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国与缅甸有什么文化交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明清之际中国与缅甸有什么文化交流?,第1张

公元14世纪后半叶,缅甸国内的形势比较复杂。1364年,控制了缅甸北方的掸族建立了阿瓦王朝(公元1364~1555年)。从1368年开始,阿瓦王朝与缅甸南方孟族建立的勃固王朝进行了长达40年的战争。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的明朝取代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公元1394年,明朝在阿瓦设缅中宣慰使司,与阿瓦王朝关系密切,往来频繁。对中缅边境一带的各土司,明朝统治者则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藩属,册封其为宣抚司或宣慰司。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三月,明朝正式成立四夷馆,目的是“习译夷字以通朝贡”。四夷馆内也设有缅甸馆。公元1436年至1449年间,明朝政府留下随缅甸使节来中国的缅甸人当丙、云清等6人,在缅甸馆任教,并授予其“序班”的中国官衔。他们为中国培养了不少缅语翻译人才。1490年至1604(年间,先后在缅甸馆任教的缅甸人和中国人总共有28人。人馆学习的人称“译字生”,译字生的课程,起初主要是专攻翻译杂字,就是学习一般的文字翻译技能。供译字生研习的课本称《华夷译语》,内中也有《缅甸译语》,今均流失在他国。

四夷馆至清初改名为四译馆,仍沿袭明制,隶属翰林院,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改名为会同四译馆。鸦片战争后,因与西方英、法等国往来增多,会同四译馆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清政府便于1862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内有英、法、德、俄等语种,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缅甸产的宝石举世闻名,自古就是输入中国的主要商品。唐代称为“瑟瑟”的绿宝石,曾在大理风行一时,所以《唐书》中有“大理妇女多缀(zhùi,装饰)瑟瑟”之语;同样,中国丝绸也极受缅甸妇女青睐(lái),因此《蛮书》(又《云南志》、《云南史记》,唐樊绰撰)中说“骠国妇女悉披罗缎”。到了明代,中缅两国间的玉石珠宝以及丝绸贸易更是盛极一时。

缅甸产的玉石是雕刻玉佛的珍贵材料,一向为世界佛教界所推崇。随着两国玉石贸易的发展,传人中国的缅甸玉佛不计其数。至今,中国佛教圣地、古刹名寺如五台山广济茅蓬的大玉佛,四川峨嵋山金顶的大玉佛和上海玉佛寺的大玉佛,都是峨嵋山金顶的果迦法师自印度归国,途经缅甸朝拜大金塔时,缅甸佛教徒赠送给他的。此外,浙江普陀山文物馆、杭州灵隐寺、福州涌泉寺、北京北海团城等处,都有缅甸赠送的玉佛。这些玉佛雕刻得十分精美,巧夺天工,洁白无瑕,是中缅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公元1644年,清兵人关攻占北京,取代明朝统治中国。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在中国南方建立南明政权,其末代皇帝桂王朱由榔(即永历帝)在清军追击下,失去了所有的地盘,并于公元1659年逃人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在草房之中,受尽了凌辱与虐待。后来,明朝将领李定国、白文选等曾率大军几次入缅,前去“迎驾”,想把永历帝救出缅甸,都没有成功。随朱由榔人缅的官兵共有约1500人,多不愿再返中国做清朝的“亡国之民”。因此不少人流落在缅甸乡间隐居起来。公元1661年,明朝叛将吴三桂又率清兵1.8万人人缅,兵临阿瓦城下,要求缅王交出永历帝,缅王因无力抵御清兵,只好将永历帝交与吴三桂。此次清军往返缅甸,又有不少官兵流落其地不归。明末清初中国大动乱,特别是这么多中国人留居缅甸,不能不对缅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清缅战争于公元1769年结束。不久,两国间便恢复了邦交。至缅王孟云时期(公元1782~1819年),两国的友好往来已经相当频繁。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孟云遣大头目率从役百余人赍(jī,携带)金叶表文,金塔及驯象八、宝石、金箔(bó)、檀香、大呢(ní)、象牙。漆盒诸物,绒毯、洋布四种”等礼品进京,要求通好;乾隆皇帝也回赠孟云佛像、文绮(qǐ),有花纹或案的丝织品)以及珍玩器皿。此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缅王又曾多次遣使入京。在1795年的缅甸来使中,有一个名叫孟干的学者,曾多次访问过中国,且精通汉语。他曾把中国的《康熙字典》、《渊鉴类函》(清张英等奉敕编成的类书)、《朱子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大批古籍带回缅甸,为中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缅甸战败,割地赔款。此后,缅甸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1885年则完全被英国吞并。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缅甸遭英军入侵、但还未完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缅中之间的朝贡关系仍然没有中断。公元1834年、1844年和1853年,缅甸仍曾三次遣使人京。缅甸最后一次来贡是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这时,缅甸的半壁河山已经被英国人占领。缅甸使节此次带来5只大象和一批贵重礼品,并受到清德宗和慈禧太后的接见。随这次使团入京担任通事(高级翻译官)的是旅缅华侨李枝荣。

