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怎样进行人口调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古代中国怎样进行人口调查,第1张

隋开皇五年所实行的“大索貌阅”则直接影响后代人口普查的方法,其规定各州县官吏需按户籍上的个人画像,对每户人家的男女老少进行人口核查,检查其相貌、年龄及身体状况,防止有人假造年龄或伤残,以逃避国家赋税与徭役,后代人口普查皆借鉴此法,进行普查。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整顿元末留下的混乱局面,制定完善的赋役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还备附注“事产”、“户别”等专项内容,记载这家人的身份和经济来源等信息,譬如注明其是“军户”、“民户”抑或“匠户”等等,这种“户帖”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户口本”。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想要准确统计出全国的人口数字也不是一件易事,毕竟直到今天我们也很难统计出最精准的人口数量。现代主要还是根据户口来计算人数,那古时候究竟通过何种办法来统计全国人口呢?其实这对于古人来说也是一个头疼事,因为古时候百姓居住的十分分散,想要统计只能每个地方都走到,这种事施行起来几乎就很难办到了。所以古时候的人口也并不精准,但人口大国肯定是跑不掉的。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第一人口大国,自古以来,中国的人口就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史学界——中国是否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问题之所以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不仅是因为古代世界各国人口很难得出准确数字,更因为中国古代人口一直是个模糊不清的数字,和真实人口有很大出入。

那么,您可能要问了,为什么中国古代一直没有确切的人口数字呢?笔者认为,除了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通讯极度落后,政府管理水平有限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历代封建王朝,居然从没有搞过真正的人口普查!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说起。中国古代的老百姓,一般要负担赋和役两种义务。赋就是赋税,而役则包括兵役、徭役。中国古代的赋税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土地税和人头税。人头税又称丁税,其计税标准是以每个成年男子(不包括老年男子)为一丁,按丁收税。同时,负担兵役和徭役的也是丁。这样一来,封建政府就只关心作为赋役负担主体的丁的数量,而对于不在赋役承担范围内的老弱妇孺人口就漠不关心了。所以历代王朝掌握的,往往都是丁的数量,而全国的真实人口数字,则只能靠推算。

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前期终于有了重大变化。清代前期,首先是废除了实行了两千年的徭役制度,改为雇佣民人,然后是在康熙晚年颁布了永不加赋的政策,把人头税税额完全固定下来,再到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从此人头税完全摊到土地税中,困扰穷苦百姓两千年的人头税和徭役负担终于成为了历史。由此,清朝人口开始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继雍正底之后继位的乾隆帝,刚上台就感觉到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更感觉到了掌握全国人口真实数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在上谕中说:朕朝夕披览,心知其数,则小民平日所以生养及水旱凶饥,可以通计熟筹而预为之备。为此,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帝正式下达谕旨,命令各省查报户口实数。进行全国人口普查,这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创举,也是国家管理水平的一次重大提升。然而,乾隆帝的命令却遇到了不小的反对声音。这些反对声音中,御史苏霖渤的意见最具代表性,他提出,中国地域辽阔,人民居住十分分散,要统计人口,只能靠地方上的胥吏下乡统计。这些人惯于敲诈勒索,人民不胜其烦。再加上全国商旅、流民众多,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统计。所以他认为乾隆帝的这个命令根本就没有可操作性。

应该说,苏霖渤的意见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乾隆帝既然下定决心要进行人口普查,就绝不会知难而退。为了更有效、合理地开展这次前无古人的人口普查,他同内阁大学士、六部官员反复开会商议,终于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依靠现成的保甲制度来普查全国人口。清代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相当完善成熟的保甲制度,各地人民都被编入保甲中,利用保甲制度普查人口,确实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在乾隆帝的大力推进之下,乾隆六年(1741年)的冬天,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终于得以完成。会计天下民数达到了1亿4341万人,这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过普查得出的全国人口数字。

然而,乾隆帝并不满足于这个仍显粗略的数字。因为各地地方官第一次面对人口普查这种新鲜事物,既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乏足够的经验,所以很多地方的统计仍然非常粗略,很多人口并没有被统计到。乾隆帝于是决定将人口普查这一措施常态化、正规化,将进行人口普查作为地方官的一项新的考核指标。在皇帝的重视之下,清朝的人口普查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以前没有被统计到的人口也不断地被统计出来。而且,清廷的人口普查工作内容也不断发展,从原有的仅仅统计人口数量发展到了对人民的职业、产业、身份、籍贯等内容的统计。原先不曾纳入人口统计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也开始逐步开展人口普查。

终乾隆一朝,随着全国人口普查的逐步常态化、正规化、细致化,中国的人口数字终于开始呈现出比较接近真实数字的状态。从乾隆六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为1亿4341万人,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时代的最后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2亿9696万人。这个数字也许还有疏漏,但是确实已经比较接近真实数字了。中国以近3亿人口的数量,占据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数,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直到今天。我们应该记住,全国人口普查的开创者正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第一小问的趋势,根据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分别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变化以及全国总人口、区域人口分布的变化的等方面加以概括即可,即总人口不断增长,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黄河流域大幅减少,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有所增加).

第二小问的原因,根据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的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回答即可,即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工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开发;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故答案为:

趋势:总人口不断增长,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黄河流域大幅减少,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有所增加).

