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词汇:升药Shengyao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中医词汇:升药Shengyao,第1张

《外科大成》

由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制成。红色者称红升,**者称黄升。各地均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研细末入药,陈久者良。又名红粉、三仙丹、红升丹、黄升丹。

药性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

功效拔毒,去腐。

应用

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去腐排脓作用,为只供外用的外科常用药之一。常与收湿敛疮的煅石膏同用,可随病情不同,调整二药的用量比例,如升药与煅石膏的用量比为1:9者称九一丹,拔毒力较轻而收湿生肌力较强,2:8者称八二丹,3:7者称七三丹,1:1者称五五丹,9:1者称九转丹,则拔毒提脓之力逐步增强。

此外,升药也可用治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外用亦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疡医大全》:“提脓长肉,治疮口坚硬,肉暗紫黑,或有脓不尽者。”

2《疡科心得集》:“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新长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为粗制氧化汞(HgO),另含少量硫酸汞。

2药理作用:升药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效力比石碳酸大100倍以上;但因升药的组方配伍和炼制方法不尽相同,致使其成分、杀菌力和疗效也有差别;实验表明,升丹制剂可促进和改善创面微循环,减少微血栓,增加创面营养和血供,有利于创面愈合。

3不良反应:升药有大毒,一般只供外用,不可内服。氧化汞对人的致死量为01~07g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外治剂型之一·膏药 41 定义 42 膏药的作用 43 制法 44 膏药的适应证 45 用法 46 注意事项 47 生产与贮藏 48 药典制剂通则 5 方剂名·膏药 51 《普济方》卷三一三方之膏药 511 方名 512 组成 513 制备方法 514 功能主治 515 附注 52 《普济方》卷三一五方之膏药 521 方名 522 组成 523 制备方法 524 功能主治 52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3 《外科启玄》卷十一方之膏药 531 方名 532 组成 533 制备方法 534 功能主治 53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4 《外科启玄》卷十二方之膏药 541 方名 542 组成 543 制备方法 544 功能主治 54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5 《医部全录》卷一九四引叶心仰方之膏药 551 方名 552 组成 553 制备方法 554 功能主治 55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6 《医部全录》卷二一四引叶心仰方之膏药 561 方名 562 组成 563 制备方法 564 功能主治 56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7 《医方类聚》卷一七七引《经验良方》之膏药 571 方名 572 组成 573 制备方法 574 功能主治 58 《疡医大全》卷十九引《严氏济生方》之膏药 581 方名 582 组成 583 制备方法 584 功能主治 58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9 《保命集》卷下方之膏药 591 方名 592 组成 593 制备方法 594 功能主治 510 《易简方便》卷四方之膏药 5101 方名 5102 组成 5103 制备方法 5104 功能主治 510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11 《外科图说》卷四方之膏药 5111 方名 5112 组成 5113 制备方法 5114 功效主治 511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12 《良朋汇集》卷三方之膏药 5121 方名 5122 组成 5123 制备方法 5124 功能主治 512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13 《秘传大麻疯方》之膏药 5131 方名 5132 组成 5133 制备方法 5134 功能主治 514 《青囊秘传》方之膏药 5141 方名 5142 组成 5143 制备方法 5144 功效主治 514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15 《良朋汇集》卷一方之膏药 5151 方名 5152 组成 5153 制备方法 5154 功能主治 515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16 《急救仙方》卷五方之膏药 5161 方名 5162 组成 5163 制备方法 5164 功能主治 516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17 《秘传打损扑跌药方》之膏药 5171 方名 5172 组成 5173 制备方法 5174 功能主治 517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18 《虺后方》之膏药 5181 方名 5182 组成 5183 制备方法 5184 功能主治 518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19 《赤水玄珠》卷三十方之膏药 5191 方名 5192 组成 5193 制备方法 5194 功能主治 5195 膏药的用法用量 520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膏药 5201 方名 5202 组成 5203 制备方法 5204 功能主治 5205 膏药的用法用量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膏药 1 拼音

gāo yào

2 英文参考

plast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edicinal past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膏药:1外治剂型之一;2方剂名。

4 外治剂型之一·膏药

膏药(plaster;medicinal paste[1])为外治剂型之一[2]。古称薄贴[2],现称硬膏。是指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食用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外用制剂[3]。俗称药肉;也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制剂,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

唐·李绰撰《尚书故实》有:“虞元公镇南海,疽发于鬓,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数日平复”的记载[2]。

41 定义

膏药是指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食用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外用制剂[3]。

膏药是指将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外用制剂[1]。

42 膏药的作用

因其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疮面,可以避免外来 和细菌感染;膏药使用前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使患部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至于具体的功用,则依据所选药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43 制法

制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相应的药物,浸于植物油内,浸泡一定时间,入锅煎熬,待药物枯黑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再按油的比例(视当时不同季节)加入适量铅丹,拌匀,将锅离火(或先离火后放丹)[2]。候药凝厚如膏,切成大块,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2]。应用时加热熔化,摊于布片或厚纸或薄油纸片上,贴于患部体表皮肤,以达治疗目的[2]。

44 适应证

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临证有用以治里者,如关节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肤麻木,深部脓肿如骨折、伤筋等[2]。取其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续筋接骨作用,如万应膏、接骨膏等[2]。有用以治疗表者,如体表痈、疖、疽、疔等疮疡,对肿疡能消肿定痛,对溃疡能去腐生肌、收口,保护创口等作用[2]。如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2]。

45 用法

由于膏药方剂的组成不同,运用的药物有温、凉之异,所以在应用时就有各种不同的适应证。如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之方。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疮疡未溃者。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去腐,适用于痈、有头疽、疔、疖等一切阳证。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体运用上也各有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调换1次。

46 注意事项

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皮肤掀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瘙痒异常,甚则溃烂等现象,这是因为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接触性皮炎);或溃疡脓水过多,由于膏药不能吸收脓水,淹及疮口,浸*皮肤,而引起湿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此外,膏药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不慎受伤,再次感染,复致溃腐,或使疮面形成红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损美观。

47 生产与贮藏

膏药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药材应依法加工、碎、断,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炸枯;质地轻泡不耐油炸的药材,宜待其他药材炸至枯黄后加入。

