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的艳遇,一群女人的悲剧
一个男人的艳遇,一群女人的悲剧?
你没有看错,这个故事就叫做《源氏物语》。
正如同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红楼梦》一样,日本文学史上有一部《源氏物语》;中国文学有红学,日本文学里有源学。
虽然很多人喜欢拿这两本书作比较,但往往不了了之。因为二者看似都在写一位归于帅公子的风流史,实则没有可比性,其成就高低不是某一个方面就能判定的。
毕竟在日本《源氏物语》问世的时候,是公元1006年,而中国的《红楼梦》至少得六百年后才能出世。
《源氏物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它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全文约80万字。
有如此高的文学地位,令人讶异的是,它的作者只是一位叫做紫式部的宫女。
而且更加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者紫式部的名字是读者们加冕的。
紫式部原名叫藤式部,只因为她写的故事女主角紫姬深受读者喜欢,因此读者们开始称呼她为紫式部。
如同北宋的宋祁被称为“春意闹尚书”,张先被称为“张三影”,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一样,藤式部也因为她的不朽之作成了紫式部。
而这部成就了紫式部,也成就了日本的文学著作的内容,说起来让人诧异。
表面来说,《源氏物语》就是讲述了光源氏一族三代人的风流艳遇。巧合的是,中国的《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也是讲一位贵族公子贾宝玉的风流生活。
这就是经典的聪明之处,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无论是紫式部还是曹雪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通过贵族公子的生活来反应他们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到这里不免要显得打官腔假把式了,那咱们暂且搁下那些不谈,还不如来翻一翻《源氏物语》这本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虽然文学批评家们普遍认为《源氏物语》应该分成三个部分,但是我觉得如果根据人物的话应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十四回,主要讲光源氏的一生;后十回讲光源氏去世以后,薰君和匂亲王的故事。
光源氏 是日本皇帝 桐壶帝 的儿子,他的母亲 桐壶更衣 因为身份低微而在宫里饱受欺凌,在光源氏很小的时候就抑郁早亡了。
但是这并不影响光源氏成为宫里最受宠的皇子,原因有两个:一是桐壶帝对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是真爱,所以爱屋及乌;二是光源氏生就一副惊为天人的容貌。
作者在这本书里从来不会吝惜笔墨去夸赞光源氏的容貌:
诸如此类的描写在整本书中不胜枚举,作者自己也曾表明,她只怕自己笔力不够不能将光源氏的容貌之美表现出来。
因此桐壶帝对他的宠爱可以说是没有底限。由于光源氏的母亲家族不够强大,朱雀帝为了保护他免遭皇位的灾祸便把他降为臣籍,赐姓“源”。
凭借这样一副姿色再加上他高贵的身份,长大后光源氏想不风流都不行。
光源氏这一生的女人是算不清的,从作者的叙述算来,光源氏的女人大抵分为三类:真心所爱、政治利益和露水姻缘。
(一)真心所爱——藤壶妃子和紫姬。
藤壶妃子 是桐壶帝在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死后多年又娶的后妈。
藤壶妃子非常漂亮,关键的是她与光源氏已故的母亲长得很像,因此她极得桐壶帝宠爱。
可能是母亲的缘故,光源氏从小与藤壶妃子亲近,桐壶帝也劝藤壶妃子:“ 你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异常肖似。他亲近你,你不要认为无礼,多多地怜爱他吧。 ”
但终究不是母子,光源氏与藤壶妃子日久生情,爱上了她。后来在宫女王命妇的帮助下,光源氏与藤壶妃子私通,以至于藤壶妃子怀上了他的孩子。
藤壶妃子因此自责不已,桐壶帝那么宠爱她,她却背叛了他。她怀了孩子以后,桐壶帝对她越宠爱,她内心的罪恶感就越浓烈。
孩子生下来不久,桐壶帝就死了,藤壶妃子也心灰意冷出家当了尼姑。
