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红粉骷髅,白骨皮肉,这个是出自哪部经,念什么经能去除心中邪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2收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红粉骷髅,白骨皮肉,这个是出自哪部经,念什么经能去除心中邪念。,第1张

这是著名的《金刚经》里面的代表句子。

所有经咒真言,皆为佛菩萨加持,都有消除业障、增长智慧和累积福报的作用,包括你说的“去除心中邪念”,只不过每个人的根器、福报不同,感受就因人而异,推荐你持诵大悲咒或心经吧!

臌胀 (tympanites)为病名。即鼓胀。见《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是指由水、气、瘀血、寄生虫等所致,以腹部膨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单腹胀(《景岳全书·杂证谟》)、蜘蛛胀(《类证治裁》)、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气胀(《医碥》卷三)。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虫积日久,肝脾受损,日久伤肾,终致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亦有由症瘕、积块发展而成。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

西医的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血吸虫病、营养不良及腹腔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属鼓胀范畴,可参考鼓胀治疗。

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

鼓胀为病证名。为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亦称臌胀、单腹胀、蜘蛛胀。后世文献,鼓、臌相通,鼓胀亦作臌胀。《医林绳墨》卷五:“臌胀者,如鼓之形,外坚中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胀,脾肺之大病也。”鼓胀亦泛称蛊胀。《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腹皮胀急而光,内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谓之蛊胀。”

气胀

鼓胀指气胀。《医碥》卷三:“气胀又名鼓胀,此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鼓也。”

单腹胀

鼓胀指单腹胀。指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的病证。又名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蜘蛛胀(《类证治裁》)、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

《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单腹胀。此实脾胃病也。”

详见百科词条:臌胀 [ 最后修订于2018/8/29 11:41:24 共1286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杼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特异性 9 大杼穴的定位 10 大杼穴的取法 11 大杼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大杼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大杼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大杼穴研究进展 171 对钙代谢的影响 172 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173 对肺功能的影响 174 治疗支气管哮喘 175 治疗慢性支气管 176 治疗颈椎病 177 治疗麦粒肿 178 治疗牙痛 179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710 治疗坐骨神经痛 1711 治疗牙痛 1712 治疗麦粒肿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腧 1 拼音

dà shù

2 英文参考

Dàzhù BL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大腧为经穴别名,即大杼[1][2]。《黄帝内经灵枢·背腧》马元台注:“大腧者,大杼也。”《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背中大腧,在大杼骨之端。”马莳注:“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大腧者,大杼穴也。”

穴位 大杼 汉语拼音 Dazh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Great Slaughter 各

号 中国 BL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11 富耶氏 V11 德国 B11 英国 B11 美国 BI11

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3]。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4]。属足太阳膀胱经[3]。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3][4][5]。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3]。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4 大杼穴的别名

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6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3]。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6]

7 所属部位

背部[7]

8 特异性

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3][4][5]。

9 大杼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5][4]。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3]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4]。

大杼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

10 大杼穴的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8]。

11 大杼穴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3]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9]。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4]。

12 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杼穴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3]。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10]。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10]。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6]。

13 大杼穴主治病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9]。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头痛,鼻塞,咽喉肿痛[8]。

大杼穴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3]。

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4]。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3]。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4]。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3]。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8]。

斜刺05~08寸[9]。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9]。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8]。

142 灸法

可灸[3][8][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大杼穴的配伍

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配膻中、丰隆,治咳嗽[8]。

大杼配合谷、颊车,治牙痛[8]。

大杼配大椎、风池、肺俞、足三里,治哮喘[8]。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

《肘后备急方》: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针灸大成》:主筋挛癫疾。

17 大杼穴研究进展 171 对钙代谢的影响

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 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 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

据报道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再继续延长留针时间,血钙不再发生相应变动。

172 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对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观察配合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腧穴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在肿胀消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总有效率、基本愈合率均明显优于药物组[8]。

173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气量,并可使针刺麻醉的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加[8]。

174 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贴大杼、肺俞等穴,冬发喘者于三伏贴,夏发喘者于三九贴,治疗3700例,有良好疗效。

175 治疗慢性支气管

以大杼、风门等,敷药配合微波透入,治疗300例,有良好疗效。

176 治疗颈椎病

以大杼、天柱、风池、后溪、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4例,颈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内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用捻转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颈部牵引[8]。经本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1例,占42%;显效50例,占347%;进步24例,占166%;无效9例,占42%[8]。总有效率为937%[8]。