二、炸药后的油炼至“滴水成珠”,放至一定温度后加入红丹,搅拌使充分混合,喷淋清水。药膏成坨置清水中浸渍。

三、挥发性药物、矿物药及贵重药应研成细粉,于摊涂前加入,温度应不超过70℃。

四、膏药应乌黑光亮、油润细腻、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

五、膏药应密闭,置阴凉处贮藏。

48 药典制剂通则

重量差异

膏药重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标示重量 重量差异限度 3g或3g以下 ±10% 3g以上至12g ±7% 12g以上至30g ±6% 30g以上 ±5%

检查法

取供试品5张,分别称定出总重量。剪取单位面积(cm<2>)的裱背称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药总重量减去裱背重量即为药膏重量,与标示重量相比较不得超出上表规定。

5 方剂名·膏药

膏药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

51 《普济方》卷三一三方之膏药 511 方名

膏药

512 组成

木鳖子仁、五灵脂、巴豆肉5粒,芫花(如无,炉甘石代亦得)、黄丹、白胶香、香油。

513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先将前5味同油煎赤色,滤去滓,入丹、胶香熬,无油珠不粘手为度。

514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一三方之膏药主张一切毒疮肿毒。

515 附注

方中除巴豆肉外,余药用量原缺。

52 《普济方》卷三一五方之膏药 521 方名

膏药

522 组成

沥青1两,萆麻1两。

523 制备方法

上同捣烂,摊纸上。

524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一五方之膏药主治诸疮,一切打伤肿毒。

525 膏药的用法用量

贴疮。

53 《外科启玄》卷十一方之膏药 531 方名

膏药

532 组成

真麻油半斤,清桐油半斤,猪毛3两。

533 制备方法

二油煎滚,下猪毛熬化后,下黄丹8两,滴水成珠,去火毒。

534 功能主治

《外科启玄》卷十一方之膏药主治发背诸疮。

535 膏药的用法用量

摊贴。

54 《外科启玄》卷十二方之膏药 541 方名

膏药

542 组成

当归6钱,白芷6钱,黄连6钱,白及6钱,白蔹6钱,黄柏6钱,厚朴6钱,五倍子6钱,雄黄6钱,没药6钱,血竭6钱,海螵蛸6钱,黄丹(飞)6钱,乳香2钱半,轻粉1钱。

543 制备方法

上为末,香油熬熟,调成膏。

544 功能主治

《外科启玄》卷十二方之膏药主治内外臁疮。

545 膏药的用法用量

贴之,外用布包定。有脓水,常洗去之,药水内加盐洗之效。

55 《医部全录》卷一九四引叶心仰方之膏药 551 方名

膏药

552 组成

蒺藜4钱,冰片1分,麝香1分,乳香(去油)1钱,没药(去油)1钱,轻粉1钱,青龙骨2钱,象皮2钱。

553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麻油4两,蒸滚,先放松香2两,熬至滴水成珠,入铅粉2钱,黄丹1两,取起。

554 功能主治

《医部全录》卷一九四引叶心仰方之膏药主治裙边疮。

555 膏药的用法用量

贴患处。

56 《医部全录》卷二一四引叶心仰方之膏药 561 方名

膏药

562 组成

柏子油1斤(用文武火熬至黑色,再入铅粉8两,熬至滴水成珠,取起,入后药末),轻粉3钱,象皮3钱,乳香4钱,没药4钱(2味去油)。

563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煎油内。

564 功能主治

《医部全录》卷二一四引叶心仰方之膏药主治裙边疮及久烂者。

565 膏药的用法用量

纸摊贴。

57 《医方类聚》卷一七七引《经验良方》之膏药 571 方名

膏药

572 组成

当归半两,官桂半两,川乌半两,香白芷半两,草乌半两,玄参半两,大黄半两,干地黄半两,赤芍药半两,桃枝21寸,柳枝21寸,红丹半斤,白胶香半斤,蜡2两半,密陀僧1两半。

573 制备方法

上用清油10两,先将当归、桃柳枝等10味入油内煎,以黑为度,去滓,滤净油,慢火再煎,徐徐却入红丹,用长柳枝频频搅匀,药将成,入白胶香,次入蜡,又次入密陀僧,将药滴入水中成珠为度,出药,坐水中1日夜,出火毒可用。

574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七七引《经验良方》之膏药主治发背疮。

58 《疡医大全》卷十九引《严氏济生方》之膏药 581 方名

膏药

582 组成

凤仙花(连根花叶,晒干)4两,苍耳叶(嫩头)4两,血余3两,鹿角屑(生刮)2两,络石2两,虎骨2两,百部2两,茜草2两,剪草2两,人指甲5钱,穿山甲1两,羌活1两,龙骨1两,麻黄1两,蕲艾1两,威灵仙1两。

583 制备方法

上用麻油1斤,同熬至滴水不散,绞去滓,离火,再下铅粉4两,银朱4两,黄蜡2两,乳香2两和匀,瓷器收贮。

584 功能主治

《疡医大全》卷十九引《严氏济生方》之膏药主治鹅掌风,指甲变厚,及风癞顽癣,死肌麻痹。

585 膏药的用法用量

临用隔汤炖化,摊贴。

59 《保命集》卷下方之膏药 591 方名

膏药

592 组成

好芝麻油半斤,当归半两,杏仁49个(去皮),桃枝49条(长4指),柳枝49条(长4指)。

593 制备方法

上用桃柳2大枝,新绵一叶包药,系于一枝上,纳油中,外一枝于盛油铁器中搅之,煎成,加黄丹3两,一处熬,滴水中成珠为度。

594 功能主治

《保命集》卷下方之膏药主治疮疡。

510 《易简方便》卷四方之膏药 5101 方名

膏药

5102 组成

蜂房1个。

5103 制备方法

拭尽孔内渣秽,不可损破,将松香研极细末,放入孔内8分满即止,再用香油灌入,以溢出为度,置于极大旧铁金锹上,以铁钳夹稳,下以文武火烧之,候蜂房溶化为膏,滴水成珠,便是火候,取出。