藤壶妃子是光源氏的初恋,也是他最想要得到却又求之不得的人。
光源氏第二个深爱的女子是紫姬。
光源氏爱上 紫姬 是跟藤壶妃子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紫姬是藤壶妃子的侄女,而且和她长得很想像。
紫姬是藤壶妃子的哥哥兵部卿亲王的私生女,一直被遗弃在北山和外婆住在一起。光源氏去北山养病的时候遇见了她,那时她只有五六岁。当他看到紫姬的容貌之后,便对她动了心思。
后来,几经周折,光源氏还是把紫姬弄到自己的身边,把她养在了自己的府邸。这一养就从小养到大,养成了自己的妻子。
但是紫姬这一生是辛苦的,她虽然衣食无忧一生顺遂,却要面对丈夫的风流花心。
若是对他无情便也算不得辛苦,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各不相干倒也潇洒快活。偏偏紫姬是爱光源氏的。
然而光源氏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深爱紫姬,另一方面却对其他女人恋恋不忘。他不仅有正妻葵姬,他还有情人末摘花、六条妃子、花散里等人。甚至因为与尚侍胧夜月偷情而引发事端被流放道须磨浦,葵姬不得不独守空房,每日盼着他回来。
可是,当紫姬日复一日饱受相思之苦的时侯,光源氏却与明石姬喜结良缘,并且有了孩子。
这让紫姬很是心寒,她在京城为他担惊受怕夜不安枕,而他早已经将当初的誓言忘的一干二净。
好不容易盼着光源氏回来,两人恩爱不移的时候,光源氏又答应了他哥哥朱雀帝的要求,娶了三公主为妻。
此时,紫姬最后的耐心已经被耗尽,她伤心悲痛之后越发心灰意冷,生了一场大病几乎丧命。她想要出家为尼,光源氏却不允许,到最后郁郁而终。
紫姬这一生,前半生她是藤壶妃子的替身,后半生,藤壶妃子死了光源氏的目光才真正放在她的身上,可是光源氏虽然爱她,却无法做到对她一心一意。
(二)政治利益——葵姬和三公主
葵姬 是左大臣的女儿,在光源氏成年礼的那天,桐壶帝与左大臣达成一致,葵姬嫁给了光源氏。
但是两人并没有感情基础,即使见面了,葵姬也不愿意跟他说话,两人之间很是疏离。
直到后来,葵姬怀上了光源氏的孩子,两人终于亲密了许多,然而,光源氏对自己亲密却引起了他的情妇六条妃子的嫉妒。
在葵姬生下孩子以后,六条妃子生魂出窍,杀死了葵姬。
三公主 是光源氏晚年出于政治考虑娶来的。
三公主是光源氏的亲侄女,光源氏的哥哥朱雀帝非常疼爱三公主,他担心自己死去后女儿无人依靠,就把三公主托付给光源氏。
起初光源氏是不答应的,可是他曾经对人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娶到一个高贵的女子为妻。于是他接受了三公主。
好景不长,三公主和柏木私通,生下了孩子。光源氏终究与三公主离心离德,三公主羞愧难当,也出家当了尼姑。
(三)露水姻缘——其他女人
光源氏的情妇里,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那个嫉妒成魔的 六条妃子。
六条妃子按辈分来算,是光源氏大伯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伯母。
但是在光源氏年少约莫十六七岁的时候两人就私通了,可惜的是,六条妃子以真心待光源氏,一心一意,光源氏却只当逢场作戏。
如此对待六条妃子的后果就是六条妃子因为嫉妒怨恨,而生魂出窍,直接杀死了光源氏的妻子葵姬和情人夕颜。
到最后,六条妃子遭到光源氏的冷落,出家为尼,抑郁而终。
此外,光源氏的露水姻缘还有很多。
夕颜 ,光源氏的朋友头中将的情人,离开头中将后与光源氏意外邂逅,却被六条妃子害死。
胧月夜 ,皇帝的尚侍,始终爱着光源氏,光源氏也因为与她偷情而被流放。
明石姬 ,光源氏流放须磨浦时结下的一段姻缘,为光源氏生下一个女儿,成为了后来的明石皇后。
空蝉 ,地方官的妻子,被光源氏强行占有,虽然心动,却拒绝光了源氏。
轩端荻、典侍、花散里、槿姬、末摘花……
光源氏的一生都在跟女人和权力纠缠不休,直到紫姬的死,光源氏的一生也跟着走到了尽头。
薰君是三公主和柏木私通生下来的孩子,一样的俊美无俦,且身怀异香,活脱脱的一个“香妃”。
他与光源氏的外甥,明日皇后的儿子三皇子匂亲王是至交。毫无疑问,拥有主角光环的人永远是最好看的。
匂亲王与薰君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很好色。这也成了后面所有情节的诱导因素。
因为好色,他迫使薰君帮助他设计得到了宇治八亲王的二女儿。结果八亲王的大女儿为妹妹担忧以及没能保护妹妹无比自责,郁郁而终。
后来又因为好色,他与薰君争夺宇治八亲王的私生女浮舟,竟逼得浮舟跳水自杀。
所幸浮舟被人所救,最终出家当了尼姑。薰君和匂亲王也各自开始继续他们的风流艳遇。
但是这看似简单重复的爱情艳遇的背后却是一片刀光剑影,是一场社会历史舞台剧。
