人”,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大量的古文中去体会字词义、语法规则。其主要方法是阅读。因而,上学学习也被称为“读书”。对一些后人较少使用的字、词,需要查阅“训诂”类书籍来理解。
这时期的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条件,与现代人存在很大差别。其有利条件是,读书人基本上没有其它课程,能集中精力“读圣贤书”,作文也必须用文言语体,从而能做到专精;不利条件是,语言学的发展是近代以后的事,对于“文言现象”尚没有系统理论,学生的学习,完全靠老师口授和自己的领悟。
3 学文言文有什么方法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古人的文言文的由来是什么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问题一:古人十年寒窗都读什么书? 三字经;四书、五经;经史子集 八股文
这些是主要的,为了丰富知识内涵还有读更多的诗词比如诗经也读,很多的历史书籍也要涉猎,有的还要看更多的野史,不只是这样他们有的还会看一些医学数学农业方面的东西,对生活常识也会注意,当然我这里说的都是不只读死书的大家了,但是这些也还不止呢,更要学习弹琴,舞蹈绘画等等
问题二:古代人都是看什么书,书名就行了,越多越好 论语,山海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三字经,道德经,诗经,聊斋志异,尚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孝经,易经,礼记,水经注,孙子兵法,三略,六韬
问题三:古人读书前要干什么 净手洁案古人拿书读书前,务必洗手,将桌案清洁。对佛经和圣人所作经典,更是沐浴焚香而后在清洁清洁的书桌上阅读。态度严肃读书时,端端正正坐在桌案前,上身挺立,腿脚安宁,或者肃穆站破阅读,毫不翘二郎腿,也不会躺着看书或者趴在看书。口无杂言不会边闲聊边阅读,也不要边吃喝边望书,更不要边瞅电视边看书。要么诵读内容,要么宁静阅读。收视反听读书应当全是身心投入,不打盹儿,不狼藉,不神游。用心浏览,居心思考,用心斟酌,用心学习,用心笔记,如斯才可能懂得书中的深意,真正有所收成。遥恶亲善书和文字本无对错善恶,但由于人的贪心愚痴愿望也出生了各种把人教坏的不良内容书籍。读书应该阔别恶俗以及令人陷溺的书籍,应该亲热经典、知识、踊跃思想和向上题材的书籍。敬字爱书汉文字是上古圣人仓颉发现并且世世代代传承跟发铺,能力够有咱们当初的丰盛的文字印制成书或互联网上的信息,让常识技巧思惟传布和交换。古人对书籍爱护有加 ,坚持书籍干净,摆放整洁,携带时妥当维护。
问题四:古代女子应学会什么?读什么书? 只可以读《女四书》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进行教育所用的《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四本书汇集的总称。
问题五:一般古代女子家都读点什么书、 《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 《烈女传》
问题六:古代书生读什么书 普通家庭的小男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书》《五经》《鉴略》《弟子规》《朱子》 老爸做文官:《增广贤文》《格言联璧》…… 老爸做史官:《史记》《资治通鉴》…… 老爸做武官:《孙子兵法》…… 其他的什么唐诗宋词在八股文前也是必读,在八股之后就是闲书了。
问题七:古人读书的方法 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破卷取神
宋代王安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崇拜者,他编《四家集》时,将杜甫列为第一。有人问道:“老杜诗何故绝妙古今”答:“老杜固尝言之矣。”对方不大明白,王安石大声地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两句诗是杜甫三十七岁时写的。“破”不是把书翻烂,“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清代袁枚语)。古之学者,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能“破”而取神,这种破卷取神的读书方法,对后人不无启发。
熟读精思
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还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蕴含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读书之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隔着一层纱或一层烟雾不知所云,反之,集大成者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而且开创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淡然独与神明居。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今人借鉴与参考…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①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学习者那就更疑惑难解了。而我们正确的读书方法博学慎思,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③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④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⑤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
问题八:古代皇子读什么书 《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问题九:古代皇帝读哪些书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一些经典古书(要看是什么年代的!): ,,,,,,,,,,,,,等等加上这些书,皇帝还要读很多名人名言/名篇,比如:,诗集,名人语录 明清皇帝成年后一般都看《资治通鉴》,清朝皇子用满汉两种文字启蒙,满族比较浅,就是认认字,汉学一般要读四书五经。清朝皇帝一般都学养很好,康熙涉猎比较广泛,宗教、军事、科技、数学等都看,典型的包括《金刚经》《老子》《孙子兵法》《齐民要术》《史记》《全唐诗》《论衡》等,雍正崇尚法家,笃信佛教,他读的书比较务实,荀子和韩非的书他都读,晚年雍正心虑黄河水患,读了很多水利方面的书籍。做皇帝也不容易。
问题十:古代读书人必读的是那些书 普通家庭的小男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书》《五经》《鉴略》《弟子规》《朱子》 老爸做文官:《增广贤文》《格言联璧》…… 老爸做史官:《史记》《资治通鉴》…… 老爸做武官:《孙子兵法》…… 其他的什么唐诗宋词在八股文前也是必读,在八股之后就是闲书了。
求采纳
古代钓鱼用的钩和线是用什么做的 古人又是怎么钓鱼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和《枫桥夜泊》,被评为最有名的诗,但你知道古代的钩,线,是用什么做的吗
现如今,市场上有品种繁多的钓鱼用具,传统竿,台钓竿,筏竿,抛竿。那么,古代的人没有这些先进钓具,又怎么钓鱼呢
当然,古人自有办法。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钓”作了精辟的阐释:“钩鱼也。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
最初鱼钩是用竹条、木条等削尖两头制作而成的,包在鱼饵中,待鱼吞食后卡住鱼喉钓起,后来人们学会了磨制骨质的鱼钩。直到商代和西周,才有了铁制的鱼钩。
再谈谈鱼线,古人把蚕体内的丝浆取出拉成单股粗丝,晾干后作鱼线使用,这种鱼线强度大。
古人用细长的竹子来制作鱼竿,在《诗经》的《国风·卫风·竹竿》一篇中写道:“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在古籍里也有描述钓鱼季节的,张志的《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就是春季钓鱼;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道出了秋季钓鱼的好时节。
古人也对鱼线的颜色搭配颇有研究,唐朝诗人方干的《赠江上老人》中这样写道:“潭底锦鳞多识钓,未设香饵即先知。欲教鱼目无分别,须学揉兰染钓丝”,可见古人对于钓鱼是多么的喜爱啊。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意思是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
一、原文。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三、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死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周梦蝶与望帝啼鹃,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四、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古人怎么学文言文
本文2023-11-01 02:15: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