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怎么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怎么分?,第1张

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现代史:1919年-1949年;

中国当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将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40年鸦片战争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标志着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点,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扩展资料

在初中历史书中就已明确地指出:“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之时,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都曾走上历史舞台,贡献自己救亡图存的良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英雄故事无数。

现代史的开篇是五四春雷。

五四运动是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为导火索,以北京学生为运动主力,广大群众、市民、工商阶层共同参与的游行示威、请愿等为斗争形式的爱国民主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宣告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当代历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

之所以要划分出“当代”这个时间阶段,主要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文化立一个界碑。“当代”这个时间划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和“现代”也没有刻意的区别。但在文学领域中,“现代”和“当代”是有比较严格的区别的,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说的不是同一批人,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和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的萌芽发端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建国后,这种精神被继续发扬。就此中国的文艺创作就染上了与此之前完全不同的鲜明的社会主义风格,于是便从文化上与之前的历史阶段相区别了。

--中国历史

中国小说的特点:离不了情爱,非情爱不成书,古往今来皆如此。当然这指的是大部分小说,而不是全部。对比外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可以看出,获奖者多数为关心国际关心全人类的精品,境界层次大相迳庭。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小说就比外国小说低了一头,只是立意角度、眼界、利益不同而已。

单从情爱角度分析,爱情小说在古代属于艳词禁-书,被大势所不容,长久不能抬头,直到现在才被社会主流接受,而且还成了正统,莺莺燕燕,帅哥美女,我爱你,你爱他,他爱她,她爱她……乱七八糟,胆大妄为,很让人无语。

古代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喜欢拿神话故事来开头,不论是《岳飞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如此,哦,《西游记》就更别说了,那本身就是神话。有人说那是古人”头发长见识短“”不识庐山真面目“,其实不然,古代写小说的作家心里是纯洁的,宣扬的也是美好、正统,所以寄予神话,导于民心。今则不然,小说家门什么都敢写,什么都乱写,不乱不成文,不奇没人看,两个字:悲哀!

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

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这个时期。

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220——684)这个时期。

近古:指武则天当政(684)到鸦片战争之前(1840)者一段时期。

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期。

现代:新中国成立(1949)以来都叫现代。

当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1946)到现在被称为当代。

一把古剑成了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越王者旨於睗青铜剑。

越王者旨於睗这个名字,历经容庚、陈仁涛、陈梦家、马承源、林沄、殷涤非等诸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考证,定为《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所说的句践之子鼫与,这一结论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不管是鼫与,还是者旨於睗,这名字读起来实在有些绕口。也难怪!“者旨於睗”是当时的吴越方音。者旨,读为“诸稽”(zhū jī),是越王的氏;“於睗”是名,读作yú shì(音同“于是”)。

而“鼫与”,则是以中原音记“者旨於睗”的急读音。也就是说,到了中原,人们把“者旨於睗”这四个字连起来读得快一点,就是“鼫与”。

鼫,今音读作shí(音同“食”);与,今天简化为“与”。由于吴、越人名在青铜器铭文中时有不同程度的省略,所以常引起典籍记载之歧纷,而古籍记载往往是以中原音记吴越方音,故又容易造成文字之异写。所以说,这位越王的名字,在传世古书中有很多不同写法,真让人有点头大。

比如,《越绝书》写作“与夷”,这是“於睗”的同音通假字;《吴越春秋》写作“兴夷”,“兴”是“与”的讹字,也就是说,这两字长得差不多,一不小心就容易写错。另外,《左传》作“适郢”,《竹书纪年》作“鹿郢”,要么是鼫与的讹写,要么是鼫与的同音通假字。

越王者旨於睗是勾践的儿子,史书对他的记载并不多,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声名威望,与其父相比,他就逊色很多了。

据《竹书纪年》记载,越王者旨於睗在位时间不长,仅六年(前464~前459年)。尽管其在位时间不长,但出土及传世的越王者旨於睗兵器却不在少数。据施谢捷博士《吴越文字汇编》记载,约有二十一件之多,具体数字是钟四、戈二、矛四、剑十一。

