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5收藏

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第1张

对于“古书”的上限,我给的比较宽,不管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我一律都划在“古书”的范畴里。对于下限,我以辛亥革命为界。这样的话,时间跨度就相当大。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到底产生了多少书籍,这些书籍有多少传世非常难统计。但是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古书,哪怕是历经“十厄”、流传至今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我手头上没有一个很精准的数据,但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丛书集成》作一个很粗略的统计)。这些批书籍成书有先后,内容驳杂,很难一概而论。因此如果统统冠以”中国古书“的名目一概而论,难免把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此,在此我仅就我相对熟悉的”经史子集“中的经部文献来谈其价值与意义。

经部文献,简单地(当然也很粗疏地)说就是,十三经以及对十三经的注释之作。经部,曾是中国古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在数量上经部文献可能并不占优势。经部文献的地位,可以分两方面来谈,一方面自西汉起,经书就是士人最熟悉的行事守则与处事规范。他们是知识阶层道德与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另一方面,自从科举取士开始,十三经也是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的敲门砖。通俗得说,经部文献一方面是读书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也是读书人获取功名,换取物质利益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因此,经部文献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种非常超然的地位。

但是”五四“之后,经部这种超然的地位被迅速瓦解。经部文献所包含的知识与宣传的行事准则都视为是与西方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旧“的传统被摒弃。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下,并没有一个与经部对应的概念,因此经学自晚清之后就被飞速地边缘化,其内涵也被彻底肢解。比如《诗经》被解释为上古民歌,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尚书》被解释为商周时期的公文档案,成为历史系研究的资粮。而经学本身不复存在。

既然经学本身已被摈弃,那么阅读经部文献,是不是只剩下了历史学上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硕导也曾经问过我)。在我看来,并非如此。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经学文献本身虽然已经被边缘化,但其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渗透也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谈,其一,是对其他文本的渗透。虽然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不少来自民间的文本(比如敦煌变文),但是绝大部分我们接触到的文本都是来自文人创作。而上面谈到了,经部文献是文人群体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即便读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经学的身影依然隐隐约约挥之不去。而文学作品,其二,经学曾经给知识阶层提供了一套完全自足的道德行为准则,而这套准则虽然不断被阐释,最后又被大力摒弃,但是并没有完全被消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仍然很难与“旧道德”一刀两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十三经。比如,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对“孝”的强调(虽然这个字眼越来越少地被提起),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嗣的强调等等。我很难对这种“人情世故”作评价,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原则在日常伦理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阅读经部文献,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上面有人谈到中西比较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大。在此我也谈一点自己的浅见。用“现代”的眼光看,西方经典无疑具有绝对的优越性。但是当我们跳出西方的学科框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传统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属性。一旦我们真的切断了与旧传统之间的脐带,那么我们就会丧失独立的身份。

希望能帮到你!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处方山茱萸肉当归五味子(炒,杵)山药黄耆(炒)川芎木瓜各15克熟地黄白术(炒)各3克独活酸枣仁(炒)各12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或身痛,月经不调,或视物不明,筋脉拘急,面色青,小腹痛者。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大枣数枚,水煎服。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补肝散处方干姜6分,甘遂3分,桂心5分,茯苓5分,附子(炮)5分,黄连5分,甘草(炙)5分,当归5分,干漆(熬)5分,贝齿(烧)5分,猪苓5分,白术5分,干地黄8分,丹参6分,防风7分,黄耆6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肝脏病,服青盲,内或生障,恶风赤痛。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菜、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等。摘录《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症因脉治》卷四:补肝散处方川芎、陈皮、生姜、防风、当归身、白芍药、羌活。功能主治内伤霍乱转筋。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本方加木瓜、秦艽。摘录《症因脉治》卷四《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补肝散处方人参1两,茯苓1两,五味子1两,芎1两,藁本1两,茺蔚子1两半,细辛1两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心脏伏毒,热气壅在膈中。初患之时,微有头痛目眩,眼系常急,夜卧涩痛,泪出难开,时时如针刺,外障相似。用法用量每日1钱,空心米汤调下。摘录《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银海精微》卷上:补肝散处方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药、防风、木贼各等分。功能主治冷泪。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银海精微》卷上《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补肝散处方甘菊1两,茯神3分,芎3分,细辛3分,五味子3分,人参3分,独活3分,羚羊角屑3分,白术3分,肉桂半两,酸枣仁(微炒)半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肝脏虚寒,头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虚烦。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

详见百科词条:补肝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0:37:40 共330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读历史可以增长间接经验,丰富阅历,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在思想上经历数百年的沧桑增长智慧,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凡,有才能,有建树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政治军事方面,几乎都读史书“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成为中国古代无数能臣良将的写照关羽常夜读春秋,李世民也常以史为鉴,毛泽东一生读史,单资治通鉴就读了十七遍史书读的多,见多识广,间接阅历丰富;史书读的精,看破人世玄妙,参透世间迷茫看惯了,历史上众多智者牛人的尔虞我诈,现实生活中的小伎俩会看不破吗看透了历史展现的大道、权谋,即使不会施展,也能做出防范吧读历史,能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而历史对于习惯思考的人,是常读常新的,总有新的体会和感悟,有助于自己不断提升读历史的好处绝不仅于此,每隔几年都会有新的认识

身目俱黄为症状名 ,指全身皮肤和白睛黄染的表现 ,为黄疸病之主症。《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尿黄之谓也。……熏蒸遏郁,浸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尿色为之变赤。”一般黄疸病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参见黄疸、阳黄、阴黄:黄疸古代亦称黄瘅 。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阳黄为黄疸两大类型之一 。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主要症状为发热,烦渴,身目**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热重于湿者,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五苓散等。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其他症状都有一定疗效。阴黄是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 。因阳黄日久转

详见百科词条:身目俱黄 [ 最后修订于2015/12/23 21:19:27 共95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活人方》卷四方名五饮主方组成茯苓3钱,制半夏2钱,广橘红5钱,车前子1钱,嫩桑皮1钱,前胡5分,生姜2片。主治五种水饮。用法用量水煎,午前、午后服。加减溢饮,加白术1钱5分,更加枳实,去前胡;悬饮,加天麻2钱,佐荆芥、甘菊,去桑皮;在下部,加泽泻1钱,车前子5分,苡仁2钱,去前胡;支饮,加前胡1钱,柴胡1钱,白芥子1钱;伏饮者,加前胡1钱,羌活1钱;留饮,加白术2钱,苍术1钱;病久元气衰惫,形神虚萎,饮食不甘,脾胃泄泻,必须加人参2钱,白术3钱以培元气,兼于治饮;倘下元虚冷,则桂、附、干姜亦所不免。各家论述饮邪水类,茯苓浚水而能降气,故为君;半夏燥湿,利痰为臣;橘红佐桑皮调和脾肺之气,使有所统运;车前佐茯苓分利水道,所谓引而决之;前胡之辛,消痰下气,生姜温能治呕,辛能豁痰,此谓通治痰饮之方。

详见百科词条:五饮主方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3:43:01 共3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对于“古书”的上限,我给的比较宽,不管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我一律都划在“古书”的范畴里。对于下限,我以辛亥革命为界。这样的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