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孝”的本义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古时候”孝”的本义是什么?,第1张

一、关于“孝”字

孝字目前只在甲骨文五期发现一例,(可参考《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字形从老即“耂”,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即顺从侍奉老者长辈当为孝的本义

“孝”字的上半部分为“老”字的简写,下半部分为子,形为一个孩子扶着(背着)自己的老人因此尊敬抚养自己的老人即为“孝”

二、关于“孝子”

“孝子”在今天的语义中是指孝顺的孩子,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样,是孔子把“孝”的内涵扩大了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的子女”并没有关系

1、在我们的意识里,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而且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传颂、赞扬的传统美

德。

2、《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③保育。

3、《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4、《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

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

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

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

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

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

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来说,孝的理解很广泛,很口语化,有着多元化的色彩体现。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

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

钝真的铂金。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

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我们的父母尽一片孝心,也是我们

做儿女的心愿。

在孔子的意识与言论之中,或许会有一点的差别,但不论怎样,论语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感想

和智慧。

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

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

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

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

孝字由“老”字头加“子”组成。表达四层含义:第一,子女由老人所生,老人是子女的本,子女不能忘本;第二,老人和子女一体,只有老人幸福,子女才能幸福;第三,老人在上,子女在下,要摆正位置,要敬重老人;第四,任何人早年要靠老人,晚年要靠子女,这是责任,不能推卸。所以,多尽一份孝心,就多一份心灵安逸的幸福;多一份忤逆,就多一份心灵不安的痛苦。

孔子的孝可分为三个方面:

1,孝体----也就是儿女要把父母的身体是否有病放在心上

2,孝心----作为父母,养不是他们所要的,他们更多的是:要儿女多多陪伴,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3,孝色-----作为儿女,要多做事让父母开心。

现实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变大,我们的父母都在家乡独守老屋,他们在慢慢地老去,作为儿女却无能为力,甚至无动于衷。这是孝道在一步步沦丧,这是传统价值观的悲哀,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孝是诸德之本。

《孝经》认为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如果父母之命是错误的,你明知不对却又无条件服从,这就是不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还是时代的中国民族尊老爱幼的结晶。

意义: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做人、立身以及处世的基本要求。

孝,作为现代家庭伦理的根本性理念,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面都是对孝这个行为以及发出者的要求都是没有变化的,而且因为现代的社会更多的原因最终会导致孝文化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而在历史的条件下,孝文化的内涵和传承都已经寄托于传统涵义之外了,这一定是会出现新发展和新变化的!

孝文化的核心意义就是从理论构建到现在时间的一种层面都是一直在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的基本涵义,孝道本身的意思就是善待父母,而这一点是从古至今到现在都是没有改变的,而孔子对于孝进行了基本的定义,而这一定义也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孝道文化基本内涵也穿成了传统文化中从生殖层面引申出来的家庭构建的功能,更像是一种升华。

古时候”孝”的本义是什么?

一、关于“孝”字 孝字目前只在甲骨文五期发现一例,(可参考《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字形从老即“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