5104 功能主治

《易简方便》卷四方之膏药主治一切恶毒。

5105 膏药的用法用量

以帛摊用。

511 《外科图说》卷四方之膏药 5111 方名

膏药

5112 组成

千里光自然汁10两,煮酒6两,肉当归5钱,大黄5钱,赤芍5钱,肉桂5钱,生地5钱,元参5钱,苦参5钱,踯躅花5钱。

5113 制备方法

文火煎浓,约存汁1碗许;用麻油24两,加头发3两,煎至滴水成珠,入前药汁,文火煎和,加研细铅粉,密陀僧各5两,缓缓搅转,候火候却好,滴水不老不嫩,离火,加入研细乳香、没药、黄占、白占各3钱,麝香3分,粉霜1钱,收罐坐水中,去火毒。

5114 功效主治

《外科图说》卷四方之膏药功在拔毒吸脓,暖筋骨,长肌肉。主治杨梅疮及癣疮、鹅掌风,结毒破烂。

5115 膏药的用法用量

摊之,用重汤顿软贴。

512 《良朋汇集》卷三方之膏药 5121 方名

膏药

5122 组成

猪毛3斤(清水洗净,晒干),松香3斤(炙过,2味于铁锅内,将锅立起架铁条,火烧成珠,只用4两),葱半斤,蒜半斤,姜半斤(3味捣烂,拧取汁),定油2斤,黄丹12两(飞过,炒),朝脑1钱5分。

5123 制备方法

将汁、油先入锅内,炼得烟尽,方下黄丹,熬至滴水成珠,温时再下朝脑、毛灰,搅匀。

5124 功能主治

《良朋汇集》卷三方之膏药主治水泻痢疾;及跌打损伤疼痛。

5125 膏药的用法用量

摊贴。

513 《秘传大麻疯方》之膏药 5131 方名

膏药

5132 组成

荆芥3两,防风3两,白芷3两,羌活3两,黄芩3两,阿魏3两,大黄3两,生地3两,水龙骨(即船上的油灰)3两,僵蚕3两,乳香5钱,没药5钱,血竭5钱,雄黄5钱,轻粉5钱,全蝎5钱,川山甲1两,蝉退1两,蜈蚣1两,宫粉5钱。

5133 制备方法

先将粗药入香油1斤煎黑色,去滓成膏后,用细药收之听用。

5134 功能主治

《秘传大麻疯方》之膏药主治珍珠风。遍身疙瘩块,久而不治,遍身作痒。

514 《青囊秘传》方之膏药 5141 方名

膏药

5142 组成

嫩松香2斤,姜汁1碗,葱汁1碗,醋1碗。

5143 制备方法

先将姜、葱渣再煮1碗,将松香入内浸透,煮后再入前汁,等煮至白泡沫不起,再入阿魏2两,标朱3两,乳香(去油)1两,没药(去油)1两,麝香2钱,和透再炼。麻油夏用4两,冬用8两,熬好。

5144 功效主治

《青囊秘传》方之膏药功在软坚止痛发散。主治痰毒肿块。

5145 膏药的用法用量

摊大膏药用。

515 《良朋汇集》卷一方之膏药 5151 方名

膏药

5152 组成

人言4钱(研末),巴豆霜4钱(研末),红枣100个(煮,去皮核)。

5153 制备方法

将前二味同枣肉捣匀,做大者如芡实大,小者如黄豆大。

5154 功能主治

《良朋汇集》卷一方之膏药主治痢疾。

5155 膏药的用法用量

如泻,葱搽肚脐,入药,量大小1丸,纳脐上,无论何膏药盖之。

516 《急救仙方》卷五方之膏药 5161 方名

膏药

5162 组成

麻油5两,巴豆28粒,柳条28寸。

5163 制备方法

用火煎之,候巴豆黑色,滤去滓,以黄丹2两逐渐放入,用柳枝不住手搅,滴水中不散,成膏不粘手,住火,再加乳香1钱和匀,瓦器盛之。

5164 功能主治

《急救仙方》卷五方之膏药主治诸疮。

5165 膏药的用法用量

候冷摊用。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7 《秘传打损扑跌药方》之膏药 5171 方名

膏药

5172 组成

川乌1两,甘草1两,大黄6钱,当归8钱,赤芍5钱,白芷5钱,连翘1两,白蔹1两,官桂5钱,木鳖子5钱,槐枝8钱,柳枝8钱,桃枝8钱,桑枝8钱,枣枝8钱,苦参1钱,皂角8钱。

5173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用真麻油2斤,浸药1日,以火熬油老,滴水成珠,以绵子滤去滓,将油再熬一滚,入飞过黄丹12两,用柳枝频搅,滴摊油纸上以不粘手为度,收起待冷听用。

5174 功能主治

《秘传打损扑跌药方》之膏药主治风寒湿气所伤,跌扑闪伤;一切疼痛,心腹痛,吼喘咳嗽,泻痢,头痛,眼痛;一切无名肿毒,疔、臁、发背、流注、疖毒、疮疡。

5175 膏药的用法用量

风寒湿气所伤,跌扑闪伤,一切疼痛,心腹痛,吼喘咳嗽,贴背心;泻痢,贴脐;头痛,眼痛,贴太阳穴;一切无名肿毒,疔、臁、发背、流注、疖毒疮疡,俱贴患处。

518 《虺后方》之膏药 5181 方名

膏药

5182 组成

金星凤尾草1两5钱(如无,鸭掌金星亦可),水竹叶1两(凤尾竹叶尤佳),葱根(连须)30根,朝东侧柏叶1两2钱,白芷1两2钱。

5183 制备方法

上锉,用真香油1斤2两浸药1日,用火熬,看白芷焦黄为度,用棉纸兜滤去滓,拭锅干净,方入锅,用火再熬,每油1斤,入上好铅粉1两,用竹杖搅匀,文武火熬沸,看起黑烟,再入铅粉1两,用竹杖不住手搅,看黑烟起,又投铝粉1两,如此四次为度,滴水中成珠不散,已成膏,取起连锅,坐土凹中,去火毒。