说它是社会历史舞台剧,因为这本书通过作者大规模的故事构架以及对任务场景的细致描写,反应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至今在日本《源氏物语》这本书一般人是不敢轻易研究的,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丰富,有佛学、音乐、舞蹈、书画、和歌、服装、餐饮、家具还有汉学。
例如, 当时的日本崇尚佛教, 在前面的故事讲述中不难看出,故事中的很多女性最后都选择出家。甚至很多男性也是这样,包括朱雀帝、光源氏、明石姬的父亲、宇治八亲王……
而在源氏物语中,无论是结婚、生病都要请法师诵经念佛,而且每年会定期举办法事。书中对佛家经典的运用也是处处可见。
还有古代日本的舞乐文化, 男主角从刚开始就在红叶贺的宴会上以一曲《青海波》而名动天下。日本人无论是在宴会上还是几个人聊天,或者一人独坐的时候,横笛、古筝、琵琶、和琴总是少不了的。
另外就是对汉学的研究, 日本文化深深值根于中国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在《源氏物语》这本书中,它的体现再明显不过。
作者紫式部自己就很精通汉学,尤其是对白居易诗歌的研究更是通透。因此整本书中对《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故的引用达到八十多处,对白居易诗歌的引用更是不用说了。
其他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详述了,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去看这本书细细体会。(个人推荐丰子恺译本)
而说它背后是一片刀光剑影,是因为光源氏一生的起伏实则是政治斗争的推动。
他母亲桐壶更衣因为家族没有势力而被逼死。桐壶帝为了保护光源氏而被降为臣籍,又为了巩固他的地位而让他和左大臣攀亲。
桐壶帝死后,朱雀帝的母亲一族借胧夜月发端,把光源氏流放须磨浦,打压左大臣一族。新皇继位后,光源氏重新大红大紫,如日中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政治斗争之下,权贵生活的腐败堕落自不消说了。贵族之间相互倾轧,光源氏、头中将、柏木、以至于后来的匂亲王和薰君,他们整日寻花问柳,欺负弱女子。
例如光源氏欺负了有夫之妇空蝉,勾引寡妇六条妃子又弃之不顾,玩弄孤女末摘花、夕颜等人的感情;柏木强奸了三公主,夕雾强娶守寡的落叶公主,髭黑大将强奸玉鬘;匂亲王强奸失势的宇治二女公子,并且与薰君一同玩弄了贫苦女子浮舟……
而这么多女子悲哀结局的背后无不透露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时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女子就是男人的附属品。
所以男人们审视她们的眼光总是像在玩赏一件物品,举一个作者在文中描写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一二:
而她们也总会被当做家庭政治的工具利用,例如左大臣为了攀附光源氏把女儿嫁给葵姬他,明石道人为了攀附权贵把女儿明石姬送给光源氏。
对于无权无势的女子那就更糟糕了,最典型的就是八亲王的私生女浮舟。
因为是私生女所以被八亲王弃之不顾,在继父家饱受欺凌。遇到匂亲王以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又被薰君当情妇藏了起来,不得不承欢匂亲王,最后被二人逼得以死来解脱。
最后我想谈一谈这本书的语言魅力,可以说是日本文学一贯的风格:唯美且精致。
随意摘录一段体会一下:
诸如此类的描写贯穿了整本书,读起来口齿生香,恍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
起初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带着对日本文学的好奇心,把男主角的爱情当小说故事拿来消遣的。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也看了一些,按照官方解读,那就是,以光源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实则表现了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以及贵族生活的颓废腐败。
多么一本正经的言论,我是不大喜欢这种论调的,看小说就看小说呗,为什么非要牵扯出这些冰冷僵硬的理论?
