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8收藏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第1张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白族扎染技艺、白剧、彩绘、白族吹吹腔、大本曲、鹤庆银器等等。

1、白族扎染技艺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至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2、白剧

白剧是流行在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白剧与白族民间歌舞“打歌”有关,它是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

3、彩绘

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南诏图传》中的“修廊曲庑”图,表明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是白族建筑开始广泛使用彩绘的时期。

4、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民族剧种。每年农历大年初二至初四,各地白族群众汇集在村中古戏台前,观看吹吹腔表演。

5、大本曲

大本曲由白族民歌发展而来,通常用汉字白语写成曲本,句法主要是“三七ー五”句式,即“山花体”式,曲调有三腔、九板、十八调。每个曲本因内容和题材不同,所选板调也不相同,通常是由一人坐唱,一人以三弦伴奏。

6、鹤庆银器

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制作源于唐朝的南诏国时期,千年前,这里的银匠们沿着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西突北进,在东南亚、西域、藏文化区、汉文化区留下了密密匝匝的脚印,鹤庆新华银器由此蜚声。明代开始,这些“走夷方”的银匠开始在自己的家新华村建立起作坊,用茶马古道之便,借马帮之手,让新华银器遍布周边各地。

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以长江虎跳峡为屏障,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流水为魂魄,完美地将山与水、水与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城市格局、曲折有致的街道、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与潺潺流水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空间,充溢着“雪山、绿地、小桥、流水、纳西人家”的诗情画意。它是以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为精髓的纳西民族文化深厚历史积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世界文化不可多得的遗产。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是千百年来纳西族创造和积累起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是古代纳西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极有价值,极为灿烂的瑰宝。

   

自然遗产  三江并流

  三江并行而流在云南境内约一百七十余公里,位于云南省西部的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整个区域四万平方公里。

  三江同发源于青藏高原,携手并肩在云南祟山峻岭中奔流。金沙江经石鼓镇天造奇观(长江第一湾)急蓦回头大江东去最终流入太平洋……而澜沧江、怒江穿流缅甸、越南、老挝、泰国最终流入印度详……雄、险、秀、奇、幽、奥的人间天空,这便是云南西部的三江并流。

总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下来的文化以及相关实物场所,是民族独特、个性的审美习惯的表现。云南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拥有着除汉族外还有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等25个少数民族,因此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的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舞蹈及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食、传统技艺、传统医学、游艺与杂技等十多个类别。

首先,云南有105项目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和450项省级的非遗项目。其中著名的傣族孔雀舞、壮族彝族铜管舞、佤族木鼓舞、独龙族民歌等多种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及音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学方面有怒族若柔语言、傣绷文、格萨尔史诗等十几种种民间文学。云南非遗项目中传统手工艺作为突出,像有着傣族文化历史活化石之称的云南贝叶经制作、有着浓郁民族风格的剑川木雕和白族织染以及采用多种材料作为原料经过提花、织造等多种传统手工操作制作而成的云南傣锦,在我国传统手工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民族文化最宝贵的瑰宝之一。

然后,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也是非常多的。云南省总人口不到5000万,但居住着26个民族的人民,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多彩瑰丽,为丰富的非遗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让非遗文化项目得到传承和保护,云南省不断推出各种措施,积极搭建非遗人才培养的平台,做好非遗项目的继承和传播博。在2009年的时候云南的非遗继承人只有200多名,通过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对云南非遗项目感兴趣,自愿成为非遗继承人,并且还把非遗继承人送去培训学习,使得非遗继承人队伍得到充盈,短短十年间得到省级认定的非遗继承人就增长到一万余人,使得云南的非遗项目得到有力的支持。

最后,除了上面所介绍的之外,云南省的非遗项目非常多,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到云南亲自去体验一下。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民族文化,其本质是为人们创造合理和美的视觉享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创造与文化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在少数民族服饰特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民族服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又体现着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和意义。

  时代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八十年代,我们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看到男女老少穿着民族服装在田间劳动,赶集,参加民族节日,载歌载舞,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点。九十年代后,还看到中、老年妇女、儿童穿着民族服装。到2000年以后,只有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例如2004年,我们到云南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即以摩梭人独特的婚俗著称的女儿国住了两个晚上,看到平时只有老年人穿民族服装,晚上酒吧里的服务**才穿民族服装招待客人,还有举行营业性的篝火晚会时才有男女青年穿着民族服装和客人一起跳舞。在白天,除了老年妇女,感觉都是汉人,感受不到电视报导、杂志和反映的民族人物风俗。其他民族地区的情况基本类似。在丽江的四方街只有餐馆、茶室、商店的服务员才穿民族服装,体现出浓厚的商业味,缺少自然亲切的气氛。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在提倡保护环境、回归自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今天,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服饰逐渐汉化。这个问题若不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再过几代,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将不复存在,这将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