这十一把青铜古剑,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北荆州博物馆、苏州东吴博物馆、安徽寿县博物馆,同时,还有几柄被境外私人藏家收藏。

但是,在这诸多的越王者旨於睗剑中,无论是品相的完整性、还是价值的珍贵性,都比不上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越王青铜剑。也许想不到,浙博这件镇馆之宝,竟然是从香港一个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千辛万苦、费尽周折,花重金买回来的。

1995年9月下旬的一天,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收到一份来自香港的传真照片,这份传真是马先生的朋友发过来的,说是在香港的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柄青铜古剑,看上去像是真品,但又不敢确定,想请马承源帮忙鉴定一下。

马承源从照片上看到,此剑剑格两面用大量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图案,并铸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八字。鸟虫书又称为鸟篆,是一种带有鸟头形象的图画文字,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字形,使之盘旋弯曲如鸟形或者如虫形。

鸟虫书多铭刻于青铜器皿上,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是一种用来装饰的艺术字,从古到今,没几个人能认识。

马承源是青铜器方面的专家,对古文字有很深的研究。多年的工作实际,使他有机会接触很多刻有鸟篆文的青铜器,所以他一眼就认出来,此剑剑格上的鸟篆铭文,一面为“戊(越)王戊(越)王”,另一面是“者旨於睗”。

马承源立马就激动起来,如果考释无误,则此剑当为越王勾践之子者旨於睗生前的贴身佩剑。

马承源很慎重,又将此事向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曹锦炎求证。曹锦炎先生也是青铜器和古文字方面的专家,他看了照片后,非常赞同马承源的判断。

10月4日,马承源赶赴香港,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这把古剑。

此剑剑身呈金**光泽,保存情况极佳,全剑完整无缺,毫无锈蚀,刃锋犀利,寒气逼人。附属的漆剑鞘也是完整如新,乌黑光亮,而且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较好。其精美程度和历史价值,远胜于众多已出土的越王名剑。

通过交谈,马承源得知,这把宝剑是被国内文物贩子盗挖、走私出境后,几经转折,最后被香港文物贩子高价收购的。

香港卖方是个极其精明的商人,他见马承源对此剑十分上心,便断定这是一件难得的宝贝,随口就将价格抬高到100万港币。100万港币对于当时年征集文物经费只有几万元人民币的浙博来说,简直就是天价,即便寅吃卯粮,掏空了老底儿,也拿不出来。

而此时,不少海外买家纷纷表示希望购得此剑,有一个日本古董商甚至愿意出150万元港币,并决定在10月7日与香港卖方进行谈判。

就在国宝即将流失海外的关键时刻,曹锦炎向马承源转达了浙江省博物馆几位负责人的共同决定: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将这柄宝剑抢救回来!浙江是越国故地,越王者旨於睗剑理应回归它诞生的地方。马承源立刻向香港友人借款10万港币,抢先预付了定金,并与当天将宝剑取回友人家中保存,又以上海博物馆声誉作保,说服香港卖家破例允许先将宝剑带回境内。

10月16日,越王者旨於睗平安运抵上海。宝剑抢回来了,但是资金却一直没有着落。香港卖方要求在10月31日之前,必须付足100万港币,否则,宝剑仍将收回。

10月19日,越王剑回到浙江省博物馆。全馆上下立即行动起来,一份《呼吁企业参与抢救珍稀国宝越王剑的倡议书》在半个小时内拟好,审核通过后,迅速分发全省各地。

浙江的新闻媒体对此事更是给予高度关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介广而告之,很快就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珍稀古剑牵萦着千千万万浙江人的心,“越剑越得”,这是浙江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直接关心和过问下,10月31日,杭州钢铁集团同意出资106万人民币赎回此剑,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使越王者旨於睗剑得以回归故里。