这就好像把一个好好的活人按在手术台上,从上到下解剖出来,探查其中的血管、器官、骨骼的构造搭配。如此一来这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冰冷的工具。
所以我读的时候就以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它,去感叹这本书中每一个女子的无奈与悲哀。
然而当这本书渐渐接近尾声,当我感叹的女子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事实上,无需深刻挖掘,无需牵强附会,作者就是在明明白白告诉你,她要讲的就是当时日本政治官僚的斗争,日本贵族生活的腐败,日本女子地位的卑微可怜。
这大概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到之处,无需特别的强调,然而字里行间都却都透露着作者慢慢的思考意图。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哪一个角度,你都能挖掘出新的东西,有一番新的感悟,令人读之不绝,品之不尽,久久回味。
由于对本书研究不深,且个人眼光终究浅薄,因此对这本书做的解读未免粗略,难登大雅之堂,但做消遣谈资,一笑而过。
虽然胸中有万千言语,奈何笔力不足以形容,只好到此收笔,还是需要各位自己去细细品读。
作者说:写了这么久的《源氏物语》简直要把我这团小火苗给写蔫儿了,原本还雄心勃勃来一个《源氏物语》大文集。
但是,年轻人大抵挡不住喜新厌旧或者坐不住冷板凳的习性,写了将近十篇以后我开始迫不及待想要结束它了。
于是乎,深思熟虑之后,我干脆写了这么一份类似“读书报告”的东西,系统介绍一番《源氏物语》这本书吧!
因为作者都是男人,肯定是以女鬼为主了。中国古代写传奇、故事的,基本都是文人,没有女子的身影。“人鬼恋”中,一般都是男人和女鬼,因为作者不可能将文章中的男人写死,让女人与男鬼相恋。
1男性视角写作,常常是穷书生遇到的“女鬼”艳遇。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时候的主角都是怀才不遇的穷书生,或者是很有才能正在赶考路上的穷书生。他们大多数仪表堂堂,腹有诗书,一看就不是凡人。而“人鬼恋”中的女鬼肯定是生前遇到什么灾难,死后又不得安息,只能当一只恶鬼。遇到了穷书生后,被书生吸引,人鬼情未了。
其实现代有些人只看这些情节,批评说这就是一个穷书生的“意*”。想象自己多么受欢迎,多么有才能,连女鬼都不得不喜欢自己,为自己付出一切。当然这些情节都是书生自己写的,自然都是偏向于书生这一边。就好像现代的“玛丽苏”、“汤姆苏”小说,那些主角都是万人迷,各种机遇,其实是差不多的。
2如果是女子与男鬼相恋,那是不合礼数的。有人可能会觉得男人与女鬼太单调了,难道不能换成女人和男鬼吗?其实还真是不行。因为古代的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是不能随便与陌生男子来往的。即便换成是男鬼也不行。一个女子与男鬼拉拉扯扯、恩恩爱爱,那是不符合礼数的。
如果是女子与男鬼相恋,那男鬼想与这个女子在一起还不简单,直接抢走她就好了。即便抢不到,只要女子殉情,不就能和男鬼在一起了。这个情节很没意思。另外故事写的是女子私自与男鬼在一起,那么这个女子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就是一个不受礼法的人。写出这个故事的人肯定会被人讨伐的。
3这也是一种性别歧视的体现,只有女人会枉死。除此之外,这其实也是潜意识的性别歧视。连作者自己都知道,女子在社会上更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蒙冤受难,更容易化为厉鬼。没有男鬼,不就是因为男子在社会上是比较受重视的,不容易被压迫被人害死。
总的来说,古代的“人鬼恋”中,女鬼多是因为作者是男子,以男子的角度去写作,女鬼这样的角色就会比较多。
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增广贤文》
人心叵测真情少,世事难料人善变。人总是喜欢追求美丽的东西,往往美丽的外表下潜藏着危险。一副女鬼图,道尽人性善变,是与非的转折。
源自网络
画中惊人的秘密。清朝留下的一副窥窗见鬼图,乍一看以为是女鬼在加害女子。放大10倍一看,画中一个面目狰狞,长相奇丑的女鬼,正拿着笔在一副美女皮囊上描妆。
皮囊上的女子长得柳叶弯眉,樱桃口,虽不是闭月羞花,也算得上大家闺秀。在皮囊旁摆放着女子的衣服,衣服上有清楚的纹理和样式。
在绿鬼的身后,有一排窗户,其中一扇窗户被戳了一个洞。一位男子露着眼睛,被眼前的景象,吓得瑟瑟发抖。
整幅画发生在一间书房里,书房被布置的很精致。实木雕花的书架和桌子,整齐的画卷和书籍,还有房屋清新淡雅的装饰。
这幅画放大后,画中细节让人钦佩,不管是桌上的雕花,还是书架上的绸缎,都画得非常仔细,就连皮相上的头发,都根根分明如丝状。
这个故事是我们熟知画皮中的一个桥段,王生不听道士劝阻,贪图美色,结果发现美女是鬼披人皮,最后被鬼挖心。
源自网络
画中存在的真谛这个故事的真谛警示世人,不要被外表迷惑,要用心待人。但在世间男子眼里,只有女人的皮相。
将故事放到现实中,这是一个婚姻故事。丈夫出轨小三,妻子不离不弃,终究用真心挽回丈夫。
男子已经有家室,还将半路结实的美女带到家中藏起来,不顾妻子的感受。男子受到报应被掏心挖肝,妻子却甘愿食人咳痰唾涕救他的命。