5184 功能主治

《虺后方》之膏药主治无名肿毒。

5185 膏药的用法用量

任用。

519 《赤水玄珠》卷三十方之膏药 5191 方名

膏药

5192 组成

猪油(熬去滓)1两,香油3钱,乳香5钱,没药5钱,孩儿茶7钱,冰片1分,轻粉5分,麝香1分。

5193 制备方法

二油同熬,离火稍冷,加乳香、没药搅匀,再入孩儿茶搅匀,又入冰片、轻粉、麝香,待冷,做膏药。

5194 功能主治

《赤水玄珠》卷三十方之膏药主治杨梅疮漏。

5195 膏药的用法用量

贴患处。

520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膏药 5201 方名

膏药

5202 组成

香油1斤,野大黄根半斤。

5203 制备方法

煎枯,去滓,入黄丹6两,熬成膏。

5204 功能主治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膏药主治一切寒凉腰气,筋骨流痰。

5205 膏药的用法用量

旱莲草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因为搓揉它的茎叶时,可见黑色的汁液流出,所以又叫“墨旱莲”,异名又叫金陵草、莲子草。旱莲草为中医常用的养肝益肾、凉血止血药物。对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昏目眩、牙齿松动、腰背酸痛、下肢痿软诸症以及血热所致的多种出血证有良好疗效。旱莲草含有挥发油、鞣质、皂甙、旱莲草素及维生素A等化学成分。动物试验有止血效果,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动植物资源分布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夏、秋季割取全草,除净泥沙,晒于或阴干。 功效 凉血,止血,补肾,益阴。 旱莲草 主治 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伤出血,须发早白,白喉,淋浊、带下,阴部湿痒,老鼠痣。 性味归经 甘酸,凉。①《唐本草》:“味甘酸,平,无毒。”②《滇南本草》:“性寒,味咸。” 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入肾、肝。胃、大小肠。”②《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血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熬膏、捣汁或人九(疑为入丸两字误,请作者查看)、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捣绒塞鼻。 用药忌宜 脾肾虚寒者忌服。《得配本草》:“胃弱便溏。肾气虚寒者禁用。” 药物配伍 配车前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通淋。配女贞子:补肾滋阴、养肝明目。配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止血。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闷透,切段晒千。 常用配方 清上补下,又能变白为黑,理腰膝,壮筋骨,强阴不足,酒色痰火人服尤更奇效:冬至日取冬青不拘多少,阴干,以蜜酒拌透,盦一昼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新瓦瓶收贮;待夏至日取旱莲草数十斤,捣自然汁熬膏,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临卧时酒送下。(《医便》二至丸) 治虚损百病,久服发白再黑,返者还童:猪牙草(即早莲蓬)取汁,桑椹子取汁各以磁盘晒为膏,冬青子酒浸,九蒸九晒为末。上各等分,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空心淡盐汤送下。(《简便单方》) 固齿:七月取旱莲草(连根)一斤,用无灰酒洗净。用青盐四两,食盐一两腌三宿,晒干。将无油锅内炒存性,把原汁渐倾入炒干为末,擦牙咽下亦妙。(《慈幼心书》固齿方) 治各种出血:旱莲草30g,檵木花12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治吐血成盆:旱莲草和童便、徽墨舂汁,藕节汤开服。(《生草药性备要》) 治咳血、便血:旱莲草、白及各10g。研末,开水冲服。(《福建药物志》)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旱莲草、灯心草各30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旱莲草子,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普济方》引《家藏经验方》莲子散) 治血痢:旱莲草、铁苋菜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药》)治血淋:旱莲子、芭蕉根(细锉)各二两。上二味,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服。(《圣济总录》旱莲汤) 治小便溺血:金陵草、车前子。上二物各等分,杵自然汁,每服半茶盏,空腹服。(《医学正传》)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鲜旱莲草、鲜仙鹤草各30g,血余炭、槟榔炭各9g(研粉)。将前二味煎水,冲后二味药粉,待冷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治刀伤出血:鲜旱莲草捣烂,敷伤处;干者研末,撒伤处。(《湖南药物志》) 治白带、梦遗:旱莲草60g,白果14粒,冰糖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治白浊:旱莲草15g,车前子9g,银花15g,土茯苓15g。水煎服。(《陆川本草》 治肿毒:鳢肠、苦瓜同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治阴癣:鲜旱莲草揉成团,用穿山甲将癣刮破擦癣上,奇验。(《疡医大全》) 治妇女阴道痒:墨斗草120g。煎水服;或另加钓藤根少许,并煎汁,加白矾少许外洗。(《重庆草药》) 治白喉:旱莲草60~90g。捣烂,加盐少许,冲开水去渣服。服后吐出涎沫。(《岭南草药志》)

希望采纳

  唇癌

  概述

  唇癌是指发生于上下口唇的恶性肿瘤为口腔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口腔癌中占第三位,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05%,占口腔恶性肿瘤的71%~150%,欧美国家唇癌患者较多,占口腔癌的20%~30%。一般下唇比上唇易受累,约90%~95%发生在下唇红缘部,而且以下唇的外1/3处为多见。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比为7:1。高发年龄为50~70岁。唇癌绝大多数为高分化之鳞状细胞癌,多在良性赘生物的病变基础上发生,其生长速度较慢,预后较好,一般5年生存率为70%以上,本病的病因可能与局部长期受异物刺激,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有关。口唇上皮角化、白斑、疣赘、肉芽肿及裂口等长期不愈,亦可导致癌变。

  唇红部指唇红皮肤缘至上下唇接触线之间的范围,这个部位的癌症发生与种族有关,皮肤颜色深者,发生率低,而皮肤白嫩则发生率高,有人认为皮肤色素是一种保护层,它可以防止紫外线及化学物质制癌剂进入体内,从而防止癌的发生。此外日光照射也起重要作用,农村户外作业者患癌率高。

