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读书特点概括术语
1 文言文《读书》的内容
荀子的《劝学》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2 文言文的特点有哪些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3 语文阅读有什么常用术语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描写要抓住事物特点。
“画眼睛”是形象的说法,指写人要写出人的心灵,写事要写出事件的本质,写景要写出人对景的感悟,景的个性。描写要生动形象,这是描写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描写有别于叙述的地方。
所谓生动形象,无非是使描写对象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描写要根据对象特点决定描写方法,描写时往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描写有白描与细描等等。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记叙文的议论是“画龙点睛”。
记叙文的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阐发事物的意义(二)表达作者的看法(三)揭示文章的主题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不同情形下的术语 评价主旨用语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分析手法用语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用语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用语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用语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 语文的答题术语(例:生动形象,准确严密各类文体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2、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3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7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句子含义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5 语文现代文大阅读答题用的术语怎么做现代文大阅读说来话长。在这里只讲点规范。
1答得有条理。问“本文表达了什么?”,“请讲出用xx的好处”等,回答时前面一定带上“本文表达了……”,“在本文中,用xx 的好处是……”等。有时要分点答题。
2常见的赏析题,即考修辞手法、写法的使用等。步骤是:一,某个词本意是什么(粗略解释)二,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充满气势/有条有理/……地表现出了“该词在文中被赋予的意义”三,表达出了什么感情(联系主旨)
3做阅读两重点是主旨和题干。所以拿到大阅读,首先看文章,读出主旨,再审题,然后答题。
6 关于语文文言文中的术语,如介词首先,我想说一下,这个不是文言文的术语,其实是现代文的术语;而现代文的语法,是从外文引进的。
由于纸面上解释很繁琐,所以我建议你去问你的语文老师现代文语法。古文中什么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都是相对于现代文的语言顺序来说的,你得先搞懂现代文语法,就好像先得有个参考系一样。
就去问老师什么是实词、虚词、单句、复句、短语结构、主谓宾定状补。
古文其实原本没有所谓语法,所以古文用词很灵活,有很多词类活用。语法是从外文引进过来的,是用于现代文的。
所谓前置、倒装,都是相对于现代文而言的,就是某句古文结构顺序相对于现代文的一般习惯,是倒置的。
所以学古文语法,必须先学好现代文的语法,现代文大致的一般顺序是:(状),(定)主(状)谓(定)宾(补)。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修饰谓语,补语补充修饰谓语。
你最好找你语文老师,因为光这么打字很难彻底讲明白,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情况我没办法一一举例。
现代文也保留了一些古文习惯词汇,例如古文的宾语前置:自信。按一般的现代文习惯,应该是“相信自己”,自己是宾语,相信是谓语,宾语一般在谓语后面,像吃饭、喝水,“吃、喝”的动作作用于“饭、水”,作谓语的动词在作宾语的名词前面。而“自信”是作宾语的名词“自”在前,作谓语的动词“信”在后,这和一般现代文的习惯相反,宾语的顺序被提前了,所以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在古文的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发生的相当多,自己多读书就会发现。
语法说复杂就复杂,我打了这么多字就讲了一点,所以你最好问老师;但是古文说轻松也轻松,就是多读多背,培养语感,语感好一点你就习惯古文中词汇的结构顺序了,那么你就可以看得懂。看懂是目的,语法不是目的,语法只是帮助你看懂的方法之一。
推荐几本书:《古文观止》(推荐岳麓书院出版的) 《唐诗三百首》(任意,基础不太好的话可以买本注释比较丰富的) 《唐宋名家词选》(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 以上三本书,堪称古文和诗词的最佳读物,一定要熟读,写得好的可以背诵,之后你的古文功底肯定就比较扎实了。 读古文只读注解,不要读翻译。一般来说,翻译没有标准,所谓翻译其实都是文章大意而已。 字典要多翻,因为古文里面生僻字会多一些,看多了就熟了。 读古文,要了解语法以区别古今异义,但千万不要拘泥于语法,因为词类活用和倒装句是很常见的,懂意思就行。 可由比较简单的入手,一步步读难一些的文章,例如从唐宋文章到先秦文章,由古代白话到古文。 好的诗文要诵读,要读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且还可以帮助感受汉语的抑扬顿挫,感受古文尤其是诗词曲赋的音韵美。
古籍的解释 [ancient books] 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可供后人 研究 、参考 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大批 中国 古典文学作品选,为 青年 学习古籍 提供 了 方便 古籍整理 详细解释 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南朝 宋 谢灵运 《鞠歌行》 :“览古籍,信 伊人 。” 唐 杨衡 《游陆 先生 故岩居》 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 掌故 ·捐科分》 :“搜罗古籍,沾丐后人。” 王力 《中 国语 言学史》 第一章第一节:“ 当然 我们不能说 东郭牙 是语言学专家, 但是 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词语分解 古的解释 古 ǔ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 相对 :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a.指古代的 道理 ;b.古朴;c.古老的道路)。 古体诗的简称:五古( 籍的解释 籍 í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登记:籍没()。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 形容 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
分解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首项为负,应先提取负号;
这里的“负”,指“负号”。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是负的,一般要提出负号,使括号内第一项系数是正的。
2、如果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这个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因式;
要注意:多项式的某个整项是公因式时,先提出这个公因式后,括号内切勿漏掉1;提公因式要一次性提干净,并使每一个括号内的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
3、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尝试运用公式、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4、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再尝试用分组、拆项、补项法来分解。
口诀:先提首项负号,再看有无公因式,后看能否套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解要合适。
扩展资料:
因式分解主要有十字相乘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对称多项式,轮换对称多项式法,余式定理法等方法,求根公因式分解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而在竞赛上,又有拆项和添减项法式法,换元法,长除法,短除法,除法等。
原则:
1、分解因式是多项式的恒等变形,要求等式左边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以乘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多项式的次数。
4、结果最后只留下小括号,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5、结果的多项式首项一般为正。 在一个公式内把其公因子抽出,即透过公式重组,然后再抽出公因子;
6、括号内的首项系数一般为正;
7、如有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应把单项式提到多项式前。如(b+c)a要写成a(b+c);
8、考试时在没有说明化到实数时,一般只化到有理数就够了,有说明实数的话,一般就要化到实数。
口诀:首项有负常提负,各项有“公”先提“公”,某项提出莫漏1,括号里面分到“底”。
本文2023-08-05 06:37: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