男子不听道士的忠言,反而怒斥其为妄言。像极了身边人对丈夫的劝告,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男子比比皆是。
婚姻将两个原本陌生的人牵到一起,一方付出忠心,但另一方很难守住底线。因婚姻背叛,导致破裂的家庭不在少数。
有人说用心温暖对方,便能得到相伴余生的幸福。可婚姻中出现裂痕,是永远治不好的伤疤。
所以在结婚前,情侣双方都应该明白婚姻的重量。并不是简单的喜欢,就能相伴在一起,更不是婚后双方不合适,就离婚了事。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三个家庭的事情。结婚不像恋爱,光凭喜欢就能度日,还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两个人如果三观不合,原生家庭相差较大,还需要在恋情中冷静考虑,对方能否和你一起创造幸福。
人心善变,不知何时爱已经消亡,婚姻成了两个本子。婚姻需要彼此共同的经营,彼此付出,彼此守约,彼此努力。
如何经营婚姻?婚姻幸福是很多人期盼和羡慕的事情,但往往很多人求而不得。更多的夫妻是凑合婚姻,两人彼此嫌弃,为了孩子勉强在一起。
想要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并不是遇人不淑,而是需要彼此的成长。
首先,彼此要尊重对方。
尊重是夫妻的底线,即使结婚后,也要有私人空间。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对方的人权。在有的婚姻中,夫妻相互伤害,甚至恶言相向,最后成为仇人。
在生活的小事中,也要尊重彼此。比如妻子辛苦做的饭,即使不和你的胃口,也不要挑三拣四,你需要尊重妻子的付出。
丈夫用零花钱给你买的礼物,即使在不喜欢,也不要表现嫌弃,你需要尊重丈夫的这片真心。
然后,多制造些浪漫的时光。
有了孩子后,夫妻忙着工作照顾孩子,时间就一点一点流逝。两个人说话越来越少,单独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感情就变得越来越淡。
生活中的小幸福需要彼此营造,比如约个时间一起看场**,给对方一个小惊喜,出门一起旅个游等等。
最后,彼此要相互理解。
上牙有时还打下牙,夫妻之间的矛盾更是频出。遇见矛盾不要争死不休,甚至斤斤计较,非要占个上风,显得你多厉害。
两人先冷静下来,再想想解决办法。有些心眼小的人,最好不要和他争论,心累。你改变不了他,就要改变自己。
所以,婚姻幸福是需要夫妻一起创造,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夫妻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没有谁非要当大王,谁会喜欢生活在压迫的日子里。
结语清朝一副女鬼图,放大后发现女鬼正伏案画皮,细节用心,栩栩如生。这个故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画皮故事,从中折射出是是非非,道出婚姻的真谛。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一段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们都知道,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爱情故事,主角大多数都是书生,例如聊斋、牡丹亭等等,数不胜数。我认为,古时候,女子很多喜欢书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很高,读书人大多各自有各自的清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古代盛行。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女子大多都会对读书人更加青睐一些。而在古时候女子大多为男子的附庸,女子自然会对她认为更加出彩的人在一起。
第二 ,三毛曾经说过,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读书人的相貌大多比较令人容易产生好感,其实就是长得更好看一些,书读多了还会有一些气质。古人云:食色性也。人们总是偏爱美丽一些的东西,读书人气质温和,能言善道。女子很容易被他们吸引,读书人其实相对来说更加浪漫一些,女子很容易就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蒙骗女子,自然也是有着有真情实意的人。而古时候女子受过教育的程度低。她们被困大多被困于小小的后院中,她们被传统比较束缚着,当她们遇上爱情的时候,爱情几乎就成了他们的一切。
流传的爱情故事,若是男主角长相丑陋,没有地位,没有才华。它又要用什么来吸引读者呢?又怎么才能流传下去呢?而在古代读书人三个字,几乎就代表了有才华仪表堂堂这些词。所以在古代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总是书生,这正应了我上文所说的古时候的思想,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世界文学史上有两部著名的《唐璜》,一是法国莫里哀的戏剧,一是英国拜伦的长诗。