04年缅甸被抓有188人。警方发布的消息显示,13日当天总共抓获了188名非法居留的中国籍人士,及10名缅甸籍人士,但经过缅甸移民局的调查,被抓的一共有204人,有166人是中国籍,其余的都是缅甸人,其中包括佤族和果敢族民众。

缅甸人口有约5390万(2015年),68%为缅族。 主要的法定少数民族为掸族(9%)、克伦族(7%)、孟族(2%)、克钦族、克伦尼族(1%)、钦族(2%)、若开族以及华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缅甸官方不承认华人、印度人、孟加拉人为法定少数民族。

缅族是缅甸的第一大民族,人口约3400万(2004年估数),占缅甸总人口的65%。缅族在全缅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是缅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即人们所称的“缅甸本部”。

缅族在缅甸7个省的人口比重占绝对优势,在极少数民族邦中也有广泛分布。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在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起着主导作用。缅族人属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个头不高,肤色呈棕色,讲缅语。缅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是一种孤立语,语序和虚词的地位非常重要。

扩展资料:

缅族有9个分支,即缅(巴玛Bamar)、土瓦(Dawe)、丹老(Beit)、约(Yaw)、耶本(Yabein)、克都(Kadu)、格南(Ganan)、萨隆(Hsalon)和蓬(Phon)。

缅族在缅甸的历史上,先后三次统一了缅甸,对于推动缅甸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远比其他民族发达,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缅语有7种方言,各方言间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缅语通行缅甸全国,是缅甸的国语。缅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创立于公元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辅音字母与元音符号相拼而成。

——缅甸

唐贞元十七年(802年),受骠源国王雍羌派遣,王子舒难陀率领一个由乐工组成的35人友好使团到长安献骠国之乐。乐团在宫廷演出时,受到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欢迎。大诗人白居易曾为此赋《骠国乐》诗,描写了乐人演出时的情景,生动而传神: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

……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擞龙蛇动。

诗人元稹、胡直钧、王溥(溥:Pǔ)等也都为骠国乐写下了诗篇并传于后世。明代陶宗仪选辑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编而成《说郛》(郛:fú,城的外围加筑的城墙),内中收有唐次所撰《骠国乐颂》一文,表达了对骠乐的喜爱之情。

《新唐书·骠国传》中有对骠国乐乐器和乐曲的详细记载。从中可知,从骠国传人中国的乐器除了打击乐器,还有各种各样的弹奏弦乐器和吹奏乐器;传人中国的乐曲则有佛印、赞娑罗花、白鸽、白鹤游、甘蔗王、禅定、孔雀王、野鹅(均为唐译名)等12首。

中外学者一致公认,《新唐书》中关于骠国献乐的记载,是世界上仅有的记载骠国乐器、乐曲最详尽、最有价值的文献;更是当今研究缅甸古代史、音乐史和中缅文化交流史的珍贵史料。缅甸史学家对中国《新唐书》和其他古籍中有关骠国的各种翔实记载非常重视,因为缅甸国内有关古代骠国的记载已经失传,人们只能从出土文物和碑文中窥其片段。

骠国音乐传人中国,对中国音乐的影响至为深远。直到今天,在缅甸音乐中,从所用的乐器到歌唱的曲调,有一些在中国人听来仍然是相当熟悉的。有些音乐和中国广东、福建音乐的曲调,也有极其相似之处,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当然,缅甸音乐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影响,缅甸乐器箜篌又称“德由仓”,“德由”缅语意为中国,“德由仓”的意思就是中国竖琴。中国胡琴传到缅甸,缅甸称作“德由得跃”,意为“中国提琴”。缅甸乐器中的锣、钹、鼓、笛、笙、呐等也与中国相同。