  唇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中医学属“茧唇”范畴。《外科正宗》、《疡医大全》及《医宗金鉴》等古医籍中均有不少记载。《外科正宗》谓:“茧唇,疡结似豆,渐大若蚕茧。”《疡医大全》载:“茧唇生于嘴唇……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对本病的治疗,中医学有内服、外治等方法,值得进一步发掘。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唇癌的病因与脾胃功能失调,年老体弱,正气虚衰及外邪刺激唇部等因素有关。究其病机可有四,①饮食偏嗜辛辣煎炙,醇酒厚味之物,致脾胃热积壅盛。中医学理论认为口唇为脾胃所属,阳明胃经环唇挟口唇为脾胃所属,脾胃失健则病唇。②情志不遂,思虑过度,肝郁气滞,日久化燥化火,灼伤津血,伤及脾阴,煎炼为痰,痰随火升,循经至唇,热毒痰火结聚而成茧唇。③正气虚弱,人过半百阴气自衰,若调摄不当,房劳过度等损耗肾阴,水亏于下,无以上济于火,致虚火上炎,火毒蕴结于唇而成肿块。④外邪侵袭,如长期吸烟,烟蒂灼伤口唇,或习惯将金属等异物衔于口唇,或野外作业,暴晒于烈日之下,日久反复刺激,可致毒火搏结滞留于唇部,引起恶变而成癌肿。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唇部症状:初期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局限性豆粒大小硬结,易被疏忽或误诊。日久逐渐增大,状如蚕茧,或似乳头,坚硬疼痛或干裂出血,或局部溃烂,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呈菜花状,或如杨梅,如菌状,并时时有恶臭血水流出溃疡面,表面覆有结痂,脱落后又复生,久久难以愈合。

  (2)疼痛:唇癌早期疼痛呈间隙性,痛势较轻,随着癌细胞向邻近组织器官的深入浸润,疼痛不断加剧并呈持续性剧痛。

  (3)功能障碍:唇癌常因肿瘤肿胀、疼痛而影响张口,使进食和言语受阻。当肿瘤破坏到骨组织时,可造成牙齿松动,当侵犯下颔关节及嚼肌、翼内肌、颞肌等肌群时,因张口困难,妨碍患者的正常饮食。

  (4)淋巴结转移:由于吞咽、咀嚼、语言等活动,促使癌细胞向颌下,颏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当肿瘤细胞侵入血道,可沿血道发生远处转移,以肺、肝、骨转移为多见。

  (二)实验室检查

  取局部活组织或转移灶活组织作病理检查及溃疡糜烂面印片细胞学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T1、N1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者,为手术适应症。凡局部病变超越中线,口底固定,转移淋巴固定(N3)或远处转移(M1)者一般不作为手术适应证。

  2、手术治疗原则

  首次手术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器官转移,所以首次手术必须达到无瘤根治的目的,为此应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原发癌手术治疗原则肿瘤切除的广度必须在肿瘤边界以外至少1cm以上的正常组织中进行,要求至少以同样的广度切除肿瘤深层(肌层);手术时应做到轻巧而敏捷的锐行切除,切忌在术中犹豫不决,反复擦拭瘤组织,或过度挤压瘤组织,这样有可能增加癌组织创面种植的机会,从而造成术后复发。为了克服此缺点,对一些较晚期病例宜休用术前60Co放疗40Gy4-5周,或动脉化疗(用5-FU每日100mg,总量8-10g,停药3-4周反应消失后进行手术),使肿瘤缩小后再考虑手术;较小的(2cm以内)原发癌,经术前放疗或化疗后肿瘤已明显缩小或临床症状消失亦可考虑作局部广泛切除合并颈淋巴结清除术的非连续性切除术;对于晚期癌,需作包括原发灶与颈淋巴结及有关组织整块切除的联根治术。

  2继发癌手术治疗原则临床检查已发现有颈淋巴结转移时,应常规行颈廓清术;对临床上未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者是否作选择(预防性)颈廓清术,目前尚有意见分歧。一般认为行颈廓清术的指征是:颈部有明显的淋巴结转移或可疑转移而无远处转移者;对于转移率高的舌癌直径大于2cm,应采用预防颈廓清术。有人认为原发灶小于2cm者也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所以目前对舌癌的治疗,学者们积极主张做预防性颈廓清术。

  3、手术方法

  临床上应根据病变范围选择手术方式:T1病例可作距病灶外1cm以上的楔形切除直接缝合;T2病例,根据局部情况可行患侧舌大部或半舌切除直至全舌切除;对于原发灶T1,颈部转移为N1或可疑舌癌波及同侧口底及下颌骨者,应施行一侧舌、下颌骨及颈淋巴结联合清除术,如对侧淋巴结有转移灶应做双侧颈廓清术。

  (二)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分为外照射和组织间照射,一般先采用外照射使瘤体缩小并控制感染后,再行组织间照射。放疗前应做好口腔卫生,预防牙感染及颌骨放射性骨髓炎的发生。

  1外照射 单纯外部照射治疗疗效较差,一般仅做姑息性治疗。一般用超高压装置,总剂量30-40Gy/3-4周。治疗舌前2/3癌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病变边缘向外扩大1cm左右进行照射;第二阶段从口底向癌瘤中心照射;第三阶段将舌拉出,作接触照射。对放射治疗已有颈淋巴结清除术。术前放疗最好用60CO机,其对浅层软组织损害较小,不影响手术愈合;因故不能手术者,可继续放疗,同时应注意避开脊髓,以免脊髓损伤。

  2组织间照射 适用于舌背、舌侧缘或舌腹直径2cm以内的病变。瘤体愈小,效果愈佳。一般使用镭针、60钴针、137铯针。每针含量为12-2mg,将针作栅状均匀排列,根据肿瘤厚度作一个或两个平面插入,各针之间及两个平面之间一般间隔1cm。放射剂量为80~90Gу,6~8天内完成。此法的优点是疗程短,肿瘤局部有足够的放射剂量,全身反应较轻,局部瘢痕少,可保存舌的功能。

  (三)化学治疗

  适应症

  可作为手术前后辅助性治疗。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利于手术切除,而术后化疗主要用于怀疑切除不彻底或有远处移的患者。

  1)单药化疗

  目前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最有效和最新的药物,其为广谱抗癌药,与其他药联合使用,可较大幅度提高疗效。用法:15~20mg/m2, 每日静脉注入,共5次(注间水化利尿),4周后重复;40mg/m2。W加渗盐水,静脉注入,共用5次,4周后重复(注意水化利尿);50mg/m2,静脉注入,第1、8天,每4周重复一次(注意水化利尿);10~30mg/m2,静脉注入,第1天,每周一次。