唐璜,西班牙语作Don Juan,意大利语作Don Giovanni,名号响亮,如雷贯耳。何许人也?倘若这问题问到一个西方人,他定能如今日武侠迷谈起韦小宝一般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讲上它一条亚马逊河的唐璜艳遇故事。末了心里还要叹一口气:“缘何我生不逢时?”唐璜一词,相当于中国人说的“登徒子”,是好色之徒的同义词。
每个国家的传奇故事里总要有上这么个风流人物。中国的小说本子里要是少了西门庆,那大概要减色不少,不仅是《金瓶梅》出世不来,恐怕而后承其衣钵的《红楼梦》也要换副身形了;而西方文学艺术里要是少了这浪荡子唐璜,那可要急煞了一大批文学家、音乐家,这名单上赫赫有名的就得列上莫里哀、拜伦、普希金、波德莱尔、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这么些巨擘。
时代不同,人们对唐璜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模糊的形象反而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最早传说唐璜是西班牙的一个放荡贵族,他终日无所事事,所思所想无不围着女人打转。其实说来也怪他不得,早期的贵族不用劳作,不用动脑,供他花的钱自会送到手边,供他吃的佳肴、喝的美酒自会端到嘴边,百无聊赖之下总会动点歪脑筋。唐璜的那句传世名言:“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忠诚就是对其他女人的残酷。”仿佛还为他自己辩护出点理来了。
到了莫里哀(Moliere)和达蓬特(Da Ponte,莫扎特歌剧《唐璜》的剧作家)(1)手里,这个浪荡子没得到什么好下场,整日生活糜烂,顽固不知悔改,最后被两个剧作家无情地打到了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大诗人拜伦(Lord Byron)却对他充满同情,不仅给了他咸鱼翻身的机会,没直接把他往地府里送,还往他脸上贴了金—在拜伦的长诗《唐璜》中,他摇身一变成了善良、正义的化身,唾弃自己生存的腐朽社会而为周遭的一切所不容,那点风流嗜好不但没玷污了他,反而成了美人脸上的朱砂痣,让好些在拜伦那个年代沉迷于幻想的公子**们羡慕不已。等到了普希金(Pushkin)这里,这位“诗歌的太阳”不仅拜倒在拜伦笔下唐璜的靴尖前,简直是身体力行了唐璜的风流。据说在结婚不久后,普希金向妻子坦承她是他的第113位恋人,而以后还将后继有人。为了罗列出各种表达爱意的花言巧语,并显示自己的编剧才能,普希金不厌其烦地再次取材于唐璜的故事,写出了《石客》,并交由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达尔戈梅日斯基创作成了歌剧。普希金的这部《石客》比起达蓬特的剧本《唐璜》谁更胜一筹,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莫扎特让达蓬特的剧本为万世传唱,似乎还将继续传唱下去,而不论普希金对自己的编剧才能多么自信十足,《石客》这部歌剧恐怕得到音乐词典的故纸堆里才能寻见了。
•“我是一个庸俗的人,但我的音乐不是。”-莫扎特
•“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在给人和平的艺术作品中,莫扎特的《唐璜》把天堂的乐音和地狱的呼啸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肖伯纳评价《唐璜》
莫扎特在古典音乐史上是被人仰视的。
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就用那部撼动奥斯卡评委们的莫扎特传记**Amadeus证实了。先把奥斯卡奖评判水平的稳定性撇开不谈,至少这一次评委们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达成一致,把荣誉搬给了这部巧妙构建的**。而莫扎特也似乎在顷刻间又红了起来。**好看当然得益于对历史无伤大雅的修改重现,但更打动人的则是莫扎特一曲又一曲动人的音乐。在这部**中《唐璜》出现了五次,每一次都动人心魄,是**情节发展的转折点。而导演和配乐师做如此处理的原因想来也应该同《唐璜》本身的戏剧性紧密联系。
那么莫扎特的这部歌剧杰作《唐璜》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呢?这位风流恶少在剧中自然少不了欠下风流债。他抓住每个机会一亲芳泽,到底有多少女人的心碎在了他的摧花辣手下?我们可以从他的随从莱波雷诺(Leporello)的唱词中听到,这位花花公子的一大爱好就是记下每个他亲近过的女子,那本记录纸拉开来比他家的花园小径还长,他采过的鲜花一千八百朵还盈。而在最近的一次采花奇遇中他却出师不利。夜半三更戴上假面具冒充多娜安娜(Donna Anna)的未婚夫摸到了她家,没成想被多娜安娜发现,撵出了房。逃跑的路上他碰上了闻声赶来的多娜安娜的父亲,一名警卫官。在争斗中唐璜杀死了老人。第二天他却像没事人,又去勾引将要结婚的新娘瑟琳娜(Zerlina)。同时又被他曾经抛弃的老情人埃薇拉(Donna Elvira)缠上了。这下他可触了霉头,三方仇家哪个也不肯放过他,但他不仅没有愁上眉头,反而游刃有余,虱多不痒,索性玩世不恭地到墓地邀请被他杀死的警卫官的石像赴宴。这下他可招来了死神,终有报应。