开疆辟土,扬威四海,是每个古代皇帝的梦想。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与周边小国之间的关系史,也永远离不开和平与战争两个主旋律。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皇帝,在大部分时候,对周边国家都采用礼尚往来、以德服人的基本宗旨,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树欲静而风不止,战争就会成为迫不得已的唯一选择。

从秦汉一直到隋唐元宋明清,随着交通条件的进步与改善,历代王朝的远征步伐也随之走得越来越远。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元朝时期,对外战争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期。元朝远征军走陆路一直进攻到埃及,走海路一直踏遍印尼的爪哇岛、日本,当真是无远弗届,空前绝后。

但在古代交通条件和后勤保障条件下,无论哪个王朝出动跨国远征,参战军队的人数都极为有限。唐朝天宝十年(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带领远征军跋涉数千里,一直走到怛罗斯,即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并在此地与大食帝国的军队展开一场会战。而唐朝此次出征总人数才区区三万人,结果因兵力不足而战败。不是高仙芝不想多带点人马,而是当时的后勤运送保障体系,根本无法承载如此繁重的任务。

元朝建立过程中,进行过三次大规模西征,几乎横扫整个欧亚大陆,行程上万里,一次出征时间跨度均以年为单位,一次出动的兵力总数,最高峰时期也不过15万人。15万士兵,这么远的里程,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依赖后方本土运送粮草辎重已经完全不现实,因此蒙元骑兵采取了就地取材、以战养战、就地于食的办法,才勉强解决后勤问题。

不过,在古代史书中还记载过一次战役,中国曾经一次出动过600万骑兵,进攻南亚一个小国,而且最终还未能取胜。这个国家就是缅甸。缅甸有一部史书《琉璃宫大王统史》,成书于1829年,全书21篇,从开天辟地开始,一直持续到成书时间,记载了历代王朝的开辟、建立、内政外交、对外战争等多方面历史,是缅甸一部影响力极大的史学名著。

不过,这部缅甸人眼中的辉煌名著,从严谨真实的传统史学观点来看,却存在着很多硬伤。由于缅甸不像中国历代王朝那样,都设立专职史官,随时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史书的内容真实详尽。而缅甸编修《琉璃宫大王统史》时,则是在1829年时根据极为有限的存世史料,结合当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整理而成,许多内容真实性都大可存疑。

比如这部史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王朝与缅甸的历次战争,其中有一次写道:公元1281年,中国皇帝“乌底勃瓦”派遣使者带领1000名骑兵来到缅甸,强迫缅甸王那拉底哈伯德勃然大怒,下令把使者和千名骑兵全部处死。中国皇帝“乌底勃瓦”大怒,立即派出600万骑兵、外加两千多万步兵,进攻缅甸。缅甸方面则派出40万大军迎战,经过3个月鏖战,缅甸军队终于大获全胜。

这段记载,内容之荒唐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1281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的至元十八年,至元年间,元朝确实与缅甸发生过几次战争,但元朝派出的兵力,《元史》中有详尽记录,至元十四年元朝只派出700余人,至元十四年参战元军为3840人,至元十七年派出人数最多,也只有一万人,至元二十三年派出六千多人,最终缅甸力不能支,向元朝臣服,“

请岁输银二千五百两、帛千匹、驯象二十、粮万石,诏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王,赐银印

”,成为元朝藩属国。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安达曼群岛:是孟加拉湾与缅甸海之间、十度海峡之北的一组岛屿,长期以来,人们把北安达曼群岛、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统称为大安达曼群岛。其它还有兰德法耳岛、韦斯特岛、小安达曼岛等主要岛屿。

安达曼群岛、十度海峡和尼科巴群岛统称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这是印度的海外领地。