  MTX是最早及最普遍使用的药物之一,可以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亦可采用大剂最与亚叶酸钙解救,一般认为采用40~50mg/m2,每周一次,或15~20mg/m2每周两次,静脉给药较其他方法疗效好,可使用1/2~1/3病人部分缓解。

  BLM是一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抗肿瘤药物,可使晚期的肿瘤缩小,合适的剂量025~05U/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周1次或2次。国内产品为平阳霉素,主要成分BLMA5,一般使用剂最8~12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周2~3次。BLM衍生物培普利欧霉素,肺毒性较少,对口腔癌的疗效较好。

  第二次铂类抗癌药卡铂由于其非血液学毒性如肾毒性、消化道反应、耳毒性及周围神经毒性较低,可以代替DDP。一般可采用200~400mg/m2静脉输入1次,或60~82mg/m2,静脉注入,每日1次,连用5天,3~4周后重复的方案。

  吡喃阿霉素(THP-ADM)是化学结构与ADM相近的新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其非血液学毒性较ADM轻,单一用药缓解率在20%~70%,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剂量一般为35~45mg/m2,静脉注入,每3~4周一次。

  2、联合化疗

  联合化疗方案主要是含DDP和不含DDP的两大类。含DDP的联合化疗方案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亦优于许多不含DDP的联合化疗方案。

  以DDP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在晚期癌的治疗中目前认为是最为有效的。

  1MVP方案

  DDP 30mg/m2,静脉滴注,第1~3天;

  VLB 5mg/m2 ,静脉注入,第1、8天;

  MTX 20mg/m2 ,静脉注入,第1、8天。

  每3周重复。

  2PMDY方案

  DDP 80mg/m2,静脉滴注,第1天,水化利尿;

  PYM 5mg/m2,肌内注射,每周2次;

  MTX 20mg/m2,静脉注入,第1、8天。

  每3周重复。

  3DDP+5-FU

  DDP 30mg/m2,静脉滴注,静脉注入,第4天;

  PYM 5mg/m2,肌内注射,第3、10、17、24天;

  MTX 40mg/m2,静脉注射,第1、15天;

  5-FU 600mg/m2,静脉滴注,第1、15天。

  第4周一次,共3次。

  (五)综合治疗

  术前放疗+手术根治+术后放可化疗:术前放疗适用于体积较大的舌癌或舌根部未分化癌,术前放疗的目的是为了缩小肿瘤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术后放疗和化疗的目的是消灭肉眼不可见的残余癌灶,术后化疗一般在术后4~6周过进行。

  术前化疗+根治性手术+术后化疗可放疗:术前化疗作用在于降低肿瘤转移机会,杀灭微小病灶,并使原发灶缩小,便于切除。

  其他综合治疗的方案还有微波加温治疗+化疗,化疗+冷冻+化疗,微波加温治疗+放疗,及高压氧舱治疗+放疗,及光敏疗法(注射增敏剂血卟啉后+放疗)等。

  上述方法对于年老体弱或晚期舌癌均有临床近期疗效。如能和中医药配合治疗,以符合肿瘤病机的温阳益气之治疗原则,则疗效更加明显。

  以综合治疗为主,可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低温治疗等方法。手术治疗中:肿瘤在15cm以内,深部浸润不超过1cm者,可作局部矩形切除,包括周围正常组织至少0·5cm以上,创口分层严密缝合。肿瘤超过唇1/3以上,尚未侵犯全唇者,可作包括肿瘤外0·5cm正常组织的矩形切除,并利用对侧唇或颊部组织瓣进行唇整复术,以恢复下唇形态。肿瘤累及下颌骨者,须行包括颌骨组织与淋巴结在内的整块切除,缺损可用远位皮瓣或皮管进行即时修复。上唇中位癌肿切除后,可利用双侧鼻唇沟组织瓣或下唇瓣进行修复。利用深度X线和钴60对唇癌进行放射治疗,其效果与手术治疗相似,且放疗可避免唇部整形的麻烦,但需设备条件,基层尚不能代替手术治疗。另外,冷冻治疗效果也较好,但对转移病灶无能为力,仍需行颈淋巴结清除术。

  抗癌药物治疗;对鳞状细胞癌高分化型有效的常用药为平阳霉素,用量为10mg,每日作肌注或静脉注射,总量200-300mg为一疗程,疗程中注意查血象。

  (六)中医药治疗

  唇癌常由脾胃积热壅盛或肝郁化火,灼津炼痰,毒热痰火结聚所致,初期多呈实热之象,中医治疗以清热泻火、散结解毒为主;后期热盛灼津,耗损肾阴,水亏于下,无以上济于火,而致虚火上炎,多呈阴虚火旺,毒火未尽而正气衰弱之征,治疗以滋阴降火,解毒祛腐、软坚散结为主。采用延寿化瘤丹,结合内、外合治的方法,并配合现代医药疗法,可提高疗效,延缓复发。

  1)脾胃实热型。

  主证:唇部肿核坚硬疼痛,或有溃疡,或干燥皱裂,灼热疼痛,妨碍饮食,面部红赤,口渴思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解毒散结。

  方药:凉膈散(《和剂局方》)加减。生大黄12g,生山栀9g,生甘草3g,生地15g,连翘9g,黄芩9g,丹皮9g,玉竹10g,龙葵15g,莪术15g,芦根30g,白花蛇舌草30g。

  口渴甚者加石斛、天花粉、生石膏;五心烦热者加知母、玄参、地骨皮;大便艰行者加玄明粉;颈颌肿核者加昆布、海藻。

  分析:方中生地、丹皮、山栀、连翘、黄芩、生甘草凉血清热解毒;生大黄通腑泻热;玉竹、芦根清热生津润燥;龙葵、莪术、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诸药合奏通腑泻热、解毒软坚之功。

  2)阴虚火旺型。

  主证:口唇溃烂、痛如火燎,色紫暗,时流恶臭血水,日轻夜重,久不愈合,伴头晕耳呜,面颧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形体羸瘦,腰膝酸痛,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苔,脉虚数无力。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泄浊。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生地15g,淮山药12g,山茱萸9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9g,知母9g,黄柏9g,玄参15g,天花粉10g,龟板12g,鳖甲12g,龙葵10g,胡黄连6g,白花蛇舌草30g,猪苓12g。