  由于云南省复杂多样的地理和立体气候因素,人们迁徙定居,各个民族的文化长时间相互影响,逐渐形成本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民族服饰也紧跟着形成了一套有着本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风格。过去多数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偏远地区,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有的地区经济还相当落后。服饰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后,一般变化相对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便捷,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大碰撞。这些情况难免影响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

  内地人穿的服装款式多样化、个性化、形式简洁大方、穿戴方便,体现着时代的审美意识。多数服装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因此经济实惠,人们不做服装,只选购服装。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大多数是自己做,也有一些是由当地裁缝做。制作工艺是一代代传承下来。苗族服装满身都是花纹图案刺绣,一套服装做下来要花一年的时间,至少半年时间。有的民族服饰还要用无机原料装饰,如玉石、翡翠、宝石、玛瑙、绿松石、金、银、锡、铜。还有人工制品,如陶瓷、珐琅、料珠、玻璃等等。一套服装做下来成本也很高,从原材料的采集和处理,纺线,织布,裁布,缝衣,刺绣都是在劳动之余进行,很少有妇女能专门在家做女红而不干农活和家务事。这些都是辛苦费时的劳动。也反应出少数民族妇女勤劳、朴实、爱美的精神追求。一套服装制成后,穿戴也较繁杂。如打包头,系腰带,扣钮扣,打绑褪,戴装饰物,编头发等。

  现在少数民族中的中青年人都是建国以后出生的,接受的是现代文化的教育,和外部世界的接触也较多,受到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青少年要读书学习,在家务农,做家务事,很少有多余的时间学习制作服装和刺绣。看到城里人的穿着和电视里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也增加了自己的好奇心和审美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审美观念。我曾问过一些少数民族为什平时不穿本民族服装,他们说主要是穿戴麻烦,制作民族服装费工费时,缝制成本也高。有的人还认为自己的民族服装土气,但恰愉是这种土气才有特色。人们一般都有从众的思想,毕竟汉族人口众多,和汉族生活和工作在一起的少数民族逐渐改变了自己民族的习俗,而忽视了自身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从广意上讲它就是一门艺术,也是时代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开发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所以那些制作精细费工耗时的民族服装的工艺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加上少数民族穿着汉化的问题,这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和思考。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和民族地方文化作为代价,走向单一性的现代文化。那不是变相的种族灭绝吗?如果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单调,失掉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多样化民族的生命力。对我国长远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隐性的消极影响,显性的影响就是阻碍旅游事业的发展,千百年来蕴育出的灿烂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将付之东流。拯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呼吁政府对现代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流失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发挥其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能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重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风采。本人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建立民族服饰文化活性的保护机制

  少数民族服饰汉化的倾向是现代化生活冲击的结果。如果我们不采取活性的保护机制,到完全汉化后再来恢复民族服饰文化就相当困难了。这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建立建全有效的活性保护机制,同时也需要民间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保护。

  1.树立保护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和合理性,也是现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如果本民族文化被汉化,就意味着本民族有名无实和变相的消亡。这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这些问题应该让每个少数民族引起共识,并为保护本民族服饰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在“保护本族语言”的一文中写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一开始用本族语言接受教育的人会具有更好的自信心,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学生一开始就接受本族语言的教育才会产生最优秀的人才。”那么,从民俗学的角度看,穿本民族服装,才能树立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心,才能知道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别人的长处,自我更新,发展,完善,确立自信心,才能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在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相互交往,实现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在建筑形式上,一些专家提出要有民族性才有国际性,我想这个观念引用到民族文化服饰上也是一样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社会的接轨,各民族只能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精心打造自身可持继性发展的文化品牌才能屹立在国际大家庭里。在2003年,台湾高山族访问团身穿民族服装来到祖国大陆,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接待,并和当地民众联欢,以本民族的歌舞表演给大家看,体现出对祖国的眷恋、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自尊自信。这些使人深受感动。

云南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也有一些隐蔽的古村落景点,人少风景美,也是很适合玩的地方。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很多好地方,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去玩吧!

