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官员的衣服上有仙鹤,这都有什么含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古代一品官员的衣服上有仙鹤,这都有什么含义?,第1张

主要是因为仙鹤品性高洁,比较适合用于文人;而且长寿,寓意社稷能够长久留存。

另外,在鸟类中是仅次于凤凰的第二吉祥鸟,古代龙用于形容皇帝,凤凰用于形容皇后,所以用仙鹤来作为文官一品的官服图案。

同时,其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

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

扩展资料:

清朝官级所穿服饰:

清规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图案内容大体一致,但改为单禽。

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文官: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官服

飞鱼有很多种,总称银汉鱼目,大约是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著名。

飞鱼长相奇特,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鸟类的翅膀一样。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可达400多米。蓝色的海面上,飞鱼时隐时现、破浪前进的画面十分壮观 。但飞鱼不是飞翔,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

扩展资料:

飞鱼飞行秘密

其实,飞鱼的“飞行”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靠振动胸鳍来飞行。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海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

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可达18米/秒。出水面后,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着海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飞行。

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400米。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会在全身尚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

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扇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于它没有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扇动“翅膀”,所以被剪断尾鳍的飞鱼就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飞鱼

从朝服到常服的官服体系一一展示之后,“垂衣天下治”单元还展示了道袍款补服以及赭红色暗花缎缀绣鸾凤圆补女袍、绿色素纱女袍等命妇冠服。接下来进入第二单元“华锦庆嘉时”展区,能看见的第一套服饰就是出镜率极高的“飞鱼老祖”——香色飞鱼服。

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很多人第一时间就联想到锦衣卫的形象。大概是受《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绣春刀》等武侠**的影响,大众认为飞鱼服是锦衣卫制服,形制为曳撒、贴里。久而久之,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这几个关键词便被绑定在一起,构造出一套“官服体系”。电视剧《大明风华》导演在采访中,提到剧中朱瞻基所穿的飞鱼服时也一本正经地“科普”道:“飞鱼服呢,在明代的时候,它和绣春刀一样,它是锦衣卫的一个独特标志。”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飞鱼服不仅不是锦衣卫专属服饰,甚至不属于明朝的官服体系。它与蟒服、麒麟服、斗牛服一样,属于赐服纹样,是一种皇家特典。在明朝赐服纹样体系中,最高级别为蟒,其次是飞鱼,第三为斗牛,第四为麒麟(正德时期有短暂的调整,不久后又维持原状)。实际上所谓蟒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并无特定形制,它们可能出现在端庄的圆领袍或直身袍的补子上,也可以是英武潇洒的曳撒、贴里袍上的刺绣纹样,换而言之,就算在西装、卫衣上印上飞鱼纹样,它也能叫飞鱼服。

所谓“赐服”类似于荣誉勋章,这种荣誉通过服饰上的纹样来表现,受赐的人群包括文臣武将、王侯、内官等等,当然也包括锦衣卫。但首先,并非一定要皇帝亲自赐予的衣服,但凡受过赐服待遇之官员,都可以在衣服上使用赐服纹样。其次,作为荣誉的“赐服”也不是一种服饰类别,如果以服饰类别来划分,这些服饰一般列为吉服类。

“衣冠大成”展出的这套香色麻飞鱼贴里堪称明代服饰中的“网红”,也是当下诸多复刻版飞鱼服的参考标本,被爱好者称为“飞鱼老祖”。它的确也担当得起“老祖”之名,孔府旧藏中赐服虽不在少数,但传世的明代男款飞鱼纹贴里全宇宙仅此一件!“飞鱼老祖”形制为“贴里”,是极容易与“曳撒”混淆的一种款式。

它与曳撒都吸收了元代质孙服的元素,形制上两者皆分为上下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贴里上也缀补子或饰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最直接的判别方法是看下摆,曳撒的下摆正中有马面,而贴里全为褶子,无马面,特展上出现的香色飞鱼服下摆并无马面的贴里。

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近些年来有很多影视剧的出现,让人们对明朝时期的这个特务机构越来越熟悉,而很多人大概还是以为,飞鱼服和绣春刀就是锦衣卫的标配了吧?事实上,这些是锦衣卫的装备,但却不是唯一仅有的装备,锦衣卫除了飞鱼服之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服装呢?而飞鱼服既然叫飞鱼,为什么上面的花纹却不是鱼,而是龙?