177 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针放血,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麦粒肿98例,其中反复发作者68例。结果:2次治愈者40例,3次以上痊愈10例[8]。

178 治疗牙痛

针刺大杼治疗牙痛50例[8]。结果:针刺1次止痛者35例,针刺2~3次止痛者13例,无效2例[8]。

179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杼配风门、肺俞等,用着肤灸、火针法,治疗30例,均有较好疗效。

1710 治疗坐骨神经痛

大杼配神阙、命门,针刺放血,治疗54例,有较好疗效。

1711 治疗牙痛

据报道,对50例牙痛患者进行检查时,大杼穴均有压痛,针刺有较好疗效。

1712 治疗麦粒肿

题库内容:

皮肉的解释

[skin and flesh;physical]

皮肤和血肉,借指肉体 难道 这点皮肉之苦都受不了吗 详细解释 皮肤和肌肉;皮肤。 《列子·汤问》 :“ 黑卵 悍志绝众,力抗百夫,筋骨皮肉,非人类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茅盾 《子夜》 十四:“一个是圆脸儿,不长不短,水汪汪的一对 眼睛 ,皮肉黑一点儿。”

词语分解

皮的解释 皮 í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 组织 :皮毛。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包在外面的一层 东西 :封皮。书皮。 表面:地皮。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韧性 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不 老实 ,淘气:顽皮。 指橡胶:胶 肉的解释 肉 ò 人或 动物 体内红色、 柔软 的组织:肉体。肉类。肉食。肌肉。肉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 家属 勒索 钱财 )。肉身(佛教指肉体)。 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桂圆肉。冬瓜肉厚。 果实不脆,不酥:肉瓤西瓜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一个汉语成语。含义指孩子调皮,现在引申为人欠打调皮。

资料拓展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来源:

1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往往是通过故事或者把自然物拟人化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具有教育的性质,具有劝谕性或讽刺性。比如,成语“东施效颦”是《庄子·天运》里的一则寓言,讲的是东施效仿西施不成,反而遭人唾弃的故事,讽刺胡乱模仿的行为,劝告人们不要盲目地模仿。

2源于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往往是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神话盛行于上古时代,也就是五帝时期,许多神话都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比如,成语“精卫填海”,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经·北山经》的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上古时期炎帝的女儿精卫去东海玩,由于风暴突袭,她死了。后来精卫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地投到大海里,想把东海填平。中国人用这个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到底。

3源于历史故事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由历史事件形成的成语也不少。这些成语除了史实本身,往往带有更深一层的隐喻意义。比如,成语“指鹿为马”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讲的是秦二世时奸臣赵高的故事。成语除了讲赵高指着鹿说是马,谋害大臣这个历史外,还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文人作品 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

5外来文化 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汉语成语_

目录 1 拼音 2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皮脂膏 1 拼音

pí zhī gāo

2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1 组成

青黛6g,黄柏末6g,煅石膏60g,烟胶60g。

22 功效

收湿止痒。

23 主治

慢性湿疹。

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加凡士林500g调成油膏。

古籍中的皮脂膏 《华佗神方》:[卷十五]一五○○四·华佗治折腕神方

生附子(去皮)四枚以苦酒渍三宿,用脂膏一斤煎之,三上三下,膏成敷之。《华佗神方》汉华佗公元前206年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九]折腕方一首

。大附子(四枚生用去皮)上一味切,苦酒渍三宿,以脂膏一斤煎之,三上三下,膏成敷之,亦疗卒中风口噤颈项

《灵素节注类编》:[卷一禀赋源流总论]经解

此别于众人者也。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

《类经》:[四卷藏象类]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相离者,肉。(肉,肉之聚处也。此言伟壮之人,而有脂膏肉三者之异∶脂者紧而满,故下文曰肉坚身小;膏者泽

《普济方》:[卷三百二金疮门]金刃肠出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红粉骷髅,白骨皮肉,这个是出自哪部经,念什么经能去除心中邪念。

这是著名的《金刚经》里面的代表句子。所有经咒真言,皆为佛菩萨加持,都有消除业障、增长智慧和累积福报的作用,包括你说的“去除心中邪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