1、雾里村

五里村是茶马古道上一个安静美丽的小村庄。村里大约有60户人家,有藏族、怒族、傈僳族。他们非常简单和好客。

五里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晨雾笼罩之下,宛如人间仙境。

位置:怒江州公山县丙中洛镇北部

运输:

自驾:昆明大理六库福贡县公山县丙中洛五里村

乘车:昆明保山/大理(高铁)六库(班车3-4小时)丙中洛(班车5小时左右)五里村(步行或包车12公里)。

2010年到2010年,摄影师的天堂彝族村是南诏最后一个部落,卓木朗村是彝族生活繁衍的迷人之地。

卓木朗地区的彝族音乐具有地域特色,其唱腔十分讲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PS:建议火把节期间去看看盛大的歌唱仪式~

位置: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东部山区

交通:昆明巍山(高铁25小时)大仓(小巴05小时左右)皮木郎村(班车05小时左右)。

美食:苦荞、米肠、鸡血米、野菜、野蘑菇、土鸡、肉块等。

2、啄木郎村

牛如村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志性自然奇观,东与四川省稻城县东尼乡、木里县俄西乡隔江相望。南与罗集乡罗燕村相连,西与枧塘镇相连,北与稻城县亚丁乡和下山乐队乡相连。

由于海拔较低,植物生长茂盛,麝、熊、藏马鸡、猞猁等多种珍禽异兽在山林中栖息。这里淳朴的藏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过着令人向往的生活。

地点: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洛吉乡

交通:昆明丽江(高铁35小时)香格里拉(大巴)洛基乡(班车约25小时)尼如村(包车)

美食:酥油茶、巴巴黄油、巴巴荞麦面、巴巴小麦面、牦牛肉、羊肉等。

3、尼汝村

“阿哲克”二字意为最繁华吉祥的小地方。蘑菇房是阿哲克村哈尼族的传统民居。

阿克村的传统建筑方式、尊重自然、崇拜自然的传统观念、自然人文景观形成的和谐人居,体现了哈尼族传统聚落建筑的凝聚力、勤劳和顽强精神。

地点:红河州元阳县阿哲克村

运输:

自驾:昆明红河元阳阿哲克村(约5小时)

乘车:昆明蒙自(高铁约3h)阿哲克村(包车约3h)

4、阿者科村

是“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是云南傈僳族的典型山寨。充满民族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依山傍水。

俯瞰这座山,整个村庄看起来像一幅迷人的画。走在寨子幽静的小巷里,感受这里古老神秘的气息,遇到淳朴热爱生活的村民。住在这里特别无私,很惬意。

地点:迪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芝镇乐瞳村

交通:昆明迪庆(飞机)德钦(大巴)叶芝镇(坐大巴到未夕中途下车)-乐瞳村(包车)

5、同乐村

程子古村落,有泸西“小布达拉宫”之称,有独特的彝汉结合的古村落景观,最具云南特色,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整个古村落坐落在200多米高的封飞坡上。东临龙盘山,西临玉屏山、笔架山,北临芙蓉山(又名慕容山),背倚金顶山,小河蜿蜒流过。

地点: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

运输:

自驾:从昆明出发,

6、城子古村

诺干村位于景迈、芒景的万亩古茶园。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纯傣族村寨。为了保护古村的原貌,当地有规定,不能新建房屋。因此,诺干古村是保存完好的傣族传统建筑。

登上诺干古村的观景台,整个充满烟火的古村尽收眼底。那一刻,整个世界变得安静。

所在地: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景迈村委会

交通:昆明西双版纳(高铁约35小时)惠民镇(包车/班车,途经糯干)

美食:竹筒饭、_饭、普洱茶、茶蛋卷、茶糊汤、茶炒牛肉、凉茶尖。

7、糯干古寨

翁吉布朗族古村落历史悠久,布朗族生态文化保存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优美,民族特色突出。它被称为“千年布兰库尔村”。

这里住着很多布朗族人。大多数村民以种茶为生。屋顶上一芽两叶的图腾,诉说着它们与茶的渊源。感受古村落千年的生态文化,神秘的布朗族文化习俗,来自大山深处的人文力量,是一种奢侈。