  口唇干燥者加麦冬、石斛;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夜难入寐者加百合、朱茯神、柏子仁。

  分析:唇癌日久,热盛灼津耗液而致阴虚火旺,方中知柏地黄丸滋阴补肾泻火;加玄参、天花粉、龟板、鳖甲更增滋阴凉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功;胡黄连、龙葵、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抗癌消痈。

  2、外治法

  1)五虎膏:番木鳖240g,川蜈蚣30g,天花粉90g,北细辛90g,生蒲黄30g,紫草15g,穿山甲15g,雄黄15g,白芷30g。

  用法:使用前先用甘草水将瘤面冲洗干净,拭干,用本膏涂敷肿瘤表面约lcm左右厚,1天2~3次,可使肿瘤缩小或消失。

  2)蟾酥饼:蟾酥(酒化)6g,轻粉15g,麝香3g,枯矾3g,寒水石(煅)3g,制乳香3g,制没药3g,铜绿(绿矾)3g,雄黄6g,蜗牛21只,朱砂9g。

  用法:上药各为末,先将蜗牛研烂,加入赡酥及其他药末捣匀,以陈醋调,外敷于溃疡面,然后用生肌膏盖之。

  3)蛋黄油:熟蛋黄3~5枚。

  用法:煮熟鸡蛋去白,用蛋黄3~5枚,放入锅内,用文火熬煎,炸枯去存油,大约1个鸡蛋可出油3~6g,每日随意蘸搽患处。

  4)珍珠散:药物:硼砂、雄精、川连、儿茶、人中白、冰片、薄荷叶、黄柏、珍珠。

  用法:研末适量吹患处。

  5)皮癌净。

  药物:红砒、指甲、头发、大枣(去核)、碱发白面。

  用法:研末直接敷于肿瘤疮面,或调成膏状涂抹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疮面先以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干净。

  6)密陀僧散。

  药物:密陀僧6g,五倍子6g,甘草6g,黄柏皮60g。

  用法:前3味药共研细末,涂黄柏皮上,炙干,刮片贴于患处。

  7)信枣散。

  药物:信石粉3g,红枣(去核)3枚。

  用法:将信石粉装入去核红枣内,入恒温箱中烤干,研末,以麻油调敷。

  8)乌梅煎。

  药物:枳实15g,乌梅(去核)15g,甘草(灸、锉)75g,童便若干。

  用法:上药共研末为散,每次9g,力口童便150ml,煎3~5沸,和渣趁热含漱口唇,冷则吐出,每日3次。

  9)紫归油。

  药物:紫草45g,当归45g。

  用法:2药入芝麻油中熬,去渣出火气装瓶,用棉签蘸药少许,频频涂于患处,不拘次数七

  10)柏薇糊剂。

  药物:黄柏末60g,野蕃薇根60g。

  用法:黄柏末以野蕃薇根捣汁调匀,涂患处。

  3、药膳疗法

  唇癌患者一般均采用放疗,手术或低温治疗,有些辅以化疗。若能结合药膳疗法不仅能补充营养,增强肿瘤病人的免疫抵抗力,还能减轻和消除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手术后恢复。

  1)药物组成:胡萝卜1500g,苹果1个,橘子半个,蜂蜜酌量。

  用法:上述3味切碎,酌加冷开水一起压榨取汁。饮服。

  2)药物组成:梗米100g,菱角粉30~50g。

  用法:先用粳米洗净,烧粥,待米煮至半熟后,调入菱角粉30~50g,红糖少许,同煮为粥。

  3)药物组成:银耳10g,冰糖50g。

  用法:将洗净发泡好的银耳放入杯中加清水,隔水蒸20分钟,待杯中之水能沸腾为度,放人冰糖即可。

  4)药物组成:三七10g,香菇15~30g,雌鸡300g,大枣15~20枚,油、盐、姜丝、蒜泥各适量。

  用法:将三七切成薄片,香菇洗净温水泡发,鸡杀后去内脏,大枣洗净去核、取三七、香菇、大枣、妻、蒜等用料纳入洗净的鸡腹中,入锅内加水适量,慢火炖鸡汤,俟鸡肉烂熟,入油,盐调味食之,喝汤吃鸡肉、香菇、大枣。

  5)药物组成:银耳15g,鸽蛋15个,鸡汤、羌荽叶、火腿末、黄酒精盐、味精各适量。

  用法:银耳用温水泡发后,洗净置碗中备用。取15个小酒盅,内涂抹猪油,将鸽蛋分别去壳放入酒盅,上覆盖一片洗净的羌荽叶和少许火腿末,放入蒸锅内蒸熟(约5分钟后)倒出,把鸡汤烧开,放入酒、盐,略煮沸,再放入银耳、鸽蛋、味精即成,常服用。

  6)药物组成:胡萝卜250g,猪肝120g,姜、食盐、猪油适量。

  用法:胡萝卜切片,加水煮熟。猪肝切片后下,待猪肝熟时加生姜、食盐、猪油少许调味即可服用。

  4、验方与中成药

  1青吹口散、锡类散吹之,一日数次。

  2六神丸或梅花点舌丹取适量置病变部位,或含化后开水或黄酒送服,用量根据常规使用。

  3白花蛇舌草30g,连翘、夏枯草24g,茯苓、赤芍各15g,苍术、陈皮、半夏、莪术、香附子各9g,焦山楂12g,水煎服,日1剂。可根据病情加减:感受风邪加防风、蔓荆子、藁本等;头痛加地龙、丹参;纳呆加神曲、麦芽、炒莱菔子;火盛加龙胆草、黄芩、黄连;便干加大黄、枳实等。同时以冰硼散外敷患处。

  4龙蛇点舌汤 白花蛇舌草30g,野菊花、蒲公英、海藻、象贝母、车前子、生大黄各,生牡蛎12g,龙葵15g,水煎服,日1剂。梅花点舌丹每次1粒,每日2次,随汤药吞服。

