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本标点符号书写格式
作文本标点符号书写格式如下:
刚好在行末,且行末剩余两格,那么就正常书写省略号,每三点占一个,分两格写完。省略号在行末,且行末只剩一格。省略号在行末,且行末无格子剩余,那么就把省略号写在行末格子边,不能移到下一行开端。
扩展资料:
⒈、斗方: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2、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3、三开: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
4、对幅: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5、中堂: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6、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文/李信军
“符”,即符咒、符,为上古时期巫师、巫医所常用的一种治病疗疾方法、方术等。道教形成后,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方术,并用于“辩症施治”的医疗救急之中,
关于符咒,《祝由十三科》中说:“书符字用朱砂,研细写在黄纸上。”“朱砂”,性味甘、寒,归心经,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宁、心中烦热、惊悸不眠、癫痫及疮疡肿毒、瘴疟诸疾有特殊疗效。
道教符咒(资料图)
《神农本草经》说:“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名医别录》则说:“通血脉,止烦满消渴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本草纲目》中也说:“治惊痫,解胎毒痘毒,驱邪疟。”
朱砂,颜色为红,故又称丹砂。为道门书符、治病常用之物,用时将其与酒相调,画于黄表纸上,以火化后服用。
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姜黄”,性味辛,苦温,入心、脾、肝经。具有行气破瘀,通经止痛功效。能治各种血瘀气滞、胸腹胀痛、胁肋刺痛、风痹臂痛、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痈肿等症。
“黄纸”,又称黄表纸。为道门书符治病的必用之品,其功能很多,不但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而且对妇科疾病、恶毒疮疡皆有奇效。
治病有奇效(资料图)
据《祝由十三科》讲:“凡遇病人请符,审其病症,即起大慈救人心。朱砂书符以济人,其功甚大。”关于纸的功能及作用,《本草纲目》中说:“诸纸,甘,平,无毒;楮纸,烧灰,止吐血、衄血、血崩、金疮出血;草纸,作捻最拔脓;麻纸,止诸出血。”
道医在为病人书符之时,要求首先辨别症状,根据病情缓急制作不同专科病符。如:“如阳症用好米醋,或用井水。阴症用姜汁,或酒、或水。风疾用竹沥姜汁。外科症用符灰加水,或醋磨墨敷于患处遇病施治,妙辨阴阳。”
张景岳(资料图)
道医在这里所提出的“遇症施治,妙辨阴阳”,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曾高度赞赏:“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没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传统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之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这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从以上可以看出,早期道医看病的方法,就知道用“遇症施治,妙辨阴阳”。也就是观察属虚症,还是实症,是热症还是寒症,病在表还是在里,属正病还是邪症等。然后再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书符时将药量进行适当加减,以期达到阴平阳秘、却邪扶正、表里平衡的功效。
在Word中打出时钟,电脑和书的特殊符号可通过插入符号实现。
方法步骤如下:
1、打开需要操作的WORD文档,在插入选项卡中,点击“符号”>“其他符号”。
2、在“Wingdings”字符集中可找到相关时钟符号,点击插入。
3、同理,在插入符号对话框中,依然在Wingdings字符集亦可找到电脑和书本符号,点击插入即可。
4、返回主文档,发现在Word中打出时钟,电脑和书的特殊符号操作完成。
作文本标点符号书写格式
本文2023-11-01 02:51: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