原为英属印度统治(1789年被英国占领),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这份领域。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印度联邦的海外联合属地,处于缅甸以南,孟加拉湾与缅甸海(即安达曼海)之间,距离印度大陆800公里。 印度安达曼与尼科巴中央直辖区的一岛群,位于孟加拉湾的东南方。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安达曼群岛 外文名称 :Andaman Islands 行政区类别 :印度的海外联合属地、直辖区 所属地区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下辖地区 :大安达曼群岛、小安达曼岛等 驻地 :布莱尔港 地理位置 :孟加拉湾与缅甸海之间、十度海峡之北 面积 :6408平方公里 人口 :3799万(2011年) 岛屿 :哈夫洛克岛、尼尔岛等 海拔 :732米 建制沿革,英属印度,印度继承,行政区划,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人口民族,原始居民,人种血统,土著居民特征,安达曼人,历史文化, 建制沿革 英属印度 原住居民为矮黑人。安达曼群岛位于印度和缅甸之间的古代贸易路线上,1789年东印度公司海军的孟买海军陆战队中尉布莱尔(Archibald Blair)来此访问,1789年被英国占领,长期为流放英属印度各族政治犯的场所,以后有不少大陆人迁入。群岛上的第一个欧洲人聚落在位于南安达曼岛东海岸的布莱尔港,现为中央直辖区首府。群岛是从北往南平行排列的一系列穹窿形丘陵地带,最高峰萨德尔(Saddle)峰达737公尺(2418呎),在北安达曼岛上。平地很少,仅限于少数谷地如比丹普尔(Bitampur)和迪格里普尔(Diglipur)。诸岛由第三纪砂岩、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切割很深。岩石表面覆被著稠密的森林,北安达曼岛北部有大片红树林沼泽。常年河很少,供水不足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印度继承 英国统治印度、缅甸等国的时期即英属印度时期,缅甸划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安达曼群岛也属于英属印度,印度和缅甸独立后,印度继承了这份领域,后来,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前身)从印度独立,但安达曼群岛还是属于印度。 行政区划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印度联邦的海外联合属地,处于缅甸以南,孟加拉湾与缅甸海(即安达曼海)之间,距离印度大陆800公里。 印度安达曼与尼科巴中央直辖区的一岛群,位于孟加拉湾的东南方。安达曼群岛是中央直辖区两个主要岛群之一,共有300多个岛屿(其中有居民的26个),陆地面积为6408平方公里(2474平方哩)。三个大岛,即北安达曼、中安达曼和南安达曼,位置紧密相邻,总称大安达曼岛。它们南面的小安达曼岛也重要。 安达曼群岛的主要城市是布莱尔港。 印度南安达曼岛东部的深水海港,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中央直辖区首府。人口3万(1981)。地处孟加拉湾与安达曼海之间,战略地位重要。始建于1789年。输出木材、贝壳、椰子、椰仁、橡胶和槟榔。工业有木材加工(一部分为火柴梗)、轮船机械和修造等厂。距加尔各答1,255公里,距马德拉斯1,190公里。有定期轮船航行各岛和来往于印度之间。与加尔各答有航空联系。 港的最大吃水914米。水的载重密度为1025。潮差27米。盛行西南和东北风。不强制引航。用无线电甚高频16频道与港务长联系。节假日参见孟买。工作时间:8:00-17:00,可以加班,船舶只能在白天入港。港口服务设施有:修船、加燃料、干船坞,医疗、牵引、淡水供应,无小艇、给养、遣返和排污设施。该港是一个优良的安全避风港,水深37-457米。在罗斯岛的南北两面各有一入港航道,南航道较浅,船舶大多从北航道入港。港内有两个码头:查塔姆岛码头水深914米,哈杜码头水深914米。 地理环境 安达曼群岛,是孟加拉湾与缅甸海之间、十度海峡之北的一组岛屿,属印度。 北隔普雷帕里斯海峡与大陆相距约220公里。南隔十度海峡遥接尼科巴群岛,行政区划上与尼科巴群岛共同组成印度中央直辖区,统称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共有204个岛屿,以北、中、南小安达曼岛为主,有些岛屿无常住人口。面积6,461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屿为中安达曼岛。人口约158万(1981)。多火山与丘陵,北安达曼岛上萨德尔峰海拔750米。