石像出现在唐璜家门口的一幕至今是歌剧史上最震撼人心的瞬间,石像喊出他的名字:”Don Giovanni, Don Giovanni”仿佛是来在地狱的声音,带走恶魔让光明重返人间。于是这部喜歌剧带上了莫扎特以往歌剧不具有的内省,毕竟通常我们所熟悉的莫扎特总是有那么点嬉皮笑脸的。
同《费加罗的婚礼》、《魔笛》一样,《唐璜》再一次展示了莫扎特歌剧的典范力量,序曲部分优美典雅,乐队演奏丰富,发挥着交响性和戏剧性的双重作用,也帮观众做好入戏的情绪准备。整部歌剧可以看作莫扎特为后继音乐家们树下的圭臬—激情与理智的完美结合。这同样也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最突出特点。他不似巴赫严肃神圣,也不像贝多芬热情灼人,但他亲切活泼,典雅幽默,张弛有度。
这当然同他生活的时代有关。莫扎特生于1756年,卒于1791年。十八世纪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哲学家、科学家们向信条和权威挑战,画家们敏锐地捕捉每一个政治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但在音乐方面,理性的觉醒还没有那么快,洛可可风格还是有相当的地位。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Rocaille,指的是建筑上富于装饰的石雕,或是精美的贝雕,最早是由法国建筑师引入,意在柔化巴洛克风格中过于宏大、严峻的设计。莫扎特也在家书中坦言自己喜欢这种建筑风格,而这种华丽柔和,富有感官之美的风格也同样影响到了他的音乐创作。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莫扎特的音乐配器从来都是丰富的,它们甜美,仿佛天使浑身披着的柔美光芒,明亮而不刺眼。与此同时,时代对他的影响体现在一种对前人音乐瑕疵之处的大胆改革。他继承了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对歌剧艺术简洁化的作风,清扫了花腔演唱(Coloratura,声乐上用来炫技的华丽装饰音),加重了乐队的分量。
更进一步的是,他简化了歌剧的唱词。在这一点上他和我们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分道扬镳了。莫扎特曾经在家信中写道:“如果《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台词没有那么长,效果会好得多。”当然对莎士比亚剧本而言这样做是万万不能的,这会使《哈姆雷特》中人物形象严重缩水,但是从歌剧的角度讲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歌剧的唱词过缓,观众的耐心面临着考验,同时歌剧的表现力也将大打折扣。以《唐璜》为例,第一男主角唐璜没有大型咏叹调,至多就是一些短小的炫耀。这些都是为了情节和角色性格的需要,莫扎特用这些短小精悍的唱词把唐璜这样一个否定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惜墨如金。
莫扎特从来不避讳使用一些听起来有些下流的乐器,只要这是歌剧的切实需要,而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这些下流段子一点也没有减弱他歌剧的神圣力量,人们依然觉得它们纯洁,美丽不可方物。比如说《唐璜》中唐璜的唱段《酒已过三巡》,巴松管的音色粗俗下流,却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唐璜精力过剩无处发泄。而这些都把唐璜推向了一个戏剧化的高潮,登得高,跌得重大概就是这个用意了。
诚然《唐璜》可算作莫扎特最具思想深度的一部歌剧,但是它给人的欣赏体验却是十分愉快的。莫扎特仿佛就是一个擅拍温情片的导演,情感拿捏得恰到好处,他不煽情,也不冷酷,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顽皮可亲,仿佛很好说话。他不像亨德尔(Handel)、贝多芬(Beethoven)、瓦格纳(Wagner)那般唯我独尊,视他人为低等生物。他没有血腥的丑陋,没有沉重的劝导,他带给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感,在他的音乐中我们natural high
这便是古典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用一首中国小诗褒赞这部伟大的歌剧--人人都爱Don Giovanni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
(1)达蓬特(Da Ponte),剧作家,莫扎特歌剧《女人心》("Così fan tutte")及《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即"Marriage of Figaro")同样出自他的笔下。
在电视文艺晚会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表演相声。相声的内容有搞笑的,有讽刺的,还有幽默的。重要的是让人发笑,所以我比较喜欢看。星期五,我们班也举办了一场相声表演,那情景真让人难忘啊!