1飞鱼是什么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搞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飞鱼。

飞鱼这个词语出自《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林邑国记》记载: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飞鱼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其形象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像会飞的鱼,而是像蟒,有很多人对蟒不熟悉,误认为是龙。

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的袍服。是明代锦衣卫朝日、夕月、耕耤、视牲、祭历代帝王所穿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张瓒对曰:‘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非蟒也’。

飞鱼服是个大名称,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叫飞鱼服,而纹样包括这样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则各种都可以。

飞鱼的形象和蟒相似,也有两只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非真作飞鱼形。飞鱼纹,《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穿飞鱼服。嘉靖、隆庆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

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穿着飞鱼服,为宴会所用。逐渐发展为官服,主要是锦衣卫所穿。

2绣春刀和飞鱼服

现在一提到锦衣卫三字,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即映出流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锦衣卫官员标准形象: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飞檐走壁,武艺高强。

飞鱼就是尾巴像鱼尾的四爪龙,主要是以大红为底色,以云缎、闪缎、云绢、纱、罗等为底料,采用织金、妆花等复杂工艺,胸前为龙头和龙爪,龙身绕过肩膀,龙尾甩到身后。当然飞鱼服不是每个锦衣卫都有资格穿的,而是要有一定品级,大抵是属于锦衣卫大小头领才允许穿着飞鱼服。

绣春刀如今并没有确凿的实物传世,但据史学家考证,认为绣春刀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织有排穗,刀身比一般的腰刀要短小些,刀的全身有弧度,便于拔出和守刀。

锦衣卫从事着保卫皇帝、暗护忠良、刺探倭寇、保国卫民等神圣而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007。锦衣卫拥有自己的诏狱——锦衣狱。被捕者一旦走进诏狱大门,十分之九便无生还之理。锦衣卫执行侦察和缉拿等任务的部队则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万之众。

《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但是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后来又有了东厂、西厂、外行厂,直到明朝末年,四大恐怖组织才解散,从此彻底消失。

3锦衣卫还有什么装备

绣春刀是一个概念式的名字,确实是明朝锦衣卫所佩戴的兵器,外形综合了借鉴了倭刀,到中晚期更偏向于明代本土特殊定制的工部腰刀,实际上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当然,在做工上可能更精良一些,样式也可能更漂亮一些。

至于飞鱼服,确实是有锦衣卫穿飞鱼服的,但只是少数人能够穿的上,许多平明百姓性质的锦衣卫是穿不上的。

飞鱼服一种很隆重的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

按照明朝规定,飞鱼服只有皇帝特别赏赐的才能穿着。锦衣卫自然也不可能人人有份,一般来说,只有锦衣卫的堂上官(衙署长官)在一些重大场合(如祭祀历代帝王庙)时才能穿飞鱼服。而其他的锦衣卫,就算有仪仗任务,也只能穿红紵丝纱罗衣、青绿锦绣服一类的衣服,不允许穿飞鱼服。

除了飞鱼服,锦衣卫高级官员还穿其他两种服饰,即斗牛服和蟒袍。

正如上文所言,锦衣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机构,而且等级非常严明,有指挥使、指挥同知、镇抚使这样高高在上的人物,也有千户、副千户这样的中层官员,更多的是总旗、小旗这样的基层员工,飞鱼服这样代表身份的服饰,只有位高权重的少数人才能穿得上。

在一些明朝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锦衣卫。而这些人穿的衣服就叫飞鱼服,手上拿着的刀就是绣春刀

先来说说“飞鱼服”吧。所谓“飞鱼”其实就是鱼尾四爪龙,相对应的还有“斗牛”、“蟒”、“麒麟”这三种图样。“斗牛”指的是长着直角的四爪龙,“蟒”就是单纯而不作任何形态变化的四爪龙,“麒麟”则是指长了牛蹄的龙形动物。绣着这些图案的衣服就叫飞鱼服、斗牛服、蟒衣,以及麒麟服。

要提一点的是,不是所有锦衣卫都有资格穿飞鱼服,只有锦衣卫军官级别的才能穿。所以在一些明朝影视剧里,所有锦衣卫都穿着飞鱼服,这就是种错误的认知。

此外,飞鱼的图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制,有的带翅膀,有的则没有;这图案可以绣在胸前,也可以绣在通肩袍的袖子上。

再来说说绣春刀。真实的绣春刀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一点并没留下什么靠谱的记录或出土实物,一些明代流传下来的画作也经常对这一细节寥寥带过,所以后人也无法从画作中明确哪种刀是绣春刀。

但关于这种刀的由来,还是比较明确的。它是朝廷赐给厂卫的官刀的一种统称,因为是刀品中地位较高的官制刀,又经常在刀具外壳加上很多鎏金装饰,所以便给这种官刀取了又威风又贵气的名字“绣春刀”。