原因: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工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开发;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中国历代人口政策是中国历代以官方干预人口生育的政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官方政策干预人口生育的国家之一,其主流一贯是奖励早婚多育,并惩罚晚婚不育,历代皇朝为了增加赋役、强兵富国,差不多都采取这种政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地区就由官方设立了“掌媒”之官,使各地的鳏夫寡妇结合,以促进生育。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下诏规定:“有产子者复以三年之算”。就是用暂时免除赋役的办法鼓励生殖。[1]

唐太宗贞观元年的诏令则更为具体详备:“其庶人男女之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以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甚至以平民百姓的婚姻和生育状况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剌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对于晚婚不育者,则以增加赋役来处罚,女子出嫁越晚,处罚便越重。北魏时已婚者如不生子便应纳妾。否则即为犯罪:“其妻无子而不娶妾,斯则自绝,无以血食祖父,请科不孝之罪,离遣其妻”。统治者为了增加可供其剥削的人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客观上抑制生育的官方政策也不少,如汉代的人头税迫使贫苦农民不得不大量溺婴。直到封建时代后期,才取消了按口计赋的政策,对人口增殖因而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国,但要做人口普查并不容易。在现代,人口主要是根据户籍来计算的。那么在古代,人口是如何计算的?其实,这也是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在古代,人们的居住非常分散。如果要做统计,只能跑遍每个地方,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古代的人口普查尽管并不准确,但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口大国。

古代人口统计不准确的原因,除了生产力低下、交通通讯极其落后、政府管理水平有限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封建王朝从未进行过真正详尽的人口普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探讨。在中国古代,普通百姓一般要承担两种义务:赋和劳役。赋也就是税,劳役包括兵役和军役。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赋税主要包括土地税和人头税。人头税,又称丁税,是按每个青壮年男子作为一个“丁”为基数,按“丁”征收。同时,兵役和军车的负担也是按丁计的。这样,封建政府只关心以丁为主体的赋役负担,而对不在税负范围内的老弱妇孺并不关心。因此,丁的数量往往是朝廷可以掌握的,而全国的实际人口数字只能据此计算出来。

这种情况到了清朝发生重大变化,清初开始废除了实行了两千年的军役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雇佣制。康熙后期颁布了“永不加赋”的政策,固定了人头税的数额。到了雍正年间摊丁入亩,人头税全部分摊到土地税中。从那时起,困扰穷人两千年的人头税和军费负担终于成为 历史 ,全国人口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雍正帝之后,继位的乾隆皇帝一上台就感受到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感到掌握全国真实人口数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在诏书中说:“朕朝夕披览,心知其数,则小民平日所以生养及水旱凶饥,可以通计熟筹而预为之备。”因此,1740年,乾隆皇帝正式颁布了一项法令,责令各省核查上报户籍真实数。这一次是真正的人口普查,在我国 历史 上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全国人口普查。然而,乾隆皇帝的命令遭到了很多反对。有人提出中国幅员辽阔,人民生活极为分散。要统计人口,只能靠当地下乡的官吏来统计。这些人惯于敲诈,老百姓不胜其烦。另外,国内还有很多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统计。

为了更有效、更合理地进行这一史无前例的人口普查,乾隆多次与内阁学士和高级官员商讨,最终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依托现有的保甲制,对全国人口进行普查。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努力,清朝建立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保甲制度。全国各地的人都融入了保甲。采用保甲制进行人口普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动下,中国 历史 上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终于在1741年年底完成。全国人口已达1亿4341万人,成为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通过人口普查获得的全国人口数字。

然而,乾隆皇帝仍然觉得这个数字不够精确。各地地方官员对首次“人口普查”重视不够,经验不足,所以很多地方的统计还是很粗糙的,许多人口没有统计出来。乾隆皇帝于是决定将人口普查常态化,并将人口普查作为地方官员的新考核指标,人口普查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只统计人口数量到统计人口的职业、行业、身份、籍贯等。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改土归流也开始统计人口。

乾隆末年,随着全国人口普查的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中国的人口统计越来越准确。从乾隆六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全国人口为1亿4341万,乾隆时代最后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795年,全国人口已达2亿9696万。这个数字可能有遗漏,但已经相当接近真实数字。当时中国人口近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从那时开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第一 从中原的黄河流域大规模向长江流域迁移。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于是,长江流域大规模的良田被开垦出来,人口也随之迁移。

第二 迁移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在明朝中后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泉州等地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港口,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快速集聚。这就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

第三 受到时局和当局政策的影响。如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人民会自发的向相对政策宽松的南方政府迁移。清朝时,强制性的海禁和“湖广填四川”造成了人口的非正常性迁移。

第四 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我国古代,黄河经常泛滥、决口,给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被迫迁移。

总的说来,由于古时候对农业的重视,非常重视劳动力,所以户口的管制非常严格,而且中国人安土重迁若非情势所迫大多不会轻易迁移。人民的迁移活动也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或者活得稍微好一些。

古代中国怎样进行人口调查

隋开皇五年所实行的“大索貌阅”则直接影响后代人口普查的方法,其规定各州县官吏需按户籍上的个人画像,对每户人家的男女老少进行人口核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