那相声表演是在班队课上进行的。首先出场的是邓文琴和瞿雨洁。他们表演的挺搞笑。同学们都笑的合不拢嘴。等他们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就接着表演,课堂上是一片笑声,现场气氛非常热闹。台上表演者有时会非常紧张,偶尔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可看表演的同学看到这些,就会笑的更开心了。在这么多节目中,宋扬扬和徐娜表演的相声最让人发笑。他们表演的节目是——“吹牛”
首先宋扬扬说:“我们家是吹牛世家”,徐娜也不甘示弱:“我们家是吹牛专业户。”宋杨杨马上反击“我们家吹牛不纳税。”紧跟着徐娜一句“我们家吹牛还不交钱呢。”把大家都逗乐了,现场一片笑声。他们就是这样你一句,我一句。都说自己是吹牛最厉害的那个。台下的同学们看的不时发出笑声。他们实在是太搞笑了。最后在宋扬扬的一句“晚上睡觉我手里攥着一把玉米,第二天一看,全成爆米花了。”结束了表演。现场再次响起了各种各样的笑声。在这场表演中,我也参加了表演,可自己感觉不怎样。不过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很开心,很快乐。
因为书生体质弱,手*之后容易进入幻想;因为书生读书多,幻想之后容易运笔挥洒。
女鬼的想象空间之大非比寻常,可以貌美如花,也可以随时啪啪啪。
封建礼教那些束缚妇女的条条框框,对于女鬼小倩来说,根本就不管用。所以,鄙以为书生艳遇女鬼和大学生看岛国**的效果差不了多少。自我安慰需要加点料啊,单纯的撸毕竟甚是枯燥哇。
《水浒传》里写潘巧云偷和尚那段,提到和尚道士最是*荡,因为空闲时间特别多,无事可干想入非非非常正常。苦逼书生想来也是如此,除了读书,闲暇之余,意*居多。
再则,进京赶考是书生的毕生追求。古代既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铁,只能徒步旅行或者挥鞭骑马。风餐露宿,急着赶路,错过了旅店,巧遇千年破庙,凑合一夜吧,结果夜里受了风寒,迷迷糊糊之中,又进入了靡靡幻境,也是有的。
醒来之后,自然一蹴而就。因为梦境之中,甚是美好。
现代的穷游,采风,以便获取灵感,只是古代夜宿破庙的翻版而已。
有研究表明,越是经济不景气的年份,杜蕾斯的销量越好。经济下行,人民生活压力增大,继而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最后这一切都反应在身体机能上。这不免让我想到《红楼梦》里精尽人亡的贾瑞,身体越是虚弱的时候,*邪之气越是旺盛。
发泄性欲,绝对是人类排解烦恼的一大利器。撸着撸着就长大了的孩子特别清楚,为什么撸了还想撸,因为越撸越烦恼,越烦恼越撸。
不仅是古代,现在那么多写小黄文的,都是写纪录片吗?
我看不尽然。一切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也不例外。他可能只去了趟快餐店,却可以写出《一路向西》的姊妹篇,因为可以参考文献、查阅相关资料,还有最重要的想象力。
也许除了书生,其他人也遇到过女鬼,但是只有书生爱写,爱幻想而已。
一个男人的艳遇,一群女人的悲剧
本文2023-11-01 03:48: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