传说每一把绣春刀都经过了铁匠们的千锤百炼,所以刀身犀利无比。锋利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双手持刀,再用力砍下,便能斩断整个马头。可见明代锦衣卫们配有这些刀,是有多威风凛凛了。

(飞鱼科)Cypselurus agoo [地方名]飞鱼、文鳐、燕鱼燕 鳐 鱼

[形态特征]体长而扁圆、略呈梭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400~1500克。背部颇宽,两侧较平至尾部渐变细,腹面甚狭。头短,吻短,眼大,口小、牙细,上下颌成狭带状、背鳍一个于体的后部与臀鳍相对、胸鳍特长且宽大,可达臀鳍末端;腹鳍大,后位,可达臀鳍末端。两鳍伸展如同蜻蜓翅膀.侧线位极低,近于腹缘、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被大圆鳞,鳞薄极易脱落。头、体背面青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及臀鳍灰色,胸鳍及尾鳍浅黑色。 [产地、产季]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海区产量较多。4~5月份为捕捞旺季。 [经济价值]在南海区产量较多,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肉味道尚好,家庭食用以红烧、糖醋为佳。也可淡晒或盐渍后制成干品,同时也是制造罐头的好原料。 飞鱼展开发达的胸鳍而飞。平时在温暖的海洋水面上游水,受到惊吓或被大型的肉食性鱼追赶时,会使用发达的尾鳍加速,展开胸鳍飞向空中。

在约5~6米的高度,一口气可飞行100米左右,有些种类连腹鳍都很发达,看起来就好像有两对翅膀一样

飞鱼是如何飞起来的?

编译/百川 2001-09-10

问:飞鱼有翅膀吗? 答:在热带或温带地域的海面上,常可看到一种会飞的小鱼,人们称它为飞鱼。我国沿海常见的有燕鳐鱼、翱翔飞鱼等。它们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每年四五月由赤道附近来我国海南岛东部产卵,形成飞鱼渔汛。飞鱼身体呈流线型,两侧有两个发达翼状胸鳍,向后可伸至尾部,展开时就象翅膀。尾鳍分为两叶,下叶比上叶长。

问:飞鱼因为快乐飞翔吗? 答:飞鱼的背部及两侧为深兰色,腹部为银色。目前已知的飞鱼有65种。依其种类不同,体长在5~46厘米不等。飞鱼并非为了娱乐而飞,它仅在受到凶敌侵袭时而迅速飞出水面。海洋中捕食飞鱼的生物主要有:鲨鱼、金枪鱼、海豚。

问:飞鱼是如何飞起来的? 答:为了逃避追杀,飞鱼首先加快游速,两个胸鳍紧贴于体部,当游速足够快时就会迅速冲出水面。它的尾鳍对水面的快速而猛烈打击,正象螺旋桨一样,给它一个起飞的动力。这时它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35英里,约合56公里。一旦冲出水面,它就会展开胸鳍,翱翔出凶敌的威胁范围。当风力适当时,能够在离水面四五米的空中飞行二三百米。有时可降落到过往船只的甲板上。

问:飞鱼和小鸟一样吗? 答:象多数鱼一样,它是靠尾鳍有力的摇摆获得动力和速度的。其实飞鱼并不能飞,而是靠滑翔获得在空中停留的能力。它们可以在近水表面快速游动,若有危险,其游速可达每小时15~20英里,然后冲出水面。用它的尾鳍以每秒近50次的速度拍打水面,同时展开胸鳍,象鸟儿展翅欲飞,更象火箭发射。由于空气阻力远小于水的阻力,所以能够获得很高的滑翔速度。

福建控捕飞鱼卵

从福建省海洋渔业部门获悉,从今年起该省将对采捕飞鱼卵作业实行捕捞渔船数量控制和实行专项捕捞许可证制度。据悉,该省决定,全省采捕飞鱼卵作业渔船必须控制在350艘以内。 据悉,为了配套保证这项措施的实施,该省海洋渔业局坚决制止未持有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的渔船出海从事采捕飞鱼卵作业,同时禁止经营单位擅自雇用示取得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的渔船从事采捕飞鱼卵作业或与之签订生产经营合同。据介绍,飞鱼卵呈透明胶状,与燕窝的外形非常相似,可食用。由于目前国际市场上极品燕窝可以卖到几十万元一斤,造假者往往用飞鱼卵充当燕窝。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氵 鸡)(氵 束 鸟),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加工厂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发生。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这些补子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古代一品官员的衣服上有仙鹤,这都有什么含义?

主要是因为仙鹤品性高洁,比较适合用于文人;而且长寿,寓意社稷能够长久留存。另外,在鸟类中是仅次于凤凰的第二吉祥鸟,古代龙用于形容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