群岛呈长串形,自北而南排列,长467公里。港湾曲折,水道纷歧,主要城市和海港是布莱尔港(也是直辖区首府)。全年湿热,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且常年有水的河流很少,供水困难。森林占总面积86%,特产红木。 2019年5月22日08时39分在印度安达曼群岛地区(北纬1380度,东经9301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自然资源 岛的树木繁茂,有安达曼红木、麻栗树、桃花心木、胡桃木、橡木等等。其中安达曼红木是建筑、造船、做家具的良好用材。树木多,为动物们提供了良好的家园。可是动物们却不大乐于在这儿安家。岛上的动物大约只有20种。有可以食肉的小野猪,还有长尾麝香猫、蝙蝠和一些鼠类。这些动物占岛上哺乳类动物的4/5,此外还有引进来的猴子以及安达曼海中的儒艮(美人鱼)。让岛上人们聊做安慰的是,群岛的鱼比较多,有很多种类是安达曼海中特有的。海鱼也非常丰富,是加尔各答市场的主要货源之一。 经济 以农业为主,作物有谷类、豆子、椰子、槟榔、果类、木薯、辣椒和郁金。也有少量工业。只在南安达曼岛上有公路,一条岛际轮船航线将布莱尔港与北、中、南及小安达曼各岛联系起来。印度大革命家萨瓦尔迦尔(Vinayak Damodar Savarkar)于1911∼1937年被监禁在布莱尔港的“分格式监狱”(Cellular Jail,1979年被宣布为国家纪念馆)。人口约240,089(1991)。 人口民族 原始居民 原始居民中只有现存于南安达曼岛、拉特兰岛(Rutland)及小安达曼岛上的贾拉瓦(Jarawa)和昂格(Onge)人还保留着传统的狩猎与采集的生活方式。 尼科巴群岛的传统语言尼科巴语是南亚语系里非常独特的语言。安达曼群岛的语言独成一体,和亚洲大陆的语言没有同源关系。 人种血统 居民主要是克伦人、孟加拉人和矮黑人。人口314,084人。 人种血统 历史学家认为,2000多年前这些黑人曾在东南亚诸海岛上辗转生活,但是现如今绝大多数岛屿上还有一万多黑人,可目前大约只有500人左右了。他们是现在居住在地球上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的残存者。由于地处偏远,几乎与世隔绝,因此无论他们的身体形态还是他们的文化都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他们嚼草根,吃野果,不会耕作,和他们长相酷似的狗是他们惟一的饲养动物。原始型的方箭是他们使用的武器,捕鱼时用四个齿的鱼叉,射猎野猪时用临时捆绑的箭杆。有时候,他们还从失事的船只上弄些铁下来,做成箭头,小刀和锛子。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安达曼群岛的存在。公元9世纪阿拉伯旅行者和13世纪马可·波罗都曾谈到安达曼群岛。当时马可·波罗称“安达曼”为“安加曼尼”。15世纪又有人叫它“金岛”。1789年9月,布莱尔大尉受孟加拉 的指令在安达曼群岛东南湾的南安达曼岛上建立犯人流放地。这个流放地当时叫作康沃利斯港。两年后,孟加拉 反流放地连同它的名字“康沃利斯”港的名字转到安达曼群岛的东北部。1844年,“布里顿”号和“鲁民蒙德”号两艘军舰在群岛附近失事,土著居民以为是向他们进攻,就将船上人员全部杀死,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为了制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英国决定占领群岛。在1855年,他们制定了一项殖民地和囚犯流放地计画。但由于1857年的印度兵变,这项计画被打乱了。为了惩罚兵变中的俘虏,英国1858年初又在布莱尔港附近建立了一个新的流放地。1942年3月,日军侵占了安达曼。1945年10月,印度将其收回。随着孟加拉、缅甸和英属盖亚那的移民涌入,群岛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渐渐地繁荣和发达起来。 土著居民特征 很多人一定看过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那么你见过小人国的人吗?世界上最矮的人种就是生活在安达曼群岛上!他们平均高度不到120米,一般男子的身高也不超过15米。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全都不习惯穿衣服。而是 著身体。他们的脸长得比较大,鼻子直直的,头发黑而且长不长,皮肤像漆一样黑。他们张开嘴笑的时候,白白的牙齿显得异常刺眼。一位叫曼尔高帕洛的探险家在他的著作中《东方见闻录》中这样描写他们:“生著狗一样的头、齿和眼睛,他们非常残忍,要吃人的”。因此,这个土著民族也叫“狗面民族”。 人类学家们在岛上发现了很少居民,他们是些粗野的类似儿童的蒙昧人。这些蒙昧人身材很小(男人低于五英尺),他们的皮肤是黑的,头发鬈曲;其断面非常扁平;头发的状态由于他们有给自己剃头的习惯,读者可用想像去补充。