1996年1月3日,《杭州日报》报道:“古越先民创造的匡世珍奇、距今2400余年的越王剑,1996年年1月3日起在浙江省博物馆向公众展出(系由杭州钢铁总厂出资106万元购回越王剑而捐献国家的)。这把越王剑已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安放在充满氮气的有机玻璃盒内。”

由企业出资抢救流失文物,这不仅在浙江省内是第一次,在全国是是不多见的,杭州钢铁集团这一义举,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古代吴越,善铸青铜剑,而今天的杭州钢铁集团的产品注册商标恰恰就是“古剑牌”。千年古剑与现代著名企业这段佳话,真可谓“千年姻缘一剑牵”。

1、古代人很矮,现代人很高。

秦汉时中国说7尺男儿,当时一尺相当于23-24公分之间,也就是说161-168。宋以后说5尺之躯,宋尺不足31公分,也就是165,男子与女子的身高差10公分左右,所以全民的平均身高在160左右。

2、生活的时代不同。1949年以后,就是中国的现代史,古代史则非常漫长,公元前2700多年至公元1842年,就是古代。

3、古代人寿命很短,大约也就40-50岁左右, 现代人寿命很长,平均寿命在70岁左右。

扩展资料:

古代的健康条件没有现代完备,夭折,暴疾经常发生,但古代文化思想对养生之道研究的很全面,提倡回归自然,山水田园保持自然,相比现代社会的污染有其深刻的宇宙自然观。

古人思想涵盖人类各个层次,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想法感悟都是古人留下来的,人们认为的哲理真理或许古人早就说过,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

古代皇帝是一个家族世袭的,现在是一个党派,不过至少不是某个家族,已经好多了。而且古代皇帝叫什么名字,全国都不许用那个字,叫做避讳,还有不允许使用什么图案、颜色,什么级别的住宅、车马等等,规定极多、等级森严,现在没有了。

古代的刑罚也非常不人道,凌迟、车裂、腰斩、最轻的死刑也是砍头,赐予白绫和毒药都是优待了,而且犯大法要满门抄斩,这在全世界都少有,株连九族啊,多少人冤死?即使不杀的,妻子儿女也要被充为官妓官奴,现在死刑只是枪毙,而且目前很多还是无痛苦的毒针注射了,并且死刑审核也很严了,除非大罪,一般死不了都是判个死缓,刑法上很人道了。

古代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解决温饱的,即使是汉唐盛世,虽然大部分人温饱,但是仍然有不少人会饿死,农民的收成被地主和国家税收盘剥,而且农民不允许离开自己的老家,古代规定农民私自离开自己的田地,严重的可以判死刑。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中国的农民也是最听话最老实本分的(古代农民见到官员必须下跪匍匐在地,否则要被杖责),如果不是被逼的饿死或者被官府残害活不下去,绝不会造反,可见古代多么黑暗,现在中国几乎没有因为没饭吃饿死的了,顶多是吃的好坏的区别,农民生活条件好多了,也不像古代那样经常遇到灾年就会有整村整县的难民流离失所,现在你能看到的乞丐90%都并不是真的活不下去的,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收获不用上缴国家,全都自己支配,而且农民流动自由,想去哪里都可以,未来户籍逐步取消,随着城镇化,农民越来越多离开田地走入城市,现代的中国农民比起祖先来,是历史上最幸福的,这点必须承认。

古代有文化的人很少,因为汉字很难学,那时候也没拼音字母,读书花费巨大,所以中国历史上真正识字的读书人是极少的精英分子,绝大部分老百姓都目不识丁,没文化,而现在中国文盲已经很少了,我记得80年代还有2亿文盲,现在应该只有千万了(印度一半人口是文盲)。现在很多农民至少都是初中毕业,读过9年书。

古代中国不重视商人、工匠、艺人(戏子)和士兵的地位,那些行业都是低人一等,而现在这些行业的地位都提高很多了,只要你有本事,在任何行业都可以干出成绩。古代只有读书当官是正途,现在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渠道很多。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怎么分?

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史:1919年-1949年;中国当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