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地理类专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明清时地理类专书有哪些?,第1张

军事地理类专书有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130卷、李培的《灰画集》20卷。《读史方舆纪要》中,包括历代州域形势9卷,南北直隶十三省方舆114卷,山川源委6卷,天文分野1卷,另附《舆图要览》4卷,全书实为130卷,附图36幅,沿革表35份。此书既是一部军事地理名著,又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它在军事学术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灰画集》是一部辑录体军事地理著作,所采原著共30多种,它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经国用兵方略,对天下大势和各省形势历陈诸家之说,同时也提出了编集者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此书的缺陷是没有西藏、新疆等省内容,又不附地图,这些都是明显的不足。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当时丰富的天文学记载资料

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

西汉的《周髀算经》,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

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的地理学资料 介绍国内地理资源,地理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书籍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历法 回归年的精密计算为世界第一

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游记》,除了很详细的地理知识外,还包含各地的风土人情

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近代史中国认识世界的著作 全方位介绍各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状况。

此外,《二十四史》中有十几卷介绍天文地理的著作。

如果真想读一本书而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致人和的话,上校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真有这么一本书。不过要至少诵读它1万遍,才可能会懂得其中的一点皮毛。

这本书全书一共461个字,作于4600年前,书里的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的含义我们都不懂。历史上的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等牛叉人物都为其做过注解。这本书既是一部思想著作,也包含了治国方略,养生之道,兵法战术。请牢记它只有461个字。这本书就是《阴符经》,它的作者就是我们的老祖宗轩辕黄帝。

首先说第一种吧:古人很厉害,是指古人从小读三百千,大点的话读四书五经。四书五经里面的的周易,大家都懂得。其他的书中,拥有大量的知识。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且古人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只有读书。读各种书,所以便知道的很多。跟今人对比在文学知识古人很厉害。

今人读什么很厉害的话,那就很多了。如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书,成为一个工科男。总之今人只要努力都有出路,平时多看看新闻也能变得很博学。今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话,学点地理,推背图和周易之类的吧,闲暇时间多出去走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远古人类文明文化和科技是最先进的,超越当今地球人。由于东周解体后,宫廷历史记年史丢失。后来都是人们回忆的。

我认为,远古盘古开天地时代,天、地、人皇三个时代一定存在,黄帝统治地球人类文明的五帝时代也存在!大洪灾前后的尧舜禹帝王一定存在!夏商周的历史不容否定!这也是远古启蒙类书告诉世人的最简单历史排序。作为成年人更应该深入了解远古人类社会里的一切。

秦汉唐朝的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比较全面系统的描述了远古人类社会里的一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都是远古科技文化特别高深的人,每一本经典都贯穿了多种理论体系,现代人理论单一的人理解有一些困难的。相互融汇贯通是远古各学科理论的普遍特点。

最具代表性的远古历史书:秦朝的《吕氏春秋》,汉代的《史记》,《淮南子》,唐朝的《通典》。最远古天文,数学书:《周脾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榫卯结构》。

远古地球地理百科全书:《山海经》和山海图。中国的远古地图是:人皇的九州,舜帝十二州,大禹九州治水图,秦朝四十郡图,汉代十三部图,唐朝地图。

远古医学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汉代扁鹊《八十一难经》。远古哲学,数学和图象学集合理论书:伏羲八卦——易经,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汉代《参同契》。远古军事思想书,孙子,孙膑兵法,三韬六略,黄帝四经。

四书五经只是远古宫廷管理人员必读的经典书,宫廷管理人员必读书。读完这些书,并能完全理解和实践的人,就知道远古人所说的天空宇宙的大小,地球地理的宽广,人类社会的五颜六色。

举不胜举。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还有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比西方人所宣扬的古埃及,玛雅文明,印度文明,中国要比他们早几千年历史,而且中国是大洪灾之前的地球人类文明文化和科技,唯独中国人延续到夏商周,秦汉唐!远古中国很多自然科学理论都有。现代人不读远古经典书,认为都来自西方,悲哀!!!

明清时地理类专书有哪些?

军事地理类专书有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130卷、李培的《灰画集》20卷。《读史方舆纪要》中,包括历代州域形势9卷,南北直隶十三省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