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典籍除了《论语》还有哪些?
《周 易》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分《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
《尚 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
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大部分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体上说,平时的叫“诰”,战时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谟”。
《诗 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周 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的经典之一。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仪 礼》
《仪礼》一书记载同代的诸般礼节及其仪式。
《礼 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或《春秋左氏传》,30卷。
《左氏春秋》的体例是编年纪事体,内容大部分是传注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
《公羊春秋》
《公羊春秋》又称《公羊传》或《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谷梁春秋》
《谷梁春秋》又称《谷梁传》或《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谷谷传》的较好注本。
《论 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孟 子》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孝 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
《尔 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大 学》 《中 庸》
孟宗哭笋、仲源泣墓和王祥卧冰,均出自《二十四孝》。
1、孟宗哭笋
孟宗为三国吴人,时任雷池渔官。他的母亲最爱吃竹笋,一年冬至,母亲卧病在床,想吃竹笋,但因季节原因,竹笋未出。孟宗进入竹林难受大哭,竹笋竟奇迹般破土而出。
2、仲源泣墓
徐仲源为唐代人,他的祖父曾任望江令,他的母亲生平最怕电闪雷鸣。每至雷雨交加时,徐仲源都会伏下身子为母亲掩住双耳。后来母亲去逝,仲源孝心不改,每逢雷雨天气,就会跪到母亲墓前,用身体护住坟墓,并口念“仲源在斯,仲源在斯”。
3、王祥卧冰
王祥是晋代人,母亲朱氏病中想吃鲜鱼,时逢天寒地冻,王祥便跑到城南一里许的一个池塘,解衣卧冰,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突然双鲤跃出,王祥由此满足了母亲病中的愿望,一时传为佳话。
扩展资料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郭居业撰。
《二十四孝》之后,相继又出现《日记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劝孝书籍。
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
应园先生邀请为其86岁父亲庆寿,陈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卷,与之相比,徐操创作的《二十四孝史》则更具个性化。”
—二十四孝
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具体如下: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百善孝为先,万恶*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其中三孝居常熟。据《常昭合志》载:“《虞书》鸿文按:今梅李东街三里徐村,有孟宗堂,亦名官宪堂,同治十年重建。梅李北三里天字号,有丁兰堂,光绪十一年,僧水澄重建。黄香墓于光绪初筑碑亭。世传二十四孝,吾邑竟居其三,又皆在梅李,奇矣!”
黄香、字文强,东汉云梦安陆人,官居尚书令。九岁丧母,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将被褥温热后,才让父亲安睡。元代郭守正挑选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后黄巾起义,黄香率全家避难,死于乱军中,其家人转辗梅李定居。后裔将黄香衣冠安葬筑墓以资纪念。
黄香墓在梅李南三里许,白龙潭龙尾巴梢落星桥畔,清代起被列入梅李十八景之一,世人均仰之。可惜现在此墓已毁。年长者幼时还看见过的石坊石碑亦无踪影,令人扼腕!所幸在常熟图书馆一部古籍志书《梅李文献小志》上,载有清雍正六年昭文知县劳必达撰写的“汉尚书令孝子黄公墓碑记。”近800字的文言碑文,叙述了昭文首任知县劳必达进士考证和修缮黄香墓的史实。
清朝廷在雍正四年(1726)析壤分界,将常熟以东区域置设昭文县,劳必达奉命任昭文首任知县。因搜讨旧志,不但山川风土,城社坊市,户口贡赋了如指掌,还有名贤胜迹,祠宇丘陵亦历然在目。令他惊喜的是在昭文县东门外有一梅李镇,镇南有黄香墓。劳知县出生在黄香的故乡,对黄孝子是既敬奉又加浓厚乡情,他在家时曾多次到云梦安陆黄香故里,欲拜竭先贤墓地,可始终没见黄香墓冢,当地志书亦无记载,着实遗憾。梅李的黄香墓在志书上有几代名士记述,如元代的卢牧镇、明代的吴定宽、邓孝廉等。书中写道:宋乾道初,梅李人苏忠翊请风水先生觅坟地时,发现一古冢,内有石碑一块,刻有“延陵慈葬博赢,孟光贞曜夫子吴”,背面刻:“会稽东郡都尉张弘诛”又有薛综修祠月日题刻。此冢实为黄香之墓。苏氏将此碑带回,可石碑在夜里常显光怪,苏将石碑沉弃在昆承湖中。劳知县为黄香墓在他的辖区而开心,但为祠堂无存和墓碑失却而惋惜。
丙午年春,因为有人挖掘黄香墓,黄香后裔黄云章讼告县衙,劳知县闻知大怒,立刻行讯,同时,此事另有乡绅黄镛告至苏州,苏州知府令昭文县严查。于是劳必达知县率一班随从,到黄香墓地踏勘。他看到孝子墓冢高大,气势弘敞,实乃先贤安息佳处,挖掘过的地方已有黄香后裔修葺。劳知县先向墓冢礼拜,然后当即决断,墓旁一十八亩耕地免收税粮,其产出作维护孝墓之用。并落实官吏勒禁严守,倘若再有毁墓者,即行查处。事后,劳知县思忖,先前有人侵盗孝墓,皆因墓碑沦弃,无明显标志所致。为永久保存先贤墓冢,让后人弘扬孝德,劳知县为黄香墓捐资立碑,碑正面大书“汉尚书令孝子黄公墓碑”,背面有他亲自撰文,有当时常熟名人谭绍隆书写,归鸿篆额,雍正戊申年(1728),古虞石工邹城镌刻,立于墓正方。十年后,昭文第二任知县韩桐在乾隆四年(1739)重修黄香墓,树“汉孝子墓”石坊一座,撰写“重修汉尚书令孝子墓碑记”。两任昭文知县亲撰碑文,为孝子墓树碑,颂扬孝德,黄香墓规模空前,成为梅李的一大景观。
关于黄香墓的文献资料,目前只发现这一古文。所以《梅李文献小志》登录的劳必达这篇撰文,应该是今天我的研究梅李黄香墓的一份相当珍惜的历史资料。
原文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出自《孟子·离娄上》,其中并没有具体是哪三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
个人觉得这个 三 可能不是专门指的三个,而是 多 的意思,就和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差不多,表达的是很多的意思个人见解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5、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0、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4、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6、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7、长幼有序。——孟子
18、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9、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2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儒家典籍除了《论语》还有哪些?
本文2023-11-01 06:37: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