但是,在这些方面和非洲黑人相似的同时,他们跟非洲黑人也有不同,颅骨不窄,又宽又圆。嘴唇不那么肥厚,鼻子不那么宽,下颚不像非洲黑人那样有力地突出。解剖学家们认为——这种意见已被弗劳尔的颅骨研究所证实——安达曼岛上居民可能是某种极早的人类部族的残余,或许是原始黑人类型的最优秀的代表,这一类型后来在传布到世界广大地区的情况下,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土著居民 安达曼人 南亚印度少数民族。居住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人数极少。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即黑色人种)尼格利陀类型(尼格利陀人)。使用安达曼语 ,语言系属未定。无文字。信鬼神和巫术,惧怕树林、海洋、疾病和祖先“鬼魂”。安达曼人原分10个部落,每个部落占有一定的区域。部落之下分为若干地方集团,由头人管辖。保留母系制残余。集团内的事务由年长的男人和女人处理。无法律。对危害他人生命财产者,由受害者本人或联合亲友进行报复。靠采集、渔猎为生。所用工具极为原始。能制造粗陶器、独木舟,会用竹篾、藤条、蔓草编织篮子。不懂驯养牲畜。实行一夫一妻制。没有表示各种亲戚关系的称谓,通常直呼名字。一般无衣着,男女都剃发,喜欢全身刺青,佩戴用骨、贝、木竹以及树叶、藤蔓制成的腰带、臂箍、手镯和项链。 安达曼少女 孟加拉湾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原住民,属于尼格利陀(Negrito)人种,马来西亚的塞芒人(Semang)和菲律宾的俾格米人(Pygmy)也属该种族。安达曼人已经摆脱了部落习惯,接受了现代印度的生活方式,统称为大安达曼的三个大岛的居民更是这样。但在南安达曼、拉特兰(Rutland)及小安达曼等较小岛屿上的贾拉瓦人(Jarawa)和昂格人(Onge)等部落中,传统的文化仍然存在。说安达曼语的约有1000人。直到19世纪中叶,安达曼人由于住地遥远,极端排外,屠杀一切外人,在物质或文化上都没有重大变化。残留的部落现仍不识耕种,仅靠打猎和采集为生。是唯一不知取火方法的民族。 历史文化 “安达曼”(Andaman)这个名字来自Handuman,是马来语对印度猴神Hanuman的称谓。 安达曼群岛 中国古籍中,较早对该群岛的记录,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义净自述行程,记载尼科巴群岛,称之为“倮人国”,指岛民以椰子、芭蕉、藤竹器来求换铁器,大如两指的铁可换得椰子五至十个。又说岛上居民都 衣服,妇女只以片叶遮形,即使商人给他们衣服也不要。又记岛上居民“容色不黑、量等中形”,以“卢呵”(铁)最珍贵。如果对方不愿贸易,就会放毒箭杀害对方。 宋人赵汝适《诸蕃志》“海上杂国”条,称“晏陀蛮国,自蓝无里去细兰国,如风不顺,飘至一所,地名晏陀蛮,海中有一大屿,内有两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无人烟,其大山周围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舣岸。山内无寸铁,皆以砗磲蚌壳磨铦为刃。”又指岛上有圣迹浑金床,承一死人,有大蛇保护,经代不朽。又指岛上有井会流出圣水,凡水流过的沙石都会变成金。 《瀛涯胜览》锡兰条称之为“桉笃蛮”,指“自帽山南放洋,好风向东北行三日,见翠蓝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桉笃蛮山”,又指岛上的人“巢居穴处,男女赤体,皆无寸丝,如兽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罗蜜、芭蕉子之类,或海中捕鱼虾而食。”又传说当地人如果有寸布在身就会生烂疮,原因是以前佛陀在此澡浴时衣服被岛民偷掉,因此被咒不能穿衣。

缅甸人的祖先是中国人,缅族起源于古代氐羌集团,是中国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的分支。缅甸以前是中国的领土,但现在不是了,而且也没有缅甸人留在中国,所以缅甸也不属于中国民族,只是中国云南的傣族是属于缅甸的大民族,拥有大量的人口在缅甸的掸邦。

缅甸作为我国的西南邻国,一直与我国有着密切的来往,而且最近两年,中国去缅甸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从一定程度带动了缅甸的旅游业发展。缅甸人的生活很有特色,由于信佛教的缘故,缅甸人历来非常尊敬僧侣,**的袈裟是人们心目中庄严、崇高、圣洁、不可侵犯的象征。缅甸的每一个男人在一定时期内都必须削发为僧。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蔑视。缅甸佛家人可以食肉,这与其它佛教国不同的,但佛家人是不可杀生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