地点:普洱市下澜沧县惠民镇芒井村翁集千年布朗库尔村

交通:昆明普洱(高铁)澜沧县城(车程约25小时)惠民镇(车程约3小时)翁吉古寨(车程约15小时)。

8、翁基古寨

秋斗,号称人神共居之地,是整个怒江大峡谷的精华。这是从云南怒江到西藏的最后一个村子。村庄依山而建,周围风景优美独特,森林茂密,瀑布众多。

没有多少家庭散落在这风景如画的山谷里,几百年来繁衍生息,过着仰望雪山,伸手触云的神仙生活。

地点:怒江州公山县丙中洛镇秋那同村

运输:

自驾:昆明六库公山丙中洛秋那通(车只能到石门关,其余需要步行)

乘车:昆明保山(高铁)六库(乘车约3-4小时)丙中洛(班车约5小时)秋纳通(步行)

9、秋那桶

古墨村的祖先以诗词歌赋闻名,村里至今还保留着清代乾隆年间进士的牌位。因为古老的文字和墨水,后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古墨。

古墨村的情侣河边有保存完好的古磨坊、古民居、古核桃林、古樟树、古茶树和古河道。现有磨坊33座,其中19座可用,14座为磨坊遗址,2座为磨坊遗址,2座为油坊遗址,1座为造纸厂遗址,9座为石桥。在这里,有一些特色文化,比如马帮文化,民歌。

位置:临沧市凤庆县十里乡西北

交通:昆明凤庆十里古墨(可从凤庆坐大巴到十里,票价32元,行程112公里,4小时左右到达)。

美食:红肉、核桃糖、谷物糖、腊肉、肝干、豆腐香肠、土鸡、玉米粉、石板烤肉等。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理非遗博物馆、扎染、白剧、大理三月街、白族建筑彩绘、卷蹄等。

1、大理非遗博物馆

大理非遗博物馆以大理州境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展示为主题大理非遗,集展览收藏研究文化体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品展销为一体,比如一展厅是神话故事传统技艺。

2、扎染

扎染非物质文化是指那些非物质形态的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非遗手工艺作品原创是扎染,是云南大理特有的传统染色工艺,用手工针对布进行缝扎,再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3、白剧

白剧是流行在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白剧与白族民间歌舞“打歌”有关,白剧是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

4、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又名“观音寺”,为滇西第一大集市,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美誉。

5、白族建筑彩绘

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经元、明、清几代的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建筑彩绘的应用也由宫廷式建筑和寺庙建筑向民居建筑扩展。

6、卷蹄

卷蹄色泽红白透明,有火腿、香肠之香,鲜嫩可口,味道微酸。弥渡卷蹄食法多样,蒸、煮、凉拌、单食或配菜烹制,皆味美可口,佐餐下酒最相宜。而且贮存时间越长,味道越美。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扎染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扩展资料:

文化古迹:

1、木府

木府(英语:Mu Fu Mansion)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下,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 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

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2、万古楼

万古楼是丽江的标志性的建筑。它在东巴文中解释为“千年万代楼”,纳西语称“温古轮”,意为观览畅怀于制高点,因谐其音,名为“万古楼”。“万”者,寓意俯瞰丽江古城及其田园风光,遥望玉龙雪山万年冰川,又寓意丽江恢复重建家园,千古流芳,万古不朽。

3、五凤楼

五凤楼原名法云阁,位于丽江市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正月福国寺毁于兵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年重建。寺院最有名气的当属原“解脱林”的大殿“五凤楼”(又名“法云阁”),其建筑极为精美,

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大殿高20米,为三层八角飞檐楼阁,上中下共有24个啄天飞檐,无论从那个方向看,均象5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五凤楼也因此而得名。

4、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丽江古城以西6公里的普济山麓,藏名“舍培兰辛林”,意为“解脱修行院”,青峰叠翠,风景优美,是距古城最近的一座喇嘛寺。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重修,道光十四年(公元1854年)拓建,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由普济寺掌寺大喇嘛圣露活佛重修殿宇,大殿覆以铜瓦。

-丽江古城

云南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理三月街、白族绕三灵、白族民居彩绘、白族扎染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剧等。

1、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三月街街期为七天,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白族绕三灵

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

3、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是流行于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的一种绘画工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获得“白族民居彩绘”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4、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

5、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制茶技艺中制作紧茶方法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

6、白剧

白剧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具有典型地域文化艺术特征的优秀剧种,是白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剧

-白族扎染技艺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白族扎染技艺、白剧、彩绘、白族吹吹腔、大本曲、鹤庆银器等等。1、白族扎染技艺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悠久,具有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