  5、针炙疗法

  1体针:取合谷、承浆、地仓、内庭、天突、翳风、内关、足三里、太冲、心俞、脾俞、颊车、下关等穴。每次3-4次个穴,补泻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2耳穴:取心、脾、肾、内分泌、舌、肾上腺、面颊等,每次取2-4个穴,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行较强刺激。或每次埋针3-5天,2-3天后再行第二次埋针。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于穴位上,并反复按压。

  6、穴位激光治疗

  选取足三里、肾俞、脾俞、心俞、痞块、癌根、再生穴等,应用氮分子激光聚焦照射穴位治疗,频率10-25次/秒,每次照射3-5个穴,每穴照射4-5分钟,隔日一次或隔三日照射一次,最多可照射6个月。

  7、饮食调养

  1.藏青果、鲜石榴、鲜乌梅,每日各式各样1枚,分别口含噙化,连续服用。

  2.放疗时可食用甘蔗、苹果、香蕉、菠萝等。

  3.化疗时可常食用扁豆、莲子、山药、龙须菜、薯蓣鸡子黄粥等。

  4.米粥 粳米120g ,鸡蛋1个,精盐3g ,清水1650g 。有补肾填精,利尿通淋之功,可作为本病的辅助治疗。

  5苡米粥 薏苡仁50g白糖适量。具有健脾除湿之功,可用于术后调养。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南瓜蒂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状 26 功能主治 27 南瓜蒂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南瓜蒂的临床应用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南瓜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南瓜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南瓜蒂 1 拼音

nán guā dì

2 《辞典》:南瓜蒂

21 出处

《纲目拾遗》

22 拼音名

Nán Guā Dì

23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瓜蒂。秋季采老熟的南瓜,切取瓜蒂,晒干。

24 生境分布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区亦有。

25 性状

干燥瓜蒂呈5~6角形的盘状,直径25~56厘米,上附残存的柱状果柄。外表淡**,微有光泽,具稀疏刺状短毛及突起的小圆点。果柄略弯曲,粗约1~2厘米,有隆起的棱脊5~6条,纵向延伸至蒂端。质坚硬,断面黄白色,常有空隙可见。以蒂大、色黄、坚实者为佳。

26 功能主治

治痈疡,疔疮,烫伤。

①《安徽药材》:"焙末用麻油调涂,治疔疮、背疽。"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排痰、安胎。"

27 南瓜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煨存性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28 附方

①治疔疮:老南瓜蒂数个。焙研为末,麻油调敷。(《行箧检秘》)

②治烫伤:南瓜蒂晒干烧灰存性,研末,茶抽调搽。(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对口疮:南瓜蒂烧灰,调茶油涂患处,连涂至痊愈为止。(《岭南草药志》)

④治骨哽喉:南瓜蒂灰、血余灰、冰糖,各适量。米糊为丸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一般溃疡:南瓜蒂烧炭研末,香油调匀,涂敷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保胎:黄牛鼻一条(煅灰存性),南瓜蒂一两。煎汤服。(《纲目拾遗》神妙汤)

29 南瓜蒂的临床应用

对晚期血吸虫病程度较轻的腹水有一定的疗效。据34例观察,服药后有4例尿量显著增加,腹水逐渐消失,食量增加一倍以上;23例腹国有所缩小,体重减轻,食欲增加,精神改善,但尿量增加不显著,腹水消失迟缓;8例无效。用法:取带柄的南瓜蒂(柄长1寸左右),置于瓦片上焙焦存性,研末吞服;每次05克左右,每日3次,连服2~3周。服药期间忌盐,注意休息及补充营养。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南瓜蒂的方剂 糠蜜南瓜子

拼音:kāngmìnánguāzǐ处方:新鲜南瓜子150~200克冰糖50克或蜂蜜30克制法:取新鲜

炎消汤

15g,白牛膝15g,地榆12g,算盘子树兜(野南瓜兜)18g。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风湿

软坚煎

10克,大伸筋20克,甘草10克,牛膝10克,野南瓜20克。功能主治:消瘀活血通络。主经络损伤,血脉

驱绛汤

qūtāotāng《方剂学》:方名:驱绛汤组成:南瓜子肉60120g,槟榔3060g。功效:驱绛

半贝散

先1时辰,和药温服,迟服则不效,重者3服。此散端午日午时制尤妙。注意愈后戒发物及鸡蛋、南瓜、芋艿等。

更多用到中药南瓜蒂的方剂

用到中药南瓜蒂的中成药 糖尿灵片

冬50g五味子20g甘草20g糯米(炒黄)10g南瓜粉5g制法:以上八味,取天花粉20g与糯米、南瓜

安阳膏药

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注意:征瘕积聚者使用时,忌食南瓜、黄花菜、荞麦麸、榆皮麸、驴、马肉及一切不易消化

参贝北瓜膏

0g南沙参140g干姜250g制法:以上五味,除北瓜清膏外,其余党参等四味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5

千金散

个月,终身忌团鱼、河豚、骡马、母猪、牛肉、王瓜、南瓜、荞麦,犯之立复。《鲁府禁方》卷一方之千金散:方

化毒散

。其痘子即出。若患腹痛,连进2服。若无新蒲桃,以番蒲桃代之亦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普济方》卷二九

更多用到中药南瓜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南瓜蒂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南瓜蒂

故保胎有效。神妙汤∶保胎,用黄牛鼻一条灰存性,南瓜蒂一两,煎汤服,永不堕。疔疮行箧检秘∶用老南瓜蒂

《冷庐医话》:[卷四]胎产

酒、椒、蒜皆不可食,以其助火铄阴也。固胎之物,南瓜蒂煎汤服最良,胜于诸药,黄牛鼻灰同煎尤妙。《泊宅

《古今医案按》:[卷九女科]堕胎

不能也。然今有煎苎麻汤日服。间佐以二蚕绵灰。或南瓜蒂灰。或黄楝头。亦有验者。一妇经住三月后。尺脉或

《急救广生集》:[卷七·疡科]疔疮

口敷之,不过二次瘥。(《活法机要》)疔疮围药用南瓜蒂烧存性为末,菜油调涂,露顶,愈后腐烂处,即以此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疔疮门主方

中医词汇:升药Shengyao

《外科大成》 由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制成。红色者称红升,**者称黄升。各地均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研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